自然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54
颗粒名称: 自然篇
分类号: P942.42
页数: 30
页码: 37-66
摘要: 本篇记述了1991年~200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自然地理的情况,包括建置区划、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人口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自然 区划 永昌县

内容

第一章 建置区划
  第一节 建置沿革
  距今4000年前,今永昌县境内西大河、东大河和金川河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周时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时为月氏、匈奴诸族驻牧。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骑将军霍去病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郡、酒泉郡,后分置张掖郡、敦煌郡,为河西四郡。今县境内先后置四县,鸾鸟①县属武威郡,番和②、骊靬③、显美④县属张掖郡,均属凉州刺史部。在番和县设农都尉,管理屯田事宜。在今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设日勒县,属张掖郡。东汉,鸾鸟、显美县属武威郡,骊靬、番和县属张掖郡。汉献帝时分置西郡⑤,郡治日勒县。兴平元年(194),分凉州之金城、张掖、酒泉、敦煌为雍州,州治武威。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置凉州,领武威、张掖等七郡。显美县属武威郡,番和、骊靬县属张掖郡。鸾鸟县废。
  西晋,凉州领八郡。番禾、骊靬、显美县属武威郡。永嘉中置焉支县⑥。永宁中,张轨分武威置武兴郡⑦,领今县境内焉支、新鄣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永昌县西部边缘地区属西郡。东晋大兴元年(318),张轨子张寔另立年号,为前凉。分凉、河、沙三州,领二十三郡。番禾、骊靬、显美县属武威郡。焉支、新鄣县属武兴郡。太元元年(376),前秦灭前凉。十一年(386),秦将吕光自称凉州牧,定都姑臧,为后凉。于番禾县置番禾郡。隆安元年(397),鲜卑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为南凉。同年,段业称凉州牧,改元神玺,为北凉。元兴二年(403),后凉吕隆为北凉沮渠蒙逊、南凉秃发傉檀所逼,举国降后秦,后凉亡。后秦以郭将为番禾太守。县地属后秦。义熙二年(406),后秦封南凉主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迁都姑臧。番禾等地为南凉所有。七年(411)七月,北凉沮渠蒙逊入姑臧。八年(412)十月,迁都姑臧。义熙十四年(418),东晋授沮渠蒙逊为凉州刺史。番禾县属北凉番禾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凉州领十郡,其中番禾郡领彰(鄣)、燕支(即焉支)二县。西魏,显美县属凉州,番禾郡领番禾县。北周时,力乾(即骊靬)、彰、燕支属凉州总管府武威郡,显美县废,其地入姑臧。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复置武威郡,领姑臧、昌松、允吾、番和四县。并力乾、安宁、广城、鄣、燕支五县地入番禾。
  唐武德三年(620),于汉鸾鸟古城置神鸟县,与番禾县同属河西道⑧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627)神鸟县废。咸亨元年(670),于番禾县置雄州,调露元年(679)雄州废,番禾仍属凉州。神龙二年(706)于汉鸾鸟古城置麟县,景龙元年(707)废,先天二年(713)复置。开元十六年(728),于今新城子镇塔儿湾一带置大斗军⑨。天宝三年(744)改番禾县为天宝县。广德二年(764),河西没入吐蕃。咸通二年(861),张义潮逐吐蕃,克凉州,河西复归唐朝。唐末复没于吐蕃。
  五代十国(907~960),凉州为吐蕃、回鹘、党项诸族占领。梁、唐、晋、汉、周割据政权,曾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散于凉、甘、瓜、沙四州的张义潮及其归义军的后裔,也常“自立守将”,朝廷封以节度使或留后等职务。
  北宋初,凉州仍为吐蕃占领。宋王朝只羁縻而已。至道二年(996)秋七月,朝廷派丁帷清知西凉府,府治姑臧。领姑臧、番禾、神鸟、昌松、嘉麟五县。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西凉府属陕西路。明道元年(1032),赵德明攻占凉州。景祐五年(1038),李元昊(赵德明子)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番禾置永州,属西凉府。
  南宋宝庆二年即西夏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取西凉府,灭西夏。封窝阔台子阔端为永昌王,镇守河西,后由阔端子只必帖木儿继任。咸淳七年(1271),蒙古国改国号为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始。顷帝至正三年(1343)改设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金山之阳永昌王署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卫治今永昌县城东大街,俗称“大卫”。嘉靖二十八年(1549),于永昌卫置永昌协,设参将一员,统辖卫境内五营及境外八营兵力。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县,属凉州府。康熙十三年(1674)改设永昌协参将为副将。
  民国二年(1913),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三年(1914)改县衙为县行政公署。十六年(1927),改称永昌县政府,仍属甘凉道。同年废道,全省设六区,永昌县属安肃区,旋即撤区,直属甘肃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甘肃省分设7个行政督察区,原甘凉道为第六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武威,辖武威、永昌等五县。
  二十五年(1936)11月18日,红西路军西征进驻永昌,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红军西进临泽、高台后,苏维埃政权随之消失。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23日,永昌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同年,武威、酒泉二专署合并为张掖专署。1961年张掖专署分为武威、张掖、酒泉三专署,永昌县属武威专署。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1981年2月,根据(81)国函字14号《国务院关于甘肃省设立金昌市的批复》,置金昌市,市政府驻地在原永昌县金川镇(矿区政府)。永昌县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划入金昌市。
  ①鸾鸟《读史方舆纪要》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因以鸾鸟山得名”。清代《永昌县志》载:“鸾鸟山距平羌口十里”。又载:“鸾鸟城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上房寨子”(即今西大河水库附近。1969年修水库时,出土五铢钱、铁器、铁钟残片等古遗物)。
  ②番和(一作番禾)《元和郡县图志》载:“东至州(凉州)一百八十里。”《太平寰宇记》载:“番和县在今凉州西一百八十里,汉旧县也。”《大清一统志》载:“番和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西。”《地图集》西汉凉州刺史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西12千米水磨关南约1千米的西寨城,俗称“白虎城”,与“番禾”谐音。
  ③骊靬《二十五史补编·新斠注地理志集释》载:“在今凉州府永昌县南,本以骊靬降人置县”,与《大清一统志》记载同。按《地图集》西汉凉州刺史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南约11千米处的者来寨,又叫者撒寨子。
  ④显美《读史方舆纪要》载:“显美城在今凉州卫西北”。《大清一统志》载:“显美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东”。《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西汉22至23凉州刺史部图所载地名方位,显美县治当在今县东约四十五千米处乱墩子滩汉墓群附近。
  ⑤西郡《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献帝时置。《读史方舆纪要》载:“前凉张骏以武威等郡为凉州,统十一郡。曰武威,张掖,酒泉,西郡皆故郡也”。按《地图集》西晋凉州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治所当在今县城西北48千米处永、山两县交界处绣花庙附近。
  ⑥焉支县(一作燕支县)依燕支山(即今大黄山)置。按《地图集》北朝魏凉州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其故址当在今县西约37千米处的高古城。
  ⑦武兴郡《晋书·地理志》载:“西晋惠帝永宁中,凉州刺史张轨上表,请合秦雍流移人于姑臧西北(约在显美境内)置武兴郡。”
  ⑧河西道《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元年(627),分陇坻以西为陇右道。景云二年(711),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从陇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内。
  ⑨大斗军《新唐书·地理志》载:“凉州西二百里有大斗军,本赤水守捉。开元十六年(728)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按《地图集》唐陇右道东部图标注的地名方位,大斗拔谷和大斗军,不在一处,本为两地。《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载:“大斗军,县西南三十里”,故址在今县城西17千米的新城子镇塔儿湾。
  第二节 区域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地处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纬37°47′21″~38°39′58″、东经101°04′~102°43′。县境东起董家堡与蔡旗界,西至白石崖沟,东西最长距离约144千米。南起于脑儿墩沟脑,北与金昌市金川区毗界,南北最长距离约114.8千米。总面积为7439.27平方千米。
  东面与民勤县蔡旗乡毗连,东南面与武威市凉州区的双城镇、洪祥乡、青林乡接壤,南面与武威市凉州区的金山乡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界,西南面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西面与民乐县、山丹县毗邻,北面与金昌市金川区相靠。县城北距金昌市区50千米,东南距省会兰州市343千米。兰新铁路贯通永昌,境内全长103千米。连霍高速公路(G045线)途经县境,全长57.09千米。
  第三节 区划
  1991年,永昌县设有城关镇、河西堡镇、朱王堡镇、新城子镇、北海子乡、水源乡、东寨乡、六坝乡、南坝乡、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共四镇七乡。1993年2月,北海子乡撤销后并入城关镇,原北海子乡的行政区域划归城关镇,统一由合并后的城关镇管辖。2000年11月,水源乡、东寨乡完成撤乡建镇工作,建镇后原政府驻地、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不变。2005年底,全县共设有六镇四乡,70414户、25.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118个居民小组、111个村委会、915个村民小组。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藏、满、回、蒙古、裕固族等15个。县城位于祁连山系照面山和龙首山系武当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带,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关镇 下辖天锦苑、宝河苑、永福苑、昌康苑4个社区居委会58个居民小组,金川西、金川东、北海子、黄家学、沙沟岔、直峡山、中庄子、大坝、小坝、赵家庄村10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天锦苑社区。
  新城子镇 下辖毛家庄、兆田、西湾、新城子、马营沟、唐家坡、邵家庄、通信堡、南湾、赵定庄、刘克庄、农林场、塔儿湾村13个村民委员会9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新城子村。
  红山窑乡 下辖高古城、土沟、夹河、红山窑、河沿子、水泉子、王信堡、马家坪、姚家寨、毛卜喇、山头庄、永胜村12个村民委员会115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在红山窑村。
  焦家庄乡 下辖陈家寨、水磨关、焦家庄、楼庄子、南沿沟、河滩、杏树庄、梅家寺、北泉、双磨街、红庙墩、骊靬村12个村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在水磨关村。
  东寨镇 下辖头坝、永丰、上三坝、下三坝、上四坝、下四坝、双桥、新二坝、龙口、下二坝、二坝村11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下三坝村。
  六坝乡 下辖团庄、九坝、八坝、下排、下七坝、上六坝、六坝、玉宝、星海、七坝、五坝、南庄村12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在六坝村。
  南坝乡 下辖祁庄、西校、永丰、永安、何家湾村5个村民委员会3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在永安村。
  水源镇 下辖新沟、西沟、赵沟、东沟、北地、永宁堡、胜利、方沟、华家沟、杜家寨、宋家沟村11个村民委员会85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永宁堡村。
  朱王堡镇 下辖郑家堡、董家堡、汤宁堡、下汤沟、流泉沟、刘正沟、朱王堡、新堡子、头沟、陈仓堡、三沟、梅北沟、梅南沟村13个村民委员会137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朱王堡村。
  河西堡镇下辖车站路、玉河路、永河路、昌河路、银河路、金河路6个社区居委会60个居民小组,大寨子、青山堡、黄家泉、寺门、河东堡、河西堡、西庄子、下洼子、沙窝、鸳鸯池、宗家庄、西庄子村12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在银河路社区。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构造
  永昌县处于中朝准地台与祁连山地槽两个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海陆变迁,伴随形成多种矿产资源。
  县境内地质构造,北部属中朝准地台的阿拉善隆起,南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按Ⅲ级构造单位划分,由北向南为潮水新凹陷,龙首山拱断束,走廊过渡带。走廊过渡带又称走廊边缘凹陷,属祁连山地槽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祁连山地槽自远古代末,中央地背斜隆起后,在其南北两侧形成了两个加里东地向斜,北祁连山地槽为其中之一,优地槽性质,接受了较厚的早古生代沉积。加里东运动结束了地槽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大的加里东褶皱带。晚古生代本区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仅有地台性沉积发育。到中生代三叠纪末,再次普遍褶皱上升,相对在北部边缘发生强烈扭陷,局部为沉降区,接受沉积形成了现在的走廊过渡带。
  龙首山地区属中朝准地台西部边缘部分。在震旦纪以前,该区为一古地槽,沉积了巨厚的复理式建造,并伴随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吕梁运动使其褶皱隆起,并伴随有大量的酸性岩浆活动。震旦纪该区接受了海侵,海水由西南方向侵入,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系及部分寒武系沉积物。加里东期受北祁连山地槽强大的造山运动影响使其褶皱隆起,并伴随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在这个时期,至少在早一中侏罗世以前龙首山和北大山区,曾一度连成一片,并构成一个巨大的复式背斜构造,燕山运动使龙首山和北大山相对隆起,在两个隆起之间,形成了一个扭陷沉积了数千米厚的下一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统、中新统等地层。经过了历次构造变迁,大约在距今19500万年前,就形成了现在永昌县境内的地貌形态。直到现在北大山、龙首山、北祁连山仍处于不断上升运动的状态。间隔的两个盆地,不断地相对下降,而地震活动多沿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时有发生。
  现由北向南,将其所属3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简述于下:
  潮水新凹陷
  位于龙首山以北的潮水新凹陷,又称潮水盆地。它以北西70度方向展布于永昌县以北的广大地区。其基底为前寒武纪地层,上部沉积了数千米的白垩、侏罗、第三、第四纪地层。根据卫星照片及物探资料,盆地内隐伏有近东西向的大断裂。在盆地的北缘,即金昌市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处,以大断裂与北大山拱断束相接。在盆地的边缘或内部隆起带出露了侏罗、白垩、第三纪地层,并分布有煤、石膏矿产及石油、天然气。该地区地貌为平缓的戈壁丘陵区。
  龙首山拱断束
  龙首山为横亘于本县境内北部的主体山脉,西起埃木柴井、东至小口子,构成了龙首山拱断束主体,又称阿拉善边缘隆起带。总的构造线方向为N55°W,宁远堡以东转为近东西向。基底由前震旦纪地层组成,盖层广泛分布着震旦纪地层,只在山间断陷盆地内,呈线状分布有上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并与总构造线同向展布。该区褶皱断裂特别发育,主要显示压性及压扭性构造形迹,其褶皱主要为复式向斜,龙首山北缘F1和南缘F2深大断裂控制了断裂带的主体,并显示了断裂的继承性和多期复活性。由于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及其伴随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知有镍、铜及其伴生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有铁、磷、铀、钍、钒、膨润土、煤、石英岩、石灰岩、黏土等矿产,地貌特征为中低山剥蚀区。
  走廊过渡带
  永昌县南部地区属该过渡带范围。北以龙首山南坡大断裂F2为界,南以乌龙沟煤矿东西一线(金瑶岭—老虎山)深大断裂为界,与北祁连山褶皱带毗邻。该区基底为下古生代地层,在晚古生代时,已成为祁连山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山前扭陷,发育着泥盆系磨拉式建造,其后又沉积了石灰系含煤建造和二叠系碎屑岩建造。印支运动使其再度褶皱,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在凹陷盆地中又沉积了三叠系碎屑岩建造,中
  下侏罗统含煤建造,及其以后的红色建造。过渡带总的构造线为北西向,次为东西向。在古凸起上形成了与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产,与酸性岩有关的热液型铜、铁矿产,以及与热液活动有关的萤石等矿产,在凹陷盆地中有煤、粘土、盐类等矿产。地貌比较复杂,有中山、中低山剥蚀区,又有平缓的堆积区。
  第二节 地貌特征
  永昌县地形复杂。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断续渐没于戈壁之中,两山南北对峙;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县境内三个隆起带、两个狭长走廊平川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为县内最高峰;东部朱王堡镇的董家堡海拔1454米,为县内最低处,县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县内大致可分为三种地貌。
  南部中、高山山地
  位于县境南部,均属祁连山系,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99千米。以冷龙岭为主体,包括冷龙岭、北松林、火松林、盖掌大坂等一系列的平缓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2500米至4000米以上。阴坡有成片天然乔、灌林覆盖,阳坡为山地草场,是县内主要的林区和牧区。大黄山为走廊南北两山间的独立山体,地处永昌县西与山丹县交界,是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分水岭。因盛产大黄而得名,古称焉支山,东西延伸约36千米,南北宽约21千米。除终年积雪的磨磨山(海拔3978米)、白露掌(海拔3060米)陡峻外,一般山体浑圆,坡度平缓。山前冲积扇发育,尤以南麓大马营滩、大河坝滩最为广阔。加之气候湿润,水源较充沛,构成市内主要林牧业区,亦为有名的天然牧场。有“祁连雪皑皑,焉支草茵茵”的美誉。
  北部低山丘陵
  位于永昌县北部,以龙首山为主体,包括栒子山、武当山、风门山和龙口山等山岭及山间盆地。一般海拔1600米至2500米。龙首山的成山掌、前山,营盘顶和栒子山为中部山系高峰。围绕山峰和山脉切割较深、地形陡峻处,形成山地,其余高差不大,山体剥蚀切割深度较小(小于500米)处,呈现石质岗地地貌,属干旱山地荒漠草场。大、小青羊口滩、花草滩、露泉滩(亦称河西堡盆地)等山间盆地,主要为冲洪积砂砾层和沙土覆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较繁茂,属半荒漠类草场。局部水源充足处可耕作。
  中部绿洲平原
  主要分布于祁连山、龙首山之间,呈狭长带状。地面多冲洪积覆盖,地势较平坦,海拔1400米至2500米,为县内主要的粮、油、果、菜产区。①山前冲积扇平原。分布于西大河、东大河和祁连山各沟谷水系的沟口处,即红山窑、新城子、东寨、六坝、南坝一带。由南向北倾斜,坡度3至10度不等,坡降1.25至5度,为典型的扇状倾斜平原。②洪积戈壁平原。分布于六坝至九坝一带,系东大河、武威市西营河洪积而成,平坦广阔。大部分呈砾石戈壁。③冲、淤积沙土平原。分布于东大河、西营河洪积戈壁平原以北的水源、朱王堡一带。地势平坦,风化剥蚀缓慢,沟谷宽浅呈蛇曲状,局部呈牛轭湖泊,少数地段因地下水潜蚀形成湖沼,20世纪80年代后,地下水位下降湖沼干涸,但仍可见湖沼地貌痕迹。
  第三节 气候
  永昌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无严寒。
  分区气候
  受地形影响,县境内分三个气候区:川区温和极干旱及温凉干旱气候区;浅山区温寒干旱及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山区寒冷湿润及高寒很湿润气候区。惯称川区气候,浅山区气候,山区气候。
  川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镇和河西堡镇、六坝乡团庄等地,海拔在1400米至1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8℃至7.6℃,最热月(7月)为19.5℃至24.6℃,最冷月(1月)为﹣10.6℃至﹣10.4℃。无霜期136天至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45毫米至180毫米,年日照时数2959小时至2962.7小时。
  浅山区包括城关镇、焦家庄乡、东寨镇、六坝乡部分地区和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的农业种植区,海拔在1700米至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5℃至7.0℃,最热月(7月)为14.5℃至19.5℃,最冷月(1月)为﹣13.1℃至﹣10.4℃。无霜期115天至145天。年平均降水量170毫米至320毫米,年日照时数2285.5小时至2959小时。无明显夏季,冬季长达214天,其余季节只有151天。
  山区海拔在2500米至40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0℃至1.2℃,无霜期小于110天,年平均降水量320毫米至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85小时。无夏季,冬季长272天,春秋二季相连。雨量丰富,气候湿润。
  主要气象要素
  日照永昌县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95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67%以上。太阳辐射强,辐射量大。一年中日照以夏、秋季最多,冬、春季最少。
  气温1971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气温为5.0℃,极端最高气温35.1℃,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28.3℃,出现在12月。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6℃。气温日较差大,一年中以春秋两季日较差最大,最大日较差为29.2℃。从气温变化看,全县气候逐渐向变暖的趋势发展,1961年至1970年年平均气温为4.7℃;1971年至1980年年平均气温为4.8℃;1981年至1990年年平均气温为5.0℃;1999年至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5.3℃;2001年至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5.8℃。2001年至2005年的年平均气温比20世纪60至70年代偏高1.0℃,比20世纪80年代偏高0.8℃,比90年代偏高0.5℃。另从最高气温与邻近市、县对比分析,永昌县比山丹、武威、民勤,平均分别偏低3.5℃、4.5℃、6.0℃,是夏季河西地区避暑的最佳气候区。全年平均无霜期144天,最长无霜期169天,最短无霜期111天,初霜从9月上中旬开始,终霜在5月下旬结束。
  降水1971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201.7毫米,最多年为278.5毫米,最少年为110.5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66天。冬季降水较少,最大降雪量13.6毫米,年平均降雪天数36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28天,最大积雪深度11厘米。
  风 县域盛行偏西风,大风(8级以上)以春季最多,加之冬春季降水少、气候干燥,沙尘天气时有发生。年平均风速3.0米/秒,平均大风日数25天,平均最大风速20.0米/秒,最多风向频率W/18,最大风速28米/秒。8级以上大风最多年有40天,平均每年8天,沙尘暴出现最多年为12天,平均每年4至5天。
  蒸发 县内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平均蒸发量1990.2毫米,接近降水量的10倍。
  第四节 自然灾害
  干旱
  1991年6月下旬至7月,县内出现严重干旱,全县受灾面积38.27万亩,粮食减产2545万公斤,油料减产654.1万公斤。1997年7月,气温偏高造成河灌区的8个乡镇受高温干旱危害,直接经济损失2758.72万元。1999年7月持续干旱,农田大面积减产、绝收,人畜饮水危急,受灾面积30万亩,经济损失8513.5万元。2001年,除清河两镇外,其余8个乡镇不同程度地遭受严重旱灾,受灾面积27.9万亩,经济损失9276.9万元,是永昌县自1958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干旱灾情。
  洪涝
  1992年7月15日,红山窑乡降暴雨,暴发山洪,使公路、农田、住房等受损,经济损失6.35万元。1995年8月30日至31日,城关、河西堡、东寨、水源等乡镇遭暴雨、山洪袭击,造成经济损失达414.5万元。1995年8月30日至9月7日,全县出现连阴雨天气,大部分乡镇农作物受害,受害面积16.29万亩,经济损失3963.44万元。1996年7月20日,红山窑乡、新城子镇遭受暴雨、冰雹、山洪袭击,造成经济损失3441万元。1997年7月29日,县内局部地方出现暴雨,形成山洪,城关镇等5个乡镇受灾,造成经济损失999.85万元。1998年7月13日,清河地区出现暴雨,形成山洪,受灾面积3.97万亩,经济损失915.9万元。8月15日,南坝乡出现暴雨形成山洪,造成经济损失749.21万元。1999年7月12日,县内局部地方出现暴雨,城关、红山窑、南坝等乡镇遭受洪灾,经济损失500.09万元。2000年6月23日、24日、27日,县内局部地方洪灾,造成经济损失127.6万元。
  冰雹
  1993年8月28日,红山窑乡遭受冰雹、暴雨、洪水袭击,冲毁渠道、房屋等建筑物,经济损失达154.13万元,同日雷电击死1人和1头骡子。1994年8月7日,县内出现大范围冰雹灾害性天气,焦家庄、城关、东寨3个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2.3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03.7万元。1999年8月24日、25日,冰雹、暴雨使红山窑、新城子部分村社受灾,受灾面积2.58万亩,造成经济损失1223万元。
  大风、沙尘暴
  1993年5月5日,永昌遭受特大沙尘暴(黑风)袭击,瞬间极大风速每秒34米,风力达12级,造成农、林、牧业经济损失2821.3万元。1995年5月18日,朱王堡镇、水源乡遭大风袭击,4.096万亩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330万元。2000年4月12日,强沙尘暴天气造成经济损失95.1万元。2001年4月8日,沙尘暴天气造成经济损失480.3万元。
  冻害
  1991年5月1日至7日,县内连续出现霜冻大风天气,瞬间最大风速每秒26米,由于狂风袭击,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7.88万亩,造成经济损失250万元。1993年5月10日、11日,寒潮、霜冻天气造成经济损失655.89万元。1994年5月4日,出现霜冻天气,部分乡镇胡麻、油菜等作物受灾,受灾面积9.86万亩,经济损失达2696.75万元。2004年5月3日至4日,出现严重霜冻,各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7.5万亩,经济损失2800万元。
  地震
  2003年10月25日20时,山丹、民乐发生6.1级地震,波及永昌,全县494间民房裂缝,3栋楼房开裂,45座矿山受损,直接经济损失578.2万元。
  第三章 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永昌县土地总面积7439.27平方千米,折合1115.89万亩。其中:农用地477.52万亩,占42.80%;建设用地19.75万亩,占1.77%;未利用地618.58万亩,占55.43%。土地利用率达44.57%。
  农用地
  耕地有水浇地、旱地和菜地三个三级类型。其中:水浇地114.02万亩,占92.5%;旱地9.09万亩,占7.37%;菜地1489亩,占0.13%。
  园地有果园和其他园地两个三级类型。其中:果园1.79万亩,占95.95%;其他园地755亩,占4.05%。
  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六个三级类型。其中:林地16.9万亩,占23.67%;灌木林地50.44万亩,占70.67%;疏林地1.2万亩,占1.68%;未成林造林地2.72万亩,占3.81%;迹地416亩,占0.06%;苗圃795亩,占0.14%。
  牧草地有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三个三级类型。其中:天然草地244.2万亩,占95.73%;改良草地6.43万亩,占2.52%;人工草地4.47万亩,占1.75%。
  其他农用地有畜禽饲养地、农业设施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六个三级类型。其中:畜禽饲养地366亩,占0.14%;农业设施用地145亩,占0.06%;农村道路5.08万亩,占19.6%;坑塘水面1122亩,占0.43%;农田水利用地11.56万亩,占44.63%;田坎9.1万亩,占35.13%。
  建设用地
  居民点工矿用地有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四个三级类型。其中:建制镇680公顷,占6.18%;农村居民点用地7466.7公顷,占67.88%;独立工矿用地1740公顷,占15.82%;特殊用地1113.3公顷,占10.12%。
  交通运输用地有铁路、公路两个三级类型。其中:铁路用地433.6公顷,占32.8%;公路占地886.7公顷,占67.2%。
  水利设施用地有水库水面和水利工程建筑用地两个三级类型。其中:水库水面706.7公顷,占83.44%;水利工程建筑用地140.2公顷,占16.56%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有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未利用土地七个三级类型。其中:荒草地304.27万亩,占49.35%;盐碱地0.32万亩,占0.05%;沼泽地1.58万亩,占0.26%;沙地1.37万亩,占0.22%;裸土地22.20万亩,占3.6%;裸岩石砾地286.73万亩,占46.51%;其他未利用土地227亩,占0.0037%。
  其他土地有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四个三级类型。其中:河流水面6656亩,占31.87%;湖泊水面722亩,占3.46%;苇地4亩,占0.02%;滩涂1.35万亩,占64.65%。
  第二节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农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荞麦、豌豆、黄豆、糜子、谷子、莜麦、青稞、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大麦、胡麻、菜籽、麻籽、葵花、甜菜、籽瓜等。蔬菜瓜类有豇豆、白菜、芹菜、菠菜、韭菜、大葱、小葱、蒜、芫荽、油菜、菜花、西红柿、茄子、辣椒、萝卜、胡萝卜、芥菜、苦苣、葫芦、洋葱、百合、苦瓜、生菜、莴笋、甘蓝、茼蒿、油麦菜、架豆、人参果、飞蝶瓜、黄瓜、菜瓜、窝瓜、甜瓜、西瓜等。种植药材品种有黄芪、红芪、甘草、大黄、板蓝根、防风、党参、柴胡、小茴香等。
  人工栽培林木常绿树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华北落叶松、油松、樟子松、刺柏、侧柏。乔木品种有山杨、小叶杨、二白杨、胡杨、青杨、新疆杨、箭杆杨、毛白杨、加拿大杨、小美杨、北京杨、意大利杨、合作杨、钻天杨、天演速生杨、旱柳、垂柳、漳河柳、龙爪柳、金丝柳、馒头柳、大叶白腊、小叶白腊、复叶槭、刺槐、国槐、龙爪槐、倒垂槐、朝鲜洋槐、白榆、垂榆、大叶榆、旱榆、沙枣、桑等;苹果属、梨属、李属、杏属、桃属、葡萄属、枣属、山核桃属品种较多。灌木品种有花椒、红叶小檗、绿叶小檗、大果沙棘、小叶黄杨、紫丁香、紫斑牡丹、月季花、珍珠梅、小红柳、枸杞、紫穗槐、榆叶梅、毛条、花棒、柠条、梭梭等。
  野生植物县内草原上天然野生植物共290多种,53科,167属,其中常见的优良牧草38种。
  野生灌木有爬地柏、高山柳、鬼简锦鸡儿、短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沙棘、白梭梭、梭梭、珍珠、高山绣仙菊、金露梅、银露梅、小蘖、白刺、泡泡刺、霸王、红砂、高山杜鹃、天山花楸、单籽麻黄、栒子、珍珠、盐爪爪等。野生半灌木有木紫苑、驼绒蒿、优若藜、合头草、铁线莲、短叶假木贼等。
  野生草本植物有披碱草、鹅观草、早熟禾、洽草、老芒麦、赖草、吐兰、紫花针茅、克氏针茅、短花针茅、本氏针茅、扁穗冰草、矮嵩草、线叶嵩草、高山嵩草、异穗苔、红粽苔草、珠芽蓼、花苜蓿、驴驴蒿、芨芨草、鸢尾、萎陵菜、红花岩黄芪、苦豆子、龙胆、马先蒿、车前子、猪毛菜、冷蒿、茵陈、蒲公英、多根葱、独根葱、碱韭、甘青韭、独行菜、阿尔泰紫苑、白藜、滨藜、骆驼蓬、念念、田旋花、青豆、香薷、刺儿菜、香青、火绒草、苦卖菜、凤毛菊、戈壁菊等。
  动物资源
  饲养动物家畜主要有牛、马、羊、猪、驴、骡、兔、狗,以羊、猪、牛最多。禽类主要有鸡、鸭、鹅、鸽,以鸡数量最大,分布最广。
  野生动物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已被国家列入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雪豹、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等;列入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麝、岩羊、黄羊、盘羊、鹅喉羚、马鹿、狼、石貂、猞猁、草原斑猫、荒漠猫、暗腹雪鸡、蓝马鸡、血雉、草原雕、白尾雕、灰鹤、天鹅、各种野鸡等。此外有狍子、狐狸、旱獭、野兔、黄鼠狼等。
  鸟类品种繁多,按地理区域划分:
  海拔2700米以上有暗腹雪鸡、蓝马鸡、草原雕、白尾鹞、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褐背鸦、红嘴山鸦、灰背雀、朱雀、红眉朱雀、白眉朱雀、普通朱雀、白光鹞、风头雀莺、戴菊黑头币、族木雀等;海拔2700米以下有灰鹤、天鹅、红瓦兔鸽、沙鸡、漠鸡、白顶鸡、小沙百灵、角百灵、凤头百灵、岩鸽、石鸡、血雉、褐岩鹨、红隼、游隼、斑翅山鹑、戴胜鸟、啄木鸟、喜鹊、灰喜鹊、乌鸦、寒鸭、赤麻鸭、绿翅鸭、琵嘴鸭、鸱鸮、小黄雀、小雀、麻雀、大山雀、黄鹰等。
  淡水动物池塘、水库人工养殖的有虹鳟鱼、金鳟鱼等;大小河流生长的有鳇、鲤、鲢、鲫、青泥鳅等;家庭内养的主要有金鱼,品种较多。
  第三节 水资源
  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和西大河两条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冷龙岭北坡,属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水系。此外,还有18条小沟小河,分布在祁连山前山区和大黄山区,径流主要依赖于祁连山山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基岩裂隙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资源总.为5.003亿立方米。其中东大河多年平均径流量3.204亿立方米,西大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544亿立方米,18条小沟小河多年平均径流量0.255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气环流的演变,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冰川、雪线上移,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川径流量逐年减少。2002年,根据水文资料统计分析,东大河径流量由多年平均的3.204亿立方米减少至2.74亿立方米,西大河径流量由多年平均的1.544亿立方米减少至1.42亿立方米,18条小沟小河径流量由多年平均的0.255亿立方米减少至0.217亿立方米。全县地表水来水量由多年平均的5.003亿立方米减少至4.377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根据《甘肃省金昌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利化区划》,永昌县乃至金昌市地下水综合补给量2.771亿立方米。其中重复利用量为2.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371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与可利用量地表水资源量5.0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37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374亿立方米。另外,地表水重复利用量0.926亿立方米,全县可利用水量6.3亿立方米。2002年,根据水文资料统计分析,全县可利用水资源量由6.3亿立方米减少为5.2亿立方米,共减少1.1亿立方米,减幅17%。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永昌县水利工程有水库5座,总库容2.1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77亿立方米。1991年至2005年,全县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修、改、扩建渠道1795千米,维修机井200多眼,新打机井72眼,巩固水库堤坝1处,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7个。
  1991年,全县水利工程供水总量4.50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量4.29亿立方米、工业供水量0.20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供水量0.01亿立方米。2005年,全县水利工程供水总量4.93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量3.95亿立方米、工业供水量0.9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供水量0.022亿立方米。在供水总量中:地表水2.89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68.94%;地下水1.302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31.06%。永昌县水资源与金昌市共用。2002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867立方米(扣除外市区用水量),亩均水资源量为294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第四节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五大类19个矿种。其中黑色金属有铁、锰等矿种,有色金属有铜、镍、铅、锌、锑等矿种,非金属有萤石、石灰石、白云石、花岗石、硅石、长石、耐火粘土、砖瓦粘土、建筑用砂、铁路基石等矿种,能源矿产有煤炭,水汽矿产有矿泉水。探明储量的矿种有6个,分别是铁(储量2057.3万吨)、萤石(储量83.5万吨)、石灰石(储量7594.1万吨)、煤炭(储量4195.8万吨)、白云石(储量36635.55万吨)、花岗石(储量1264万立方米);矿产地18处。其中大型矿床有夹道至早露沟萤石矿、石灰石矿、小白芨芨沟白云石矿、东大山白云石矿等,中型矿床有东大山铁矿、新城子石英砂矿、九井八涝池花岗石矿、车路沟花岗石矿、平口峡花岗石矿、河西堡铁路基石矿等,小型矿床有马营沟煤矿西大坂井田、上泉沟井田、羊胡沟煤田、红山窑煤田、马家湾煤田、庙儿沟煤田、毛卜喇煤田、火烧沟萤石矿等。潜在经济价值达143亿元。至2003年,全县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9个,开发利用各种矿产13种,年开采固体矿产量90万吨,年产值约4911.65万元,从业人员6600人。
  第四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总量
  2000年11月1日零时,永昌县登记的总人口为247000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的227574人相比,共增加19426人,增长8.54%,平均每年增加1880人,年平均增长0.80%。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255200人,自然增长率5.79%。
  第二节 人口构成
  性别构成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10个乡镇登记的人口中,男性129309人,占52.35%,女性117691人,占47.65%。性别比为109.87(以女性人口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2.16个百分点。2005年总人口中,男性134296人,女性120904人,性别比111.08。
  年龄构成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10个乡镇登记的人口中,0岁至14岁的人口为61555人,占24.92%;15岁至64岁的人口为175380人,占71.00%;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65人,占4.07%。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岁至14岁人口比重下降1.4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83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永昌县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有回、满、藏、土、白、壮、苗、蒙古、裕固、朝鲜、哈萨克、俄罗斯、布依、东乡、土家族共15个。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10个乡镇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5582人,占99.4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18人,占0.57%。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8990人,增长8.38%;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38人,增长44.69%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10个乡镇登记的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4852人,占1.96%;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24879人,占10.07%,接受初中教育的71305人,占28.87%;接受小学教育的89623人,占36.28%。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由631人上升为1964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8346人上升为10072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3174人上升为28868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6600人下降为36285人。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10个乡镇登记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32055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粗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5.45%下降为12.98%,下降12.47个百分点。
  第三节 人口分布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10个乡镇登记的常住人口分布如下:城关镇36954人,河西堡镇53533人(包括青山农场726人),新城子镇24610人,东寨镇19659人(包括红光园艺场、东寨农场、玉皇地农场、永昌县工业开发区,计4767人),朱王堡镇28408人,水源镇21016人,红山窑乡24252人(包括黑土洼农场1261人),焦家庄乡20885人,六坝乡13252人,南坝乡4431。
  第四节 人口变动
  自然变动
  1991年至2005年间,全县总人口由229572入增加到255200人,共增加25628人。年平均出生率12.909%,死亡率4.662%,自然增长率8.1445%,年平均增长1708人。
  机械变动
  1991年至2005年间,迁入人口年均3676人。1992年迁入人口最多,为6159人,2002年迁入人口最少,为1796人。迁出人口年均3998人,1992年迁出人口最多,为5739人,2002年迁出人口最少,为2441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