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5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7
摘要: 本文概述了1991年-200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经济发展概况。
关键词: 概况 经济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部的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为河西走廊咽喉地带,古丝绸之路必经通道。县境东起于朱王堡镇董家堡村与民勤县蔡旗乡交界处,东南面与武威市凉州区的双城镇、洪祥乡、青林乡接壤;南起于脑儿墩沟脑,与武威市凉州区的金山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接界;西起于白石崖沟,与民乐县、山丹县毗邻,西南面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北起于河西堡镇与金昌市金川区分界处。东西最长距离约144千米,南北最宽距离约114.8千米,总面积为7439.27平方千米。兰新铁路贯通永昌,境内全长103千米。连霍高速公路(G045线)途经县境,境内全长57.09千米。
  县境内地形以山地居多,并有川地、平原。最高海拔4442米,最低海拔1454米。南部祁连山是国家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西部大黄山为草原牧场,中部平坦狭长的平原绿洲为主要农产区,北部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场。
  永昌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无严寒。盛夏时的最高气温比邻近的山丹县、凉州区、民勤县,平均分别偏低3.5℃、4.5℃、6.0℃。全年无霜期144天左右,最长无霜期169天。
  二
  永昌县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有回、满、藏、土、白、壮、苗、蒙古、裕固、朝鲜、哈萨克、俄罗斯、布依、东乡、土家族共15个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汉族人口245582人,占总人口的99.43%;少数民族人口141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57%。2005年底,全县设六镇四乡,共70414户、25.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79%。下辖111个村委会,915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居委会,118个居民小组。
  全县土地总面积7439.27平方千米,折合74.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477.52万亩,土地利用率44.57%。2005年,林地面积71.58万亩,森林覆盖率8.12%。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和西大河两条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属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水系,是市、县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20世纪80年代后,河川径流量逐年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县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经发现的矿种有五大类19个矿种,其中黑色金属有铁矿、锰矿,有色金属有铜、镍、铅、锌、锑等矿种;探明储量的矿种有6个,分别是铁(储量2057.3万吨)、萤石(储量83.5万吨)、石灰石(储量7594.1万吨)、煤炭(储量4195.8万吨)、白云石(储量36635.55万吨)、花岗石(储量1264万立方米);矿产地有18处。
  永昌,历史传承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今县境内西大河、东大河和金川河流域繁衍生息。位于河西堡镇的新石器时代鸳鸯池文化遗址于1973年、1974年共出土各类文物3500多件,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该遗址是20世纪70年代全国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之一,其中部分珍贵文物被选调进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展出或收藏。出土于永昌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石犁现收藏于酒泉市博物馆。自汉至今,历鸾鸟、番和、骊靬、显美、焉支、嘉麟、天宝、永昌等县,遗留众多的文化遗迹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至2005年底,县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1800余件,全县有文物点百余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圣容寺塔、永昌钟鼓楼。旅游景点有旧时的“永昌八景”即天山积雪、云庄铺翠、柳池漾月、金水潺声、东岗晚照、西岭晴岚、南峪龙腾、北山狮伏;已开发的有河沟、窟窿峡等自然景观,西大河、皇城、金川峡水库,以及北海子、武当山仿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观,骊靬故址、圣容寺、云庄寺、红西路军战斗旧址等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永昌,文化底蕴深厚。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今县境内先后置四县,鸾鸟县属武威郡,番和、骊靬、显美县属张掖郡,均属凉州刺史部。在番和县设农都尉,管理屯田事宜。汉代以来的史志资料对骊靬县多有记述,唐代颜师古校注的《汉书·地理志》(卷六十一)记载:“犛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大清一统志·凉州古迹》记载:“骊靬废县,故址在永昌城南,本以骊靬降人置县。”骊靬县的设置与历史上东征失败后失踪的古罗马士兵是否有关,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当代部分学者先后提出陈汤俘获说、和平归降说(又称归义说)和内迁说,并由此形成骊靬文化研究热潮。隋炀帝西征,在焉支山会盟西域诸国国王。唐代,哥舒翰的大斗军驻扎于今县境内塔儿湾。元代在县境内设永昌路,永昌之名始。1936年11月至12月底,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曾在永昌浴血奋战40多天,建立了苏维埃永昌县(区)政府和12个苏维埃村。永昌民俗文化有起源于新城子镇赵定庄村的节子舞、红山窑乡毛卜喇村的“卐”字灯等,有永昌小曲、社火、念卷、皮影戏等,有普遍盛行于城乡的独特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
  永昌,人文精神荟萃。明、清时期,永昌文教振兴,人才辈出,有明朝永昌卫人胡执礼,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谢世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有清朝永昌县人南济汉,进士出身,曾主持修成乾隆五十年版本《永昌县志》(十卷)和嘉庆二十一年版本《永昌县志》(八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昌县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永昌籍的当代著名人物有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已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李灿,有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研究员、中国载人飞船卫星轨道控制技术设计专家李恒年,有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田植甲,中国第九次南极长城站越冬考察队队员、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南永兴,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德芳,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任编辑的王萌鲜,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弛等等。还有一大批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了全县建设者的时代风采。
  四
  1991年至2005年,永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促使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28198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926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1228元增加到2005年的8200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1年的33∶35∶32,调整到2005年的25.3∶43.8∶3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1年的26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90380万元。1997年,永昌县进入全省“十强财政县”行列。
  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全县从1991年签订农业土地承包合同到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农牧业税及附加全面取消,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步伐与全国同步。1992年后,县委、县政府先后开展农村“渠道建设年”、“畜牧年”活动,启动“双培双带”工程、“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实施“科教兴县”、“工业强县”、“绿色富县”和“全民艰苦创业”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呈现出种植基地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全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以胡萝卜为主的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以专用小麦、啤酒大麦为主的优质粮食和啤酒原料产业,以优质肉羊为主的肉羊产业,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产业,以金鳟鱼为主的水产业等五大产业。其中永昌县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永昌金鳟鱼产业开发被列为甘肃省21世纪农业重点产业扶持项目,全县10万亩高原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甘肃省农牧厅的产地认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中央粮食直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工培训取得突破性进展,劳务输转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96555万元,是1991年6.13倍;粮食总产量达到23.9万吨,是1991年的2.2倍;蔬菜总产量达到30.73万吨,是1991年的64倍;肉类总产量13244吨,较1991年增长2.5倍。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永昌县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发展抓项目,使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以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能源、建材、金属和非金属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县工业企业个数由1991年的327个增加到2005年的666个,工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10368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79511万元。“十五”期间,建成并投产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公司2万吨麦芽生产线、金昌长庆金属粉末有限公司镍钻金属粉末生产线等25项重点企业项目。截至2005年,全县共盘活企业34家,盘活资产8182.39万元,安置再就业人员1500名。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家,实现增加值达到2.35亿元。2001年至2005年,共签约招商项目251项,累计落实到位资金近10亿元,投资额度千万元以上的项目45个。全面实施“全民艰苦创业”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2005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贡献率分别达到38.1%和22.3%。始建于1992年的永昌工业示范区于1994年被农业部批准为首批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2002年被省经贸委批准为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园区,2003年被省乡企局批准为甘肃省乡镇企业科技园区。
  商贸流通繁荣发展。1991年至2005年,全县商贸流通体制经过数次改革,由以计划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逐步过渡到市场调节为主。从1993年1月1日起,全面放开食用油购销价格,取消国家油品定购任务,取消国家食用油统销价格和定量供应。市场经济在商品流通中已处于主导地位,米、面、油、盐、糖、酒、酱、醋、烟等日常用品和各种家用电器耐用品,市场供应充足。随着商贸日益繁荣,国营、集体、个体饮食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各种便民店、连锁店、超市、商场等新型商业形态基本形成并初具规模。此外,全县集贸市场主要有城关东市场、城关西市场、河西堡镇河西市场、朱王堡镇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1991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县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加入外贸行列,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在产品品种、数量、交易金额上大幅增长。胡萝卜、西芹、甘蓝、青笋等农产品和地毯、火柴、煤、农机具、萤石、硅铁、化肥、白酒等工业产品部分转销海外,其中亚美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仿古地毯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国。消费市场日趋活跃,199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35万元,2005年达到58696万元。
  公路交通事业快速发展。至2005年,先后改建成省道212线永河段,建成或改建金武公路、永肃公路、河清公路等十余条县乡公路以及50余条通村油路,10个乡镇及84个行政村通油路。
  邮电、通信、广播事业长足发展。1991年,永昌县邮电局所辖邮路总长1394千米,1995年达到1616千米。1991年开通两条长途直拨电话线路,至2005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26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000多户,城市有线电视用户率已达96%。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1991年前,全县城乡建设速度发展相对缓慢,城镇道路狭窄,城市供水、排水、供热、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县城房屋以土木结构的平房为主。1992年开始,县城经过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建设,基本实现第一版规划的建设目标。进入21世纪,全县城镇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城镇工业、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形象,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成效显著。县城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1.45平方千米扩展至2005年的4.83平方千米,总人口由规划初期的不足1万人增加至3万人,城区工业厂房及楼房建筑总面积达92万平方米,城市总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从1999年开始至2005年,先后开发县城七号住宅小区和泰昌花园、北海花园、锦绣花园、阳光佳园等住宅小区。实施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农村建设速度。1997年,全县农村样板房累积建设7817套,2005年增加到2万余套。全县农村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1.5%提高到2005年的24.5%。朱王堡镇先后获得“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全国文明城镇”等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199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5.66元,职工平均工资为1883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19元,职工平均工资为11565元。199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08万元,2005年为164601万元。2005年全县人均储蓄存款达6450元,是1991年的8.6倍。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高消费、超前消费已在中、青年人群中悄然兴起。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单位、社区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随着“五一”、“十一”长假制度的实行,外出旅游的家庭或团体逐年增加。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县财政对社会各项事业支出逐年增加。教育事业:1991年支出588万元,2005年支出5905万元;文化、体育、广播等事业:1991年支出186万元,2005增长到673万元,年均支出423万元;医疗卫生事业:1991年支出153万元,2005年增长到1165万元,年均支出608万元;抚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1991年支出55万元,2005年支出3502万元,年均支出233万元。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至2005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59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农职业中学2所、小学115所、幼儿园24所,校舍建筑总面积33.16万平方米。全县共有中小学及幼儿教职工3176人,在校学生达到42198名,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初中升学率由1991年的17.5%上升到2005年的64.6%。1991年,全县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共计315名;2005年,全县高考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达到791人,其中本科重点上线人数达到229人。1994年,教育系统全面组织实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程。1997年,永昌县“两基”工作经甘肃省“两基”验收小组验收达到省颁标准。“普九”期间,全县群众踊跃集资、捐资修建校舍。1995年,全县共集资388.8万元,1996年筹集301.4万元,1997年,集资达到707.1万元。这些集资款全部用于学校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化市场管理日臻完善。全县文化事业单位有县文化出版局以及所属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2004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实现分设。宣传部门及文化、科技、卫生系统坚持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赠送科技图书,演出文艺节目,现场创作赠送书画作品,书写赠送春联。文学艺术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更加繁荣,先后公开出版文学艺术著作十余部,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音乐等作品和在市级以上展览活动中展出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1000余件。文物安全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保护”的文物工作方针,已建成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文化市场建设按照“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需”的建设方针,已形成了文化娱乐为主体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稽查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管理网络,有专、兼职结合的管理、稽查队伍,加强对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的监管工作,加大“扫黄打非”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印刷行为。“网吧”专项整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城子镇文化站获得“全国先进文化站”称号。1998年,永昌县获得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科技工作成果显著。至2005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68人,其中高级职称70人,中级职称938人。1991年至2005年,全县建立市级科技示范乡2个,科技示范村11个,科技示范户1800户,并每年建立科技示范点30个;全县共实施国家、省、市、县列科技项目496项,投入三项费共计1082.7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56项,获金昌市科技进步奖60项。从1992年至2005年,永昌县人工增雨防雹的投入和产出平均比达到1∶36,而一般平均值为1∶20,为全县抗旱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永昌县1997年获得国家科委授予的“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2003年,获得甘肃省科技厅授予的“省级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县”称号。
  城乡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永昌县逐步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减轻农村群众因病造成的经济负担,缓解农村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压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合作医疗率达到91.5%。城市公共卫生事业有较快发展,职工合作医疗体系完善。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永昌县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信号机制初步建立,创建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2005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3.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9%。
  体育活动丰富多彩。1991年至2005年,分别举办全县第八、第九、第十届体育运动会。朱王堡镇、城关镇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命名为“百万农民健身月”先进乡镇。1996年,永昌县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再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认真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基本建立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05年底,享受城市低保人数达到2540户、4963人。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全部免征农业税,人均免税73元。1991年,全县有贫困户765户,特困户379户,至2005年,全县大部分贫、特困户已基本脱贫。
  民族宗教管理工作扎实深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宗教政策。成立爱国宗教团体组织,满足宗教界广大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在宗教界深入开展“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探索建立以“联户联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政府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整治力度,关闭影响安全生产且效益低下的小煤窑,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1991年至2005年,是永昌县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历史时期。县委、县政府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干群和谐,创设干事环境,酿造创业气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团结一心,努力打造“诚信永昌”,取得了可喜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永昌人民自古就有敦厚、善良、勤劳、热情的美德,在实行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全县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开拓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开创了永昌县的新局面,谱写了永昌县这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永昌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继续,明天的辉煌还需要全县干部群众同舟共济,发奋努力。我们坚信:永昌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科学规划,埋头苦干,永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1991~2005)

《永昌县志(1991~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组成,以述、记、志、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顺序排列,全面记述了1991年至2005年永昌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