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3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历史人物
分类号: K820
页数: 5
页码: 1031-1035
摘要: 本章收录了永昌籍历史人物13人,并记述其生平传略。
关键词: 人物 历史人物 永昌县

内容

毛忠(1394至1468),字允诚,初名哈喇,后明英宗赐姓名为毛忠,永昌人。先世系蜀人,曾祖哈喇歹移居西陲。明洪武初年率众自武威归附,任职千户,遂隶籍凉州扒里扒沙(现古浪县大靖)。后随父移居永昌。毛忠在少年时期入伍于永昌,任百夫长,二十岁任镇番(现民勤县)土军百户。膂力过人,善骑射,尝随明成祖朱棣北征,足迹遍及河西、宁夏地区,屡建战功。历任永昌副千户,指挥佥事,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右军都督府佥事,右参将,右军左都督等职。天顺七年(1463)永昌、凉州、庄浪(今永登)等地塞外屡有边患,毛忠率兵逐一平定,遂加封为伏羌伯,领总兵之职,镇守甘肃(甘州、肃州)。成化四年(1468)固原土官满四反叛,毛忠受诏率师往讨,由木头沟到炮架山,节节胜利,直捣敌巢。后因大雾弥天,敌乘雾力攻,忠力战不殆,为流矢所中,与侄子毛海,孙子毛铠俱战死,卒年七十五岁。
  毛忠从小生长于边陲,熟悉边情,征战沙场五十多年,为明王朝阻止蒙古贵族南侵,巩固北部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率军纪律严明,善抚士兵,死后,吊哭的西陲人相望于道。宪宗皇帝得知,长叹哀悼,封伏羌候,谥武勇,世袭伯爵。弘治八年,建忠义坊于兰州,建武勇祠于甘州(现张掖),县境内毛卜喇村所建的毛武勇公家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存。明史有传。
  张杰,张掖人,明洪武年间(1390前后)任永昌卫指挥佥事。张杰果毅多才,为治理永昌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修筑城池。永昌原有土城筑于宋末元初,至明初已破败不堪。洪武二十四年(1391),张杰在原来土城的基础上,重建并增拓县城。其二是安置移民。洪武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392至1394),从山西、河北、陕西等省迁来不少移民,张氏为移民规划田地,筹建房舍,鼓励开荒,使其安居乐业。所以,永昌旧志称其“经始之功,于是为大”。
  胡执礼(1539—1589),字汝立,号雅斋,明代永昌人,祖籍兰州,从其父开始,隶籍永昌,九岁时,聪慧出众,备受时人赞赏,称为奇童;十一岁补博士弟子员;十七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中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进士。初任四川保宁府推官,主管司法工作。“发奸擿伏”,执法严明,使太守敬畏。才能卓越,传闻于朝延,被提升进京。在京大约十年,前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文选郎中,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誉黄,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由正六品直升到正三品。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主持朝政,党同伐异,权倾一时品胡执礼依律办事,正直不阿,公开抵制张居正诬陷他人而取悦朝庭的行为。引起张的不满。万历四年(1576),从应天府巡抚都御史出京南巡,六年(1578)建议朝廷以疏通吴淞江长桥和黄浦江为主,全面治理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一带的水涝灾害。至八年疏通了干河支港数百条,大则泄水入海、次则通湖达江,小则引流灌田。同时修复了白茆塘、秀州塘、蒲汇塘、孟渎河、舜河、青旸港。相继又请疏通支河,朝延许可后,遂疏通吴淞江80里,筑塘90余处,新开河道123条,疏通旧河道139条,并在上海李家洪,老鸦嘴一带筑堤坝18里。获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这使张居正更加忌妒,胡执礼遭到其党羽流言蜚语的中伤。万历九年(1581),谢病归里,在永昌筹设学租三百多石,扶植后学,造福桑梓。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后,胡执礼又被起用,仍任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万历十六年(1588),南北各省连荒,民多流离失所,胡执礼上疏赈灾,救活无数饥民。万历十七年(1589)以劳致疾,卒于京邸。死后,以政绩显异,赠户部尚书。胡执礼仕宦三十年,清廉正直,勤政望重。当时文坛“后七子”的领袖王世祯在给胡执礼的饯别诗中写道:“关西清白古来传,数到胡威更莹然”,“四十三台尔最贤”,对其推崇备至。明清时期,永昌县城曾为他立“志存报国”、“早岁登瀛”、“黄甲开先”三坊,以示纪念。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不少“胡阁老”的轶闻。
  郭,永昌人,祖籍福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任永昌卫指挥。征战羌羊沟,乌牛坝等地,多建战绩,升姑藏(现武威)守备,此后,屡晋官至古北口副将。河套鞑靼入侵,郭琥运奇兵,设埋伏,大破之。遂调升山西镇守。不久,山西土官张同反叛,暗通鞑靼进犯,郭琥单师出击,斩首千余,力保孤城。以功升任大同镇左都督,授光禄大夫。子孙五代,世袭都指挥使。明清时期,永昌县城曾为其立“三边挂印”坊。
  马应龙,永昌人,其先祖马骏于明永乐八年(1410)任永昌卫指挥使,抚兵恤良,境内安宁。应龙继承先祖遗风,更加勤政图治。万历初年(1575前后),领陕右军政佥书,仕至甘镇副总戎,以病告归。不久,北边鞑靼犯境,兵部飞檄令其征剿,大获全胜,特旨官进都督,仍协镇甘州,兼摄河西三司五道,“经文纬武,声望震一时”。其曾孙马尔植在清康熙年间,屡立军功,历任东川游击,山西永宁都督同知,封荣禄大夫。
  沈再思,永昌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历任河南太康、四川南溪、山西襄陵知县,山西岢岚州知州,所到之处,勤恳持政。后任湖广辰州府通判,“理关税”,“靖苗、瑶”。封奉直大夫。永昌县城曾为其立“世沐天宠”坊。
  郭昌泰,字亢宗,山西榆次人。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759—1762)任永昌县知县。到任不久,即筹划创办书院。乾隆二十七年,带头捐俸银三百两,在他的倡导下,地方捐资二千余两。他以二千两“分典生息”做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费用;以其所剩,于城西北隅购买宅院一所,修葺一新,做为书院,命名云川。云川书院后来培育了不少人才,为发展永昌文化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林昂宵,号丛圃,台湾举人。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778—1780)任永昌县知县。在任期间,蒙古族牧民“越界勤索宁远民草头钱米”,林同蒙古的行政长官实地查核,商定“彼此各循原界”并商定了双方群众在耕种、放牧、樵采中的有关事项,使蒙、汉人民群众得以和睦相处,博得了当时永昌民众的赞扬。
  李登瀛,字仙州,号韦斋,关中蒲城举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永昌县知县,在任四年,多有建树。凉州原设将军衙和都统衙门的差役人员除自雇外,均经武威县招募充当。乾隆四年(1739)因故改为由凉州所属五县按粮摊派民役。这样加重了各县百姓的负担。这条规定相沿达四十四年之久,仅永昌县上缴民役的“帮贴”银两,累计在四五千两以上。乾隆四十八年(1783),李登瀛提出“本府不应供支都统民役议”获准,为永昌等县百姓减轻了负担,深得永昌民众赞许。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登瀛采制闲田,招民耕种,其收获交纳于仓,供云川书院开支。又资助俸银,在县城东南隅建义学一所,使永昌的教育有所发展。李登瀛在永昌任职期间,大力倡导植树,在县城外城壕边植白杨,并兴修水利。乾隆五十年(1785),在李登瀛主持下,编纂出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永昌县志》。他还做了维修文庙等事。
  南济汉,字汇东,号斗岩,永昌人,生于清乾隆约二十七年(1762),卒于道光约二十八年(1848),享年八十七岁。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初授吏部观政,待职在家。乾隆四十九年(1784)秋,被知县李登瀛聘请为县志主纂,和永昌举人方毓伦、谢弼翰、郭兴尚共同纂成了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十卷。此后,历任湖南安福(今临澧县)、衡山知县,澧州知州,为官清廉,“廉而外,一介不取”,嘉庆十二年(1807)四十余岁的南济汉,辞官归里。路经西安,盘费告罄,朋友周勉斋宣传他的书法好,因此,求书者盈门获银千余两,得以携眷归里。回到永昌后,任云川书院主讲,从事大半生教育事业。嘉庆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13~1816)又纂成了《永昌县志》八卷,他一生两次编写县志。留下了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
  蔡发甲(?~1830年),字梅生,永昌六坝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在山东费掖,新泰作知县时,勤政爱民,轻徭薄赋;纠察胥吏兼施教诲,时人称“蔡青天”。后调升山东滨州知州,发奸擿伏“强豪敬惮”。后卒于任上。蔡发甲在中举后,曾为永昌水利管理提了一个建议,即“分流口子,尺寸闸”。按浇灌地亩多少,在水口上修砌大小不等的分水闸,减少了水利纠纷。
  黄时,字子楷,清代乾隆年间贡生。博览群书,文采出众,长于诗赋。曾博得凉州宪副张之浚的称许。他热心教育,在永昌云川书院主讲四十年,一生朴实俭约,享年八十一岁。他的遗文《创建云川书院记》,遗诗《天山积雪》等永昌八景吟,载于《永昌县志》,为后人吟诵。
  狄万川(1901~1958),永昌县北海子乡黄家学村农民。民国二十五年(1936)11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抵永昌开展地方工作。创建永昌区(县)、乡政权时,他被推举为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主席,同年12月初正式选为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副主席。为协助红军部队,发动群众开展地方工作,筹集粮秣,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十五年(1936)12月27日,西路军撤离永昌后,被敌骑兵第五师执法队追捕入狱,刑讯拷打致残,后保外就医。1949年9月起,先后任永昌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县农民协会副主任,一区农会主任、县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58年3月病逝,终年58岁。
  第二章 革命烈士
  第一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传略
  民国二十五年(1936)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奉命率部二万一千八百余人,抢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和“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同年11月18日,占领永昌,时值蒋介石坐镇西安,亲自调兵遣将督剿红军。马步芳、马步青遂纠集正规军和地方民团近十万之众,倚仗骑兵优势,配合飞机大炮向永昌、山丹一线的西路军围追堵截,寻机决战。长征后未及休整的西路军孤军深入,时值隆冬严寒,衣着单薄,弹药、医药枯竭,部队严重减员,在极端艰苦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继古浪、武威西四十里堡诸役以后,在永昌境内的八坝,东寨、东十里堡、水磨关、水泉子、城郊等地,与敌军浴血奋战四十余天,击毙击伤敌六千余人,击伤敌机一架。但终因众寡悬殊,西路军始终未能摆脱困境。于12月27日夜西路军被迫突出县城,继续西进。红军撤离后,苏维埃永昌区及各基层政权被敌摧毁,政府主要成员张仲科等同志,惨遭杀害。西路军在永昌诸战中英勇牺牲的广大指战员,战绩卓著,功盖祁连,永远活在永昌人民的心中。
  刘理运(1906至1936),湖北省红安县人。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担任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任团长时转战川陕,作战英勇,四方面军总部授予其团以“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团称号。1934年10月调任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1936年西路军强渡黄河,挺进河西,九军一路克敌,连战皆捷。11月23日,九军到达永昌县八坝,二十七师驻守永昌县城附近,与敌对峙近一个月。12月下旬,敌5个旅,7个民团,轮番猛攻,在二十里堡一带,刘理运指挥二十七师顽强抗击,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消灭敌人数百人。但因战斗频繁,兵员无补,弹药缺乏,伤亡日益严重,12月25日,敌步骑兵千余人向二十里堡猛攻,双方激战一整天,战斗中,刘理运和百余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1987年8月1日中共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