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35
颗粒名称: 卷三十二 人物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52
页码: 1031-1082
摘要: 本卷收录了774人,大部分是永昌籍,也有少数在永昌建功立业的外省、外县籍人。其中:历史人物13人,现代人物中革命烈士41人,党政军界人物160人,在外地工作的永昌县籍人物126人,在永昌工作的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物259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过省级及以上领导机关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03人,知名中医、兽医27人,知名艺人、工匠45人。对这些人物以传略、列表记述。
关键词: 人物 传略 永昌县

内容

明清以来,永昌县涌现了不少仁人志士。他们或安邦卫国,捐躯疆场;或清廉从政,造福人民;或著书立说,泽被后世,为永昌的历史增添了灿烂的光辉。本卷收录了774人,大部分是永昌籍,也有少数在永昌建功立业的外省、外县籍人。其中:历史人物13人,现代人物中革命烈士41人,党政军界人物160人,在外地工作的永昌县籍人物126人,在永昌工作的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物259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过省级及以上领导机关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03人,知名中医、兽医27人,知名艺人、工匠45人。对这些人物以传略、列表记述。
  第一章 历史人物
  毛忠(1394至1468),字允诚,初名哈喇,后明英宗赐姓名为毛忠,永昌人。先世系蜀人,曾祖哈喇歹移居西陲。明洪武初年率众自武威归附,任职千户,遂隶籍凉州扒里扒沙(现古浪县大靖)。后随父移居永昌。毛忠在少年时期入伍于永昌,任百夫长,二十岁任镇番(现民勤县)土军百户。膂力过人,善骑射,尝随明成祖朱棣北征,足迹遍及河西、宁夏地区,屡建战功。历任永昌副千户,指挥佥事,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右军都督府佥事,右参将,右军左都督等职。天顺七年(1463)永昌、凉州、庄浪(今永登)等地塞外屡有边患,毛忠率兵逐一平定,遂加封为伏羌伯,领总兵之职,镇守甘肃(甘州、肃州)。成化四年(1468)固原土官满四反叛,毛忠受诏率师往讨,由木头沟到炮架山,节节胜利,直捣敌巢。后因大雾弥天,敌乘雾力攻,忠力战不殆,为流矢所中,与侄子毛海,孙子毛铠俱战死,卒年七十五岁。
  毛忠从小生长于边陲,熟悉边情,征战沙场五十多年,为明王朝阻止蒙古贵族南侵,巩固北部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率军纪律严明,善抚士兵,死后,吊哭的西陲人相望于道。宪宗皇帝得知,长叹哀悼,封伏羌候,谥武勇,世袭伯爵。弘治八年,建忠义坊于兰州,建武勇祠于甘州(现张掖),县境内毛卜喇村所建的毛武勇公家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存。明史有传。
  张杰,张掖人,明洪武年间(1390前后)任永昌卫指挥佥事。张杰果毅多才,为治理永昌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修筑城池。永昌原有土城筑于宋末元初,至明初已破败不堪。洪武二十四年(1391),张杰在原来土城的基础上,重建并增拓县城。其二是安置移民。洪武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392至1394),从山西、河北、陕西等省迁来不少移民,张氏为移民规划田地,筹建房舍,鼓励开荒,使其安居乐业。所以,永昌旧志称其“经始之功,于是为大”。
  胡执礼(1539—1589),字汝立,号雅斋,明代永昌人,祖籍兰州,从其父开始,隶籍永昌,九岁时,聪慧出众,备受时人赞赏,称为奇童;十一岁补博士弟子员;十七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中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进士。初任四川保宁府推官,主管司法工作。“发奸擿伏”,执法严明,使太守敬畏。才能卓越,传闻于朝延,被提升进京。在京大约十年,前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文选郎中,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誉黄,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由正六品直升到正三品。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主持朝政,党同伐异,权倾一时品胡执礼依律办事,正直不阿,公开抵制张居正诬陷他人而取悦朝庭的行为。引起张的不满。万历四年(1576),从应天府巡抚都御史出京南巡,六年(1578)建议朝廷以疏通吴淞江长桥和黄浦江为主,全面治理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一带的水涝灾害。至八年疏通了干河支港数百条,大则泄水入海、次则通湖达江,小则引流灌田。同时修复了白茆塘、秀州塘、蒲汇塘、孟渎河、舜河、青旸港。相继又请疏通支河,朝延许可后,遂疏通吴淞江80里,筑塘90余处,新开河道123条,疏通旧河道139条,并在上海李家洪,老鸦嘴一带筑堤坝18里。获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这使张居正更加忌妒,胡执礼遭到其党羽流言蜚语的中伤。万历九年(1581),谢病归里,在永昌筹设学租三百多石,扶植后学,造福桑梓。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后,胡执礼又被起用,仍任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万历十六年(1588),南北各省连荒,民多流离失所,胡执礼上疏赈灾,救活无数饥民。万历十七年(1589)以劳致疾,卒于京邸。死后,以政绩显异,赠户部尚书。胡执礼仕宦三十年,清廉正直,勤政望重。当时文坛“后七子”的领袖王世祯在给胡执礼的饯别诗中写道:“关西清白古来传,数到胡威更莹然”,“四十三台尔最贤”,对其推崇备至。明清时期,永昌县城曾为他立“志存报国”、“早岁登瀛”、“黄甲开先”三坊,以示纪念。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不少“胡阁老”的轶闻。
  郭,永昌人,祖籍福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任永昌卫指挥。征战羌羊沟,乌牛坝等地,多建战绩,升姑藏(现武威)守备,此后,屡晋官至古北口副将。河套鞑靼入侵,郭琥运奇兵,设埋伏,大破之。遂调升山西镇守。不久,山西土官张同反叛,暗通鞑靼进犯,郭琥单师出击,斩首千余,力保孤城。以功升任大同镇左都督,授光禄大夫。子孙五代,世袭都指挥使。明清时期,永昌县城曾为其立“三边挂印”坊。
  马应龙,永昌人,其先祖马骏于明永乐八年(1410)任永昌卫指挥使,抚兵恤良,境内安宁。应龙继承先祖遗风,更加勤政图治。万历初年(1575前后),领陕右军政佥书,仕至甘镇副总戎,以病告归。不久,北边鞑靼犯境,兵部飞檄令其征剿,大获全胜,特旨官进都督,仍协镇甘州,兼摄河西三司五道,“经文纬武,声望震一时”。其曾孙马尔植在清康熙年间,屡立军功,历任东川游击,山西永宁都督同知,封荣禄大夫。
  沈再思,永昌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历任河南太康、四川南溪、山西襄陵知县,山西岢岚州知州,所到之处,勤恳持政。后任湖广辰州府通判,“理关税”,“靖苗、瑶”。封奉直大夫。永昌县城曾为其立“世沐天宠”坊。
  郭昌泰,字亢宗,山西榆次人。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759—1762)任永昌县知县。到任不久,即筹划创办书院。乾隆二十七年,带头捐俸银三百两,在他的倡导下,地方捐资二千余两。他以二千两“分典生息”做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费用;以其所剩,于城西北隅购买宅院一所,修葺一新,做为书院,命名云川。云川书院后来培育了不少人才,为发展永昌文化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林昂宵,号丛圃,台湾举人。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778—1780)任永昌县知县。在任期间,蒙古族牧民“越界勤索宁远民草头钱米”,林同蒙古的行政长官实地查核,商定“彼此各循原界”并商定了双方群众在耕种、放牧、樵采中的有关事项,使蒙、汉人民群众得以和睦相处,博得了当时永昌民众的赞扬。
  李登瀛,字仙州,号韦斋,关中蒲城举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永昌县知县,在任四年,多有建树。凉州原设将军衙和都统衙门的差役人员除自雇外,均经武威县招募充当。乾隆四年(1739)因故改为由凉州所属五县按粮摊派民役。这样加重了各县百姓的负担。这条规定相沿达四十四年之久,仅永昌县上缴民役的“帮贴”银两,累计在四五千两以上。乾隆四十八年(1783),李登瀛提出“本府不应供支都统民役议”获准,为永昌等县百姓减轻了负担,深得永昌民众赞许。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登瀛采制闲田,招民耕种,其收获交纳于仓,供云川书院开支。又资助俸银,在县城东南隅建义学一所,使永昌的教育有所发展。李登瀛在永昌任职期间,大力倡导植树,在县城外城壕边植白杨,并兴修水利。乾隆五十年(1785),在李登瀛主持下,编纂出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永昌县志》。他还做了维修文庙等事。
  南济汉,字汇东,号斗岩,永昌人,生于清乾隆约二十七年(1762),卒于道光约二十八年(1848),享年八十七岁。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初授吏部观政,待职在家。乾隆四十九年(1784)秋,被知县李登瀛聘请为县志主纂,和永昌举人方毓伦、谢弼翰、郭兴尚共同纂成了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十卷。此后,历任湖南安福(今临澧县)、衡山知县,澧州知州,为官清廉,“廉而外,一介不取”,嘉庆十二年(1807)四十余岁的南济汉,辞官归里。路经西安,盘费告罄,朋友周勉斋宣传他的书法好,因此,求书者盈门获银千余两,得以携眷归里。回到永昌后,任云川书院主讲,从事大半生教育事业。嘉庆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13~1816)又纂成了《永昌县志》八卷,他一生两次编写县志。留下了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
  蔡发甲(?~1830年),字梅生,永昌六坝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在山东费掖,新泰作知县时,勤政爱民,轻徭薄赋;纠察胥吏兼施教诲,时人称“蔡青天”。后调升山东滨州知州,发奸擿伏“强豪敬惮”。后卒于任上。蔡发甲在中举后,曾为永昌水利管理提了一个建议,即“分流口子,尺寸闸”。按浇灌地亩多少,在水口上修砌大小不等的分水闸,减少了水利纠纷。
  黄时,字子楷,清代乾隆年间贡生。博览群书,文采出众,长于诗赋。曾博得凉州宪副张之浚的称许。他热心教育,在永昌云川书院主讲四十年,一生朴实俭约,享年八十一岁。他的遗文《创建云川书院记》,遗诗《天山积雪》等永昌八景吟,载于《永昌县志》,为后人吟诵。
  狄万川(1901~1958),永昌县北海子乡黄家学村农民。民国二十五年(1936)11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抵永昌开展地方工作。创建永昌区(县)、乡政权时,他被推举为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主席,同年12月初正式选为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副主席。为协助红军部队,发动群众开展地方工作,筹集粮秣,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十五年(1936)12月27日,西路军撤离永昌后,被敌骑兵第五师执法队追捕入狱,刑讯拷打致残,后保外就医。1949年9月起,先后任永昌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县农民协会副主任,一区农会主任、县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58年3月病逝,终年58岁。
  第二章 革命烈士
  第一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传略
  民国二十五年(1936)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奉命率部二万一千八百余人,抢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和“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同年11月18日,占领永昌,时值蒋介石坐镇西安,亲自调兵遣将督剿红军。马步芳、马步青遂纠集正规军和地方民团近十万之众,倚仗骑兵优势,配合飞机大炮向永昌、山丹一线的西路军围追堵截,寻机决战。长征后未及休整的西路军孤军深入,时值隆冬严寒,衣着单薄,弹药、医药枯竭,部队严重减员,在极端艰苦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继古浪、武威西四十里堡诸役以后,在永昌境内的八坝,东寨、东十里堡、水磨关、水泉子、城郊等地,与敌军浴血奋战四十余天,击毙击伤敌六千余人,击伤敌机一架。但终因众寡悬殊,西路军始终未能摆脱困境。于12月27日夜西路军被迫突出县城,继续西进。红军撤离后,苏维埃永昌区及各基层政权被敌摧毁,政府主要成员张仲科等同志,惨遭杀害。西路军在永昌诸战中英勇牺牲的广大指战员,战绩卓著,功盖祁连,永远活在永昌人民的心中。
  刘理运(1906至1936),湖北省红安县人。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担任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任团长时转战川陕,作战英勇,四方面军总部授予其团以“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团称号。1934年10月调任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1936年西路军强渡黄河,挺进河西,九军一路克敌,连战皆捷。11月23日,九军到达永昌县八坝,二十七师驻守永昌县城附近,与敌对峙近一个月。12月下旬,敌5个旅,7个民团,轮番猛攻,在二十里堡一带,刘理运指挥二十七师顽强抗击,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消灭敌人数百人。但因战斗频繁,兵员无补,弹药缺乏,伤亡日益严重,12月25日,敌步骑兵千余人向二十里堡猛攻,双方激战一整天,战斗中,刘理运和百余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1987年8月1日中共永昌县委,永昌县人民政府在永昌革命烈士陵园为刘理运建纪念亭,立纪念碑,以志永垂不朽。
  姜启化,陕西省华阴县人(出生年代待考)1929年参加程子华领导的湖北大冶暴动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调往红军总部政治部任青年科长,红九军团成立后任该军团三师九团政治委员,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从一方面军调往四方面军政治部继续做青年工作。四方面军二次北上时任红九军二十七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11月中旬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途中,在古浪城与敌军巷战中,率领部队奋勇拼杀,不幸后颈中弹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后,被转移到永昌县城的总部医院抢救治疗,终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于11月底不幸长眠于永昌县城。
  姜焕绚(籍贯,出生年月待考),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九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1936年11月在永昌县作战中英勇牺牲。
  肖永继,河南省新河县人,1913年生,农民家庭出身,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红九军八十一团团长,先后五次荣立战功,1936年12月红九军布防永昌县城东二十里堡(今东寨)一线,率部阻敌,保卫总部住地及县城的安全,战斗中英勇牺牲。
  余信会(籍贯、出生年月待考),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少年先锋团参谋长,同年12月,在守卫永昌县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易维精(又名云均),四川省达县人(出生年月待考),中国共产党党员,红四方面军北上和西路军西征河西走廊期间任总政治部文工团政治委员。1936年12月初,奉总部命令率团从永昌县城出发前往东二十里堡慰问刚从古浪城作战后靠拢总部的红九军指战员。抵达目的地时,突与敌军遭遇,作战中壮烈牺牲。
  廖赤健(原名肇见),女,安徽省金寨县人,1915年生,1929年任童子团大队长,1930年负责赤南县苏维埃剧团工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川陕少共省委青妇部长,1935年初,调任川陕省苏维埃工农剧团第一团政治指导员。1936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西渡黄河征战河西,同年12月初,奉总部命令率团从永昌县城出发前往东二十里堡,慰问从古浪转移来的红九军指战员,刚刚到达郭家庄时,突与敌军遭遇,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任弼煌,湖南省湘阴县人,1906年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就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1931年回国后被党派往豫皖任苏维埃政府秘书。1932年任川陕省俱乐部主任,继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36年红四方面军二次北上,和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期间,在总政治部文工团任导演。同年12月初,该文工团奉命从永昌县城出发前往东二十里堡慰问刚从古浪作战后转移到永昌的红九军指战员,到达郭家庄时,突与敌军遭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第二节 中华苏维埃政府烈士传略
  张仲科(1918至1937),永昌县城人,木匠。红军西路军创建永(昌)山(丹)革命根据地期间,先后被选为永昌县城东南隅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区苏维埃政府代表。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主席,他和铁匠出身的苏维埃政府委员冯怀义,组织县城内外的铁工、木工等工匠四、五十人,在东街南家院红军兵工厂协助红军熔铸马尾弹壳,锻打长矛大刀,修理受损枪械,碾配研制火药;组织木工砍伐树木,协助守城部队架设城堡防御围栏,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工作。红军撤离时,张仲科和苏维埃区(县)委员,青年大队长王思福随部队到水磨关后,即离队去祁连山沟躲避敌军。不料被敌人发现,解除了张、王的武器。于1937年元月上旬,被绑架交给敌军执法队,遭到敌人轮番悬梁吊打,刑讯逼供,受尽了酷刑。后又转押武威骑五师师部,于同年3月两人同被杀害于武威新城南城壕。
  王思福(1918至1936年)永昌县城贫民,1936年12月5日任苏维埃永昌区(县)委员,负责军事工作,兼任青年大队长,青年大队是区苏维埃政府的一支最活跃,最有生机的骨干力量。主要承担维护地方社会治安,为红军作向导,潜入敌占区侦察敌情,搜集情报,征集运输粮食物资。在战场上或行军中抢救抬运病员等方面任务。王思福在青年大队中处处身先士卒,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红军撤离后和张仲科同遭敌人杀害。
  冯怀义,北海子乡小坝村铁匠。1936年12月5日任苏维埃永昌区(县)委员。负责民政工作。他和区(县)政府主席张仲科组织铁匠、木匠,协助红军制造和修理武器,红军撤离后,于1936年12月28日10时,冯怀义与李万、徐交,被国民党骑五师执法队杀害于县城西街,遇难时约27岁。
  李万,永昌县城居民,为红军积极办事,与冯怀义同遭杀害。遇难时约27岁。
  徐交(1900至1936年)永昌县城居民,苏维埃政府青年大队骨干,与冯怀义同遭杀害,遇难时36岁。
  张德文,永昌县城修鞋匠。1936年12月5日任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委员,负责财政工作。红军撤离后,遭敌搜捕,刑讯拷打致残。释放后不久逝世。
  李天福,武威县人,系地主陈世堂家中长工。曾任梅家寺苏维埃政府委员,红军撤离后,陈世堂对曾监视过他的行踪的李天福怀恨在心,唆使他人,秘密用乱石将李砸死在许家崖。死时约18岁。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烈士传略
  王天存,男,永昌县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岁父亲去世,他随母亲出外乞讨,流落到酒泉县果园乡。1926年母亲去世。他给地主家牧羊。1938年至1949年在玉门油矿当磨面工。1949年9月嘉峪关解放,他担任了嘉峪关乡乡长兼民兵连长。1950年,多次配合解放军进祁连山剿匪。1951年3月,在押某匪首逃走,他带领民兵追捕。在大草滩水库附近只身逮捕匪首。两年中带领民兵,擒捉匪首4人,为民除害。一天晚上,乡干部正在乡政府开会,突然从窗口飞进一颗手榴弹,房子里坐着七八个人,眼看就要发生惨重伤亡。王天存临危不惧,立即扑上去把手榴弹扔出门外,使大家幸免惨祸。被酒泉县授予“模范民兵”的称号,1951年土改时,王天存家里分得了土地、牲畜、房屋、农具。次年,他联合附近4户贫苦农民组成全乡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带头加入,对群众影响很大。同年,他带头并发动群众入股集资,创办了全区第一个供销合作社和医疗站,秋天,嘉峪关一带发生狼害,他带领民兵进山下滩打狼,先后打死狼20只。1956年,王天存带领二百多农民在黑山湖附近开荒,奋战8天,新增耕地二百多亩。并在每年春秋季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特别是在嘉峪关村北部,集中营造了一条长达7.5公里、宽500米的防风林带,对防风护田,发挥了显著效益。1963年4月10日,反革命分子在嘉峪关公社黄草营大队发动反革命叛乱。嘉峪关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天存被绑架,匪首逼迫他投降,他凛然不屈,怒斥敌人。匪首要枪杀他,他依然临危不惧,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壮烈牺牲。是年42岁。当年9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追认王天存为革命烈士。并在嘉峪关城下为他立了墓碑。
  第四节革命烈士英名录
  本节收录因战因公壮烈牺牲的永昌籍烈士25人。见表253。
  第三章 人物表
  本表共收录人物715人,按六部分编排:
  一、表254收录永昌县党、政、军界副县、团级以上的人物。不受籍贯限制。
  二、表255收录当代在外地任职的副县团级和中级职称(工程师级)以上的永昌籍人物。
  三、表256收录当代在永昌县工作的中级职称以上人物,不受籍贯限制。
  四、表257收录在永昌工作,由省委、省政府及以上领导机关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不受籍贯限制。
  五、表258收录永昌县籍知名中医、中兽医。
  六、表259收录永昌县籍知名艺人、工匠。
  入表人物均由本县各单位和各乡镇推荐;在外地任职者,均经入志者所在单位证明方录。为不致重复,对具有两种以上入志资格的45人,在第一次记述时,将其全部内容记入。原永昌县籍的宁远堡乡、双湾乡的人物,只记1981年金昌市成立前的情况。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