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生活
分类号: D422.7
页数: 3
页码: 1026-10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时期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农民生活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民生活 生活水平 永昌县

内容

民国时期,由于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政府的捐税和官吏的勒索,加上天灾战乱,农民群众负担沉重,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政府征借地方附加粮429.83万斤,占粮食总产量4640万斤的9.3%;而且农民负担的各种捐税差徭,又相当于公粮的六倍左右。据对几个自然村的调查,民国后期,占总人口23%的地主,占有土地79%和农副业总收入的75.3%;而占总人口77%的其他农户只占有土地21%和农副业总收入24.7%;地主人均占有生产资料是其他农户的36倍,生活资料是其他农户的8.3倍。因而当时农民只能“住了磙子,卖了稳子”,过着“吃不饱肚子,穿不上裤子”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群众翻了身,分得了土地、农具、牲畜,合作起来发展生产,虽偶有暂时困难,但农业生产仍继续发展,农民生活逐步提高。到1978年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3663万斤,每农业人均405斤,增加到19058万斤,每农业人均972斤。油料总产量由1950年的208万斤增加到615万斤,人均32斤。1985年粮食总产量22385万斤,每农业人均1374斤,油料总产量2540万斤,人均154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3年的39元,增加到1978年的92.5元,1985年增加到340元,1990年人均纯收入为575.34元。(粮食产量及现金收入详农业卷)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达到了丰衣足食的水平。1985年,农村有住房16.97万间,户均5.11间,约62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41.7%;自行车3.04万辆,户均0.92辆,增长75.5%;1990年达到46168辆;缝纫机1.22万台,户均0.37台,增长163%;录音机和收音机1.73万台,户均0.52台,增长194.7%;手表4.43万块,户均1.33块,增长百分之462%;户均洗衣机0.12台。到1985年农村已有电视机3588台,1990年达到24614台,内彩电5598台。电冰箱1台,1990年达到16台。摩托车27辆,1990年达到613辆,户户均有几件新式家具,到1990年有些农民家中已有了组合式高档家具。据水原、南坝、红山窑、东寨、焦家庄和河西堡6个乡镇的6个生产队,1452口农民中调查,以1948年和1985年的数据对比,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结果表明:1985年较1948年人口增长1.4倍。人均占有生产资料价值614元,生活资料809元,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分别增长4.12倍和2.7倍。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