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3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D669;F126
页数: 5
页码: 1026-1030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民国时期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人民生活发展情况,包括农民生活、职工生活、消费与储蓄的情况。
关键词: 人民生活 生活水平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农民生活
  民国时期,由于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政府的捐税和官吏的勒索,加上天灾战乱,农民群众负担沉重,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政府征借地方附加粮429.83万斤,占粮食总产量4640万斤的9.3%;而且农民负担的各种捐税差徭,又相当于公粮的六倍左右。据对几个自然村的调查,民国后期,占总人口23%的地主,占有土地79%和农副业总收入的75.3%;而占总人口77%的其他农户只占有土地21%和农副业总收入24.7%;地主人均占有生产资料是其他农户的36倍,生活资料是其他农户的8.3倍。因而当时农民只能“住了磙子,卖了稳子”,过着“吃不饱肚子,穿不上裤子”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群众翻了身,分得了土地、农具、牲畜,合作起来发展生产,虽偶有暂时困难,但农业生产仍继续发展,农民生活逐步提高。到1978年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3663万斤,每农业人均405斤,增加到19058万斤,每农业人均972斤。油料总产量由1950年的208万斤增加到615万斤,人均32斤。1985年粮食总产量22385万斤,每农业人均1374斤,油料总产量2540万斤,人均154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3年的39元,增加到1978年的92.5元,1985年增加到340元,1990年人均纯收入为575.34元。(粮食产量及现金收入详农业卷)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达到了丰衣足食的水平。1985年,农村有住房16.97万间,户均5.11间,约62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41.7%;自行车3.04万辆,户均0.92辆,增长75.5%;1990年达到46168辆;缝纫机1.22万台,户均0.37台,增长163%;录音机和收音机1.73万台,户均0.52台,增长194.7%;手表4.43万块,户均1.33块,增长百分之462%;户均洗衣机0.12台。到1985年农村已有电视机3588台,1990年达到24614台,内彩电5598台。电冰箱1台,1990年达到16台。摩托车27辆,1990年达到613辆,户户均有几件新式家具,到1990年有些农民家中已有了组合式高档家具。据水原、南坝、红山窑、东寨、焦家庄和河西堡6个乡镇的6个生产队,1452口农民中调查,以1948年和1985年的数据对比,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结果表明:1985年较1948年人口增长1.4倍。人均占有生产资料价值614元,生活资料809元,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分别增长4.12倍和2.7倍。具体情况详见表252。
  第二节 职工生活
  干部生活民国时期,县属机关公务人员人均月工资92元法币。由于物价高涨,法币贬值,生活无保障。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始,每人每月补助小麦5斗(每斗合16斤),计80斤;三十二年增为9斗,三十四年增为20斗。到三十七年,物价上涨指数达到23.5万倍,虽然现金照发,但现金已不起作用,因而工资一律改发小麦,每人每月为20斗,合320斤。乡镇和中心国民学校每人13斗。当时粮贱布贵,如民国三十四年(1945),28斤小麦只能交换2尺白市布,所得工资,可以勉强糊口,穿衣就很困难了,更谈不到购置其他用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改供给制为工资制,干部人均月工资人民币36元,经过历次调整工资,到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干部人均月工资98.40元,较1952年增长1.7倍。1990年全民所有制干部,月平均工资211.34元,较1952增加5.2倍。
  工人生活民国时期,到东家处去做活按日挣钱的主要有木匠、铁匠和泥瓦匠,其工资收入情况:
  木匠每人每年干8个月活,每月20天,共计工资小麦包括在家吃饭2640斤,按全年平均月工资小麦220斤。
  铁匠每年做6个月工,共挣工资小麦(包括事主家吃饭)5.4石(每斗合40斤)2160斤,按全年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小麦4斗,即160斤。
  泥瓦匠每年干活4个月,共计工资小麦(包括在事主家吃饭)1680斤,按全年平均每人月工资小麦140斤。木、铁、泥工匠合计人均月工资小麦173斤。民国三十四年,每斤小麦的实用价值相当于1985年人民币0.14元,173斤小麦,相当于24.22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人工资的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永昌只有永昌羊场等单位有工人,1952年人均月工资人民币36元,后经历次调资,到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人,人均月工资98.40元,比1952年增长1.7倍。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人,经过历次调资,到1985年,人均月工资77.44元,比1952年工人工资增长1.15倍。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人人均月工资211.34元,比1952年工人工资增长4.87倍。集体所有制工人人均月工资126.50元,比1952年工人工资增长2.5倍。
  第三节 消费与储蓄
  购买力1964年城乡商品销售额达1494.50万元(含对农民的生产资料零售额118.52万元,不含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下同),人均82元;1975年消费品零售额3083万元,人均109元;1980年3787万元,人均127元;1985年3868.82万元,人均185元;1990年5536万元,人均245元,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均增长数:1964年至1975年的11年间为2.5元,1975至1985年的10年间为7.6元,1980年至1985年的5年间为11.5元。1985至1990年的五年间为12元。
  副食品消费永昌城郊原有菜园地200亩,种植洋芋、葱、韭、萝卜、菠菜、白菜、大蒜等,共约产菜28.68万斤:另外,从武威运进黄瓜、茄子、辣椒、西瓜等约1.53万斤,可满足市场需求。1981年城关沙园蔬菜队不再种菜。1983年开始,武威蔬菜逐步进占永昌菜市。到1985年,县城内的瓜菜销售量达505万斤(包括张掖冬白菜约80万斤)。相当于1949年前的17倍。1949年前,县城内有屠户30家,于农历5至11月卖羊肉,腊月至次年4月卖猪肉,每天有几户屠家轮流卖肉,一天上市5只羊或2口猪的肉,约250斤。1980年后,每天上市的猪肉约3000斤,相当于1949年前的12倍,还有羊肉、牛肉等。而1985年县城人口1.18万人,比1949年前增长0.5倍。
  储蓄民国时期,除个别富商,儿乎没有其他人在银行存款。1950年,银行开始储蓄,城乡居民存款0.50万元,人均0.55元。1980年,储蓄存款达
  773.9万元,人均25.90元。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间,人均存款增长46
  倍。到1985年,储蓄存款3576.9万元,人均171元。1990年储蓄存款
  14228.1万元,人均627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