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方言
分类号: H07;H313.3;I276.2
页数: 13
页码: 1007-10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方言特色及内部的区别情况。
关键词: 土话 方言 永昌县

内容

永昌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次方言河西土话,因长期的语言交流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永昌方言,内部也有区别。1981年前金川镇的职工及其家属说各自的家乡话,其后代却同操一种带有东北话腔调与普通话更为接近的“金川话”。永昌土著汉族的语言,大致可分为三种腔调,即“永昌话”、“清河话”和“双湾话”。永昌话是永昌方言的主体,以县城为中心,全县78%的乡镇和73%的人口操这种方言。地处县境东北部清河灌区的水源乡、朱王堡镇和六坝乡的九坝村、南坝乡的西校村与武威县毗邻,操“清河话”,其特点是声母中的zh、chh、sh与z、c、s相混,而读z、c、s。原县境北部的双湾乡与民勤话县接壤,其语言和民勤基本相似。其特点除zh、ch、sh与z、c、s相混外,声母中的n和1不分,读“1”,韵母中的an、ai和ei相混而读“ei”,o和e相混而读“o”。大致说来,永昌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除方言词语外,主要是语音和词汇上的差异,语法方面只有大同中的小异。现分述如下:
  一、语音在声、韵、调、音方面,都有细微的或明显的差异。
  1.声母和韵母:声母中的三个浊音声母永昌方音(方言的口语音和书面语读音,以下简称方音)带有响亮的清音。如双唇浊鼻音的m,方音发音时,一部分气流通过鼻腔,一部分气流同时冲开闭合的双唇,发出塞音。舌尖中、浊、边音的1,方音发音时,气流通过舌尖两边的同时,冲开抵住上齿龈的舌尖,发出塞擦音。再如舌尖后、浊、擦音的r,方音发音时和sh相近,舌尖上翘近前硬腭,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和舌尖两边擦出,成边擦音。
  部分韵母相混。普通话的39个韵母中,永昌方言则把复韵母中的ai与鼻韵母中的an,鼻韵母中的in与ing,en与eng,uen(-un)与ong相混,使永昌方言中实际只有35个韵母,形成对哀与安、音与英、温与翁、孙与松等字的读音不分。此外,单韵母中的特殊元音韵母er的标准读音本为卷舌元音,可是永昌方言却读作舌面、央、半低、不圆唇的舌面元音,发音时口半开,唇形不圆,舌前不卷,舌央半低与硬腭形成扁形腔道,振动声带的气流从扁形腔道送出。
  2.声调:永昌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还在于声调。永昌方言口语,只有一声(阴平)、二声(阳平)和四声(去声),没有三声(上声);书面语虽四声俱全,但调值不够。
  永昌方言口语中,由于说话快,句中诸音节挤得很紧,把音节中一、二、三声的升降或拉长部分挤掉,如将三声的上升部分挤掉而成四声,由此把常用字中的约二百个一声字(如秃)、二声字(如定)和三声字(如雪),变调后,读作四声。而且将它们的调值继续缩短到最低限度。双音节词和短语中的变调现象,更是多不枚举,不仅变成同调的“半调”,甚至变成不同的声调,如把“爱(ài)国”,读成“爱”(āi)国,把四声变成一声。“讲(jiǎng)话“读成“讲(jiàng)话”,把三声变成四声等等。
  用永昌方言朗读书面语时,也能区分出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来,只是调值上与普通话有差别,如阴平声为中平调,阳平声为高升调,上声为低降调,或低降后略升似“半上声”,把普通话中降升调的上声读作低降调,但有时低降后的尾韵滑升至半低度,去声为中降调,而且没有轻声,把轻声一般读作四声,如“妈妈”等,具体差异对比为下:
  永昌方言和普通话相同,没有“入声”,在大约六百个常用的古入声字中,分别归入去声的约占71%,归入阳平声的约占19%,归入阴平声的约占8%,归入上声的只占2%。零声母的入声字,一般多读去声。
  永昌方言,只有被儿、鸡儿、花儿等少数名词带有儿化韵,且多为辅音,很少有元音音节。加上前述语音上的各种因素,所以,永昌口语低沉平快,听起来没有委婉抑扬的感觉。
  3.“文白异读”:字音与普通话的标准音对照,永昌方言就常用字中的约218个字的口语语音(简称语音)和书面语读音(简称读音),有四种不同读法(其中前三种是属于声母韵母异读的)约占常用字6%
  一是语音和读音均为方音的约占78%。如“黑”(hèi黑)读作(hè鹤),“农”(nóng农)读作(1óng龙)等。
  二是语音为方音,而读音为标准音的约占13%,如“饿”,语音为wò(卧),读音为è鄂),“下”语音为hà(哈),读音为xià(夏)等。
  三是语音为标准音,而读音为方音的约占9%。如“猫”,语音为máo(毛)读音为miáo(苗),“弦”语音为xián(贤),读音为xuán(玄)等。
  还有个别一字读三个音的,如“角”,书面语读音和钱币圆以下的单位叫juè(爵),牛,羊头上的角质物叫gè(各),把堆积在眼角里的分泌物叫“眼角jiào(叫)”屎。但同一个音节的不同读法之间,大都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即是声母相同或者是韵母相同的双声或叠韵和普通话的标准音近似,所以永昌人不经学仿,即能听懂北方话,永昌话虽不够规范,但不防碍与普通话对话。
  四是多音字,永昌方言不论语音或是读音,只读一个音或者一个声调。如“的”标准音可读为dè(我的,你的等)和di(目的),而方言只读di;又如“了”标准音可读liǎo(了解),liào了(了望)和1è了(走了,下雨了等),而方言只读liào等。“的”和“了”作为助词时,是语言中使用最多的音节,由于“的”只读di不读dè,“了”只读liào,不读1è,就形成了永昌方言与普通话的明显区别。但对某些多音字,文白异读,如“这”,语音为zhèi,读音为zhè,“尾”语音为yi(音矣),读音为wěi(音委)等等。关于方音对比情况详见表249、表250、表251。
  二、词汇
  永昌方言词汇与普通话有同有异。主要有义同形异和义异形同两种情况。
  词义相同,词形不同者有二:一是词义相同而词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如把猜拳叫搳(hua滑)拳,把摔跤叫抢(qiàng呛)跤等。部分词的词根后带无实义的土语词缀,如把左的、右的、倒着、顺着说成左巴郎、右巴郎、倒巴郎、顺巴郎;把热得很、冷得很,说成热极瓦塔,冷极瓦嗒;把上面、下面,说成上头、下头;把很重叫重斯耶获,很热叫热斯耶获,很生气叫气斯耶获,把扫兴得很叫扫兴卜拉,把他们叫他们那些伙,事情叫事情些伙,这个叫这些伙,那个叫那些伙等等,而且在许多名词后面带有“子缀”,如果子、骡子、杯子、车子、庄子等。
  二是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如把气管叫“呼噜系”,衣服叫“身皿”,修理叫“?结”,毛笔叫“生活”等等,其中部分为古汉语词语,部分为方言土语(包括许多有音无字的音义分离词),部分为少数民族语中的音译词语。这类词语在社交对话中隔阂较大,是选录永昌方言词语的重点。
  词形相同,词义不同者有三:一是词义扩大。如把买醋、买盐、买布、买药叫倒醋、量盐、扯布、抓药,将取予的动作代替了统用的动词“买”字。又如,装车叫上车,进城叫上城,走远路叫上路等,把只作上下用的动词,兼用了其他动作的涵义。给“肉”字付予不快不利和迟钝的涵义,如把不快的牛叫“肉牛”,不利的刀叫“肉刀”,办事不利索的人叫“肉头”。“庄稼”指从事农活的人,如把长工叫“庄稼”等。二是词义缩小。如“哭”兼指大,小人啼哭,但永昌方言称大人为哭,小孩为嚎等。三是词义转移或引申。如“爸爸”,专指叔父,“狗咬”指狗叫,“烧料子”指无真才实学又爱自吹自擂的人,“执着”本义为认真,但永昌方言却指一定或肯定。
  尚有部分词义相同,构词词素颠倒,如把利洒说成“洒利”,端详说成“详端”适合说成“合适”,气力说成“力气”,应该说成“该应”,要紧说成“紧要”等;个别词形与词义相反,如“好少”,实际指好多,“可知道”(或可道)实际涵义是不知道等等;有些复音词,经过口语拼说,逐渐变成单音词或叫合音词。如把“没有”说成“有”(mǎn卯)。什么说成“啥(shà沙)”“做啥”说成□“(cuà)”,“一下”说成“咔”等。
  三、语法
  语法结构是语言中比较稳定的部分,因此,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异比起语音和词汇来要小一些。
  1.省略句,尤以对话省略句较多。如“妈妈那”?(你的妈妈到那里去了?)省略去了定语,谓语和补语,使人产生一连串的疑问:你问的是谁的妈妈?“那”字是什么意思?又如“里坐”。(你往里坐。)等等。
  2.利用声调的变化来表示动作。如“吃饭了”,把宾语后面的语气助词“了”的声调拉长,变为一声,表示呼唤大家来吃饭,又如“吃了”,把宾语省去,语气助词“了”照常读作四声,则表示吃饭已结束。
  3.名词重叠,后带“子”缀,有轻视其微小之意。如树树子、房房子等。如果名词或形容词重叠,后带“儿”缀,则表示亲昵好感。如盒盒儿、桌桌儿、热热儿、大大儿等。
  4.名词前用了特殊的量词,有状大其形象的作用,如这条(个)小伙子,一条(头)犍牛等。
  5.助词作补语,置宾语之前;如“吃了饭了(吃过饭了)”。
  6.在否定句中,否定词置于程度副词之后;如“不甚好”说成“甚不好”;“不甚大”说成“甚不大”;“不轻易笑”说成“轻易不笑”等。
  7.两个相同的介词重叠,仍作为一个介词用。如“故所以”等。
  四、词语选录
  选录永昌方言中独特的和常用的词、短语和字,按词类分列(有些一时写不上本字的词语,暂以同音字标音)如下:
  1.名词
  (1).自然、时令、方位
  〔呼噜爷〕雷。
  〔夜哩咯〕昨天。
  〔麻吻(hu呼)眼子〕黎明。
  〔饭罢〕九、十点钟。
  〔晚夕〕夜晚。
  〔眼如〕目前。
  〔年时咯〕去年。
  〔今年咯〕今年。
  〔后年咯〕后年。
  〔傍个呢〕附近,也叫跟前。
  〔掌〕高山上的平顶。
  (2).动物、植物
  〔脬(pao泡)牛〕公牛。
  〔乳牛〕母牛
  〔嗄里巴、嗄娄〕黄牛和犏牛杂交的第一代。
  〔牙猪〕公猪。
  〔羝羊〕公羊。
  〔■■〕山羊。
  〔狠虎〕大猫头鹰。
  〔鸱叫子〕小猫头鹰。
  〔鸦虎〕鸽鹰。
  〔灯乐子〕蝴蝶、蛾。
  〔伙禾〕豌豆、扁豆、青稞等伙种的杂粮。
  〔黄花子〕蒲公英。
  〔裂别虎〕蝙蝠。
  (3).农业
  〔仰头〕耕地出水的下坡地头。
  〔插子〕辔头。
  (4).人品称谓
  〔爸爸〕排行最小的亲叔父,清河地区指堂叔父,双湾乡指未婚的亲叔父。
  〔老老、娘〕清河地区称亲叔父母。
  〔娘娘(读阴平)、姑妈〕父母亲的亲姊妹,未出嫁的叫娘娘,已出嫁的称姑妈,不分姑姨(双湾除外)。
  〔男人、婆姨〕对已婚男女的统称。
  〔头首子〕第一胎生的孩子。
  〔奶干儿〕对孩子最昵爱的称呼,也指最后生的一个孩子。
  〔半边人〕残废人。
  〔抄化子〕乞丐。
  〔待诏〕理发人员。
  〔冷棒〕不灵机的人。
  〔洋浑子〕做事漫不经心的人。
  〔献世宝〕不中用的人。
  〔囊尕〕回族叫软弱无能的人。
  〔肆肚子〕无赖。
  〔杂碗碗,杂圪垯〕
  蛮不讲理,难以对付的人。
  (5)身体情态
  〔天门梁〕额头。
  〔坐骨蹲〕跌倒屁股着地。
  〔格碾〕身躯除头颈四肢的部分。
  〔纽纽〕乳房。
  〔合喇叭〕两股间至两腿分岔处。
  〔不仰意〕不大注意。
  (6)日常生活
  〔夹夹子〕背心子。
  〔身皿〕”衣服。
  〔汗褂子〕衬衣。
  〔五爪〕手套。
  〔主袄(yao)子〕棉袄。
  〔短塔儿〕泛指短衣。
  〔系(ji季)腰〕腰带。
  〔毛蹄〕毛线袜子。
  〔牛吃水帽〕毡大帽。
  〔生活〕毛笔。
  〔帽盖子〕发辫子。
  〔卜拉子〕拌上油盐菜叶等佐料的焐熟的干面食。
  〔供仰〕用面做的供品。
  〔仰尘〕屋内用纸糊的顶棚。
  〔揆程〕规矩。
  〔营生、件儿〕工作。
  〔路数〕门路。
  〔灰圈〕厕所。
  2.动、词
  〔扯呼〕鼻鼾声。
  〔胳逗〕用手搔人体的某个部位,逗人发笑的动作。
  〔撵断〕追赶。
  〔跑瓜拉〕泻肚。
  〔路苏〕粗看、大概衡量。
  〔摩溜〕偷偷的来去。
  〔相光〕凑近细看。
  〔迭洩〕撒娇。
  〔处塌〕轻步潜行。
  〔点乱〕有意无意地磨蹭。
  〔掂达〕衡量、考虑。
  〔呱喊〕大声喊叫或大声说话。
  〔该就〕就是,对。
  〔但该〕就是的。
  〔踢踏,踢捣〕毁坏,败坏。
  〔喧谎〕几个人在一起聊天、闲谈。
  〔瞧人〕请人和看病。
  〔抢巴〕揭人的短。
  〔申颠〕盛气指责人。
  〔缓着〕休息。
  〔挤白〕查问或追究。
  〔嚷仗〕吵架。
  〔打捶〕打架。
  〔多欠〕嫌弃。
  〔蜇(zhe折)毒(duo堕)〕虐待行为。
  〔擩塞〕不乐意地给予。
  〔捕拉〕用手掸扫。
  〔搅搭〕干扰。
  〔踏摸〕暗里访察。
  〔枉光〕做、弄和收拾、修理。
  〔撺掇〕从旁插话或促成其事。
  〔拨摆〕刁难。
  〔该〕欠帐。
  〔?结〕修理和治疗。
  〔戳掀〕非正式的打。
  〔码〕垒起。
  〔甩达〕摆动。
  〔倒?〕反刍。
  〔散〕母畜发情。
  〔群羔〕驼、羊公母交配。
  〔收地〕镇压地。
  〔奓(zhà乍)起〕举起或挺起。
  〔縻着〕用长绳将牲畜拴在草地上
  〔务习〕培养或认真地务作。
  〔彻古〕原来。
  〔再了〕等一会儿。
  3.形容词
  〔机辇〕机灵活泼。
  〔打拐拐〕站立不稳。
  〔个柔〕缓慢的行动。
  〔个世世〕摇晃。
  〔窟欻(chua)潜行时发出的细微声或缓慢的动作。
  〔提砾秃卢〕目光活泼,形状机灵。或有狡诘调皮之意。
  〔洼眉泣哭〕额高眼深,面目洼陷和不高兴的样子。
  〔胡沂沂(yi衣),胡支格〕由嘴胡说或说不清楚话。
  〔底离多罗。稀离凡拉〕说的话别人听不懂。
  〔呱声枉凉〕大声喊叫、啰索。
  〔好少〕很多。
  〔离弧〕离了常规。
  〔傍肩〕差不多。
  〔全换〕齐全。
  〔海海〕大而多。
  〔微末〕轻微。
  〔结伙、秋伙〕很大。
  〔狼况〕大而松散。
  〔曲连,圈联〕圆环状。
  〔奴、憨〕相貌难看。
  〔引疑〕见了污秽脏物,恶心欲吐的感觉。
  〔出脱〕身体有了明显的发育,也表示有了才干能力。
  〔的当、顽专〕指老人身体健康。
  〔苔〕小孩身体瘦弱。
  〔俏拔〕体态容貌秀美俊俏。
  〔挠头〕不戴帽子。
  〔侉子〕身材高大。
  〔登登狂狂〕行步失常,或办事不专心致志。
  〔脑闷〕一时辨识不清。
  〔惜年年的〕实在忍受不了。
  〔尖〕狡猾。
  〔受用〕只管享受。
  〔聒噪〕对嘈杂喧哗的厌烦情绪。
  〔瞤(顺)〕不利吉。
  〔卖派〕说大话自夸。
  〔小薄〕看不起。
  〔鼓蝡(run闰)〕蛆虫蠕动。
  〔结重〕着重或主要。
  〔零干〕干脆或快些,也有惨破或厉害的含义。
  〔阿照来〕对,就那样。
  〔串玩〕小孩子的破坏行为。
  〔歪〕凶,厉害。
  4.副词
  〔刻家〕很快或立刻。
  〔中定〕肯定或一定。
  〔指着〕肯定。
  〔但着〕有时候。
  〔晃常子〕经常。
  〔轻动念〕动不动或动辄。
  〔老门〕只或仅。
  〔一满、有们〕皆、都或全部。
  〔兰母、大兰母〕估计或大概。
  〔木成〕乃道。
  〔拔外〕格外或特别。
  〔忽失〕不稳当、摇晃。
  5.代词
  〔区处〕情况或事情。
  〔下家〕主人或主儿家。
  〔这个者〕这时候或现在。
  〔那个者〕那时候或过去。
  〔多大会〕什么时候。
  6.叹词
  〔咍(dàn旦)欸(ai安)〕对下辈或同辈很熟悉的人讲话时,先叫声“咍”或“欸”打个招乎,再说话。
  〔了了〕表示歉意,如“了了我忘了给客人让烟”。
  〔啾〕古胡语,叱使牲畜向前走的信号。
  7.介词
  〔以达〕自从。
  〔再几发〕以后或再一次。
  8.语气助词:
  〔舍〕如“这是啥舍”?
  〔么可〕如“走么可”。
  〔卡(kà喀)〕如“请你往前走卡”。
  9.短语:
  〔可道〕不知道。
  〔定定〕不要动。
  〔几迁〕长时间。
  〔散松合旦〕衣着过于宽大的样子。
  〔一瞑无视〕不注意常规和胡干。
  〔鼓软鼓软〕老人细嚼饭菜的样子。
  〔清极括(guā刮)汤〕形容下米面过少的饭粥。
  〔破备凋设〕破旧家什。
  〔闯荡荡〕试探一下。
  〔鸡骂狼喊〕乱喊乱叫。
  〔乱马格道〕混乱。
  〔巴郎格积〕物体积垢不洁和不平不光。
  〔哑密定悄〕寂静无声。
  〔一例揽麻〕不分类别。
  〔落落海海〕庞大而松散。
  〔陆离个节〕粗细不匀。
  〔杂巴郎〕不纯。
  〔一扎宁儿、母宁儿)很小或很少。
  〔柱天柱地〕很高又不好看。
  〔松秕落海〕不紧凑。
  〔蔫几般旦〕萎败和萎靡不振的样子。
  〔扭棍别棒〕意见不合,互不团结。
  〔敞胸裸怀〕衣着不整齐。
  〔奓把扬脚〕手脚乱动。
  〔打个亚迷儿〕探口气。
  〔拉流索弦〕连续不断。
  〔一门心〕一心一意。
  〔无应经〕无意义的话和事。
  〔一授吃〕一次吃饱。
  〔戳天枪棒)器物乱掷。
  〔低眉下眼〕处境低下。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