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2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其他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1
页码: 1004-10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境内小唱会和请会、会馆、宗祠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请会 民国 永昌县

内容

小唱会和请会民国时期,一些乡村有“小唱会”,又叫“子孙会”。有几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任会东,负责筹办春节闹社火和秋后演皮影戏等民间文娱活动,积蓄一些所得报酬,陆续添置戏剧衣物、锣鼓等,不断充实会内设备。
  请会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可以对外的,先由几人发起,多用行会名称,如“土主会”、“龙王会”等,约请群众自愿集资,多以粮食入股,再以低息借给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一旦入股群众提出散伙的,可将所存本息粮食按股分还。第二种是内部互助的,先联络十多人,自愿对等筹集一定数量的粮食,由会内一户至数户借用一年,次年再由别人借用,不加收利息,到年终,如有少数人要求退股或多数人提出散伙时,可随时退给或分掉粮食。第三种是纯系救济性质的,如遇婚丧、疾病和灾祸需要求人帮助者,先去请求地方上乐善好施的人发起“请会”,向生活较好的人募化钱物,扶困救急,事后被帮助者向施舍财物的人道谢致意,不再偿还。清河地区的个别地方,有“老人会”组织,由10余位老人自愿组合,会内如有一位老人去世,其余的每个拿出麦面5升,帮助殡葬。
  会馆、宗祠永昌历史上最大的会馆是“山西会馆”和“陕甘会馆”。山西会馆于清朝由旅永的山西客商筹资修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山西同乡集会,借以联络同乡的情谊。陕甘会馆原为胡阁老故居,后由陕西客商维修利用,本地商人因出力协助而入会。至清末民初,山陕商民或返原籍,或定居永昌,来过会的同乡者渐少。抗日战争时期,会馆充作公产,多被机关占用。1958年,山西会馆拆除;陕甘会馆所存大殿两庑,今作库房。另有小会馆一处,原为永昌商人集会的场所,抗战时期,作为公产。
  宗祠,俗称家府祠。明清以来,凡巨姓望族都有宗祠,为家族集会的场所,均有祠产田地,由同族人租种,所纳地租,用作集会等费用。辛亥革命后,封建家法逐渐废止,家府祠失去了约束同族人的作用。加之民国政府不提倡同姓联族之风,并将宗祠土地视为民田,一律征粮收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部分宗祠分给了农民群众,其活动消失。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