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社会风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2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社会风尚
分类号: K892.355
页数: 2
页码: 1004-10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198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境内涉水风尚发展情况及涌现的先进事迹。
关键词: 社会风尚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历史上的民风旧志载:“士风刚毅,崇尚诗书,粤稽有明文章事业炳耀桑梓者,不为无人。迨明季兵燹之余,弦歌不继,遂致尚武少文”。至清初,“虽在边陲”,亦争自濯磨,至癸已以后,题名雁塔者,指不再屈”。又载“士羞奔竞,尚义气,然惮于问学。缓于功名,尝有聪颖子弟,才可远到,甫入庠旋自废者,比比而然,至沉潜之儒,平日研究经史,究心帖括,值乡试率弗肯往,贫者曰资穷,富者曰道远,每科赴试西京,常不满10人,此科目所以难盛也”。农工商贾,“岁不两收,家无积蓄,农事终岁勤动,率多卤莽。工匠性拙,技巧不闻。地辟财乏,商贾稀少,其素习大概慷慨朴质,不事谄谀,不为健讼,男崇气节,女尚贞淑”。又载:“永人负气好刚,不事奔竞”。“家无巨富,而事挥霍,往往千金之产,吉凶一二举已尽”。“恒人贵口贱体,卒岁无褐。而嗜酒肉,爨且屡虚”。至民国初年,此风未变。清河灌区(原称下十堡),读书人较多,并崇尚节约,向有存粮备荒的习惯。宁远堡人喜出外,善经商,讲究清洁;双湾人男耕女织,勤劳朴实。
  社会新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提倡阶级友爱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社会公德,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争交公粮,团结互助,形成了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和秋毫无犯,路不拾遗的社会风尚。
  男女平等始倡于辛亥革命。民国七年(1918),永昌开办女子学校,始有女生上学;三十年(1941)中小学在校学生中,女生占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时,妇女开始参与生产和社会活动。合作化后,妇女成了农业生产战线上一支重要劳动力量。1980年前的五个年份的社员劳动总工分中,妇女的工分约占38%。1980年后,在职干部中永昌籍妇女占8%,中、小学国家教师中,占19.3%,医务人员中,占23%。1981年被高等院校录取的75名永昌籍学生中,女生占20%,出现了女研究生。
  历年来,由于政府一直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城乡居民中逐步形成了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漱口刷牙,房屋净洁,室内整齐,衣着干净,已为生活常式。1957年至1958年,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75年,在农村开展管水,管粪便和改厕所,改水井、改炉灶、改畜舍、改环境的“两管五改”,较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卫生条件。1984年以后,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在全县改修涝池,兴修水窖,改变了人畜同饮一池水的不良习惯。在城镇,经常性地清除垃圾,清理街道。随着新型建筑的发展,市容焕新。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县城制定了街道卫生制度,实行门前“三包”(即包清洁、包绿化、包治安)责任制。保持公共场所卫生、干净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困难户,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救济困难户。对无儿无女的老人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疾病治疗、保安葬”等政策,保障了鳏寡孤独者生活,特别是无儿无女的老人,均能心情舒畅,安度晚年,从而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了扶困济贫,助人为乐,尊重老人的良好风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府推行义务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1980年以来,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材之风渐盛。群众普遍重视子女入学。至1985年,中、小学在校学生4.35万名,是1949年前的10.3倍。从1976年至1985年的10年间,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633名,相当于民国时期三十八年的37.4倍。1981年考入高等院校75名,学生中,被国家重点大学录取的占16%。1980年后已有在国内外攻读和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有在全国和国际上作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
  1952年,号召学习英雄黄继光、罗盛教、董存端。1963年号召学习雷锋、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等英雄模范人物的活动。特别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一度出现了以雷锋为榜样,学英雄,见行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争作好事,尊老爱幼,争当无名英雄等新风尚。
  1982年,中央提倡开展“五讲四美”活动,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在第一个文明礼貌宣传月活动中,又增加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内容。1983年县上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1984年开展建设文明单位和文明村的活动,整顿生产秩序,治理社会秩序。并开展“遵守纪律,努力生产,完成任务好;教育子女,作合格家长,计划生育好;移风易俗,文明礼貌,清净卫生好;尊老爱幼,赡养老人,家庭民主和睦,互助友爱好”的五好活动。1985年以后,贯彻两个文明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决策,出现了大批文明单位(村)、五好家庭;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劳致富、当好儿女、好媳妇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