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满回蒙藏诸族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2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满回蒙藏诸族风俗
分类号: K892.355
页数: 3
页码: 1002-1004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境内满回蒙藏诸族风俗习惯括情况。
关键词: 民族 风俗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历来是个多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的风俗,除满族与汉族相同外,回、藏、蒙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习俗。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服饰与汉族大致相同,惟男子戴白布平顶圆帽,青壮年即留须,青年妇女戴绿色花“盖头”,成年人戴黑色“盖头”,老年人戴白色“盖头”。生活中严格禁养猪;忌食一切非反刍动物及外族人宰杀或自死的牛、羊、鸡等畜食肉,讲究喝茶。养女一般不与他族通婚;要通婚,男方要随本族习俗。可娶其他民族的妇女为妻。婚俗经提亲、订婚、送礼、结婚诸程序。丧葬讲究入土为安,实行速葬,不停丧。老人死了,不具衣棺,洗净尸体,用白布缠裹,送葬于公墓。墓室为窑洞。葬仪简约肃穆,必须按伊斯兰教规办理。一年中主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尔德节”,即每年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在节前一个月内,白天不食,夜晚饱食两餐,叫“闭斋”,意在困乏其身,向真主忏悔。一月届满“开斋”,又称“开斋节”。期间互道“色俩目”。二是“古尔邦节”,即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每逢这两大节日,大人小孩均沐浴更衣,家家户户,宰牛羊鸡鸭,共同庆贺。
  藏族信仰喇嘛教。旧志载:县境内之蒙藏诸族,散居于南北二山中,率皆体健性悍,善骑射,喜饮酒。主食牛羊肉,以牛羊骆驼易汉人的粮为副食。无室宇床榻,以毛毡作蒙古包,逐水草而居。人死不具棺,以牛负尸到山巅滚到山麓,视尸仰,则全家欢跃,以为升天;俯则目为罪大,愁泣,火化其尸,捡生前遗物,置尸旁并焚。每年到佛寺叩头,供献金银牲畜于寺,祈佛赐福。养子不论多寡,留一人理家,余送寺充僧徒。女有继承财产权,无子恒赘婿继承。民国时,从青海迁来的藏民,多为无畜或少畜的贫穷户,以种田为生,粮为主食,年节喜庆,多吃羊、牛肉。宴席必饮酒,最爱喝茶,牛奶茯茶是待客的上等饮料。1950年前后,多住土房,1980年后普遍修建玻璃门窗的新式房,青壮年平时服式完全和汉民一样,素善骑射的藏民,开始以摩托车代步。
  婚俗,先请人议婚,父母和舅父同意后,经纳彩送礼,迎亲等过程。不索重礼,讲究礼尚往来,礼品以首饰为主,牲畜、衣物次之。衣物中必有珍贵兽皮沿领边的大襟长袖皮袍,称“潘脑”。送礼必有酒,酒瓶上扎一束白羊毛,礼物上忌扎红线绳。结婚仪式在女家举行,新娘先戴首饰。用新郎送来的山羊肉待客,新郎新娘行跪拜礼后,与客人同往婆家,酒肉招待,留住一夜,次日招待后,仍同客人回娘家,住三天再回婆家,过六天开始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履行登记手续,不重彩礼,男方给女方送几样衣服即可。
  殡葬,主要是“天葬”。老人死后,用白布将尸体捆成蹲的姿式,两掌合十于胸前,安放在屋旮旯里,下辅毛毡,前支一木架,挂上红布,遮住死者。再放一桌子,点上油灯,献上祭品,即向亲友告丧。不择吉日,多当天发丧,亲友邻居不请自来,帮助送葬。用抬架将死者抬到天葬场,将捆尸的白布解下。同抬架一起焚毁,尸体待鹰鹫撕噬,称“超生”。回家后给送殡者每人送一块擦手布,用茶招待。次日待客,客来时只带五至七个大馍,近亲属腰勒白羊毛绳,发辫上戴一束白羊毛,表示戴孝;儿女在四十九天内,不戴帽,不梳头,不骑马,不参加娱乐活动;一年内,不渴酒,不穿新衣,只勒条腰带。过周年即抹孝,并给戴孝的亲戚赠送礼品。1958年后,改“天葬”为“火葬”。在远离居民区的山坡上挖一窑炉,将尸体放入,用清油、酥油、木柴火化,忌用煤油。用土葬掩埋的较少。
  蒙古族永昌县西南部的大河坝一带,原住蒙古族,虽操蒙古语,但多不识蒙文,成年男子多会汉话。他们信仰喇嘛教,靠畜牧业生活。饮食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很少吃蔬菜。用炒面酥油茶待客,平常喝茯茶,燃料用牛粪。冬季多穿光面长袖皮袍,夏天穿布长袍,富有人家,也有穿布面长皮袍或绸缎衣料的。不论男女,爱系红绿绸缎腰带,喜穿皮靴;男子常佩腰刀。夏季,住毛帐房;在冬季住牧点附近,多修筑土木结构的永久性汉式房屋,供老人和小孩常年居住和储存物品。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多由父母包办;订婚要送彩礼,结婚时,女方有陪嫁礼,礼物有首饰、衣物、酒和牲畜。人死后,采用“天葬”方式,将死者尸体送到较远的荒野,让鹰鹫或野兽吃掉,视为升天,如果七天后死者的尸体尚在,认为没有“超生”,便请喇嘛继续念经,替死者祈祷忏悔。春节为最快乐的节日。除夕,儿孙们向长辈敬“辞岁酒”后,围着火窝吃羊肉,说故事,欢歌笑语,通宵不眠。次日,青年们骑上骏马到亲戚家拜年作客。每年春秋两季,祭“俄博”(一种宗教仪式,“俄博”即高山顶上和路口要道上的石垒)并献牲。平时路过“俄博”时,也要膜拜。到农历七、八月间,富有人家的青壮年,可以到外地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去参加赛马,摔跤等活动,叫过“那达慕”。日常生活中忌讳较多,如不能到门口下马或手持马鞭子进门;进帐房后忌讳坐在西北角处等。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