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岁时节令庙会和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岁时节令庙会和其他
分类号: K892.1
页数: 5
页码: 997-10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境内传统的岁时节令及庙会的情况。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 永昌县

内容

一、岁时节令
  传统的岁时节令,在永昌大都保留到现在。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历称“元旦”,俗叫“过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宣布启用《太阳历》,并同时使用农历,只把岁首改称“旧年”或“阴历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民国时春节的活动:腊月三十日夜半开始,家家放鞭炮,“接神”,并献灶山、灶卷、牛鼻子等,焚香,化“灶祃”,鸣钟击磬。初一黎明前,具香表、供仰到庄外指定的方位,鸣炮焚香,“迎喜神”,亦称“初行”。回来后焚香祭神,晚辈依次向自家和邻家长辈拜年。下午,家家吃水饺。初二日,青少年或排练秧歌,或去外村亲友家拜年。各家均以年食待客,给小孩“压岁钱”。商号、官绅由学徒或子弟向亲友送“拜贴“或名片”,代为拜年。初五日早晨仍具香供,到门外放炮送神,焚化“长钱”,全家共桌吃“喜供仰”。下午共吃好饭菜,称“赛福”,这一日亦称“开市”。初一日妇女不出门,忌哭声,忌点火出入,忌白天扫地,忌乱泼污水、乱倒垃圾,忌打破锅碗,忌动用刀剪,初七到初十,忌动针线等。从初六日起,民间,社火队出村表演,官绅富商互请吃“年饭”,初八日晚“顺星”,即在供桌上设一盏大油灯,中置一条大灯芯,周围按全家人口数置小灯芯,同时点燃,焚香祷告,祈求本命星君保佑。十六日城郊群众到城隍庙焚香烧宝(迷信品,一纸袋内装楮钱,金箔纸宝和忏悔文书等),观看雕塑的“十八层地狱”,叫“游百病”。社火队也来上香后散伙,称“卸桨”。至此春节活动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定春节休假三日。城乡除不焚香敬神赌博外,其他活动如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如扭秧歌、闹社火、演戏等,更加活跃起来,并且开展跳舞、搞体育竞赛,使春节活动内容较前更为新颖丰富。机关单位间提倡团拜。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日,有吃“元宵”和送亲友礼品之习俗。晚上,县城四街张挂花灯,南大街灯山湾湾筑坛集中展灯。毛卜喇和宁远堡则举行“卍字灯”会。民国十六年,(1927)以后,县城元宵节灯会因战乱而逐年萧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卜喇曾办过几次灯会。1985年元宵节,城关镇组织过一次大型灯会。晚上,县城以钟鼓楼为中心在四街展出1200多盏花灯,城郊六千多群众观赏。
  清明节相传永昌历史上把“清明”与“寒食”二节同日举行,民国时期已无寒食活动,县城只在清明节祭扫抗日阵亡将士墓。城乡群众在节前数日即开始扫墓,携带酒肉面桃纸钱,去祖茔祭祀祖先,称“上坟”。除农历润年,必在坟丘上添土。县城青少年去北门外竞放风筝。民国十八年(1929)以后,每逢清明节,县城妇女,扶老携幼去北门外祭祀滩烧纸钱,悼念“二月初一”被马仲英杀害的亲人。自晨至晚,哭声不断,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才渐淡漠。但纪念祖先依旧,亦增加了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的活动。
  端阳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午”。户户门插柳条,家家吃糯米枣糕,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生给塾师送米枣礼,孩子们两耳和眉间涂抹雄黄酒,城郊群众游北武当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端午节的习俗依旧。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城乡民众家家扫墓,同清明节,准备有新鲜瓜果,烧钱挂纸,纪念祖先,不给坟墓添土。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日。学生给塾师、未婚婿给岳父家送月饼”,给未婚妻送衣物,邻居互送“月饼”。晚上献瓜果、月饼、点心,称“玩月”。或“献月”。
  十月一即农历十月初一日,家家吃麻腐包子,是冬祭祖先之日,仪式同七月十五日,有个别去郊外烧纸衣的,是历史上孟姜女“送寒衣”故事的遗传。
  冬至节天刚亮既吃羊肉豆腐窝窝面饭,邻居互送。讲究冬至要早。下午,富有人家吃臊子泡锅盔。晚上城镇四街十字和农村庄外点燃柴草火,男女老少围绕火堆走几转,叫“燎街”,以示吉祥和避邪。有些人家,“打花儿”或“放花儿”。“打花儿”是用砂罐溶化的生铁打喷在树上,经树枝碰溅,满树火花,颇具火树银花的奇观。“放花儿”即小型焰火,将生铁、木炭、铜、硫磺、火硝等原料,用不同配方,装成许多“花罐”在黑夜里燃放,喷出各色光线火花。
  腊八即腊月初八,根据佛祖释迦牟尼修道日的故事,家家吃“腊八粥”,即掺合着其他豆类的黄米稠饭。饭前将米饭到处乱摔,为祭诸神。腊八粥必须有余,以示五谷丰登,并把剩余的保存到除夕喂牛。古代“腊八”有朝廷派中涓(官员名称)主持藏冰的制度,永昌有腊八献冰的风俗,看献在粪堆和地埂上的冰块中大小扁圆如麦豆粟的气泡多少,预卜来年某种农作物丰或歉。腊八过后,户户扫房舍、洗衣物、准备过年。
  除夕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悬挂灯笼,张贴对联、门神、门画,扫除院落以迎新年;在廊檐下或大树上拴起秋千。农家给牲畜加喂饲料,称“装仓”。下午家家吃长面;在近郊烧纸钱,祭祖先。傍晚,在神佛、灶爷、祖先的牌位前及锅台、案板、仓柜等到处献上供品。全家大小换上新衣。张灯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拱拜“辞岁”。老人或长辈给孩子分发“压岁钱”,全家团聚,饮酒,闲谈,或玩牌消遣,直到半夜“接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献供、焚香、祀神活动已很少见。1980年后,人们多在电视机前看节目迎春节,“守岁”到深夜。
  打春又称“迎春会”。立春前县城里由米粮、当铺、食店、油行、牙行等行业,招雇贫家男女儿童十余人,叫“春娃娃”,装扮成一至数台戏剧人物,即“芯子”,安置在方桌上;粮草班雇请泥水匠塑“春牛”、“芒儿”。芒儿身高约一米,春牛大如真牛,腹空,内装无数拳头大的“小春牛”,放在安装着手推车轮的木平台上。“立春”这天,由军乐队或吹鼓手导前,“春娃娃”、“春牛”、“芒儿”,文武官员、士绅学者、兵丁衙役、城乡群众约千余人,依次列队,由东大街过东关到“先农坛”行叩拜礼,将“春牛”、“芒儿”当场打碎,含义“打春”,取出肚里的“小春牛”。由衙役存放后送士绅富商领赏钱。民国十三年(1924)以后,未进行过这样的“打春”活动,农村里要在牲畜身上、车上、墙上打上春记,写上春语,以示春天的开始。
  二、节日
  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永昌的重要节日有:
  元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宣布,中国改用阳历,1月1日为岁首,俗称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休假1天,城镇机关学校张灯悬旗,布贴标语,举行庆祝活动,机关学校或演文艺节目,或搞各项活动,或举行各项体育比赛。
  “三八”国际妇女节1949年12月政务院规定“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也为中国妇女的节日。每年3月8日妇女休假1天,县妇女联合会举办活动。各机关单位和乡、村也分别举行座谈会等各项活动。
  植树节民国四年(1915)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民国三十年(1941)2月,政府公布: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仪式,开展造林运动。1979年2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每逢这一节日前后,县城机关和农村开展广泛的植树造林活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政务院于1949年12月规定5月1日亦为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休假1天。政府部门和工人群众组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五四”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政务院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这天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儿童节民国二十年(1931),根据中华慈善协会的建议,曾以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通令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也为中国儿童的节日。每逢6月1日城乡小学普遍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六三”禁烟节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民政府把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焚烧鸦片之日规定为“六三”焚烟节。民国二十六年(1937)6月3日,永昌首次举行禁烟群众大会,会上焚烧了大量的烟具和大烟土,并将逮捕的大烟犯游街示众。民国后期,鸦片种植基本禁绝。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7月1日,中共永昌县委和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及广大党员,都要举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形势教育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八一”建军节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8月1日和前后数日内,当地驻军、县人民武装部与党政机关互相举行座谈会、联欢会、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民政府规定以日本向盟国签定投降的次日,即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14日永昌县城群众鸣炮庆祝抗战胜利,次日各乡群众得知日本投降,奔走相告,表示欢庆。次年9月3日举行庆祝大会纪念抗战胜利。
  教师节清朝至民国时期,都以纪念孔子诞辰为教师节日,俗叫“孔圣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规定每年农历8月27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为教师节,并颂发了《教师节暂行办法》,但永昌未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同年全县热烈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党政领导分别到各乡镇参加庆祝活动,慰问中小学教师,从此即成规定节日,每年庆祝。
  十月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永昌县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同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纪念日。从此,每年10月1日全县城乡悬灯挂彩旗,张贴标语,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休假两天。
  双十节民国元年(1912)9月28日北京政府公布参议院决议,10月10日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称“双十节”。民国政府每年开会庆祝。
  三、庙会
  永昌传统的庙会甚多,一年中就有30余次,较大的如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城隍庙会,五月十三日的关爷庙会;三月“清明”的城隍庙会;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东岳庙会;农历四月初的孩母山庙会;农历四月八日的北海子金川大寺的浴佛会;农历五月初五日的北五当山庙会;农历五月十三日的南泉中山寺庙会;农历六月初六日的云庄寺庙会等。这些庙会活动,多因寺庙毁坏,社会动乱和历史演进等原因陆续停止,保留下来的只有“四月八”北海子庙会,“文革”中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且规模越来越大。四月初,即有个体商贩和集体、国营商业企业,开始沿北大街,公园马路两旁到北海子周围筹设货点;外地的马戏和客商都来赶会。从四月初六日开始,城郊群众,各乡农民,河西堡和金川的工人约一万余人来逛会和交流物资。前后延续多日。
  其他祈神报赛活动明、清以来到民国时期,民间祈报活动很多,如农历正月二十日(清河地区在正月二十三日)“补天补地”,全民敬女娲氏;二月初二日和九月初九日,农民敬土地爷;四月二十八日,中医药商敬药王爷;五月初七日,木匠敬鲁班爷;七月二十二日,商人敬财神爷;腊月二十三日,全民敬灶老爷等。一般宗教信仰者和富商,每逢初一、十五、在家烧香祀神,以求佑护。许多行业各自崇拜历史上确对本行业有过创造贡献的人,如马祖孙阳、药王孙思邈,巧匠公输班等。在会上,同行联谊,宣扬先进,劝诫个别成员的不规行为,维护本行的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献牲焚香叩拜神佛等风俗渐少,但许多食俗仍保留着,如惊蛰喝醪酒,立夏吃煮豆子,腊月二十三日吃“灶干粮”等。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