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住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衣食住行
分类号: K892.21;K892.25
页数: 6
页码: 988-9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境内衣食住行的风俗情况。
关键词: 衣食住行 风俗 永昌县

内容

一、服饰
  群众衣料向以棉布为主,兼用毛褐和羊皮;老羊皮袄,羔羊皮裘,是当地特产。1955年以后,由于纺织工业产品占领市场,衣料均用棉布,褐衣消失。1967年,始用化学纤维作衣料。1980年以后,化纤布料普遍使用。衣服色调,男子和中老年妇女,以青、蓝、灰色为主,青年妇女大都穿红、绿、紫等元色和花色;男女衬衣多白色、灰色、花色。
  便衣有大襟袄、褂,下及臀部,棉称主袄(读yao吆),单叫汗褂;男近身穿背心,亦称“满腰转”或“裹肚夹夹”。裤子均大腰大裆(有时外穿套裤)用青色或花色布带紧扎裤脚口。贫富衣着,有衣料质地之别,无式样之异。1960年左右,男女普遍穿小腰裤。对襟单褂。
  礼服民国初,沿用清末礼服,男服为下及双膝的大褂子。八年(1919)改为下达股间的马褂子套长袍,老人时有长袍套穿背心的。女服仍为下达股间的袄(读ao媪媪)儿;结婚时,上穿“花衣”,即绣花对襟大褂子,下着百褶裙或绣花裙。十三年(1914),党政官员穿中山服。二十年(1931),青年妇女穿袖口、领、襟边滚沿线辫的宽袖短袄和宽裤腿大裆裤,间有穿黑色套裙或旗袍的。二十二年(1933),永昌始有1台缝纫机,给公务人员、学生做制服。二十五年(1936),穿中山服的居多,长袍渐少,且多不套马褂、背心。妇女多穿旗袍或窄袖短袄,裤腿变窄。但贫苦群众,一直穿土布便衣,称“短褡儿”。1960年以后,男穿中山服和军学服,女穿西式服,色趋浅淡。1980年以来,衣服已商品化、多样化。干部职工穿西服渐多,男女青年大都穿多色调多款式的服装,尤以开襟翻领、多兜的“夹克”式居多。“喇叭裤”曾时兴一时,仍穿小腰长筒裤。暑伏天,女性多穿裙子。
  鞋帽、发型、首饰民国初年,官吏仍用清朝的“顶帽子”、靴子和“幅盖儿”鞋。群众中的富有者戴缎料“瓜皮帽”和“德国盔”棉帽;劳苦群众戴“牛吃水”大毡帽或圆毡帽。十三年(1924)以后,上层人士戴大礼帽,“火车头”棉皮帽;中老年妇女头缠青丝“首帕”或“老道帽”;富有者的青年妇女讲究首饰,结婚时,全套银首饰重达七、八两,一般民众不分老少,均带耳坠、戒指。男青年亦有带戒指的。商品鞋,有“大加工”、“毛猴儿”。穷人多穿“水皮窝子”。但一般群众的鞋袜以自做为主,男鞋有“双脸四平鞋”,单脸“鸡窝窝”、“白马分鬃”布袜;女鞋有“压眉儿鞋”、“花绣鞋”等。二十年(1931)以后,中青年妇女放脚,由木底高跟鞋改穿平底绣花鞋,始有“洋袜子”。二十五年(1936)以后,青年学生多戴军帽,称“熨斗帽”,商店始售男女皮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老少,干部群众,均戴“学生帽”,公务人员多不留须,妇女不戴首饰,不涂脂粉。1955年以后,女青年开始包花色头巾,穿商品鞋袜的渐多;东、西乡农牧民仍有戴“牛吃水”帽,穿“水皮鞋”的。1975年以后,城市男女青年多不戴帽子,不包头巾。1980年以后,城乡女青年又兴戴耳坠、涂脂粉,普遍穿高跟鞋。
  民国初年,政府禁止男子蓄发。十四年(1925),强制男子剪发辫。十七年(1928)以后,男子多光头,但许多老人的头顶上仍留一小片头发,梳一小发辫,盘塞在帽子里,不敢露出。二十年(1931)以后,男青年始留短发,叫“分头”,女学生和个别女青年,剪去长发辫,留及领缘的短散发,叫“二道毛”。1950年以后,男子普遍留“分头,成年妇女改盘发(俗叫“撑撑子”)为“二道毛”,女青年改长单发辫为短双辫。从此,单从女青年的发型上已看不出已婚未婚。1980年以后,男青年始留长发,但公众看不惯。女青年多改双发辫为短散发。1985年,农村女青年开始模仿城市女性渐兴烫发,中小学女学生留短发,只扎小辫,或单或双,或偏或正,叫“刷刷头”。
  二、饮食
  永昌民间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黄、小米次之,洋芋亦粮亦菜。1970年以后,原多吃小米的朱王堡,水源和六坝公社的八、九坝,多吃大麦珍子、(大麦去粗皮碾磨一、两遍,亦有莜麦青稞珍子)。多吃黄米的双湾、水源、朱王堡公社和多吃伙禾面(即青稞、豌、扁豆等杂粮面的简称)的北海子、焦家庄、新城子、红山窑、东寨、南坝、河西堡、宁远堡等公社,均以小麦面为主。民国时,富有人家吃饭调韭菜、白菜、小葱、萝卜、茄子、辣椒等,靠盐腌白菜过冬;贫困人家,多以野菜充饥。1980年以后,普通每饭必调菜炝油。
  家常饭分饭和馍。饭以面米为主,每饭必调盐。面饭一般讲究咸、酸、辣适度。面饭的做法以擀切与饧拉揪为主。吃法分干拌和连汤。1976年以后,吃干拌面的多了。有时亦吃“拌面汤”、“杂面搅团”、“珍子稠饭”、“黄米干饭”、“白面焐卜拉”等。馍有蒸、烙、炉、烧、油炸几种,均用发面(即发酵的面团),蒸馍如再加食油等佐料,可以做出各种式样和味道的面食。吃馍要喝茶水和汤。如米汤、洋芋丝酸汤,冬天多喝荤油(动物油脂)焙面茶。来客人,先用清茶和馍招待。炒熟的小麦和青稞等杂粮磨成的“炒面”,是沿山农牧民传统的夏季干粮。
  待客饭饭中加肉,馍里卷油,改变做法和花样,即为待客饭。如遇子女订婚,生孩满月,构建新房,开张营业,远客来家等小喜庆和贫困人家办婚事,在吃饭的同时,再上两盘和四盘肉炒菜或火锅子。1980年以后,待客饭菜,更趋丰盛。
  宴席旧志载:“永人家无巨富,而事挥霍,贵口贱体,卒岁无褐,而嗜酒肉,爨且屡虚”。时至近代,官绅富商,对宴席菜肴,尤为讲究。清末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宴席菜肴,以羊猪鸡肉制做的咸辛荤食为主,不用牛肉,辅之以米薯蔬菜等素菜甜食。一桌用肉7至10斤,这一时期,流行的一般宴席叫“甜水一道饭”。席散前,主东散发麻纸,让客人收点饼食和肉菜,叫“收筵帨”,向有“家有千贯,筵帨稀罕”的谚语。抗日战争时期,一般宴席叫“八大件”,多用圆桌大盘,每桌10座,首先上8碟凉菜,中间上8大盘,最后是4大碗菜,如加换几样名贵菜肴,就分别称“鸡肘一道饭”,“海菜头”,“包饺席”等。任何宴席,上第一道菜后均由主人向客人敬酒,并留下酒壶,频劝客人猜拳畅饮,务期酒足饭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倡勤俭,不摆宴席。民间用“待客饭”办喜事。机关过节集体吃大烩菜叫“会餐”。菜以猪、羊肉为主,1965年前后,民间办喜事摆宴席,略同“八大件”。政府虽一贯提倡俭省节约,但群众中遇红白事摆酒席的颇多,请客多至数百人。1976年以后酒席菜肴不断升格,猪、羊、牛、鸡、鱼五肉俱全。城市待客有不少人家做海菜头的宴席。
  市场饭菜清末至民国二十五年,早点有醪酒扑鸡蛋、扁豆米汤泡油馓子、羊头汤泡蒸馍、汤揪面、油饼卷糕、油糕等。冷饮有甜醅子,冷食有酿面皮、凉粉皮,青粉鱼儿、凉丢面等。热饭菜有臊子面、大卤面、包子、羊肉揪片子、羊肉窝窝饭、水炸油煎羊血发肠、暴炒猪羊下水等。饼食有油炸麻花、干面锅盔、发面锅盔、酥馍、蒸馍、“清真”油饷、“清真”糖酥饼、“清真”烧圪垯等。除饼坊外,各种饮食,均独家经营。民国二十五年前县城只有两家饭馆,专包做酒席,不零卖饭菜。抗日战争时期,有几家冀、鲁等省的人经营食堂、香肠腊肉馆、点心铺等。内地的烹调技艺和饭菜花样更多的传入永昌。
  1949年以后,市场熟食业一度繁荣。1954年,个体熟食业户,合并于集体食堂,熟食品种和销量大量增加。1958年县设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饼食达10余种。1979年10月开放农贸市场后,公私饮食业空前繁荣,如酿面皮摊18家,比1950年前增加6倍。传统小吃恢复,且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如食品加工厂生产面包、饼干、蛋糕、糖酥饼、桃酥等饼食糕点20多种。食堂里面食有油条、大米饭、饧面拉条子、炒面片、烩面片、凉面、牛肉扯面、肉丝面等;熟肉有卤猪肉、卤鸡、酱牛肉、清汤羊肉、清汤牛肉等;各种炒菜名称有50多种。1980年以后,啤酒等冷饮开始到农村销售。
  风味小吃永昌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利用当地原料,创造出了许多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远近闻名。如双湾的发面蒸饼,城郊的油炸糖花子、烹羊羔肉、手抓黄焖羊肉,清河的油果子,西河的青稞面鸡肠子等等。其作法和特点例举如下:
  糖花子,城郊,东西乡和北乡群众擅长此艺。其作法是一斤红白糖溶于五两水中,置文火上,水开前,撒搅上加红曲末的粗麦面,软硬度以插入筷子不倒为宜,晾冷后擀成约6毫米厚的糖面饼,夹入已擀好的两片白面饼中,切成宽约6厘米,长约9厘米的长方形,中间再切通三裂缝,用手翻套成图案花状,即下油锅缓煎,糖面饼遇热后即均匀地粘贴在上下面饼上,整个糖花黄中露红、酥脆香甜,是逢年过节的头等饼食。
  饧面拉条子,作法是用适度的盐水和成面团,反复揉揣,捋成手腕粗的长面条,再切成大指粗的小剂子,涂点食油,码入盆内盖严,以免面皴,等发软后,取出小面剂稍扯长,放案板上用手掌按呈扁平,两手捉起面条的两头,伸臂向外扯拉,达到一定的细度时,丢入开水锅煮熟,捞出,拌上醋、辣椒、蒜泥、芥末等即可食用。如将小面剂子拉长不按成扁平,捏接两头,用两手合掌边搓边让,搓到粗如童鸡肠时,下入锅内,叫“饧面鸡肠子”,佐料同上。
  中秋月饼,讲究花色香味。其作法先用绿色的香豆叶粉末和食油卷入面饼中作底,象花的萼片,再用紫红色的玫瑰花、黄色的灯盏花或姜黄等粉末,照底做成各色.大小不等的五块面饼,由大到小,从下而上地叠落在月饼底上,再把面饼的边缘剪成均匀的指状面条,将里面的颜色翻转向外,如花瓣,然后在上面盖一层薄面饼,以不盖住花瓣为宜。上面再画上各式花纹,蒸熟即可。
  烹羊羔肉,是城郊沿山各乡镇和北乡群众的拿手佳肴。其作法是将体重10至20斤的羊羔宰杀,去皮和内脏后削成小块,先用食油半斤暴炒,等肉色变白时调上佐料,再等本身水炒干后添水,水开后在文火上慢煮到肉烂不脱骨、水少不糊锅时,即下锅上盘宴客,肉嫩味鲜,绝无膻味,驰名远近。另一作法是,待添入肉锅的水烧开后,舀出煮肉水合一定数量麦面,擀成面饼,上抹食油,撒上葱花面粉,卷起,切成核桃大小的卷子,码放在肉的上面,封锅煎煮,待肉面均熟开锅食用,叫羊羔肉掂卷子。
  油果子,是城郊和清河、双湾地区的一种面点,有笏板形和猪头梨形两种,做法相同,都具有黄亮暄松、味香不腻的特点,是待客的上等饼食。其作法:将发好的面团,捋成宽约8厘米、厚近3厘米的面剂子,切成长方形,置温暖处,用麻纸下衬上盖,以防面皴,待面刚发,即下入油锅,文火缓煎,以皮黄熟透为宜。或将发面切成正方形,再用手揉成圆形,上割小口,置热处饧发,下锅后,遇热油面发,小圆顶冒起,刀痕裂开如花,全形上小下大如猪头梨。
  三、庄房
  永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堡寨庄,外筑高围墙,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内修房院。堡寨较大,开一门或二门,内通街道,照街道安排院落,内住居民数户或数十户,多至百余户。庄较小,多为一家一庄。堡寨多为明代建筑。庄多筑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围墙夯土板筑,厚约2米,高约10米,墙头留有约1.5米宽的转台,外缘筑高约2米的裙墙,间开枪眼,也有不留转台的,墙头如棱状,庄门用厚木板做两三重门扇,上修门楼,围墙四边或四角筑碉墩,其墙头留有垛口枪眼,庄墙外约50米处的一面或三面或四面筑较矮的围墙。庄门对面偏左或偏右置起脊大门。所不同者明代庄墙多为里外两层,而民国时庄墙的高度,已不受高过11米城墙的禁限。
  庄内修盖一院或二院土木结构的房屋,其布局,在上面为三间上房。又叫堂屋,供祖先神主和佛道神像,作祭祀的场所。两侧面为三间或五间厦房,大者叫“书房”,小者叫“厢房”。堂屋对面为“倒座”,庄门正中开者为左右各1间,偏开者为三间。明代的房屋多为一院式。清和民国时期,较大的庄子可在中间修“过庭”三间,即将全部房屋分隔为里外两院。房屋木架结构筑泥墙,木条格窗,纸糊,房檐出廊,堂屋起脊,一般不铺砖瓦,明清两代的民房,间架高大。上房厦房均安顶牵格扇门。上房两边间安圆窗或窗扇。厦房安长方格窗,明代厦房两边间的窗子多安于前檐柱间。中间的格扇门爽入檐内牵下,俗叫“爽堂子”房屋,上房彩枋一般为3层,在边头刻些简单的图案画,耳墙的马头象鼻的砖刻比较精细,砖基脚多为3层。民国时期,房屋矮小。上房中间安顶牵格扇门,彩枋和基脚已不受家庭身份的禁限。彩枋真三假五或真五假七。砖基脚3至5层,也有7层的,窗格多样。经济中等的人家,一般居住在5米多高的院墙内的不起脊,不出廊,无彩枋,无基脚“腰五满三窗”、“一块玉”门扇,薄泥墙装修的“齐头房屋”。多数生活贫困的民众,自已无房,辈辈借住别人房子,或自己修盖“牛肋巴”窗子土房,既小且暗。堡寨庄院修建,均请道士阴阳选择吉地吉向吉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住房见城乡建设卷)。
  室内的家具设施清朝至民国时期,富裕人家内有方桌、琴桌、茶几桌、帐桌、椅、橙、带柜大箱,炕桌、炕柜、衣架、面柜、罗汉床等。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时兴躺椅和扁箱。贫困人家多无家具或只有简单的小桌小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农民群众多沿用旧俗。1962年后始添制旧式家具。1972年后,制做新式家具的风气,由城市逐渐传入农村。1980年以后,农民家庭大都请江、浙等外地木匠做几样款式新颖,造型精巧,漆色浅淡的大、小立柜、高低柜、三屉单柜桌、写字台、靠背椅、八仙桌、沙发和床等新家具。1985年后,城乡人家,开始有了组合式家具。
  四、旅行
  清末民初,县官坐轿,富人骑马,一般人骑驴,穷人步行。民国八年(1919)废止坐轿,官绅皆坐轿车子或骑骡马,一般平民虽无自己的骡马可骑,但大都娴于骑术,就连妇女儿童也多能骑马奔驰。民国十八年(1929)朱王堡刘正沟王某买来一辆自行车,是永昌最先看到的自行车。抗日战争时期,全县有自行车两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机关开始用自行车传递信件。1965年前后,城乡间行旅多骑自行车。据1984年调查:农村户均有自行车1辆,共约4.2万多辆,并有了摩托车、汽车。近行多骑自行车,远行多坐汽车。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