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1
页码: 983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佛教据称最初由秦汉之际居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族传播东渐,此后,中亚和西域高僧不断地经过河西到内地传教。
关键词: 永昌县 佛教 宗教

内容

佛教据称最初由秦汉之际居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族传播东渐,此后,中亚和西域高僧不断地经过河西到内地传教。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来凉州一带传教达十余年,北魏太延年间,刘萨河和尚曾栖永昌县云庄寺石窟修行。隋大业五年(609),帝西巡至永昌瑞像寺,将该寺改名为感通寺(即圣容寺),后调集河西三州民夫在永昌境内大修寺庙,僧侣一时多达数千人。明、清两朝,在县置僧正司;专管僧道事务。至清末,城乡尚有寺观庙宇275处。
  民国时期,很少新修庙宇,对原有寺庙的房屋,或作学校或当仓库,但也不干涉僧道继续住寺庙活动。三十年(1941)政府将寺庙房产和“长水地”收作教育公产,原住寺庙的和尚,靠化缘布施、主办庙会和做冥事道场的收入生活,已不按其戒规念经修行,而且出家为僧者甚少。与此同时,一些净土宗佛教徒在西街三元府成立佛教居士林,设有林长一人主持教务。次年重修千佛寺,请来宝藏法师(俗名高永志,张掖人)为方丈,下设首座、维那,知客各一人,计有和尚40余人(内比丘尼8人),居士420多人,三十三年(1944)居土林合并于佛教会,属大乘派。
  1950年全县有和尚53人,居士200余人,参加佛事活动的30多人,教徒700余人。1957年,永昌千佛寺被城关镇沙园社当作牲畜饲养场后,于1966年拆毁。从此全县停止佛教活动。1979年底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了佛教徒的正常宗教活动。1982年方丈宝藏法师病故。1985年3月县委统战部和县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召开宗教界人士座谈会,提出并报经县政府批准,在东山头原普济寺遗址处兴修简易经堂一处,作为佛教活动点,原宗教房产政策也得到落实,常驻和尚5人,参加佛事活动30多人,有居士220多人,至1990年成立佛教活动管理小组一个,有和尚10人,居士340人,参加佛事活动的一千多人,僧人走农禅并重的自养道路,为教内外群众所称道。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