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少数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少数民族
分类号: K281
页数: 3
页码: 980-982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
关键词: 永昌县 民族 少数民族

内容

回族清乾隆时,新城堡住有常、锁、马姓数户,后增到40余户。同治初被青海反清斗争者裹走。民国三十年(1941),县境内有63户(其中住皇城滩45户,云川镇18户)155人。1951年永昌有回族23户,74人,其中男46人,女28人。其居住情况,城关镇18户,永安区4户,沙沟寺1户。1982年全县回民增加到529人。1990年为519人。
  满族清雍正初,八旗兵驻防凉州时,永昌县城东黑树庄始居满族。清末,只有县城内两户。1962年全县52人,1985年增加到174人,多居住在城关镇,河西堡镇和东寨乡。1990年为206人。
  藏族清乾隆时永昌脑儿墩山居黄毛,夹科、元旦三个部落;县东南皇城滩及云庄诸山居挂匠、西纳两个部落。这五个部落的藏民共有700余人,由授土千户管理。民国十七年(1928),沙沟寺藏民被国民党马廷勷部洗劫一空,幸存者流落于青海省各地,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从青海的民和,化隆等地逐渐返回原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沙沟寺有藏民68人,三十八年(1949),发展到98户,443人。1950年有68户401人,1964年永昌县沙沟寺乡划天祝县后,永昌县仅有藏民11人,1982年增加到57人,居于城关、河西堡两镇。1990年为103人。
  土族1964年,县内有3人,1982年增至32人。1990年为63人。
  蒙古族民国时有五户人居住永昌境内大河坝,以游牧为主。1982年有26人。1990年为29人。1950、1982、1990三年年份全县民族结构情况见表245、表246。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