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80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族
分类号: C95
页数: 4
页码: 979-982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民族情况介绍了历史概况、汉族、少数民族。
关键词: 永昌县 民族 宗教

内容

第一节 历史概况
  永昌县是多民族地区。商周时期,居西戎,秦时居月支乌孙诸族,到西汉驱逐匈奴后,始迁汉民族于河西走廊地区,开发农业。魏、晋时由鲜卑、氐、羌族杂居,唐时为吐蕃割据。宋时没于党项羌建立的西夏政权。元时,被蒙古族统一。明时再次大量移汉族充边。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自创造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友爱,和睦相处。1950年全县境内有回、藏、满等少数民族98户,507人,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行政区域的变动,民族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1980年,在成立金昌市前全县共有14个民族,总人口29.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个,1362人(内包括8个少数民族成员66人),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河西堡等六个人民公社和驻县内的十一个省管、市管的厂矿企业、事业单位。这些少数民族是:回族、满族、蒙古族、土族、藏族,属少数民族成员的侗族、布依族、彝族、白族、裕固族、朝鲜族、东乡族、壮族。这些少数民族成员是随省、市管的厂矿企业职工调入的。
  1981年金昌市成立后,(也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共有13个民族,其中:汉族20.01万人,回族529人,满族174人,藏族57人,蒙古族26人,土族32人,壮族20人,布依族、侗族、族、保安族各1人,东乡族3人,裕固族7人,各少数民族共852人。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县共有15个民族,其中:汉族226593人,蒙古族29人,回族519人,藏族103人,壮族10人,布依族2人,满族206人,土族63人,裕固族20人,东乡族18人,维吾尔族1人,苗族4人,朝鲜族4人,锡伯族1人,哈萨克族1人。
  第二节 汉族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将黄河流域中部地区的汉族迁移到河西走廊,汉族人口在永昌有所发展。今永昌县地当时为河西走廊的番和等四县地,汉民族有了一定的发展。汉以后至元代,也有多次汉族的迁徙活动,加之原有汉族的长期繁衍,使汉民族在永昌县地逐步形成一个人数较多的民族。特别是明、清两朝,更有大量汉族人来永昌屯田垦荒,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清嘉庆十九年(1814)全县人口达25.094万人,光绪四年(1878)全县总人口为42832人。民国后期为50021人。1988年发展为200111人,1990年226593人,占总人口99.57%。
  第三节 少数民族
  回族清乾隆时,新城堡住有常、锁、马姓数户,后增到40余户。同治初被青海反清斗争者裹走。民国三十年(1941),县境内有63户(其中住皇城滩45户,云川镇18户)155人。1951年永昌有回族23户,74人,其中男46人,女28人。其居住情况,城关镇18户,永安区4户,沙沟寺1户。1982年全县回民增加到529人。1990年为519人。
  满族清雍正初,八旗兵驻防凉州时,永昌县城东黑树庄始居满族。清末,只有县城内两户。1962年全县52人,1985年增加到174人,多居住在城关镇,河西堡镇和东寨乡。1990年为206人。
  藏族清乾隆时永昌脑儿墩山居黄毛,夹科、元旦三个部落;县东南皇城滩及云庄诸山居挂匠、西纳两个部落。这五个部落的藏民共有700余人,由授土千户管理。民国十七年(1928),沙沟寺藏民被国民党马廷勷部洗劫一空,幸存者流落于青海省各地,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从青海的民和,化隆等地逐渐返回原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沙沟寺有藏民68人,三十八年(1949),发展到98户,443人。1950年有68户401人,1964年永昌县沙沟寺乡划天祝县后,永昌县仅有藏民11人,1982年增加到57人,居于城关、河西堡两镇。1990年为103人。
  土族1964年,县内有3人,1982年增至32人。1990年为63人。
  蒙古族民国时有五户人居住永昌境内大河坝,以游牧为主。1982年有26人。1990年为29人。1950、1982、1990三年年份全县民族结构情况见表245、表246。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