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民防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79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人民防空
分类号: E256
页数: 4
页码: 967-970
摘要: 本章记述人民防空是未来反侵略战争中防止敌人突然袭击,采取“积极防御,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重大战略措施。永昌县从1969年全面开始了城市防卫和“战斗城”建设工作。
关键词: 永昌县 军事 人民防空

内容

人民防空是未来反侵略战争中防止敌人突然袭击,采取“积极防御,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重大战略措施。永昌县从1969年全面开始了城市防卫和“战斗城”建设工作。
  第一节 机构
  1969年9月6日,成立县战备领导小组,下设战备办公室。1970年8月5日,成立支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4年2月10日,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撤销县战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野营拉练、战备后勤、土军工生产等业务工作。分别由县有关部门承办,各公社指定专人负责防空工作。1978年8月1日,人民防空业务划归县政府管理,并提出了“全面规划、突击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方针。1979年3月1日,制定了人民防空战备方案。1984年3月,将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改称为人民防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第二节 活动
  县人民防空办公室成立18年来,根据防空袭要求,重点抓了“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教育,城镇地下防空工程建设和维修管理,防空袭预案的拟制,防空袭的通信报警建设。
  防空预案主要包括永昌县的生产规模,主要设施,人员结构及分布,人防工事,所处的地位,防空袭的有利与不利条件;防空袭的作战对象,敌人空袭的企图及作战特点。防空的根本任务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战斗潜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效支援反侵略战争。临战前,及时掌握和通报敌情,做好发放防空袭警报的准备,清理、维修和完善人防工事,抢修应急工事,重要目标的伪装,人员、器材的疏散,组织扩建人民防空专业队伍,装备器材,组织临战训练;空袭中,准确掌握敌情,及时发放空情警报信号,组织人员疏散隐蔽,实施治安、交通、灯火管制;空袭后,发放空袭解除警报信号,迅速查明灾情,指挥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和人民群众消除空袭后果,总结报告防空情况,协助有关部门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定人口疏散的方法、对象、时机、路线、地区,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落实各种保障措施;确定人员隐蔽地域和工事,行动路线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对重要的厂矿、交通设施、水库、桥梁和隘口、车站等目标采取防护措施;人民防空指挥部的组成,任务区分,指挥所的开设等;落实各种保障计划,即通讯警报、工程、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危险物品处置、消防、交通运输、水电、灯火管制、治安交通管制、“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政治宣传等。
  防空通信人民防空通讯、警报的任务是保障迅速准确地传递、发放防空警报信号和顺利地指挥防空袭斗争。人民防空建立的指挥通信和警报通讯网、通信、警报专用频率和音响信号,其它任何部门不得占用和混同。通讯分队的组建与器材装备,按平战结合专业对口和便于领导、便于指挥的原则,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主管业务部门组织落实。永昌县人民防空可用通信组织和装备器材有:①邮电局通信连。其中有线电排一个,以两部100磁石交换机为中心,下属6个邮电所,中继线为架空线路,畅通各单位,平时编制10人,战时15人;无线电排一个,有八一电台1部,收、发信机齐备,平时建制10人,战时15人;并编抢修排一个,平时为10人,战时为30人。②民兵通信连。1982年,北海子、东寨公社组建民兵通信连2个,各编62人,共124人,有线和无线装备齐全,每年进行一次组织调整和专业技术训练,现有20名报务员。拟在战时与驻地部队和邮电部门紧密配合,构成人民防空通信网。③警报器。县人民防空委员会指挥部在城中心架设1台空情音响警报器,信号提前20分钟发放。警报信号发放后,各有关单位立即组织人员按人口疏散计划、路线进入隐蔽地域。
  第三节 工事
  永昌县下挖人民防空工事建设于1970年初全面铺开,主要工程是开挖防空地道。其中县城下开挖贯串城区东南西北的主要巷道4条,长达1.42公里;通向各单位和居民区的支巷道27条,长达2.62公里;在防空地道内构筑生活隐蔽室、指挥室等设施13处,200多平方米;开挖运土竖井57个,出入口23个,加固塌方地段51米。1971至1973年的两年多时间中,先后间断性突击3个多月,县城和河西堡地区共下挖防空地道总面积2.27万平方米,工事总长度达15.8公里,防卫门90个,扩散室72间,792平方米。此后,逐年作了加固、维修、利用工作。1973年以后,工作重点放在了“战斗城”和“战斗村”的建设上。农村的地道工程,共下挖长121.6公里,面积14.61万平方米,扩散室136间,1800平方米。1974年1月开始对城镇地道进行全面被复加固,至1975年3月,共加固被覆二至四级标准地道工事6.58公里,8879平方米;地下指挥部1处,60平方米;出入口90个,竖井口11个,通气口17个,防护门27个,地下水井4个。加固被覆后的人防地道,幅员宽1.4米,高2米,水泥墙30厘米,拱顶厚度12厘米。覆盖深度:永昌县城9至15米,河西堡12至20米。这些加工被覆的工事,基本达到了能藏、能防、能机动的要求,可投入一般性的常年使用。剩下未加固被覆的工程有8223米,面积为1.38万平方米,基本处于塌陷报废状态。
  自1971年至1974年,永昌县人防工程除投入义务工日外,财政拨款和单位投资实物折合人民币约200万元。
  从1975年以来,人民防空工程实行企事业单位、镇政府、县人防办三级管理制度,并将人防地道工程列为单位固定资产。1984年,人防工作由县政府接管以来至1987年,三年中市、县财政拨款1.72万元,重点对县城和河西堡地区的地道出入口、竖井口和危及安全的巷道进行了维修改造和清理加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