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兵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78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民兵建设
分类号: E287
页数: 6
页码: 962-967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民兵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武器装备管理等。其任务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关键词: 永昌县 军事 民兵建设

内容

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民兵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武器装备管理等。其任务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第一节 组织
  1949年9月永昌县始建立民兵组织。全县设五个区,各区设一名武装委员,由区委书记兼任。区建立民兵班排组织,多者有民兵百余人,少者10多人,全县民兵总数量不满600人。土地改革后,农村贫雇农青壮年积极参加民兵。1952年12月规定:凡年满18至40岁的男性公民,均有参加民兵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民兵任务、纪律、组织建设。到1953年全县民兵发展到7060人,约占总人口的5.8%。区设立营部,乡设连部,1957年6月民兵和预备役合编,乡设立民兵队部,农业生产合作社设中队,下设分队、小队。1958年“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参加民兵的年龄由原来的18岁改为16岁,男性35岁扩大到45岁,女性30岁扩大到35岁。全县组建民兵师1个,团6个,营36个,连147个,排585个,班2395个,有基干民兵1.44万人,民兵总数增加到5.07万人,占总人口的30%。当年,在民兵中开展生产劳动好,遵守政策法令好,国防观念好,学习工作好,团结互助好等活动。1960年永昌县成立了19人组成的民兵工作领导小组,1961年12月颁布《民兵工作条例》,建立了一年一度民兵整组制度,同时在基干民兵中增建了武装基干民兵。1962年6月19日毛泽东发出了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民兵工作开始形成一整套制度,并相继进行劳武结合的训练。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组织活动停止,武器入库。1969年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的指示,民兵组织重新整顿恢复。1972年全县组编民兵师1个,团10个,连157个,民兵占总人口的22.7%。1975年,全县组编民兵师1个,团17个,直属营6个,连197个,民兵占总人口的25.2%。1981年,缩小民兵组建范围:一是缩小民兵年龄限制,男性民兵年龄由原来16—45岁改为18至35岁,其中基干民兵年龄18至28岁;二是把普通、基干、武装基干民兵改为普通、基干两层,取消了县编民兵师和乡、镇民兵团,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民兵总数只占总人口的4%,1985年民兵再次压缩,乡镇、厂(场)组编基干民兵营(连),村编民兵排。
  第二节 干部选配
  1961年10月,社(镇)人民武装部正式配备专职武装干部。配备部长1人,干事2至3人。1978年10月对专干编配进行了调整,人民政府配2人,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和重点公社增配1名,厂矿企业武装部按总员额千人以内配1名,千人至5千人配2至3名,5千至万人配3至5名,万人以上的酌情增配。1984年开始实行乡镇专职武装干部招聘制。
  基层民兵组织的干部依据建制选配。1981年以前,实行有专有兼,一正多副,政工干部以兼为主,有男有女,相对稳定,随缺随补的原则。之后,按军事干部以专为主,政工干部以兼为主,不配副或配一副的原则,从思想好,年纪轻,事业性强的党员、团员和退伍军人中选配,由上级党组织审批任免。
  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的职责是:承办民兵各项工作,搞好民兵组织调整、政治教育、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承办民兵和退伍军人工作,组织领导民兵参加生产劳动,担负战备治安勤务,战时带领民兵参军、参战。
  第三节 训练
  三十多年来,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军事训练,每年一次,1951至1959年,参训人数少,采取乡镇集中训练。1962年前后由县人民武装部负责就近联片设点训练。1971至1979年实行大面积训练,采取小型、就地、分散、坚持劳武结合的原则。1980年以后,由县人民武装部负责就近联片集中训练。1985年民兵训练人数大幅度压缩,加强了专业技术兵的训练,采取全县集中训练,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20天,多则30天。而一些特殊的训练科目或人员则随事而定,如报务员训练90天。县人民武装部军事干部,每年到省军区教导大队受训2至4个月,乡级人民武装部干部到军分区受训30至40天;民兵连(营)长到县人民武装部受训20天,由县人民武装部拟制教学计划以及武器弹药发放和专业分队的组织实施,乡镇、厂矿人民武装部负责步兵分队的组织实施,村民兵连负责落实人员和训练报酬;干部侧重本级指挥和教学法,专业分队侧重兵器操作、战术和专业技术。1984年建起了民兵训练基地,占地面积4.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6平方米。现有地炮、高机、通信、侦察、反坦克等专业分队,向电教化、模拟化、规范化、统一化发展,储备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兵。
  第四节 装备
  武器装备1950年全县有步、马枪449支,手枪1支,土炮145门,刀、矛819件,子弹720发,手榴弹7枚。执行应急任务时,由县上统一调配使用。自1970年以后,经过逐年配发和更新,到1979年,全县民兵装备国产五六式半自动步枪2051支,五六式全自动步枪180支,五六式冲锋枪559支,五六式班用机枪29挺,五三式步骑枪534支,轻重机枪171挺,四三、五〇式冲锋枪1037支,六九式四零火箭筒105具,六三式六零迫击炮29门,五三式八二迫击炮12门,六五式无后座力炮12门,五七战防炮12门;通讯器材有十五瓦电台2部,两瓦电台6部,步谈机10部,收信机1部,十门交换机2部,电话单机15部,被复线20对公里。1983年全县各乡镇及县境内各厂矿企业都已装备齐全。134个生产大队装备131个。
  武器管理1963年以前,武器配发到武装民兵手中,由个人保管。持枪民兵由基层党支部提名,逐级审查把关。1980年以后由大队集中保管,各大队制做了枪柜架有专门库室,由民兵连长或指定专人看管。1982年5月底,集中乡镇统一管理。各单位自筹资金按统一规定的标准制做了枪柜,修缮了专门的武器库室,雇请了专职保管员。全县计有武器库室34间,1020平方米,枪柜130个。1985年7月,全县武器装备收交县库管理。县人民武装部重新修建了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占地面积8483.66平方米,建筑面积629.73平方米。
  管理制度武器配发到民兵手中后,从既利于战备,又保证安全出发,制定了“定人、定枪、定责任、勤检查、勤擦拭;不准用不同口径子弹射击;不准枪口对人开玩笑;不准擅自动用武器打猎;不准随意拆卸更换部机件;不准平时枪膛内压子弹;不准私自携枪外出;不准转借他人”的管理制度。武器集中到大队、公社管理期间,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1985年武器集中到县库后,增加了人员编制,安装了较先进的报警系统,制定了十项制度和安全措施。拟订了应急方案和安全联防方案,加强值班巡逻,保证了24小时不失控,节假日由部领导和军事科干部加强值班,使仓库管理趋向规范化、制度化。
  第五节 作用
  支援前线1936年红西路军进驻永昌县组织了抗日青年大队,队员踊跃支前。并组织铁匠等工匠协助红军熔铸弹壳,锻打长矛、大刀、马掌,修理损坏枪械。碾配研制火药。帮助守城部队和外围部队构筑防御工事。赶制急需的御寒服装,组织民众加工面粉、炒面、烙饼,备办行军干粮,包扎运送伤员。先后出动民众数万人(次),调用大批毛驴、马匹、骆驼、车辆支前运输,提供饲草200万斤,粮食和饲料300万斤,肉食10多万斤和清油、军鞋(毡靴)、皮衣、背心、皮帽、手套数万件。
  剿匪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八师二十四团骑兵侦察连进驻永昌县,但任剿匪任务后,永昌县委抽调武装和公安干部10人组成武装工作队,组织和领导民兵配合部队在皇城滩一带剿匪2次,单独追歼股匪11次,参战民兵78人(次),计歼敌807人,毙敌6人,俘敌680人,缴获各类枪支111件,子弹1336发,骡马51匹。在皇城滩剿匪中有13名民兵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维护社会治安1949年以后,民兵在肃特、镇反、土改、公社化等运动中,巡逻、站哨、执行较大的任务200余次。1960年以后,在战备工作中,维护公路、铁路、桥梁和电话线路,站岗放哨,维护社会安全,同时经常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生产建设民兵是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突击队,多年来,在工农业生产、植树造林、重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扶贫帮困活动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民兵参加防汛、抗旱26次;为群众抢救抢运粮食12万斤,木料78立方米,衣物2200件,维修房屋230间;抢修河堤1200米,修建公路36条,280公里,兴修水利设施829处,移动土石1.2亿立方米;修过水桥、补涵洞32座;植树造林425万株,成片育苗造林1.3万亩。1950年以来全县民兵发展和训练情况见表244。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