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71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
分类号: D665
页数: 2
页码: 859-86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中国国民党的情况。
关键词: 党派群团 永昌县 国民党

内容

组织民国九年(1920)中国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派扬子馥任筹备委员来永昌县筹建国民党组织,发展党员。十六年(1927)中国国民党永昌县党部(以下简称县党部)正式成立,设常务委员1名;举办党务人员训练班,发展党员50余人。十七年(1928年)省派扬蔚南(陇西人)任书记长。二十二年(1933)省党部给县党部派常务委员和整理委员各1人,主持党务工作,在学校教师中发展党员100多名。二十四至二十六年,由汪锡福(永昌人)任书记长,二十七年(1938)由张俊臣(漳县人)任书记长,设秘书、执行、监察委员四、五人。三十一年(1942)由朱兴荟(永昌人)任书记长,并整理基层组织,在各乡(镇)公所和农村完全小学教职工中发展党员。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和组织的健全,县党部委员和工作人员也有所增加,分管各项工作。三十三年(1944)春,彭树勋(山丹人)任书记长,同年冬,复由朱兴荟任书记长到1949年解放。
  三十二年春,县党部召开了国民党永昌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选举了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选出执行委员3人,候补执行委员2人,监察委员2人,其中常务监察1人。下配秘书、干事、录事等工作人员。基层设区分部,区分部设书记1名,委员2至3名。三十三年(1944)全县有区分部22个。三十六年(1947)县党部与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合并,三青团工作人员转入国民党部,县党部执行委员增至13人,监察委员增至9人,按照党正团副的原则,增设副书记长1职,主管青年1作。登记在册的党员958人。
  党务中国国民党初期以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为宗旨,在群众中宣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在县城机关、学校每星期一一早上举行总理纪念周和升旗仪式,由书记长作报告,宣读“总理遗嘱”、“党员守则十二条”,唱党歌。民国十六年(1927)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叛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十五年(1946年)十月,省党部派调查统计室科长来永昌,组织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永昌县党员通讯中心组”,由县党部书记长兼任组长。下设党员监察组和党员通讯组,部分区分部骨干党员担任通讯员,并在各乡镇分别建立通讯小组,构成通讯网,也称“党员通讯”。要求通讯员采取秘密方式,用代号或化名进行直线联系,注意监视一些群众团体的活动,查访可疑线索,监视可疑对象,发现共产党嫌疑,立即上报。三十六年(1947)冬党团合并后,省党部特派员来永昌召开通讯员会议,改“中国国民党永昌县党员通讯中心组”为“中国国民党永昌县党务干部会议”,直接受国民党中统局甘肃省党部调查统计室指挥,继续从事秘密监报工作。1949年,县党部受命组织“防共自卫团”,但组织尚未就绪,就因永昌解放而停止。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