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草药与制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9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中草药与制剂
分类号: S567;R283
页数: 4
页码: 833-836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末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发展情况,包括情况。
关键词: 医药经营 药品管理 永昌县

内容

据《五凉志》载:永昌县有中药材40种。《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有中药材50种。《永昌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稿载:有中药材46种。经对照,三本志书中除去重复的,共有54种。1959年,永昌县药材公司组织了中草药探查队,在祁连山区的马莲沟、柳林子、牛舌头掌等地进行了探查,并采集了标本。1960年又在北部大青羊口、青土井、小井子、玉泉、红崖山及尖山和南部祁连山等地进行了探查,先后探查出永昌县有中草药120种。1976年,武威地区畜牧兽医站匡正华和甘肃农大教授吴仁润在永昌县宁远堡公社的周围山区、农田地埂和北部山区、大(小)青羊口、永昌县城周围川区、焦家庄公社及南部祁连山的三沟、四沟、五沟等地对药用植物资源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永昌县有药用植物388种,但大部分在当代还没有进入中草药品种。据统计,属于中草药的共有120多种。以上几次调查,经与古志书核对,遗漏的品种有20种,即羚羊角、鹿胶、草参、细辛、独活、杏仁、土茯苓、前胡、桔梗、芎藭、乌药、牛蒡子、急性子、蓖麻子、朴硝、何首乌、榧实、青葙子、无名异、赤芍。
  第一节 中草药
  永昌县中草药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南部草原,大黄山,北部山区和草原荒漠区;还有一部分分布在荒坡、河沟旁、林间、田间地埂。其中,品质优良的有大黄、甘草、锁阳、麻黄、秦艽等。今已发现的中草药可分4类,共216种。
  植物类155种。紫苏、大蓟、小蓟、侧柏叶、金佛草、甘松、木贼草、败浆草、西河柳花、茵陈、薄公英、薄荷、青蒿、扁蓄、荆芥、艾叶、瞿麦、益母草、透骨草、凤眼草、大青叶、玉米须、红花、粟壳、鸡冠花、菊花、槐花、玫瑰花、黄芪、柴胡、苁蓉、白芨子、狼毒、远志、芦根、防风、地骨皮、当归、党参、沙参、百合、薤白、葱白、桑椹子、板兰根、充蔚子、牛蒡子、葶苈子、菜菔子、芸芥子、白芥子、刺蒺藜、苍耳子、天仙子、甘枸杞、车前子、郁李仁、王不留行、浮小麦、麦芽、谷芽、红胡麻、白胡麻、小绿豆、淡豆、麻仁、红花子、荞麦、地肤子、青葙子、蛋鸦子、二丑、韭菜子、芫荽子、蓖麻子、芦巴子、榆白皮、椿根皮、桑白皮、桑枝、桑寄生、马勃、槐实、槐米、红枣、核桃、桃仁、花椒、葡萄干、麦茴香、紫苏子、甜瓜子、牡丹、碧桃干、乌药、草参、细辛、土茯苓、桔梗、芎藭、急性子、榧子、无名异、毛莨、仙人掌、西瓜、冬果梨、何首乌、夹竹桃、白茅根、苜蓿、韭菜、香附子、蛇床子、麻黄根、黄瓜、独活、石榴皮、松节、桑叶、荨麻、银柴胡、铁棒锤、木通、白头翁、马尾黄莲、黄柏、小茴香、土三七、蕨麻、杏仁、鬼见愁、牤牛儿苗、天竺葵、酸胖、冬葵子、鹤虱、前胡、连翘、龙胆草、旋复花、香薷、曼陀罗、玄参、忍冬、南瓜子、紫花、野菊花、苇茎、蒜、马蔺、黄精、赤芍、白芍、七星草。
  动物类39种。龙衣、刺猬皮、虻虫、蜂房、蜂蜜、螺青、望月沙、血余炭、羚羊角、五灵脂、瓦楞子、地龙、鸡内金、麝香、鹿茸、鹿筋、鹿干角、鹿尾、鹿胎、鹿肾、鹿肚子、童便、牛黄、猪胆汁、牛虻、牛胆、羊肝、猪肝、豹骨、紫河车、蛋膜衣、蛋壳、斑■、熊胆、蚕沙、蚕纸、姜蚕、蛋黄、蛋清。
  矿物类14种。石花、石膏、紫石英、夜明砂、土碱、食盐、朴硝、白石英、赤石脂、白陶土、伏龙肝、龙骨、铁落、硫黄。
  其他8种。饴糖、红糖、醋、酒、百草霜、鹿胶、阿胶、菜籽油。
  第二节 中草药引进与载培
  永昌栽种中草药历史悠久,大多数种于庭院观赏或者调味为主,采集入药量少。常见的有牡丹、玫瑰、芍药、百合、红花、菊花、石榴、二丑、小茴香、麦茴香、桑、槐、杏、桃、椿、榆等。但也有个别品种种植量较大,如麻仁、胡麻、芸芥子、白芥子、菜菔子等。
  1957年,永昌县药材部门从外地引进了银花、榧子、宁枸杞、大黄、黄芪、羌活、牛蒡子、甘草、菊花等籽种和种苗,在朱王堡、宁远堡、双湾、红山窑等地进行试种栽培。由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部分未栽培成功。1971至1972年,再次从外地引进人参、黄连、杜仲、芍药、牡丹、菊花、贝母、当归、党参、生地、连翘、扁豆、白芷、牛膝、沙参、宁枸杞、桔梗、槐子、板兰根、黑大麦等种籽和种苗,发放全县各地,以朱王堡、水源、宁远堡、双湾公社为重点进行试种,并派技术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多年试种,除人参、贝母、黄连、杜仲外,其余全部种植成功(人参苗在双湾公社院内种活三棵)。据统计,1978年全县种植药材面积达300亩。
  第三节 中草药收购
  历史上药用中草药,多从外地购进。本地出产的草药,由于群众不善零星采集,收购极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价格统一,收购量逐年增加。1956年只有7种,到1985年达到了20多种。但大量的药材仍从外地购进。现将永昌1950至1985年主要药材累计收购情况列表如下:
  第四节 制剂
  永昌县历史上就有配制中药丸、散剂的技术。1958年,在上海移民中,抽调有中成药制剂技术的人员,在河西堡进行了试制,品种有:藿香正气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山楂丸、木香顺气丸、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香沙养胃丸、还少丹、三香四寇散、康复丸、康复散等中成药。1960年停办。
  1959年,县医院始设制剂室,主要配制药品有:50%和5%的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用水、普鲁卡因等。1975年配制可卡因、胎盘组织液、雷夫奴尔、止咳糖浆、苦豆子栓剂、三黄散、青黛散、618糊剂、子宫丸等。同时全县各公社卫生院(所)均开展制剂活动。1985年,甘肃省卫生厅委托武威地区药检所,对全区医院的制剂进行了检查整顿。由于设备简陋,药品不符合规定标准,县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制剂工作一律停止。
  附:中央、省、地(市)驻永昌县境内的工矿企业卫生机构:
  七九六矿职工医院:下设两个工区医务所。
  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1970年2月由北京第一人民医院迁到河西堡,初称河西堡北京医院(群众称北京医院),后改为武威地区第二人民医院。1981年10月划给金昌市,并改称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省红光园艺场医院:1956年建。初称卫生所。1984年12月改称红光园艺场医院。
  金昌化工总厂卫生所:位于河西堡。1964年建。
  农垦分公司医院:位于河西堡,1983年6月在原武威地区八一农场职工医院的基础上建成,下属6个分场卫生所。
  还有金昌市氮肥厂卫生所、甘肃省河西堡盐业站卫生所、甘肃省河西堡电焊条厂卫生所、甘肃省建筑九公司第一工程队卫生所、甘肃省金昌公路段卫生所(均设河西堡)、河西堡铁路卫生所、甘肃省河西堡电厂卫生所、甘肃铁合金厂东大山矿区卫生所、武威运输公司河西堡一车队卫生所、甘肃省永昌供电局卫生所、金昌市永昌种羊场卫生所、军马一场卫生所、军马四场卫生所。永昌境内的这些单位的医院、卫生所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单位职工及家属服务。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