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医药经营与药品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9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医药经营与药品管理
分类号: F717.5
页数: 3
页码: 831-833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末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医药经营与药品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医药经营 药品管理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医药经营
  清朝,县城内先后开业的药店有12家,其中永庆堂开业于清嘉庆十年(1805),至1956年公私合营,历时151年;万裕西开业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歇业,历时135年;广元堂开业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至1956年公私合营,历时108年;大德堂开业于清同治年间,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歇业,历时70余年;其余8家均先后开业于民国时期,除元顺喜、福泰昌、长生堂于1956年公私合营外,其余5家于民国末期歇业。12家药店共有从业人员57名,其中资金较厚的有广元堂、永庆堂、福泰昌等字号。广元堂在民国时期每月购进药材4担左右(每担100斤),每天出售80至100付中药,日收银元80余元,店员6人;福泰昌每日收银元60元,店员6人。
  农村药店,据统计自清道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开业歇业的药店124家,其中开业于清朝的有2家;河西堡墩子桥晋丰和号于道光十五年(1835)开设,到1954年歇业,历时119年,从业人员12名,资金4000元(银元),时间长,人员多,资金大,居农村药店首位;新城子唐家坡德顺兴于清末开业,到民国二十年(1931)歇业;其余122家从民国初到民国末陆续开、歇,其中二十五年(1936)歇业的有25家,三十八年(1949)歇业的有40家,一直经营到1956年公私合营的药店有红山窑的富顺喜,新堡子赵家药店,宁远堡义和成、德顺永共4家。1956年以前,私人经营的药店,药材都是自购自销,主要从西安进货;但规模较小的药店,则主要从广元堂、福泰昌等商号批发。部分商号除经营中药材外,还经营少量的西药。
  1954年9月,县供销合作社设药业部,开始中药材的购进和批发业务。当时的零售单位有县人民卫生院,县城各药店,各区、乡卫生院,中医联合诊所及私人联合诊所,全县各基层供销社和各乡的医药零售门市部,共计有40多家,经营中药500多种,西药有针、片、粉、酊等剂。全县全年药品购进额2.48万元,销售额2.92万元。1955年药业部改为中药材经理部,仍由供销社管理。1956年5月始成立药材公司,改属商业局管理,并在永昌县城开设零售门市部2处;城乡药店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全县医药均由各级卫生院、所、乡镇兽医联合诊所和各供销社分社经营销售。全年药品购进额14.7万元,销售额17.4万元。1958年11月,改药材公司为中新药商店,属卫生局领导。供销社系统的医药零售业务全部移交由各级卫生医疗部门经营。当时西药种类基本齐全,与中药并驾齐驱。1963年,改中新药店为医药公司,仍归商业局领导。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始经营抗胆碱及胃膜药物、生物制剂、输液剂、抗血凝药类及各种医疗器械,品种增加到2400个左右。1969年,全县各大队普遍建立合作医疗站,大大开拓了医药销售市场,全县共有销售药店195家,其中县城内3家,公社镇卫生院(所)12家,兽医站19家,各大队保健站110家,驻县境内国营农牧场、工矿企业医院药店32家。全县药品购进额93.6万元,销售额110万元。1970年,永昌医药公司迁河西堡,次年在县城设医药商店。由于销售网点的增加,部分中药材一时紧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到1980年,药品丰富,购进额达149万元。1981年,医药公司及宁远堡、双湾两公社的医疗单位均划入金昌市管理,永昌设医药批发部,供应全县医药。
  第二节 药品管理
  历年来药品管理和质量监测均严格按照国家药政、法令规定执行。1973年5月,国务院对使用麻醉药品作了严格的管理规定。同年,对药材市场进行了整顿,查处了一些伪造、贩运、出售假药材的案件,进一步加强了管理。1978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发的《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中规定了13类、39个品种为管理药品。1980年6月30日国家规定对西药毒药、限制性剧毒药品,毒性中药及中成药品共31个品种实行管理。
  1981年11月16日,据省医药管理局等10个单位联合通知,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制止药材经营中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坚决取缔骗钱害命的游医药贩,严格限制我省地产二类药材和贵重药材外流。这些药材即:麝香、牛黄、黄连、贝母、甘草、枸杞、杜仲、银花、党参、当归、生地、附子、云木香、丹皮、鹿茸、红(黄)芪、厚朴、天麻、虎骨、红花、豹骨、熊胆、全虫、阿胶、冬虫草、大黄、羌活、秦芄、冬花、牛子、丹参、柴胡、枣仁、菖蒲、猪苓、驴皮、龙骨、五味子共38个品种。1982年,全国淘汰127种西药品,全县各医疗单位均作了清理。1983年前,各类中药材的供应与销售分省、地、县三级管理。1984年除人参、甘草、杜仲、厚朴四种由国家统一经营外,其他药材由医药购销部门自由购销。1985年至1990年,县医药公司经营中药材500多种,中成药300多种(包括丸、散、膏、丹、片、液),西药4000种。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