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9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7
页数: 3
页码: 828-8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1950年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妇幼保健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卫生事业 妇幼保健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妇女保健
  历史上没有妇幼保健组织,民间向以积累的保健经验自行进行保健。
  妇女生孩子请“老娘婆”即产婆,用传统的方法接生坐月。由于接生方法落后,往往影响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死亡。1950年开始对41名“老娘婆”进行培训,推广新法接生。1952年城关镇成立了妇幼保健站,全县成立了312个新法接生站,上级派助产士帮助工作。1954年培训接生员85名,配保健箱43个。1956年成立了县妇幼保健站,1959年产院发展到50处,产床155张,有接生员572名,助产员200名,新法接生率达到96%,大大减少了产褥热病,婴儿破伤风病。1976年全县12个卫生院均配女医生兼管妇女卫生工作,培训女“赤脚”医生99人,培训旧产婆200人,配备产包153套,接生箱124个。1978年全县130个大队有接生员279人,平均每个大队有接生员2.1人,配发接生包372套,平均每个大队约有2.8套。全县初步形成了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
  1979年11月县妇幼保健站开设了门诊部,对300多名妇女、儿童患者进行了治疗.1981年,新法接生率为92.35%。1983年新法接生率为91.13%。1985年对62名技术不高的接生员进行了复训,全县出生的2472名婴儿,94%由接生员接生,并建立了接生卡片。1986年至1990年,县上采取集中、分散和复训的方式,每年举办一次新法接生员培训班,共培训242人。全县新法接生率达96.72%。为了加强孕产妇、新生儿统一管理,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于1988年推行了妇幼保健合同制,首先在条件较好的朱王堡、水源、北海子三乡(镇)全面推广,在其他七个乡(镇)各确定了一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到1990年,新城子镇,红山窑乡也全面推广了妇女保健合同制,并在城关镇、河西堡镇开展了预产期保健工作,为两镇怀孕妇女建立了孕产妇、新生儿保健手册。1986年至1990年分别对城关镇和河西堡镇的西庄子村、红山窑乡的河沿子村的已婚至60岁的妇女1886人进行了以宫颈癌为主的妇女病查治,还对全县10个乡镇的妇幼专干进行了一年一次的培训,对乡村医生183人进行了短训。进一步促进了妇女保健工作。
  妇女劳动保护:1959年,对妇女劳动保护推行了五期劳动保护措施(即孕期、经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实行“三调三不调”的制度: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即干活湿活),孕妇调轻不调重(即轻活重活),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即远活近活),减少了妇女病和流产、早产。对妇女的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脱垂、尿瘘等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预防和治疗。1959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县妇女患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病的人较多。清河公社陈仓三小队的妇女中,患妇女病的高达55.35%。1961年政府采取措施,抽调256名医务人员组成14个巡回医疗组,结合抢救人命,治疗妇女病,1962年始缓和。1974年,县妇幼保健站开展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对宁远堡、朱王堡、河西堡等公社和河西堡铁厂进行了妇女病普查,查出患者5829人,对1050人进行了治疗.1975年县上组织县、社、队卫生技术工作队,对宁远堡、双湾、河西堡、朱王堡4个公社的47个大队331个生产队的18至60岁的已婚妇女全面进行了普查普治,对9521人中有临床症状的5697人(其中有宫颈糜烂、产伤、子宫脱垂、不孕、子宫肿瘤、月经不调等)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为全县1.8万名妇女配发了灭滴灵等药品,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1978年以来,相继对妇女子宫脱垂、会阴撕裂等疾病进行了普查与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几年来,对全县厂矿企业单位女职工普遍进行妇女病查治,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女职工。
  第二节 儿童保健
  1952年先后在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宁远区办托儿所2处,给儿童购置了各种玩具。1958年全县组建托儿所310处(包括农忙托儿所),入托儿童3741名,幼儿园112处,入园幼儿1140名,培训了保育员4191人。由于多系一哄而起,设备差,1960年解散。到1978年农村又恢复托儿所、幼儿园80处,入托儿童1241名,实行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均进行了培训,1985年全县有托儿所9处,入托儿童461名。
  县上从1956年开始,对儿童开展了基础免疫工作,做到了定期给婴幼儿接种牛痘、卡介苗,口服小儿麻痹糖丸,注射麻疹疫苗。1975年在双湾、宁远堡公社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疾病调查工作,共调查7101人,患病儿童2886人,对患者普遍进行了治疗,并对3784名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普查,符合我国正常儿童的平均发育标准。1976年对双湾、宁远堡、六坝三个公社的1.07万名儿童进行普查普治,查出患儿童病的3418人,其中蛔虫病患者2528名,营养不良149人,偻病93人,结核病64人,肝炎42人,均进行了治疗。
  1978年以来,县上每年都要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79年对城关蔬菜大队537名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1982年,对红山窑、朱王堡、东寨三个公社14个大队,7岁以下的1715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对患病儿童进行了免费治疗。1984年,对全县4509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免疫卡片1.9万张,每年免费发放各种口服药、注射疫苗。1986年至1990年,县妇幼站对全县城乡7岁以下儿童21841人进行了健康检查和小儿四病(小儿肺炎、婴幼儿腹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的调查,对查出疾病的儿童给予了及时治疗。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