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传染病及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8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传染病及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3
页码: 818-820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境内传染病及防治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传染病 防治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境内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百日咳、麻疹、天花、痢疾、伤寒、肺痨(结核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传染病防治十分重视。1950年2月成立人民卫生防疫站,在全县开展防疫工作。1953年、1956年防疫站曾和县医院两次合并,1961年县防疫站分设办公。1985年共有22人,拥有生物显微镜、X光透视机等医疗器械36种、44台(件)。自1955年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后,经过了多次整顿和培训,确立了法定报告人及有关规章制度,对各种传染病开展了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伤寒俗称“窝子病”。民国六年至八年(1917至1919年)红山窑地区伤寒流行长达三年之久。民国九年,三堡地区(今河西堡)伤寒患者占当地总人口的30%,死亡占患者15%,仅青山堡死亡30多人。1963年宁远堡公社东湾大队的2个生产队,发病33人。同年,县卫生部门,组织力量,采取措施在全县进行了综合性的预防治疗,直到1978年停止流行。
  天花历史上天花流行较为严重,患病人数不少,患病者轻时成麻子,重时死亡。据传说清同治年间有一四川医生(俗称花匠)来永昌,传授天花防治办法,即取患过轻度天花的3至4岁小孩的花痂,研细吹入未患者的鼻孔内,经过几天,天花自出,而达到预防的目的,谓人痘接种法。光绪初(1879年)县上成立了种痘局,但种痘者不多。民国七、八年(1918至1919)红山窑天花大流行。90%的小孩患病,死亡率高达70%。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932至1933),县城内天花流行,未发生死亡。三十六年(1947),种痘小孩561人(男445人,女116人)。次年种痘小孩336人(男254人,女82人)。但天花仍在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国家颁发了《种痘暂行办法》,当年对1至30岁的2280人种痘,次年种痘2.05万人。1952年,永宁区第三乡(今朱王堡镇的刘正村)天花流行,患病11人,死亡4人。城关西城墙巷患病1人,发现后对病区立即封锁,对病人进行治疗,未引起蔓延。由于县上多次组织了对天花的预防和疫苗接种工作,此后的三十多年来,县境内再未发现天花病。
  白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白喉流行。河西堡尤重,患者占当地总人口20%以上,死亡率高达70%。主要发生在10岁左右的儿童。1952年2月中旬,第四区(今东寨)农民王守业全家患白喉病,死亡孩子4人,同时传染同村4人,死亡2人。1966年7月24日,六坝公社“四清”工作队队员中有人发病,到8月3日,29人发病(当地农民4人),无死亡。发病多为18岁以上的青壮年。经及时预防和治疗,再未蔓延。此后,再未发现。
  麻疹俗称“红痧疹”。民国十五年(1926),县城内80%的婴幼儿发病,死亡率为30%。三十四年(1945年),红山窑发生天花合并麻疹大流行,感染率在90%以上,死亡一半。三十七年(1948年)县境内各地发病,死亡率达30%。1955年2月上旬,县境内发病流行,5月,一、四区(城关、东寨)患者达2094人,并发生合并肺炎,共死亡82人,县上组织医疗组,进行治疗。1960年这两个公社小儿又发病270人,死亡16人。是年809名河南移民中不同程度患上了传染病,合并麻疹,死亡38人。据当时统计,全县共有麻疹患者1208人,死亡59人。由于县上及时组织医疗队,全面进行了预防接种和治疗,控制了蔓延。1963年,红山窑公社水泉子大队有4个生产队的44人患麻疹,死亡1人。1964年8月,武威炭山堡发生麻疹,波及永昌南坝公社,发病小儿42人,进行了及时预防和治疗。1971至1977年,全县麻疹流行比较频繁,经过全力防治后,疫情逐年下降。1985年只发病39人,全部治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1975年1至2月间,焦家庄公社红庙墩大队和北海子公社小坝大队发病,病势蔓延12个公社64个大队,共发病443人,死亡20人,发病年龄均在5个月至14岁之间。1976年新城子公社发病,蔓延9个大队18个生产队,25名儿童患病,死亡5人。1980年以来,通过普遍防治,全县发病率有明显降低。1989年,八一农场发生一例脊髓灰质炎,进行了及时治疗.同年国家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县防疫站对全县0至7岁儿童进行预防性糖丸疫苗普服工作,再未发现患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历史上常有发生。1959年,在河南移民中发病597人,死亡2人。本籍农民发病46人,死亡1人。1974年7至9月,全县发病2.37万人,死亡35人,其中农民发病1.85万人,死亡32人;城镇及工矿区发病5216人,死亡3人。水源公社为重病区,发病3647人,发病率22.9%。1980年以来,由于大力进行预防痢疾常识的宣传,广大群众懂得了预防知识,减少了传染,一旦发病,县、乡各级政府迅速组织治疗。
  百日咳历史上为多发病。1953至1956年全县共免费预防接种20万人次,军烈属及贫困户免费2300多元。1963年下半年,宁远堡公社西湾等4个生产队102人发病,死亡2人。
  鼠防监测1984年7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防疫站从自毙旱獭(俗叫哈拉或普华)身上检出鼠疫杆菌。永昌县遂将新城子乡作为鼠疫病源地区,县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议,组织人员深入病区,在对群众宣传教育的同时,采取限制狩猎,展开灭鼠、防疫、接种和检疫消毒,实行监测,观察疫情。在1990年以前,再未发现此类情况。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