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病及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方病及防治
分类号: R185
页数: 5
页码: 714-8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1951年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境内地方病及防治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病 防治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境内的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俗称“嗉蛋子”)、布鲁氏杆菌病(布病)、氟中毒等。1973年成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开展地方病治疗工作。
  地甲病主要分布在朱王堡、水源两乡。宁远堡、双湾、南坝亦有少量发病。1951年第一次普查时有患者2246人。1963年患者769人,其中一度患者452人,二度患者212人,三度患者105人,当时投服了含碘食盐片治疗。1966年在5个公社,22个大队的174个生产队中发现有患者714人。1972年在水源等6个公社进行普查,有患者1766人(包括克汀病在内)。具体情况见表213
  1973年,对朱王堡、水源、南坝、双湾四个公社的38个大队作了地甲病统计,发病1769人,占病区总人口的3.8%,给14个大队的2.25万人全年供碘盐23.8万斤。1974年4月,对朱王堡公社重点发病区头沟大队的9个生产队1591人作了调查,发病419人。克汀病患者7人。经三年治疗,至1975年全县地甲病患病人数下降到1101人。1980年,永昌县先后召开三次会议,重点部署和检查地甲病防治工作,对病区共销售碘盐2.4万斤,并注射碘化油治疗。1981年初,对双湾、南坝、朱王堡、水源、宁远堡5个公社42个大队6.13万人,进行了地甲病疗效调查,表明治疗效果明显。1984年,由48名医务人员组成普查小组,在发病区以总查、分型、分度、性别、年龄等项目,进行了普查,共有患者2159人,(详见表214)并分不同情况进行了治疗。1986年全县进行了地甲病普查,共有患者3485人,患病率7.11%。其中朱王堡镇2697人,患病率10.52%;水源乡694人,患病率3.6%;南坝乡94人,患病率2.09%。对患者进行了治疗每年对病区的3至35岁的健康人进行预防性碘油胶丸投服工作。
  布鲁氏杆菌病1970年,全县有患者442人,占调查人数的5.76%。其中红山窑179人(男163人,女16人)。1972年,对全县发病人数和防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查17.28万人,患者673人,其中对218人进行治疗,痊愈86人。
  1974年,县防疫站和北京来县医疗队,对焦家庄、六坝、双湾3个公社进行了联合调查,共体检640人,其中血检240人,阳性反应(患者)118人。1977年,在全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免疫和治疗,免疫人数为1.65万人,用穿山龙注射液治疗171人,疗效达到59.17%。1979年对全县116名患者进行治疗,1980年进行了效果复查,其中84人变为慢性患者,32人治愈。1981年在焦家庄公社使用中药甲丸,治疗23例;河西堡公社使用中药乙丸,治疗18例,均肌肉注射复方穿山龙2支。经过半年的观察,在41例中有效37人,其中甲丸有效率占91.3%,乙丸有效率占88.3%。
  1984年,经过考核验收,永昌县只有50例患者,属于布鲁氏杆菌病基本永昌县1984年地甲病普查情况表控制县。1990年,根据省地方病办公室的指示,对我县红山窑,焦家庄、新城子三乡镇部分村14至16岁年龄组人群进行了考核,实查16651人,对接触传染病源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疑似病人311人,进行了布病血清平板疑集反应判定,未发现新的病例。全县布病基本处于稳定考核期。
  氟病1973年,对全县饮用水氟含量超过1毫克/升的56个点,进行了氟的测定,结果新城子、红山窑两个公社的两个饮水区、4个采水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0.25至0.3毫克/升,并对两个公社部分生产队1236人进行了抽查,患氟斑牙45人,患病率为3.5%。1984年,在11个乡镇中分别选点,对生活饮水、上壤和各类粮食、蔬菜中的氟、碘含量进行了抽样检验测定,并对7至15岁的少年学生进行了氟斑牙、龋齿流行病学的对比检查,共抽查5146人,其中氟患者109人,龋齿患者1088人,进行了对症治疗。
  结核病1976年对全县12个公社、134个大队、872个生产队及所有中央、省、市驻永昌厂矿单位共28.28万人,进行了结核病普查,重点对60岁以下的人进行了结核菌素(死卡)试验观察。实查26.23万人,感染人数为4.75万人。对患者进行了分组定型,确定防治方案,建卡立档,定期观察治疗。具体普查情况见表216。
  1984年6月,在全县10个乡的66个村开展了肺结核普查工作,对54例可疑病人进行胸部X光线透视。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530人。一型病人36人,二型病人13人,三型病人447人,四型病人30人,五型病人14人,其中儿童组2岁组的男性患病率最高达3.4%,5岁组的女性患病率最低为0.3%。从15岁开始不论男女患病率均为直线上升。最高为六坝乡,在5945人中普查出活动性肺结核65例,对0至9岁的1.14万名儿童进行了卡介苗接种。1985年对肺结核患者加强了防治和管理,并组织65名医务人员,分为16个检查小组在全县进行普查。在城镇3.6万人中发现菌阳病16例,涂阳患病率为0.04%;在11.08万农业人口中发现菌阳病119例。涂阳患病率为0.1%。指定专人定期送药上门,92人免费治疗。从1986年以来,每年在10个农村乡镇进行一次结核病普查,三年一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通过普查治疗,全县结核病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