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9
页数: 1
页码: 81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爱国卫生运动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卫生事业 爱国卫生运动 永昌县

内容

历史上,永昌县的人民群众均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7月,县上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机关单位和区乡成立基层分会29个,卫生小组129个,发动群众治理不卫生场所,加强粪便垃圾管理,普遍订立爱国卫生公约。1956年,中央提出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讲卫生。全县各级召开大会,动员群众消灭“四害”。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消灭“四害”的突击性活动。1975年,全县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实行了“两管”、“五改”(两管是管水、管粪便,五改是改造厕所、涝池、炉灶、禽畜舍、环境)并把“两管”、“五改”、治理脏、乱、差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内容常年坚持抓好。1985年,城关镇动员县城机关职工和市民全年进行了三次突击性卫生大扫除,参加者达1.6万人次,清除了大量垃圾;实行了门前“三包”(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的卫生责任制;整理二环路长达2580米;结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县出动3.6万人次,清除垃圾1万多吨;河西堡镇调动推土机、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清除了多年积存下来的垃圾。1984年,县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解决东河和西河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到1985年,共投资87.59万元,水泥8千多吨,废钢材120多吨,打井27眼,修涝池33个,修水窖2167个,埋设饮水管道29公里,使7万人与9万多头(匹)牲畜分开饮水;城关镇、河西堡镇指定倒垃圾点30处,新建垃圾圈10处,新修和维修公共厕所11处,固定了清理街道卫生和垃圾清运工人21名,随时清扫街道,拉运垃圾,保持了街道经常清洁。1989年根据国家爱卫会通知精神,把每年4月份定为爱国卫生活动月,为此,县上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以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卫生观念。一个有城乡人民群众参加的爱国卫生活动不断地深入发展。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