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卫生预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7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卫生预防
分类号: R199
页数: 10
页码: 812-8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卫生预防工作的发展情况,包括爱国卫生运动、公共卫生、地方病及防治、传染病及防治、职业病的情况。
关键词: 卫生事业 卫生预防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历史上,永昌县的人民群众均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7月,县上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机关单位和区乡成立基层分会29个,卫生小组129个,发动群众治理不卫生场所,加强粪便垃圾管理,普遍订立爱国卫生公约。1956年,中央提出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讲卫生。全县各级召开大会,动员群众消灭“四害”。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消灭“四害”的突击性活动。1975年,全县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实行了“两管”、“五改”(两管是管水、管粪便,五改是改造厕所、涝池、炉灶、禽畜舍、环境)并把“两管”、“五改”、治理脏、乱、差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内容常年坚持抓好。1985年,城关镇动员县城机关职工和市民全年进行了三次突击性卫生大扫除,参加者达1.6万人次,清除了大量垃圾;实行了门前“三包”(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的卫生责任制;整理二环路长达2580米;结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县出动3.6万人次,清除垃圾1万多吨;河西堡镇调动推土机、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清除了多年积存下来的垃圾。1984年,县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解决东河和西河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到1985年,共投资87.59万元,水泥8千多吨,废钢材120多吨,打井27眼,修涝池33个,修水窖2167个,埋设饮水管道29公里,使7万人与9万多头(匹)牲畜分开饮水;城关镇、河西堡镇指定倒垃圾点30处,新建垃圾圈10处,新修和维修公共厕所11处,固定了清理街道卫生和垃圾清运工人21名,随时清扫街道,拉运垃圾,保持了街道经常清洁。1989年根据国家爱卫会通知精神,把每年4月份定为爱国卫生活动月,为此,县上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以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卫生观念。一个有城乡人民群众参加的爱国卫生活动不断地深入发展。
  第二节 公共卫生
  环境卫生1955年以后,永昌境内工业企业逐年增多,生产中的“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中的粪便、垃圾、污水等随之增加,致使空气、水源和土壤受到污染。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六六六粉、滴滴涕、乐果、敌百虫、敌敌畏、赛力散、西力生、敌枯霜等农药,加之农业机械、车辆等排放废气、均对环境有一定污染。
  1965年,县卫生防疫站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对县属各工厂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废油进行了收回利用,对其排出的含有毒物质的废水采取了净化、管道引排等治理;二是对生活用水进行了水质调查,并对红山窑、宁远堡、六坝三个公社的饮用水源,作了水质抽样分析,结果均有程度不同的化学和细菌污染,县上对这些污染源,会同工业厂矿和有关公社进行了认真的治理。1987年9月国家发布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后,县上每年一度:对宾馆、旅店、车马店、茶座、影剧院、录像室、浴池、书店、商店等100多个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县城的自来水,每季度进行一次水质检验,对马营沟煤矿和榨油厂等厂矿单位的污水进行了水质分析。并分别对全县人、畜饮用水全面地进行了现状调查和预防性监督工作,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饮用水条件。
  食品卫生1963年,县上组成了集市卫生工作组,对全县7个贸易市场,85个饮食服务摊贩166人进行了食品卫生调查,并对其作了食品卫生知识教育。1964至1977年食品行业建立了“三防一消”设施,即防蝇、防尘、防鼠和消毒。每逢重大节假日,实行食品卫生检查。1978年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和县卫生防疫站合署办公。1979年10月在北海子公社进行了猪囊虫、人绦虫普检,在1.125万人中,查出吃过病肉的79人绦虫患者20人,进行了治疗。1981年对22个产酒单位及181名从业人员进行了普查。1984年,贯彻《食品卫生法》以来,县防疫站一年一度对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按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对省、市业务部门下达的100份食品进行卫生检查。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四个节日前都要进行全面的食品卫生检查,对查出的食品卫生搞得差的单位,给予警告,限期改进或停业整顿。监督各食品行业,进一步改善“三防”设备,安装通风排气设施,冷饮食品实行包装后出厂。县政府任命食品监督员6人,专司食品卫生监督,并购置部分必要的检验设备。1985年,对全县148个饮食业单位945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查出患各种传染病者26人;霉变食品18种,价值3000余元;停销食品6种,价值5000余元,召开了600多人参加的销毁霉烂变质食品现场大会。对符合卫生标准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1989年和1990年,对饮食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卫生知识和卫生法规培训工作。十年中未发生大的食物中毒。
  学校卫生学校卫生一直由学校自己管理。1979年卫生防疫站对永昌县第一中学8个班级的935名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1980年对全县13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身体发育和视力减退调查,对30座教室进行了卫生学调查。1981年,对永昌一中4个年级9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吸烟情况调查,被调查的449人中吸烟的57人,1985年对乡以上14所中学进行了学校卫生建档工作,掌握了各中学环境、校舍、教学设施和学生健康状况。1986年6月,国家颂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1987年开始,每年抽查6所中小学的学生健康状况,据四年的统计,学生视力逐年减退,1987年为18.32%,1988年为26.94%,1990年为35.64%。视力下降率一般是城镇大于农村,中学大于小学,女性大于男性。龋齿也逐年上升,一般城镇大于农村,小学大于中学,男性大于女性。从1990年开始,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培训课。
  放射卫生据1990年统计,全县设有放射科1个,X光室15个,X光机23台,工作人员15人,统一配备了成套的防护设备,减少放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卫生津贴。
  第三节 地方病及防治
  永昌境内的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俗称“嗉蛋子”)、布鲁氏杆菌病(布病)、氟中毒等。1973年成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开展地方病治疗工作。
  地甲病主要分布在朱王堡、水源两乡。宁远堡、双湾、南坝亦有少量发病。1951年第一次普查时有患者2246人。1963年患者769人,其中一度患者452人,二度患者212人,三度患者105人,当时投服了含碘食盐片治疗。1966年在5个公社,22个大队的174个生产队中发现有患者714人。1972年在水源等6个公社进行普查,有患者1766人(包括克汀病在内)。具体情况见表213
  1973年,对朱王堡、水源、南坝、双湾四个公社的38个大队作了地甲病统计,发病1769人,占病区总人口的3.8%,给14个大队的2.25万人全年供碘盐23.8万斤。1974年4月,对朱王堡公社重点发病区头沟大队的9个生产队1591人作了调查,发病419人。克汀病患者7人。经三年治疗,至1975年全县地甲病患病人数下降到1101人。1980年,永昌县先后召开三次会议,重点部署和检查地甲病防治工作,对病区共销售碘盐2.4万斤,并注射碘化油治疗。1981年初,对双湾、南坝、朱王堡、水源、宁远堡5个公社42个大队6.13万人,进行了地甲病疗效调查,表明治疗效果明显。1984年,由48名医务人员组成普查小组,在发病区以总查、分型、分度、性别、年龄等项目,进行了普查,共有患者2159人,(详见表214)并分不同情况进行了治疗。1986年全县进行了地甲病普查,共有患者3485人,患病率7.11%。其中朱王堡镇2697人,患病率10.52%;水源乡694人,患病率3.6%;南坝乡94人,患病率2.09%。对患者进行了治疗每年对病区的3至35岁的健康人进行预防性碘油胶丸投服工作。
  布鲁氏杆菌病1970年,全县有患者442人,占调查人数的5.76%。其中红山窑179人(男163人,女16人)。1972年,对全县发病人数和防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查17.28万人,患者673人,其中对218人进行治疗,痊愈86人。
  1974年,县防疫站和北京来县医疗队,对焦家庄、六坝、双湾3个公社进行了联合调查,共体检640人,其中血检240人,阳性反应(患者)118人。1977年,在全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免疫和治疗,免疫人数为1.65万人,用穿山龙注射液治疗171人,疗效达到59.17%。1979年对全县116名患者进行治疗,1980年进行了效果复查,其中84人变为慢性患者,32人治愈。1981年在焦家庄公社使用中药甲丸,治疗23例;河西堡公社使用中药乙丸,治疗18例,均肌肉注射复方穿山龙2支。经过半年的观察,在41例中有效37人,其中甲丸有效率占91.3%,乙丸有效率占88.3%。
  1984年,经过考核验收,永昌县只有50例患者,属于布鲁氏杆菌病基本永昌县1984年地甲病普查情况表控制县。1990年,根据省地方病办公室的指示,对我县红山窑,焦家庄、新城子三乡镇部分村14至16岁年龄组人群进行了考核,实查16651人,对接触传染病源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疑似病人311人,进行了布病血清平板疑集反应判定,未发现新的病例。全县布病基本处于稳定考核期。
  氟病1973年,对全县饮用水氟含量超过1毫克/升的56个点,进行了氟的测定,结果新城子、红山窑两个公社的两个饮水区、4个采水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0.25至0.3毫克/升,并对两个公社部分生产队1236人进行了抽查,患氟斑牙45人,患病率为3.5%。1984年,在11个乡镇中分别选点,对生活饮水、上壤和各类粮食、蔬菜中的氟、碘含量进行了抽样检验测定,并对7至15岁的少年学生进行了氟斑牙、龋齿流行病学的对比检查,共抽查5146人,其中氟患者109人,龋齿患者1088人,进行了对症治疗。
  结核病1976年对全县12个公社、134个大队、872个生产队及所有中央、省、市驻永昌厂矿单位共28.28万人,进行了结核病普查,重点对60岁以下的人进行了结核菌素(死卡)试验观察。实查26.23万人,感染人数为4.75万人。对患者进行了分组定型,确定防治方案,建卡立档,定期观察治疗。具体普查情况见表216。
  1984年6月,在全县10个乡的66个村开展了肺结核普查工作,对54例可疑病人进行胸部X光线透视。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530人。一型病人36人,二型病人13人,三型病人447人,四型病人30人,五型病人14人,其中儿童组2岁组的男性患病率最高达3.4%,5岁组的女性患病率最低为0.3%。从15岁开始不论男女患病率均为直线上升。最高为六坝乡,在5945人中普查出活动性肺结核65例,对0至9岁的1.14万名儿童进行了卡介苗接种。1985年对肺结核患者加强了防治和管理,并组织65名医务人员,分为16个检查小组在全县进行普查。在城镇3.6万人中发现菌阳病16例,涂阳患病率为0.04%;在11.08万农业人口中发现菌阳病119例。涂阳患病率为0.1%。指定专人定期送药上门,92人免费治疗。从1986年以来,每年在10个农村乡镇进行一次结核病普查,三年一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通过普查治疗,全县结核病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第四节 传染病及防治
  永昌境内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百日咳、麻疹、天花、痢疾、伤寒、肺痨(结核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传染病防治十分重视。1950年2月成立人民卫生防疫站,在全县开展防疫工作。1953年、1956年防疫站曾和县医院两次合并,1961年县防疫站分设办公。1985年共有22人,拥有生物显微镜、X光透视机等医疗器械36种、44台(件)。自1955年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后,经过了多次整顿和培训,确立了法定报告人及有关规章制度,对各种传染病开展了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伤寒俗称“窝子病”。民国六年至八年(1917至1919年)红山窑地区伤寒流行长达三年之久。民国九年,三堡地区(今河西堡)伤寒患者占当地总人口的30%,死亡占患者15%,仅青山堡死亡30多人。1963年宁远堡公社东湾大队的2个生产队,发病33人。同年,县卫生部门,组织力量,采取措施在全县进行了综合性的预防治疗,直到1978年停止流行。
  天花历史上天花流行较为严重,患病人数不少,患病者轻时成麻子,重时死亡。据传说清同治年间有一四川医生(俗称花匠)来永昌,传授天花防治办法,即取患过轻度天花的3至4岁小孩的花痂,研细吹入未患者的鼻孔内,经过几天,天花自出,而达到预防的目的,谓人痘接种法。光绪初(1879年)县上成立了种痘局,但种痘者不多。民国七、八年(1918至1919)红山窑天花大流行。90%的小孩患病,死亡率高达70%。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932至1933),县城内天花流行,未发生死亡。三十六年(1947),种痘小孩561人(男445人,女116人)。次年种痘小孩336人(男254人,女82人)。但天花仍在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国家颁发了《种痘暂行办法》,当年对1至30岁的2280人种痘,次年种痘2.05万人。1952年,永宁区第三乡(今朱王堡镇的刘正村)天花流行,患病11人,死亡4人。城关西城墙巷患病1人,发现后对病区立即封锁,对病人进行治疗,未引起蔓延。由于县上多次组织了对天花的预防和疫苗接种工作,此后的三十多年来,县境内再未发现天花病。
  白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白喉流行。河西堡尤重,患者占当地总人口20%以上,死亡率高达70%。主要发生在10岁左右的儿童。1952年2月中旬,第四区(今东寨)农民王守业全家患白喉病,死亡孩子4人,同时传染同村4人,死亡2人。1966年7月24日,六坝公社“四清”工作队队员中有人发病,到8月3日,29人发病(当地农民4人),无死亡。发病多为18岁以上的青壮年。经及时预防和治疗,再未蔓延。此后,再未发现。
  麻疹俗称“红痧疹”。民国十五年(1926),县城内80%的婴幼儿发病,死亡率为30%。三十四年(1945年),红山窑发生天花合并麻疹大流行,感染率在90%以上,死亡一半。三十七年(1948年)县境内各地发病,死亡率达30%。1955年2月上旬,县境内发病流行,5月,一、四区(城关、东寨)患者达2094人,并发生合并肺炎,共死亡82人,县上组织医疗组,进行治疗。1960年这两个公社小儿又发病270人,死亡16人。是年809名河南移民中不同程度患上了传染病,合并麻疹,死亡38人。据当时统计,全县共有麻疹患者1208人,死亡59人。由于县上及时组织医疗队,全面进行了预防接种和治疗,控制了蔓延。1963年,红山窑公社水泉子大队有4个生产队的44人患麻疹,死亡1人。1964年8月,武威炭山堡发生麻疹,波及永昌南坝公社,发病小儿42人,进行了及时预防和治疗。1971至1977年,全县麻疹流行比较频繁,经过全力防治后,疫情逐年下降。1985年只发病39人,全部治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1975年1至2月间,焦家庄公社红庙墩大队和北海子公社小坝大队发病,病势蔓延12个公社64个大队,共发病443人,死亡20人,发病年龄均在5个月至14岁之间。1976年新城子公社发病,蔓延9个大队18个生产队,25名儿童患病,死亡5人。1980年以来,通过普遍防治,全县发病率有明显降低。1989年,八一农场发生一例脊髓灰质炎,进行了及时治疗.同年国家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县防疫站对全县0至7岁儿童进行预防性糖丸疫苗普服工作,再未发现患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历史上常有发生。1959年,在河南移民中发病597人,死亡2人。本籍农民发病46人,死亡1人。1974年7至9月,全县发病2.37万人,死亡35人,其中农民发病1.85万人,死亡32人;城镇及工矿区发病5216人,死亡3人。水源公社为重病区,发病3647人,发病率22.9%。1980年以来,由于大力进行预防痢疾常识的宣传,广大群众懂得了预防知识,减少了传染,一旦发病,县、乡各级政府迅速组织治疗。
  百日咳历史上为多发病。1953至1956年全县共免费预防接种20万人次,军烈属及贫困户免费2300多元。1963年下半年,宁远堡公社西湾等4个生产队102人发病,死亡2人。
  鼠防监测1984年7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防疫站从自毙旱獭(俗叫哈拉或普华)身上检出鼠疫杆菌。永昌县遂将新城子乡作为鼠疫病源地区,县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议,组织人员深入病区,在对群众宣传教育的同时,采取限制狩猎,展开灭鼠、防疫、接种和检疫消毒,实行监测,观察疫情。在1990年以前,再未发现此类情况。
  第五节 职业病
  永昌历史上职业病仅见于小煤窑和陶瓷工人的矽肺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地方国营和中小型集体企业的发展,职业病随着增多。1974年,由地、县防疫站组成的矽(尘)肺病普查组,对县境内省、地、县8个有粉尘作业厂矿1249名工人进行了健康普查,并对不同类型的7个工厂,20个工种的粉尘作业环境,进行了劳动卫生调查和空气粉尘浓度及游离二氧化矽含量的测定。普查后,武威地区对17个工种的378名工人,分别以甲、乙、丙三个等级审批了食品保健待遇。1975年,对有关厂矿做了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测定,并对271名工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进行治疗。1979年,对县(社)煤炭、磷肥、农机修造、水泥、印刷、皮毛、棉花加工等60多个企业的115名工人进行了健康复查,对宁远曹大坂煤矿、双湾老窑坡煤矿的197人进行了矽肺病调查,156名接尘工人中,有98人发生轻微病状,享受了食品保健。1980年,对榨油厂等8个单位的1080名工人作了食品发放审定工作,其中有714名工人享受食品保健。1982年,对全县所有接触粉尘作业和有毒物质作业厂矿的从业6年以上、工龄在20年以上的813名工人做了检查,查出矽(尘)肺患者50人,连同接触毒品的38人、高温作业的53人,分别给了保健食品。1983年对各厂矿接触粉尘在6年以上的井下工、12年以上的锅炉工和弹花工做了胸部拍片,查出矽(尘)肺患者6人,核发了证书。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高温作业的779名工人,分别给予了食品保健,并建立了劳动卫生档案,保证了工人健康。1989年,对全县厂矿职工,普遍进行了建档工作。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