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医药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78
颗粒名称: 卷二十四 医药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26
页码: 811-836
摘要: 本卷记述了自古代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包括卫生预防、医疗医政、妇幼保健、医药经营与药品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卫生 医药卫生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历代看病治病以中医药为主,但在清代咸丰以前,有关当地中医行医、用药及其他情况缺乏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至1861),东寨乡乔家庄贡生乔英父子积三世行医之经验,撰写了四十多万字的医学著作《便中集》,这是历史上由永昌籍中医撰写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医书。此书分装十二卷,举凡辩证论治,选药立方,均出实践,颇受医学界推崇。
  民国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由县民政科管理。永昌城乡从业医生近百人,始有西医疗法传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政府接管了县卫生院,相继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卫生工作者协会、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在各乡镇建立了卫生院、联合诊所等医疗机构,开展了爱国卫生、妇幼保健、疫病防治等工作,医疗事业发展较迅速。1956年,县医院已开始进行外科手术和常规化验,一些长期不能治疗的地方病得到了初步控制;1959年,全县有县级医院1处,地区性卫生院5处,基层卫生院28处,共有医务人员155人,病床158张,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医疗队伍;1969年开始在农村推广合作医疗,至1971年全县各大队共建合作医疗站98个,赤脚医生达306人,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等医疗卫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广大群众健康水平相应提高;1980年县医院医务人员增加到73人,具备了心电图机等先进的医疗器件30多台件,并可做20多种难度较大的外科手术。地区性和各公社(镇)卫生院业务技术力量有了较大的增强,各类医疗器械相应增加,对妇幼多发病、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0年全县有县级医院1个,中医院1个,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1个,全民所有制地区性医院4个,(即新城子地区性医院、焦家庄地区性医院、六坝地区性医院、朱五堡地区性医院。)乡(镇)卫生院6个,村级保健站124个,医务人员499人,已成为一支具有实力的医疗队伍,基本承担了县境内的常见病、地方病、传染病及妇幼多发病的治疗和防疫工作。
  第一章 卫生预防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历史上,永昌县的人民群众均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7月,县上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机关单位和区乡成立基层分会29个,卫生小组129个,发动群众治理不卫生场所,加强粪便垃圾管理,普遍订立爱国卫生公约。1956年,中央提出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讲卫生。全县各级召开大会,动员群众消灭“四害”。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消灭“四害”的突击性活动。1975年,全县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实行了“两管”、“五改”(两管是管水、管粪便,五改是改造厕所、涝池、炉灶、禽畜舍、环境)并把“两管”、“五改”、治理脏、乱、差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内容常年坚持抓好。1985年,城关镇动员县城机关职工和市民全年进行了三次突击性卫生大扫除,参加者达1.6万人次,清除了大量垃圾;实行了门前“三包”(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的卫生责任制;整理二环路长达2580米;结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县出动3.6万人次,清除垃圾1万多吨;河西堡镇调动推土机、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清除了多年积存下来的垃圾。1984年,县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解决东河和西河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到1985年,共投资87.59万元,水泥8千多吨,废钢材120多吨,打井27眼,修涝池33个,修水窖2167个,埋设饮水管道29公里,使7万人与9万多头(匹)牲畜分开饮水;城关镇、河西堡镇指定倒垃圾点30处,新建垃圾圈10处,新修和维修公共厕所11处,固定了清理街道卫生和垃圾清运工人21名,随时清扫街道,拉运垃圾,保持了街道经常清洁。1989年根据国家爱卫会通知精神,把每年4月份定为爱国卫生活动月,为此,县上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以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卫生观念。一个有城乡人民群众参加的爱国卫生活动不断地深入发展。
  第二节 公共卫生
  环境卫生1955年以后,永昌境内工业企业逐年增多,生产中的“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中的粪便、垃圾、污水等随之增加,致使空气、水源和土壤受到污染。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六六六粉、滴滴涕、乐果、敌百虫、敌敌畏、赛力散、西力生、敌枯霜等农药,加之农业机械、车辆等排放废气、均对环境有一定污染。
  1965年,县卫生防疫站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对县属各工厂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废油进行了收回利用,对其排出的含有毒物质的废水采取了净化、管道引排等治理;二是对生活用水进行了水质调查,并对红山窑、宁远堡、六坝三个公社的饮用水源,作了水质抽样分析,结果均有程度不同的化学和细菌污染,县上对这些污染源,会同工业厂矿和有关公社进行了认真的治理。1987年9月国家发布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后,县上每年一度:对宾馆、旅店、车马店、茶座、影剧院、录像室、浴池、书店、商店等100多个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县城的自来水,每季度进行一次水质检验,对马营沟煤矿和榨油厂等厂矿单位的污水进行了水质分析。并分别对全县人、畜饮用水全面地进行了现状调查和预防性监督工作,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饮用水条件。
  食品卫生1963年,县上组成了集市卫生工作组,对全县7个贸易市场,85个饮食服务摊贩166人进行了食品卫生调查,并对其作了食品卫生知识教育。1964至1977年食品行业建立了“三防一消”设施,即防蝇、防尘、防鼠和消毒。每逢重大节假日,实行食品卫生检查。1978年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和县卫生防疫站合署办公。1979年10月在北海子公社进行了猪囊虫、人绦虫普检,在1.125万人中,查出吃过病肉的79人绦虫患者20人,进行了治疗。1981年对22个产酒单位及181名从业人员进行了普查。1984年,贯彻《食品卫生法》以来,县防疫站一年一度对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按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对省、市业务部门下达的100份食品进行卫生检查。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四个节日前都要进行全面的食品卫生检查,对查出的食品卫生搞得差的单位,给予警告,限期改进或停业整顿。监督各食品行业,进一步改善“三防”设备,安装通风排气设施,冷饮食品实行包装后出厂。县政府任命食品监督员6人,专司食品卫生监督,并购置部分必要的检验设备。1985年,对全县148个饮食业单位945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查出患各种传染病者26人;霉变食品18种,价值3000余元;停销食品6种,价值5000余元,召开了600多人参加的销毁霉烂变质食品现场大会。对符合卫生标准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1989年和1990年,对饮食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卫生知识和卫生法规培训工作。十年中未发生大的食物中毒。
  学校卫生学校卫生一直由学校自己管理。1979年卫生防疫站对永昌县第一中学8个班级的935名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1980年对全县13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身体发育和视力减退调查,对30座教室进行了卫生学调查。1981年,对永昌一中4个年级9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吸烟情况调查,被调查的449人中吸烟的57人,1985年对乡以上14所中学进行了学校卫生建档工作,掌握了各中学环境、校舍、教学设施和学生健康状况。1986年6月,国家颂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1987年开始,每年抽查6所中小学的学生健康状况,据四年的统计,学生视力逐年减退,1987年为18.32%,1988年为26.94%,1990年为35.64%。视力下降率一般是城镇大于农村,中学大于小学,女性大于男性。龋齿也逐年上升,一般城镇大于农村,小学大于中学,男性大于女性。从1990年开始,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培训课。
  放射卫生据1990年统计,全县设有放射科1个,X光室15个,X光机23台,工作人员15人,统一配备了成套的防护设备,减少放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卫生津贴。
  第三节 地方病及防治
  永昌境内的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俗称“嗉蛋子”)、布鲁氏杆菌病(布病)、氟中毒等。1973年成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开展地方病治疗工作。
  地甲病主要分布在朱王堡、水源两乡。宁远堡、双湾、南坝亦有少量发病。1951年第一次普查时有患者2246人。1963年患者769人,其中一度患者452人,二度患者212人,三度患者105人,当时投服了含碘食盐片治疗。1966年在5个公社,22个大队的174个生产队中发现有患者714人。1972年在水源等6个公社进行普查,有患者1766人(包括克汀病在内)。具体情况见表213
  1973年,对朱王堡、水源、南坝、双湾四个公社的38个大队作了地甲病统计,发病1769人,占病区总人口的3.8%,给14个大队的2.25万人全年供碘盐23.8万斤。1974年4月,对朱王堡公社重点发病区头沟大队的9个生产队1591人作了调查,发病419人。克汀病患者7人。经三年治疗,至1975年全县地甲病患病人数下降到1101人。1980年,永昌县先后召开三次会议,重点部署和检查地甲病防治工作,对病区共销售碘盐2.4万斤,并注射碘化油治疗。1981年初,对双湾、南坝、朱王堡、水源、宁远堡5个公社42个大队6.13万人,进行了地甲病疗效调查,表明治疗效果明显。1984年,由48名医务人员组成普查小组,在发病区以总查、分型、分度、性别、年龄等项目,进行了普查,共有患者2159人,(详见表214)并分不同情况进行了治疗。1986年全县进行了地甲病普查,共有患者3485人,患病率7.11%。其中朱王堡镇2697人,患病率10.52%;水源乡694人,患病率3.6%;南坝乡94人,患病率2.09%。对患者进行了治疗每年对病区的3至35岁的健康人进行预防性碘油胶丸投服工作。
  布鲁氏杆菌病1970年,全县有患者442人,占调查人数的5.76%。其中红山窑179人(男163人,女16人)。1972年,对全县发病人数和防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查17.28万人,患者673人,其中对218人进行治疗,痊愈86人。
  1974年,县防疫站和北京来县医疗队,对焦家庄、六坝、双湾3个公社进行了联合调查,共体检640人,其中血检240人,阳性反应(患者)118人。1977年,在全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免疫和治疗,免疫人数为1.65万人,用穿山龙注射液治疗171人,疗效达到59.17%。1979年对全县116名患者进行治疗,1980年进行了效果复查,其中84人变为慢性患者,32人治愈。1981年在焦家庄公社使用中药甲丸,治疗23例;河西堡公社使用中药乙丸,治疗18例,均肌肉注射复方穿山龙2支。经过半年的观察,在41例中有效37人,其中甲丸有效率占91.3%,乙丸有效率占88.3%。
  1984年,经过考核验收,永昌县只有50例患者,属于布鲁氏杆菌病基本永昌县1984年地甲病普查情况表控制县。1990年,根据省地方病办公室的指示,对我县红山窑,焦家庄、新城子三乡镇部分村14至16岁年龄组人群进行了考核,实查16651人,对接触传染病源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疑似病人311人,进行了布病血清平板疑集反应判定,未发现新的病例。全县布病基本处于稳定考核期。
  氟病1973年,对全县饮用水氟含量超过1毫克/升的56个点,进行了氟的测定,结果新城子、红山窑两个公社的两个饮水区、4个采水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0.25至0.3毫克/升,并对两个公社部分生产队1236人进行了抽查,患氟斑牙45人,患病率为3.5%。1984年,在11个乡镇中分别选点,对生活饮水、上壤和各类粮食、蔬菜中的氟、碘含量进行了抽样检验测定,并对7至15岁的少年学生进行了氟斑牙、龋齿流行病学的对比检查,共抽查5146人,其中氟患者109人,龋齿患者1088人,进行了对症治疗。
  结核病1976年对全县12个公社、134个大队、872个生产队及所有中央、省、市驻永昌厂矿单位共28.28万人,进行了结核病普查,重点对60岁以下的人进行了结核菌素(死卡)试验观察。实查26.23万人,感染人数为4.75万人。对患者进行了分组定型,确定防治方案,建卡立档,定期观察治疗。具体普查情况见表216。
  1984年6月,在全县10个乡的66个村开展了肺结核普查工作,对54例可疑病人进行胸部X光线透视。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530人。一型病人36人,二型病人13人,三型病人447人,四型病人30人,五型病人14人,其中儿童组2岁组的男性患病率最高达3.4%,5岁组的女性患病率最低为0.3%。从15岁开始不论男女患病率均为直线上升。最高为六坝乡,在5945人中普查出活动性肺结核65例,对0至9岁的1.14万名儿童进行了卡介苗接种。1985年对肺结核患者加强了防治和管理,并组织65名医务人员,分为16个检查小组在全县进行普查。在城镇3.6万人中发现菌阳病16例,涂阳患病率为0.04%;在11.08万农业人口中发现菌阳病119例。涂阳患病率为0.1%。指定专人定期送药上门,92人免费治疗。从1986年以来,每年在10个农村乡镇进行一次结核病普查,三年一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通过普查治疗,全县结核病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第四节 传染病及防治
  永昌境内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百日咳、麻疹、天花、痢疾、伤寒、肺痨(结核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传染病防治十分重视。1950年2月成立人民卫生防疫站,在全县开展防疫工作。1953年、1956年防疫站曾和县医院两次合并,1961年县防疫站分设办公。1985年共有22人,拥有生物显微镜、X光透视机等医疗器械36种、44台(件)。自1955年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后,经过了多次整顿和培训,确立了法定报告人及有关规章制度,对各种传染病开展了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伤寒俗称“窝子病”。民国六年至八年(1917至1919年)红山窑地区伤寒流行长达三年之久。民国九年,三堡地区(今河西堡)伤寒患者占当地总人口的30%,死亡占患者15%,仅青山堡死亡30多人。1963年宁远堡公社东湾大队的2个生产队,发病33人。同年,县卫生部门,组织力量,采取措施在全县进行了综合性的预防治疗,直到1978年停止流行。
  天花历史上天花流行较为严重,患病人数不少,患病者轻时成麻子,重时死亡。据传说清同治年间有一四川医生(俗称花匠)来永昌,传授天花防治办法,即取患过轻度天花的3至4岁小孩的花痂,研细吹入未患者的鼻孔内,经过几天,天花自出,而达到预防的目的,谓人痘接种法。光绪初(1879年)县上成立了种痘局,但种痘者不多。民国七、八年(1918至1919)红山窑天花大流行。90%的小孩患病,死亡率高达70%。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932至1933),县城内天花流行,未发生死亡。三十六年(1947),种痘小孩561人(男445人,女116人)。次年种痘小孩336人(男254人,女82人)。但天花仍在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国家颁发了《种痘暂行办法》,当年对1至30岁的2280人种痘,次年种痘2.05万人。1952年,永宁区第三乡(今朱王堡镇的刘正村)天花流行,患病11人,死亡4人。城关西城墙巷患病1人,发现后对病区立即封锁,对病人进行治疗,未引起蔓延。由于县上多次组织了对天花的预防和疫苗接种工作,此后的三十多年来,县境内再未发现天花病。
  白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白喉流行。河西堡尤重,患者占当地总人口20%以上,死亡率高达70%。主要发生在10岁左右的儿童。1952年2月中旬,第四区(今东寨)农民王守业全家患白喉病,死亡孩子4人,同时传染同村4人,死亡2人。1966年7月24日,六坝公社“四清”工作队队员中有人发病,到8月3日,29人发病(当地农民4人),无死亡。发病多为18岁以上的青壮年。经及时预防和治疗,再未蔓延。此后,再未发现。
  麻疹俗称“红痧疹”。民国十五年(1926),县城内80%的婴幼儿发病,死亡率为30%。三十四年(1945年),红山窑发生天花合并麻疹大流行,感染率在90%以上,死亡一半。三十七年(1948年)县境内各地发病,死亡率达30%。1955年2月上旬,县境内发病流行,5月,一、四区(城关、东寨)患者达2094人,并发生合并肺炎,共死亡82人,县上组织医疗组,进行治疗。1960年这两个公社小儿又发病270人,死亡16人。是年809名河南移民中不同程度患上了传染病,合并麻疹,死亡38人。据当时统计,全县共有麻疹患者1208人,死亡59人。由于县上及时组织医疗队,全面进行了预防接种和治疗,控制了蔓延。1963年,红山窑公社水泉子大队有4个生产队的44人患麻疹,死亡1人。1964年8月,武威炭山堡发生麻疹,波及永昌南坝公社,发病小儿42人,进行了及时预防和治疗。1971至1977年,全县麻疹流行比较频繁,经过全力防治后,疫情逐年下降。1985年只发病39人,全部治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1975年1至2月间,焦家庄公社红庙墩大队和北海子公社小坝大队发病,病势蔓延12个公社64个大队,共发病443人,死亡20人,发病年龄均在5个月至14岁之间。1976年新城子公社发病,蔓延9个大队18个生产队,25名儿童患病,死亡5人。1980年以来,通过普遍防治,全县发病率有明显降低。1989年,八一农场发生一例脊髓灰质炎,进行了及时治疗.同年国家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县防疫站对全县0至7岁儿童进行预防性糖丸疫苗普服工作,再未发现患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历史上常有发生。1959年,在河南移民中发病597人,死亡2人。本籍农民发病46人,死亡1人。1974年7至9月,全县发病2.37万人,死亡35人,其中农民发病1.85万人,死亡32人;城镇及工矿区发病5216人,死亡3人。水源公社为重病区,发病3647人,发病率22.9%。1980年以来,由于大力进行预防痢疾常识的宣传,广大群众懂得了预防知识,减少了传染,一旦发病,县、乡各级政府迅速组织治疗。
  百日咳历史上为多发病。1953至1956年全县共免费预防接种20万人次,军烈属及贫困户免费2300多元。1963年下半年,宁远堡公社西湾等4个生产队102人发病,死亡2人。
  鼠防监测1984年7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防疫站从自毙旱獭(俗叫哈拉或普华)身上检出鼠疫杆菌。永昌县遂将新城子乡作为鼠疫病源地区,县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议,组织人员深入病区,在对群众宣传教育的同时,采取限制狩猎,展开灭鼠、防疫、接种和检疫消毒,实行监测,观察疫情。在1990年以前,再未发现此类情况。
  第五节 职业病
  永昌历史上职业病仅见于小煤窑和陶瓷工人的矽肺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地方国营和中小型集体企业的发展,职业病随着增多。1974年,由地、县防疫站组成的矽(尘)肺病普查组,对县境内省、地、县8个有粉尘作业厂矿1249名工人进行了健康普查,并对不同类型的7个工厂,20个工种的粉尘作业环境,进行了劳动卫生调查和空气粉尘浓度及游离二氧化矽含量的测定。普查后,武威地区对17个工种的378名工人,分别以甲、乙、丙三个等级审批了食品保健待遇。1975年,对有关厂矿做了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测定,并对271名工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进行治疗。1979年,对县(社)煤炭、磷肥、农机修造、水泥、印刷、皮毛、棉花加工等60多个企业的115名工人进行了健康复查,对宁远曹大坂煤矿、双湾老窑坡煤矿的197人进行了矽肺病调查,156名接尘工人中,有98人发生轻微病状,享受了食品保健。1980年,对榨油厂等8个单位的1080名工人作了食品发放审定工作,其中有714名工人享受食品保健。1982年,对全县所有接触粉尘作业和有毒物质作业厂矿的从业6年以上、工龄在20年以上的813名工人做了检查,查出矽(尘)肺患者50人,连同接触毒品的38人、高温作业的53人,分别给了保健食品。1983年对各厂矿接触粉尘在6年以上的井下工、12年以上的锅炉工和弹花工做了胸部拍片,查出矽(尘)肺患者6人,核发了证书。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高温作业的779名工人,分别给予了食品保健,并建立了劳动卫生档案,保证了工人健康。1989年,对全县厂矿职工,普遍进行了建档工作。
  第二章 医疗医政
  第一节 机构
  永昌县历史上没有有关卫生机构的记载。民国时期卫生事务由民政科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工作由县人民政府三科(教育科)管理。1952年9月设县卫生科。1958年卫生科与文教科合并,称文教卫生局,编制5人。1968年5月7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了文教卫生服务站革命委员会,编制6人,属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民卫组领导。1970年8月28日,上述机构撤销,恢复了文教卫生局建制,编制7人。1971年12月15日文教卫生局再次分设,成立卫生局,编制10人。1985年以后,卫生局内设人秘组、医政组、防疫妇幼组、财务组。下属单位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和13个地区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
  第二节 医疗
  永昌素以中医治疗为主,而西药的使用推广,历史并不长。民国初,一位浙江人(姓顾)寄居县城南街,开业行医,使用西药,为永昌西医之始。十五年(1926)外地私人在县城设平民医院,但不久即停办。三十二年(1943)成立县卫生院,职工5人,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疾病。城乡中药店共有19处,其中县城11处。全县从业医生在百人左右。县城内较大的广元堂、永庆堂、同兴堂、福泰昌等商号的药店也开始经营西药。三十六年(1947)的统计,八至十月,县卫生院就诊人数1165人,预防种痘561人。三十七年(1948),天主堂设公教诊疗所,职工4人,均用西医西药。民国末期,全县中药店铺大部停业,县城仅存永庆堂、广元堂、元顺喜、福泰昌、长生堂五家。农村则有红山窑的福顺喜,宁远的义和成、德顺永及清河新堡子、郑家堡、陈仓堡、龚家堡、头沟等开设的药店共10家,中医126人,较有名的有王悦贤、张肃廉、窦伯卿、王通文等2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接管了县卫生院,并更名为永昌县人民卫生院。1950年3月,县上成立中医师公会(学术性群众组织),按中央“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口号,于同年创建了中西医药研究会。1951年,县人民卫生院职工增加到8人,始设病床5张。中医均系私人开业,共59人。1952年中医师公会与中西医药研究会合并,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医协会),并在永宁、宁远两区设立了分会。城关镇设妇幼保健站,永宁区设人民卫生所。1953年,县人民政府将人民卫生院纳入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投资搞基本建设。中医协会对全县从事中医药的人员进行了全面登记和考试,其中70多人取得了中医合格证,并将部分人员录用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县人民卫生院主要收治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常见病及流脑、腥红热、菌痢、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并开始使用静脉点滴输液。乡镇卫生院、联合诊所均能以中医的辩证方法,治疗以上各类疾病。1954年由中医协会主持,先后在城关镇、西河、清河、河西堡、东河等地办起了中医联合诊所5处,为集体经营。县人民卫生院开始推行封闭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955年,又在红山窑、朱王堡、水源、流泉办起了私人联合诊所,为私人经营。全县大部分私人开业的中医,均加入了中医协会或联合诊所。并规定让一部分水平较高的中医带领徒弟。县人民卫生院始设检验室开展血、尿、便常规检查。1956年,天主堂公教诊所和县人民卫生院合并,并设门诊部。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凡商号药店,均实行公私合营,由县供销合作社管理。并于同年10月将县城4个药店合并,成立中升药店。各区乡私人药店均和供销社合营,部分中医人员被录用为国家职工,各中医诊所的医生,实行自由行医,集体收费,能者多劳,按劳计酬的办法。至此,全县有县人民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32人;区乡卫生所6个,共35人;中医联合诊所5个,私人联合诊所5个(1957年又办宁远堡私人联合诊所1处),共16人。同年,县人民卫生院第一例阑尾切除手术成功。其后各类手术逐年增多。1957年县妇幼保健站并入县人民卫生院,设妇幼组。县人民卫生院主要处理心血管系统疾病、肺炎、肺脓肿、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外科可作破腹产、肠梗阻手术,各乡镇卫生院开始使用西医、西药。
  1958年,县人民卫生院更名县医院,以医疗为主,为全县医疗指导中心。上级为永昌县医院派来第一个大学生,即兰州医学院毕业的宋彦达。以后逐年均分配医科大学生到永昌工作。同年省卫生厅拨款3万元扩建县医院,县医院始设制剂室、化验室各1处,购置干燥箱、培养箱各2台,电冰箱1台,康氏震荡器1台,开展血型鉴定、胃液分析、康氏反应等10多个化验项目。同年除城关镇外,各区乡卫生所,均更名为人民公社卫生院。私人联合诊所,部分过渡为集体所有制单位,部分并入公社卫生院,少部分至1959年自行解体。部分大队设了卫生所,小队设了保健站,大队卫生所的医生,看病挣工分。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开办卫生学校,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知识兼备的医务工作人员。1959年,县医院职工增加到50人,床位增加到30张,省卫生厅调给30毫安X光机1台,院内始设门诊和住院两个组,门诊组设内、外、儿、妇、中医、针灸、化验室(科),住院组设病房、手术室。5个地区性卫生院,辖基层卫生所28个。共有职工155人,其中,中级以上的医务人员51人,共设病床158张。卫生工作者协会撤销,各中医联合诊所停业。1960年妇幼保健站从县医院分出,1961年和防疫站合并,农村保留原5个地区性卫生院,增设河西堡地区性卫生院,公社体制下放,全县设25个公社,在没有地区性卫生院的公社,均将原基层卫生所改建为公社卫生院。全县农村共有6个地区卫生院(即指西河地区,东河地区,清河地区等),18个公社卫生院,共有职工127人,设病床8张,西医药工作人员52人。1962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恢复,相继恢复中医联合诊所2处。县卫生局对全县1956年从师学习的24名学徒,进行了出徒考试,其中13名取得了行医资格。又重新给各老中医分配学徒34名,其中脱产人员14名。县医院始使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治疗小儿高烧、脱水、中毒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并施行肝包虫摘除、宫外孕、甲状腺肿瘤切除及脓胸切开引流等手术获得成功,并开展肝功化验。乡镇卫生院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静脉输液等西医治疗技术已广泛使用。1964年,全县将人民公社合并为10个公社、2个镇,仍保留6个地区性卫生院。18个公社卫生院除保留红山窑、北海子、南坝、东寨、水源、陈家沟6个外,其余均改设为大队保健站。截止1965年中医联合诊所恢复到5处,即县卫生协会门诊部、北泉、宁远堡、朱王堡、河西堡。至此,全县医疗单位3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0个,集体所有制单位21个,共有职工187人,床位42张(县医院30张),县医院内科可以抢救治疗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各类中毒、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疾病,1965年在全县开展输卵管结扎手术。1966年,妇幼保健站、防疫站与县医院合并,在院内设组。各地区性卫生院、公社卫生院均分设了门诊、住院、防疫、妇幼等组,部分卫生院设了X光室、化验室、手术室等。县医院胃大部切除术获得成功,并开展血清钾、钠、氯、钙测定腹水常规检查。1968至1969年县医院和卫生系统其他单位合并,成立人民卫生服务站,各公社卫生院均成立革命委员会。1971年恢复原建制,实行院长管理体制。县医院部分骨科手术和甲状腺次切除术获得成功。
  1969年1月在全县推广合作医疗,农村大队保健站陆续改为合作医疗站。至1971年底,112个大队中98个实现了合作医疗,各地私人联合诊所,全部并入合作医疗,联合诊所遂告结束。合作医疗站除原有的医生外,大多数医务人员由大队选送培养,多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1971年,卫生防疫站和县医院分设,县医院有职工37人,病床30张,引进50毫安的X光机1台,
  1975年又引进200毫安的X光机1台,医疗上心包穿刺成功,冠心病抢救成功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县地区性医院和公社卫生院共12个,职工增加到162人,病床增加到166张。合作医疗站98个,共有“赤脚”医生(指经过培训初具医疗卫生知识而不脱产的农村医务人员)306人。并在各生产队设卫生员,共606人。全县从事医疗事业的1111人,公社卫生院以上的人员119人,其中,西医技术人员85人,西医师43人。各乡镇卫生院普遍能进行阑尾、疝气、胃切除等外科手术。1972年,县医院开展妊娠免疫试验、胸腹部透视、钡餐透视及胸部、四支平板拍片诊断。1972年5月,全县102个合作医疗站,其中有47个收不抵支,不能进行正常医疗工作。1973年对合作医疗站进行全面整顿,恢复到97个,赤脚医生达388人。1973年妇幼保健站分设,县医院开展细胞形态学及乙性肝炎化验诊断,年门诊就诊人数达5.4万人次。1975年,县医院迁北街,重新修建,至1977年建成,共建平房132间,建筑面积2783.4平方米。1977年全县12个公社、1个镇的128个大队全部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发展到449人。县医院始开展胸部、四肢、颈、腰、颅部胶片拍片诊断。1978年,县医院心电图机用于临床诊断,对心脏病患者始作二阶梯试验。并开展了血清蛋白测定等30多种化验项目。1978年以后,全县全民所有制医院全部开设了中医科、中药房。集体所有制卫生院,均设有中医诊断室、中药房。同时开放了私人行医和个体中药铺。全县共有中医药人员164人,其中国家职工27人,集体职工18人,农村合作医疗人员95人,个体行医的24人。1979年,全县“赤脚”医生,由武威地区组织统一考试,其中170人合格,并为其颁发了“赤脚”医生合格证。1980年,县医院职工增加到73人,病床增加到60张,并陆续购置了心电图机、心脏起搏器,M型超声心电图机、“B”型超声诊断仪等先进的医疗器械。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设内儿科(包括门诊住院部、注射室)、外妇科(包括门诊、住院部)、手术室、供应室、口腔科、五官科、医技科(包括X光透视室)、检验室、生化室、西药房、制剂室以及中医科、中药房、传染科及其总务科等所属部门共29个。全年门诊就诊人数达5.22万人次。同年,全县中医人员进行了业务考试,其中有3人晋升为中医师,13人晋升为中医士,7人晋升为中药士。1981年县医院前列腺切除手术成功,并开展胃肠、膀胱、肾脏、胆囊、输卵管、窦道等造影诊断。
  1982年全县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停止。1983年县政府决定;在河西堡地区设中医院。将宁远、双湾两个卫生院划金昌市。全县124个大队合作医疗站均更名为村保健站,重新对全县“赤脚”医生进行了考试,为成绩合格的179人颁发了《乡村医生证书》。1984年至1985年,县医院对心脏病应用乙胺碘呋酮进行治疗,传染病分科治疗。并使用“B”超、M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技术。外科开展全胃切除、右半结肠切除、肝修补、腹膜肿瘤切除、肝叶切除及甲状腺癌根治等手术。全年就诊者达6.75万人次。县中医院就诊者达2.79万人次。
  1990年底,全县县办医疗单位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防疫站。农村分布着三个全民所有制地区性中心卫生院(新城子、六坝、朱王堡),七个集体性质乡镇卫生院(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南坝、东寨、水源、河西堡)。这些农村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担负着一院(医院)、两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以及卫生行政工作等综合任务。还有行政村卫生所(室)121个,个体开业点48个。以上这些全民、集体和个体医疗单位(点),都开展中、西医治病,都经营中、西药药品。村级卫生所(室)近年来,都实行了集体或个人承包责任制。1990年,全县有国家、集体和个体医疗卫生人员799人,其中全民、集体职工407人。全部人员中有卫生技术人员75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4人。同年,县人民医院建成门诊四层大楼一幢,进一步健全了内设科室,便利了群众看病治病。全县农村共有乡村医生197人,个体行医开业人员56人。全县县直医院有床位143张,农村地区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有床位74张。全年就诊人数达12万人次。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955年国家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全县西医学习中医的有26人。1959年,县医院西医士蒋永利拜老中医苏文山为师,经一年掌握了常见病的辩证施治。同年全县培养中西医结合医生15名。1964年10月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37人参加的中西医学术讲座。其后在医疗人员中推广和普及针灸疗法。1971年朱王堡公社卫生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用针刺麻醉进行扁桃腺切除手术和下颌骨骨髓炎切除排脓引流术各1例,获得成功。1972年县上选派5名西医到武威地区卫校中医进修班学习,同时在医疗单位中均采取在职学习,中西医共同会诊的办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全县公社卫生院西医学习中医的共有67人。1970年至1974年县医院先后派西医师两名去兰州参加中医班系统学习二年。据1975年8月统计,全县55名西医中,能运用中医基本原理辩证施治的有19名,其余人在从事医疗时均能以中西医兼用。1976年全县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10名(一至二年制)。1977年,县医院住院部的儿科病区设中西医结合病床7张,对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尿系感染、慢性肾炎等疗效显著。
  在西医学习中医的同时,中医人员都能自觉地学习西医、病理、解剖及临床学科,农村医生以中医为主,但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西医知识,在医疗上实行中西医并举。
  第四节 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从1952年12月1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当时全县共有国家职工402人,均享受公费医疗。1962年7月成立了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1964年规定每人月标准医疗费为1.8元,1965年每人月标准医疗费降为1.2元,1971年又作了提高调整。1979年,标准定额由每人每年20.5元提高到30元。由各单位实行半包干制,每月每人按2元下拨,掌握使用。1985年规定每人每年60元,发给各单位自行掌握,调节使用,超支不补,一般不再拨付住院费。需动大型手术或者患有特殊慢性疑难病的,需经县医院确诊后再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住院或转院,经费从公费医疗费中拨付,控制使用。享受范围,除国家职工外,集体企事业单位均在自有资金中筹集经费,予以解决,实行公费医疗。
  合作医疗1969年12月3日,朱王堡公社郑家堡大队第一个合作医疗站成立,由生产队从公益金中提取资金,购置药品,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社员吃药只记帐不掏钱。至1971年底,全县122个大队中,实行合作医疗的有98个。1973年底对全县12个公社和2个镇的125个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全面进行了整顿。1976年9月24日永昌县召开了全县“赤脚”医生工作会议,出席238人,其中“赤脚”医生195人。会议传达了全国及全省“赤脚”医生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1977年上半年,全县128个大队全部实行了合作医疗,其中56个大队实行100%免费医疗,59个大队实行了50%的免费医疗.13个大队实行30%的免费医疗.但由于合作医疗基本属“大锅饭”,时有无病求药现象;加上制度不健全、浪费大、至1980年全县仅11个大队勉强实行合作医疗,其余皆行收费。到1982年,全县107个大队(宁远堡、双湾两乡划金昌市)的合作医疗站均改为保健站,继续实行合作医疗的仅剩1个大队。到1983年全部变成了吃药付钱的办法,合作医疗自行停止。
  自费医疗除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外,其他社会人员均为自费医疗。
  第三章 妇幼保健
  第一节 妇女保健
  历史上没有妇幼保健组织,民间向以积累的保健经验自行进行保健。
  妇女生孩子请“老娘婆”即产婆,用传统的方法接生坐月。由于接生方法落后,往往影响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死亡。1950年开始对41名“老娘婆”进行培训,推广新法接生。1952年城关镇成立了妇幼保健站,全县成立了312个新法接生站,上级派助产士帮助工作。1954年培训接生员85名,配保健箱43个。1956年成立了县妇幼保健站,1959年产院发展到50处,产床155张,有接生员572名,助产员200名,新法接生率达到96%,大大减少了产褥热病,婴儿破伤风病。1976年全县12个卫生院均配女医生兼管妇女卫生工作,培训女“赤脚”医生99人,培训旧产婆200人,配备产包153套,接生箱124个。1978年全县130个大队有接生员279人,平均每个大队有接生员2.1人,配发接生包372套,平均每个大队约有2.8套。全县初步形成了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
  1979年11月县妇幼保健站开设了门诊部,对300多名妇女、儿童患者进行了治疗.1981年,新法接生率为92.35%。1983年新法接生率为91.13%。1985年对62名技术不高的接生员进行了复训,全县出生的2472名婴儿,94%由接生员接生,并建立了接生卡片。1986年至1990年,县上采取集中、分散和复训的方式,每年举办一次新法接生员培训班,共培训242人。全县新法接生率达96.72%。为了加强孕产妇、新生儿统一管理,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于1988年推行了妇幼保健合同制,首先在条件较好的朱王堡、水源、北海子三乡(镇)全面推广,在其他七个乡(镇)各确定了一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到1990年,新城子镇,红山窑乡也全面推广了妇女保健合同制,并在城关镇、河西堡镇开展了预产期保健工作,为两镇怀孕妇女建立了孕产妇、新生儿保健手册。1986年至1990年分别对城关镇和河西堡镇的西庄子村、红山窑乡的河沿子村的已婚至60岁的妇女1886人进行了以宫颈癌为主的妇女病查治,还对全县10个乡镇的妇幼专干进行了一年一次的培训,对乡村医生183人进行了短训。进一步促进了妇女保健工作。
  妇女劳动保护:1959年,对妇女劳动保护推行了五期劳动保护措施(即孕期、经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实行“三调三不调”的制度: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即干活湿活),孕妇调轻不调重(即轻活重活),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即远活近活),减少了妇女病和流产、早产。对妇女的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脱垂、尿瘘等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预防和治疗。1959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县妇女患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病的人较多。清河公社陈仓三小队的妇女中,患妇女病的高达55.35%。1961年政府采取措施,抽调256名医务人员组成14个巡回医疗组,结合抢救人命,治疗妇女病,1962年始缓和。1974年,县妇幼保健站开展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对宁远堡、朱王堡、河西堡等公社和河西堡铁厂进行了妇女病普查,查出患者5829人,对1050人进行了治疗.1975年县上组织县、社、队卫生技术工作队,对宁远堡、双湾、河西堡、朱王堡4个公社的47个大队331个生产队的18至60岁的已婚妇女全面进行了普查普治,对9521人中有临床症状的5697人(其中有宫颈糜烂、产伤、子宫脱垂、不孕、子宫肿瘤、月经不调等)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为全县1.8万名妇女配发了灭滴灵等药品,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1978年以来,相继对妇女子宫脱垂、会阴撕裂等疾病进行了普查与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几年来,对全县厂矿企业单位女职工普遍进行妇女病查治,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女职工。
  第二节 儿童保健
  1952年先后在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宁远区办托儿所2处,给儿童购置了各种玩具。1958年全县组建托儿所310处(包括农忙托儿所),入托儿童3741名,幼儿园112处,入园幼儿1140名,培训了保育员4191人。由于多系一哄而起,设备差,1960年解散。到1978年农村又恢复托儿所、幼儿园80处,入托儿童1241名,实行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均进行了培训,1985年全县有托儿所9处,入托儿童461名。
  县上从1956年开始,对儿童开展了基础免疫工作,做到了定期给婴幼儿接种牛痘、卡介苗,口服小儿麻痹糖丸,注射麻疹疫苗。1975年在双湾、宁远堡公社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疾病调查工作,共调查7101人,患病儿童2886人,对患者普遍进行了治疗,并对3784名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普查,符合我国正常儿童的平均发育标准。1976年对双湾、宁远堡、六坝三个公社的1.07万名儿童进行普查普治,查出患儿童病的3418人,其中蛔虫病患者2528名,营养不良149人,偻病93人,结核病64人,肝炎42人,均进行了治疗。
  1978年以来,县上每年都要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79年对城关蔬菜大队537名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1982年,对红山窑、朱王堡、东寨三个公社14个大队,7岁以下的1715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对患病儿童进行了免费治疗。1984年,对全县4509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免疫卡片1.9万张,每年免费发放各种口服药、注射疫苗。1986年至1990年,县妇幼站对全县城乡7岁以下儿童21841人进行了健康检查和小儿四病(小儿肺炎、婴幼儿腹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的调查,对查出疾病的儿童给予了及时治疗。
  第四章 医药经营与药品管理
  第一节 医药经营
  清朝,县城内先后开业的药店有12家,其中永庆堂开业于清嘉庆十年(1805),至1956年公私合营,历时151年;万裕西开业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歇业,历时135年;广元堂开业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至1956年公私合营,历时108年;大德堂开业于清同治年间,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歇业,历时70余年;其余8家均先后开业于民国时期,除元顺喜、福泰昌、长生堂于1956年公私合营外,其余5家于民国末期歇业。12家药店共有从业人员57名,其中资金较厚的有广元堂、永庆堂、福泰昌等字号。广元堂在民国时期每月购进药材4担左右(每担100斤),每天出售80至100付中药,日收银元80余元,店员6人;福泰昌每日收银元60元,店员6人。
  农村药店,据统计自清道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开业歇业的药店124家,其中开业于清朝的有2家;河西堡墩子桥晋丰和号于道光十五年(1835)开设,到1954年歇业,历时119年,从业人员12名,资金4000元(银元),时间长,人员多,资金大,居农村药店首位;新城子唐家坡德顺兴于清末开业,到民国二十年(1931)歇业;其余122家从民国初到民国末陆续开、歇,其中二十五年(1936)歇业的有25家,三十八年(1949)歇业的有40家,一直经营到1956年公私合营的药店有红山窑的富顺喜,新堡子赵家药店,宁远堡义和成、德顺永共4家。1956年以前,私人经营的药店,药材都是自购自销,主要从西安进货;但规模较小的药店,则主要从广元堂、福泰昌等商号批发。部分商号除经营中药材外,还经营少量的西药。
  1954年9月,县供销合作社设药业部,开始中药材的购进和批发业务。当时的零售单位有县人民卫生院,县城各药店,各区、乡卫生院,中医联合诊所及私人联合诊所,全县各基层供销社和各乡的医药零售门市部,共计有40多家,经营中药500多种,西药有针、片、粉、酊等剂。全县全年药品购进额2.48万元,销售额2.92万元。1955年药业部改为中药材经理部,仍由供销社管理。1956年5月始成立药材公司,改属商业局管理,并在永昌县城开设零售门市部2处;城乡药店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全县医药均由各级卫生院、所、乡镇兽医联合诊所和各供销社分社经营销售。全年药品购进额14.7万元,销售额17.4万元。1958年11月,改药材公司为中新药商店,属卫生局领导。供销社系统的医药零售业务全部移交由各级卫生医疗部门经营。当时西药种类基本齐全,与中药并驾齐驱。1963年,改中新药店为医药公司,仍归商业局领导。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始经营抗胆碱及胃膜药物、生物制剂、输液剂、抗血凝药类及各种医疗器械,品种增加到2400个左右。1969年,全县各大队普遍建立合作医疗站,大大开拓了医药销售市场,全县共有销售药店195家,其中县城内3家,公社镇卫生院(所)12家,兽医站19家,各大队保健站110家,驻县境内国营农牧场、工矿企业医院药店32家。全县药品购进额93.6万元,销售额110万元。1970年,永昌医药公司迁河西堡,次年在县城设医药商店。由于销售网点的增加,部分中药材一时紧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到1980年,药品丰富,购进额达149万元。1981年,医药公司及宁远堡、双湾两公社的医疗单位均划入金昌市管理,永昌设医药批发部,供应全县医药。
  第二节 药品管理
  历年来药品管理和质量监测均严格按照国家药政、法令规定执行。1973年5月,国务院对使用麻醉药品作了严格的管理规定。同年,对药材市场进行了整顿,查处了一些伪造、贩运、出售假药材的案件,进一步加强了管理。1978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发的《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中规定了13类、39个品种为管理药品。1980年6月30日国家规定对西药毒药、限制性剧毒药品,毒性中药及中成药品共31个品种实行管理。
  1981年11月16日,据省医药管理局等10个单位联合通知,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制止药材经营中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坚决取缔骗钱害命的游医药贩,严格限制我省地产二类药材和贵重药材外流。这些药材即:麝香、牛黄、黄连、贝母、甘草、枸杞、杜仲、银花、党参、当归、生地、附子、云木香、丹皮、鹿茸、红(黄)芪、厚朴、天麻、虎骨、红花、豹骨、熊胆、全虫、阿胶、冬虫草、大黄、羌活、秦芄、冬花、牛子、丹参、柴胡、枣仁、菖蒲、猪苓、驴皮、龙骨、五味子共38个品种。1982年,全国淘汰127种西药品,全县各医疗单位均作了清理。1983年前,各类中药材的供应与销售分省、地、县三级管理。1984年除人参、甘草、杜仲、厚朴四种由国家统一经营外,其他药材由医药购销部门自由购销。1985年至1990年,县医药公司经营中药材500多种,中成药300多种(包括丸、散、膏、丹、片、液),西药4000种。
  第五章 中草药与制剂
  据《五凉志》载:永昌县有中药材40种。《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有中药材50种。《永昌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稿载:有中药材46种。经对照,三本志书中除去重复的,共有54种。1959年,永昌县药材公司组织了中草药探查队,在祁连山区的马莲沟、柳林子、牛舌头掌等地进行了探查,并采集了标本。1960年又在北部大青羊口、青土井、小井子、玉泉、红崖山及尖山和南部祁连山等地进行了探查,先后探查出永昌县有中草药120种。1976年,武威地区畜牧兽医站匡正华和甘肃农大教授吴仁润在永昌县宁远堡公社的周围山区、农田地埂和北部山区、大(小)青羊口、永昌县城周围川区、焦家庄公社及南部祁连山的三沟、四沟、五沟等地对药用植物资源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永昌县有药用植物388种,但大部分在当代还没有进入中草药品种。据统计,属于中草药的共有120多种。以上几次调查,经与古志书核对,遗漏的品种有20种,即羚羊角、鹿胶、草参、细辛、独活、杏仁、土茯苓、前胡、桔梗、芎藭、乌药、牛蒡子、急性子、蓖麻子、朴硝、何首乌、榧实、青葙子、无名异、赤芍。
  第一节 中草药
  永昌县中草药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南部草原,大黄山,北部山区和草原荒漠区;还有一部分分布在荒坡、河沟旁、林间、田间地埂。其中,品质优良的有大黄、甘草、锁阳、麻黄、秦艽等。今已发现的中草药可分4类,共216种。
  植物类155种。紫苏、大蓟、小蓟、侧柏叶、金佛草、甘松、木贼草、败浆草、西河柳花、茵陈、薄公英、薄荷、青蒿、扁蓄、荆芥、艾叶、瞿麦、益母草、透骨草、凤眼草、大青叶、玉米须、红花、粟壳、鸡冠花、菊花、槐花、玫瑰花、黄芪、柴胡、苁蓉、白芨子、狼毒、远志、芦根、防风、地骨皮、当归、党参、沙参、百合、薤白、葱白、桑椹子、板兰根、充蔚子、牛蒡子、葶苈子、菜菔子、芸芥子、白芥子、刺蒺藜、苍耳子、天仙子、甘枸杞、车前子、郁李仁、王不留行、浮小麦、麦芽、谷芽、红胡麻、白胡麻、小绿豆、淡豆、麻仁、红花子、荞麦、地肤子、青葙子、蛋鸦子、二丑、韭菜子、芫荽子、蓖麻子、芦巴子、榆白皮、椿根皮、桑白皮、桑枝、桑寄生、马勃、槐实、槐米、红枣、核桃、桃仁、花椒、葡萄干、麦茴香、紫苏子、甜瓜子、牡丹、碧桃干、乌药、草参、细辛、土茯苓、桔梗、芎藭、急性子、榧子、无名异、毛莨、仙人掌、西瓜、冬果梨、何首乌、夹竹桃、白茅根、苜蓿、韭菜、香附子、蛇床子、麻黄根、黄瓜、独活、石榴皮、松节、桑叶、荨麻、银柴胡、铁棒锤、木通、白头翁、马尾黄莲、黄柏、小茴香、土三七、蕨麻、杏仁、鬼见愁、牤牛儿苗、天竺葵、酸胖、冬葵子、鹤虱、前胡、连翘、龙胆草、旋复花、香薷、曼陀罗、玄参、忍冬、南瓜子、紫花、野菊花、苇茎、蒜、马蔺、黄精、赤芍、白芍、七星草。
  动物类39种。龙衣、刺猬皮、虻虫、蜂房、蜂蜜、螺青、望月沙、血余炭、羚羊角、五灵脂、瓦楞子、地龙、鸡内金、麝香、鹿茸、鹿筋、鹿干角、鹿尾、鹿胎、鹿肾、鹿肚子、童便、牛黄、猪胆汁、牛虻、牛胆、羊肝、猪肝、豹骨、紫河车、蛋膜衣、蛋壳、斑■、熊胆、蚕沙、蚕纸、姜蚕、蛋黄、蛋清。
  矿物类14种。石花、石膏、紫石英、夜明砂、土碱、食盐、朴硝、白石英、赤石脂、白陶土、伏龙肝、龙骨、铁落、硫黄。
  其他8种。饴糖、红糖、醋、酒、百草霜、鹿胶、阿胶、菜籽油。
  第二节 中草药引进与载培
  永昌栽种中草药历史悠久,大多数种于庭院观赏或者调味为主,采集入药量少。常见的有牡丹、玫瑰、芍药、百合、红花、菊花、石榴、二丑、小茴香、麦茴香、桑、槐、杏、桃、椿、榆等。但也有个别品种种植量较大,如麻仁、胡麻、芸芥子、白芥子、菜菔子等。
  1957年,永昌县药材部门从外地引进了银花、榧子、宁枸杞、大黄、黄芪、羌活、牛蒡子、甘草、菊花等籽种和种苗,在朱王堡、宁远堡、双湾、红山窑等地进行试种栽培。由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部分未栽培成功。1971至1972年,再次从外地引进人参、黄连、杜仲、芍药、牡丹、菊花、贝母、当归、党参、生地、连翘、扁豆、白芷、牛膝、沙参、宁枸杞、桔梗、槐子、板兰根、黑大麦等种籽和种苗,发放全县各地,以朱王堡、水源、宁远堡、双湾公社为重点进行试种,并派技术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多年试种,除人参、贝母、黄连、杜仲外,其余全部种植成功(人参苗在双湾公社院内种活三棵)。据统计,1978年全县种植药材面积达300亩。
  第三节 中草药收购
  历史上药用中草药,多从外地购进。本地出产的草药,由于群众不善零星采集,收购极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价格统一,收购量逐年增加。1956年只有7种,到1985年达到了20多种。但大量的药材仍从外地购进。现将永昌1950至1985年主要药材累计收购情况列表如下:
  第四节 制剂
  永昌县历史上就有配制中药丸、散剂的技术。1958年,在上海移民中,抽调有中成药制剂技术的人员,在河西堡进行了试制,品种有:藿香正气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山楂丸、木香顺气丸、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香沙养胃丸、还少丹、三香四寇散、康复丸、康复散等中成药。1960年停办。
  1959年,县医院始设制剂室,主要配制药品有:50%和5%的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用水、普鲁卡因等。1975年配制可卡因、胎盘组织液、雷夫奴尔、止咳糖浆、苦豆子栓剂、三黄散、青黛散、618糊剂、子宫丸等。同时全县各公社卫生院(所)均开展制剂活动。1985年,甘肃省卫生厅委托武威地区药检所,对全区医院的制剂进行了检查整顿。由于设备简陋,药品不符合规定标准,县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制剂工作一律停止。
  附:中央、省、地(市)驻永昌县境内的工矿企业卫生机构:
  七九六矿职工医院:下设两个工区医务所。
  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1970年2月由北京第一人民医院迁到河西堡,初称河西堡北京医院(群众称北京医院),后改为武威地区第二人民医院。1981年10月划给金昌市,并改称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省红光园艺场医院:1956年建。初称卫生所。1984年12月改称红光园艺场医院。
  金昌化工总厂卫生所:位于河西堡。1964年建。
  农垦分公司医院:位于河西堡,1983年6月在原武威地区八一农场职工医院的基础上建成,下属6个分场卫生所。
  还有金昌市氮肥厂卫生所、甘肃省河西堡盐业站卫生所、甘肃省河西堡电焊条厂卫生所、甘肃省建筑九公司第一工程队卫生所、甘肃省金昌公路段卫生所(均设河西堡)、河西堡铁路卫生所、甘肃省河西堡电厂卫生所、甘肃铁合金厂东大山矿区卫生所、武威运输公司河西堡一车队卫生所、甘肃省永昌供电局卫生所、金昌市永昌种羊场卫生所、军马一场卫生所、军马四场卫生所。永昌境内的这些单位的医院、卫生所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单位职工及家属服务。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