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7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体育
分类号: G812.755
页数: 9
页码: 802-8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末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体育事业发展情况,包括体育设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情况。
关键词: 体育 体育事业 永昌县

内容

自古以来,永昌城乡群众就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性和娱东性体育活动,其主要项目有武术、摔跤、拨河、蹬棍、拨腰、荡秋千、踢毽子、跳绳、跳方等。每逢节日还举行下棋、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等文娱性体育活动。民国初期,高等小学校始设体育课程,后来随着学校的增多扩大,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田径在高等小学兴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上举行了第一次学生运动会,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党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课。每年,或全县、或乡、或学区、学校都要举办一两次体育运动会。城乡机关、学校、工厂都有体育活动场地。农村中有的大队和生产队有篮球场。活动项目除以往传统性和文娱性内容外,增加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康乐球、垒球、棒球、田径、体操、航模、射击、自行车、武术、太极拳、气功等。县体委还多次接待和受托举办了全国蓝、排球表演赛和全省捧球赛以及地、市比赛,并多次邀请了一些兄弟县市篮球代表队来县进行比赛,促进了永昌县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设施
  民国时期,县城东街有操场1处。操场内只有木制篮球架1副。学校体育设施也很简陋。1949年,全县一所县立中学和7所小学的体育设备,合计只有篮球架8副,铅球1个,衣服30套,铁饼1个,木马6个,浪桥、滑板、翘翘板各1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街操场内增加了篮球架,各学校均开辟了简易操场。增加了活动器具和活动项目。1958年,县政府动员机关职工和城镇居民,在西街修建了体育场1处,约1.6万平方米。1973年在体育场修成简易灯光球场1处。1978年县委发动机关职工进行义务劳动,用半年时间,在简易球场处,建成椭园形10层看台的露天灯光球场一处,总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观众5000多名。1980年修建了乒乓球训练房1幢,面积216平方米。1984年根据县城总体规划,体委迁至北门外东侧环城路以北,新建成650平方米办公楼1幢。1986年为接待省七届运动会少年棒球赛,在体委东面平整了4.18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一处,可在此举行各类球类比赛和田径等项比赛,同时,修建了2个篮球场。据1984年对全县体育设施普查,共有大运动场1处,小运动场3处,足球场4处,篮球场118处,排球场21处,羽毛球场18处,乒乓球台52付,各种活动器材435件。另外,省、地(市)驻永昌厂(场)矿有篮球场19处,其中5处有灯光设备,排球场3处。到1990年,体育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各种设备也有所增加。据统计,全县共有篮球场179个,乒乓球台141副,排球场72个,足球场10个,羽毛球场39个,门球场1个,单双杠36副,操场44个,组合器械和各种健身器械544副(件)。大、小运动场同前。
  第二节 学校体育
  民国初期,学校始设体育课。民国十三年(1924),受当地驻军的影响,县城学校开始有了篮球活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云川镇中心小学开始给学生讲授体育课,开展了球类和田径运动,主要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铅球、田径100米、200米、400米、800米和跳高、跳远等。二十八年(1939),召开了全县学生运动会,主要项目是田径、篮球、排球。对全县城乡中心小学的体育活动起了推动作用。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积极提倡体育锻炼。1952年,全县中心学校普及第一套广播体操。1954年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并几次进行了统一测试。推动了全县各类学校的体育活动。
  从1964年开始,首先由永昌一中举办一年一度运动会,随之,县直属中小学也以学校为单位,每年进行1次或2次运动会;继而,农村学校每年以学区或学校为单位举行学生运动会。1974年10月全县试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6年实行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1次早操和课间操,每周2次课外体育活动(即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制度。1979年试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1981年调查,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后,城镇学校达标率达52.3%,农村学校达标率达30%左右,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在90%以上。1981年,永昌一中被定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同时县体委对其它一些重点项目也作了部署;永昌一中训练棒球、垒球,永昌二中训练排球,八一农场中学训练足球,全县学校都抓田径。到1983年,全县初中以上学校共建立起各类项目代表队58个。青少年中有23人达到了三级和少年运动员级标准。1980年以来,县上每年举行1次中学生运动会;各级学校在“五·一”、“六·一”、“十·一”节,均以不同形式和规模,举行中小学生运动会,学校体育工作更加活跃。
  至1985年底,永昌县先后选送到大专院校体育专业实习的13人,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体育专业的30多人。并向省运动队输送田径、垒球、篮球运动员4名。全县现有专业体育教师27人,其中,大中专体育专业毕业生16人。全县完全中学和城镇小学一般都设立了体育教研组。经过十年的巩固和发展,到1990年,全县140所中小学均加强了体育教学,充实了师资力量,扩大了活动项目,丰富了活动内容;改善了基本设施。在抓好原开展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1986年至1990年输送大专院校学生5人,中等专业学生80人。向省级以上输送体育专业人才6人,全县现有体育教师87人。
  第三节 群众体育
  永昌人民,历来喜爱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年中,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的体育意识发生了较大变化。城乡群众从健身、健美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各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
  武术武术在永昌民间流传久远。清末和民国时期,盗匪较盛,为防劫掠,民间练武者颇多。民国初年,一位外省武术大师徐生来永昌县城,收徒30多人,教出了陈相生等武术高手。乡村各地习武者中较有名的,宁远堡有以轻功突出的姚赞虞,以小洪拳、大洪拳、猴拳出色的姚兴智,功夫较深的姚魁;永宁乡龚家堡有以练武为业、耍拳为生的曹三爷,以拳技全面,使用关公刀、五尺棍奇特的李生登,以鞭杆突出的赵永寿等。其它各地也有一些拳术较好的人。这些武术行家,均系高师传授,有的融练各家之长,独成体系。所用器械,有大刀、单刀、双刀、枪(矛)、剑、鞭、棍、鞭杆等。流行的拳种有大小洪拳、花拳、通臂、翻子、太极、形意、八卦等若干种。1949年以后,中小学生中习武术者越来越多。1978年白家咀小学少年武术队参加了武威地区少年武术比赛,获得亚军。1979年永昌一中的少年武术队在“六一”节进行了表演,成绩优良。1985年县上成立武术队,参加金昌市武术表演赛,受到观众赞赏。同年10月县上举行了全县武术表演赛,有26人参加,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7岁,表演了花拳、炮拳、洪拳、太极、刀、枪(矛)、棍、剑、鞭、钩等共50多个套路,观众达8000多人次,现在城乡习武的渐多,尤其是太极拳较为普遍,并出现了不少练习气功的人。
  篮球篮球于民国十三年(1924)传入永昌,二十七年(1938)第一完全小学组成第一个学生篮球队,后城乡共组织起7个学校篮球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大力提倡体育活动,打篮球成了当时最活跃的一项运动,几乎每天工余、课余时间,都有干部、教师、学生篮球队在机关或学校球场进行比赛。县委书记、县长也常常参加。1954至1956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年级、班普遍成立了篮球队。当时,县城内共有男子篮球队40个,女子篮球队3个;全县各乡均有篮球队,村子里以每个小学为中心经常开展篮球活动,篮球爱好者甚至不畏寒冬炎夏,一有机会便组织比赛。据1956年底统计,农村有正式篮球队100多个,篮球场地近200个。1960年以后,篮球活动逐渐减少。1970年后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篮球活动又开展了起来,县、社(镇)比赛活动频繁。1973年朱王堡公社举行了三县四公社篮球邀请赛。颇有影响。县篮球队多次参加地区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1980年至1990年,先后数次参加省、地、市比赛,成绩优良。
  排球排球是民国中期传入永昌的,至民国后期仅有县城中学开展排球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活动也不多。1963年以后,首先在各中学开展,后来发展到县属机关单位。1971年后,县业余男、女排球队多次参加武威地区比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0年至1990年,排球运动因受中国女排连续夺取世界冠军的影响,在城乡中学学生中和机关职工中更为活跃,技艺不断提高。
  足球足球系民国时期传入永昌,但活动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经常开展足球活动。1970年后,此项运动被列入永昌比赛项目,学生中足球运动日趋活跃。永昌足球队先后多次参加武威地区比赛,1985年获三、四名,12岁以下儿童小足球赛获第一名。1980至1990年,足球运动在各企事业单位和城乡中、小学中比较普遍,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
  垒球、棒球垒球、棒球是民国后期传入永昌的。其正规的垒球运动始于1952年。棒球运动到1982年才开展起来。这两项运动主要在城乡中、小学中进行。1963至1969年,垒球运动曾在城乡中小学中形成热潮。棒球运动虽不够广泛,但竞技提高很快,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参加省级比赛,取得了优秀成绩,受到市委、市政府奖励。1989年组建了手球队。
  乒乓球、羽毛球乒乓球、羽毛球活动是永昌普遍开展的体育项目之一。乒乓球于民国时期传入,羽毛球于1950年左右传入。两球首先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中小学逐步发展到乡镇以及农村中、小学和生产大队。1966年“社教”中,几乎每个生产队都置备了木制和水泥乒乓球台。后来大队、生产队的活动逐步流于形式。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中小学从未间断,学生、职工在课余、工余积极参加打乒乓球、羽毛球,活跃生活,锻炼身体。每逢节日,学校、机关组织乒乓球、羽毛球比赛。
  长跑长跑是群众喜爱的健身体育活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学校外,县级机关干部在县委书记、县长带动下,坚持晨跑和早操,逐渐带动了群众。后随着“劳卫制”的推行,长跑运动发展很快,自1951年以来,各个时期均有长跑运动员在全省、全国的田径运动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名。群众性的长跑活动坚持不懈,尤其是1975年以后的四、五年里,县城连续举行了元旦杯城赛跑,县委、县政府和各机关单位的领导带头参加,对群众影响很大。1980、1981两年的环城赛上,北海子和焦家庄公社的一些农民也参加了赛跑,运动员达1000多人。1990年长跑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已成为一项集体活动项目。县乡少数机关职工和市民,为了增强体质,每天早晨,有不少人对此坚持不懈。
  其他棋类拔河、爬山、摔跤等体育活动,不仅深受群众喜爱,已成为永昌的传统文体项目。气功、健身操是近年流行的健身项目,推广较快。
  第四节 体育比赛
  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月,在县城举行永昌县第一次学生运动会,主要项目有田径、篮球、足球,共参加运动员102人。民国二十九年,永昌县代表队参加了武威专员公署举办的运动会,取得田径总分第一名。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月八日,在县城举办全县7个学校参加的运动会,主要项目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85年,永昌县先后参加了西北区、省、地、市举行的运动会和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垒球、棒球、乒乓球、航模、自行车、棋类等单项比赛90多次,在部分项目上永昌运动员获得了好的成绩。历年参赛名次见表212。
  附 省级比赛团体前三名
  1960年全省篮球赛女队第三名。教练潘焕基,队员王金兰、张若云、管瑞兰、潘桂兰、李桂香、张秀英、杜金兰、张学兰、陈桂香。
  1983年全省学校传统项目赛男排第三名。教练洪新潮,队员王炜、蔡伟、张伟、温志强、李永强、孙文胜、田小义、赵永生、丁维军、张元智。
  1983年全省篮球乙级联赛男篮第二名。领队兼教练邵国祥,队员杨讯章、赵长喜、黄文荣、高厅才、陆世昌、王力军、洪新潮、陆军年、贾武生、刘保。
  1985年全省少年棒球赛第三名。教练赵志新,队员魏生军、吴岩伟、祝林年、李小成、郭祥、胡永海、王建国、张世虎、曹万波、王宏星、肖永辉、王晋安。
  1985年全省农民篮球赛男篮第三名。领队兼教练李子琰,队员祁长寿、张木廉、孙金忠、张海英、杨开雄、吴得高、丁尚年、郭青山、郭长瑞。
  1986年省七届运动会男队棒球第二名。教练赵志新,队员魏生、吴岩伟0、祝林年0、李小成0、郭祥0、胡永海0、王建国0、张世虎0、曹万波、王宏星、肖永辉0、王晋安0、刘富海0、杜友0、张宏军0。
  (按:右下方打0号者为省上颁发了银牌的队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4到1982年,永昌县全民体育运动会已举行七届,简况如下:
  第一届运动会1954年在县城举行,比赛项目:田径。参加运动员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学生,共240人。
  第二届运动会1959年10月在县城西街新体育场举行,比赛项目有篮球、田径、举重、武术、摔跤等。有25个单位(包括省、地驻县单位)和6个人民公社共31个代表队、413名运动员参加。田径总分第一名永昌一中,第二名“八一”农场;篮球男子甲组第一名“八·一”农场,第二名省建筑工程队;乙组第一名清河公社,第二名焦家庄公社;女子第一名“八一”农场,第二名永昌一中。这届运动会创造了一批新纪录,其中铅球、铁饼破武威专区1958年的区纪录,有52名运动员达到三级标准,有12人达到三级栽判员标准。
  第三届运动会1962年在永昌县城西街体育场举行,比赛项目:田径。运动员有学生、机关职工、厂矿职工和农民共200名,比赛中农民郭长义以突出成绩获得3000米、5000米、10000米三项第一名。
  第四届运动会1971年在县城西街体育场举行,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军体。由县属厂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人民公社和省、地驻永昌县单位共30个代表队,47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男篮第一名永昌电厂,第二名商业局;女篮第一名氮肥厂,第二名县革委会;男排第一名永昌一中,第二名永昌二中;女排第一名河西堡氮肥厂,第二名永昌二中;乒乓球男子团体第一名地区铁厂,第二名红山窑公社;女子团体第一名氮肥厂,第二名县革委会;田径青年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氮肥厂,第二名工交局;青年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氮肥厂,第二名永昌一中;少年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永昌一中,第二名“五·七”红专学校;青年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永昌二中,第二名永昌一中;军体总分第一名北海子公社,第二名河西堡公社。
  第五届运动会1973年9月在县城体育场举行,历时28天,项目有田径、自行车、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参加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农村人民公社和省、地驻永昌单位共37个代表队992名运动员。篮球机关厂矿组男女第一名永昌电厂,农民组第一名水源公社;乒乓球男子团体第一名氮肥厂,女子团体第一名东方红铁厂;排球男子第一名东大山铁矿,女子第一名永昌一中;足球第一名城关镇。
  第六届运动会1982年在县城举办(和金昌市首届运动会合办)主要项目有篮球、田径。参加永昌县机关、厂矿、学校、农村人民公社和金昌市有关单位共38个代表队420名运动员,篮球赛分永昌、金川两个赛区,决赛在永昌举行,金川公司龙首矿获机关、厂矿组男子第一名;冶炼厂获机关、厂矿组女子第一名,水源公社获农民组男子第一名。田径赛在永昌举行,永昌一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第七届运动会1986年在县城举行。4月份举行篮球赛,有机关、农村14个代表队740名运动员参加。文教局男女代表队分获第一名。5月份举行田径赛,有310名运动员参加。永昌一中获中学团体总分第一名,城关一小获小学团体总分第一名。有5人破6项县纪录。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