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视
分类号: G219.275.5
页数: 4
页码: 799-8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1978年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境内电视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新闻 电视事业 永昌县

内容

1978年下半年,清河地区和金川地区居民开始购置电视机,并分别收看到了武威冬青顶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电视差转台的电视信号。清河地区和金川地区成为永昌县最早看到电视的地区。
  1979年7月,永昌县在风门山建成了全县第一座临时差转台,于8月22日开始转播甘肃电视台节目。差转台位于东经103度,北纬39度,海拨高度2044米,发射塔高30米,指配频率收5频道,发9频道。电视信号覆盖东寨、六坝、北海子、焦家庄、南坝、河西堡6个公社的部分地区和城关镇,覆盖面积为32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4万。192年11月,风门山电视差转台迁至县城北校场山上,收11频道,发9频道,效果更好。1984年县上投资13.7万元,于1985年12月17日正式建成了校场山电视差转台,位置东径101度59分8秒,北纬38度15分17秒,海拨高度1980米,建筑面积186平方米,建成78米高的铁塔1座,发射天线有效高度120米,覆盖半径20公里,覆盖城关、北海子、东寨、焦家庄4个乡镇的全部地区和六坝、南坝、新城子、红山窑、河西堡5个乡镇的部分地区,收11频道,发6频道。校场山电视差转台的建成,使城乡人民看上了图象清晰的彩色电视,已成为全县电视信号转发中心。1985年由红山窑乡、新城子镇投资2.8万元,于10月在红山窑乡红山顶建成10瓦电视差转台,海拨高度2374米,铁塔高度30米,发射天线有效高度为2074米,覆盖半径为15公里,收6频道,发9频道,覆盖新城子、红山窑两个乡镇。1985年下半年又相继建成河西堡电视差转台、永昌校场山卫星地面接收站、河西堡卫星地面接收站和马营沟煤矿电视差转台。加上省市厂矿差转台的传播,基本解决了全县人民看电视的问题。至此,全县境内共有电视差转台和卫星地面接受站9座,差转机8架,电视信号发射总功率为233瓦,发射频道有3、4、6、8、9、12,共6个,覆盖面积6485平方公里,覆盖率达80.4%。全县城乡共有电视机5761架,全年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时间257小时,转播甘肃台节目时间3120小时。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90年,全县有电视转播台4个,即校场山、河西堡镇、清河、马营沟煤矿,总发射功率为516瓦。有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3个,即西大河水库、皇城水库电站、金川峡水库。有电视差转台3个,即红山、金川西、韩家峡,总发射功率为40瓦。有有线电视站4个,即永昌电厂、河西堡金昌化工总厂、河西堡金昌供电局、红光园艺场。全年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时间为5600小时,甘肃电视台节目时间为4500小时,同时,开办了自办节目,全年时间为1000小时。至此,全县城镇和农村已基本能收看到中央和省电视台节目。全县城乡共有电视机29000台。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