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6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分类号: G219.275.5;G219.275.5
页数: 6
页码: 797-802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末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新闻事业、广播事业和电视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新闻 广播 电视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新闻
  一、报纸出版1956年5月1日《永昌县报》创刊,由永昌县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发行,永昌县印刷厂印刷。该报为周报,八开石印版。1957年3月停刊,共出版35期。1958年11月复刊,1960年12月停刊,头年为八开石印版,次年为八开铅印版,共出版100期。
  二、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委直接管理新闻报道工作。1952和1953年两年,由县委宣传部刊出广播快报78期,选登文章1516篇,其中较好的选送省报。1959年3月,县委成立了报道组,编制2人,由县委宣传部管理。主要任务是为省新闻单位采写永昌新闻。从1960到1978年,报道组几经撤销恢复,但报道工作从未中断。1978年报道组重新建立后,仍属县委宣传部领导,编制2人,工作任务仍是采写全县性的重要新闻和典型报道。四十年来,《甘肃日报》社和《甘肃农民报》社先后在永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中不定期地聘请过一些兼职新闻通讯员和土记者,为报社采写了有关永昌的大量新闻。据统计,1978至1985年永昌新闻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300多件,省级以下700多件,平均每年100多件。为宣传永昌、通报信息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二节 广播
  永昌县有线广播始于1956年。四十年中经历了两起两落。广播信号传输手段,经历了利用电话线路定时开放的“两网合一”—载波传输—广播专线传输3个发展阶段。1951年7月永昌县成立收音站,配收音机1架,收音员1人,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台的重要消息,收音站将抄收的新闻编印成《广播快报》,每3天出刊1期、每期印发250份,发送全县各地,直至1956年7月。在此期间,收音站人员携带收音机到各区、乡组织干部群众收听中央电台重要新闻。仅1953年在向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中,由55个乡组织收听53次,听众达4.84万人次。1956年7月永昌县广播站成立,至1957年底,全县广播干线(县至乡)利用电话线路212公里,架设乡至高级社支线90.3公里。全县共建成乡广播放大站10个,19个乡都通了广播,115个行政村(高级社)有34个通了广播,平均147户安装1只喇叭。县广播站每日播音1次,2小时,全年播280天,其中转播中央台节目140小时。1958年,全县5个农村人民公社(除城关公社)均建有广播放大站,23个生产大队(相当于1956年乡的规模)全部通了广播,108个生产队,有67.2%通了广播,平均110户有喇叭1只。1959年,全县新架设公社至生产队广播线路250公里,生产队全部通了广播,平均每17户有喇叭1只。县至公社,公社至大队和生产队通播率均达100%。全年播出稿件1887件,其中新闻1756件,评论、通讯等131件。1961年,县广播站和公社放大站全部撤销。1964年,开始全面整顿恢复农村广播网,但因广播机构撤销后的几年中管理不善,损失严重,到1967年,全县120个生产大队中,通广播的只有67个,通播率55.8%,884个生产队中,通广播的只有33个,通播率仅3.7%。县广播站每日播音2次,共180分钟,全年305天。1968年受“文革”干扰,停播5个多月。1969年以后,全面恢复广播线路,对偏僻地区采取发展半导体收音机带喇叭的办法,普及广播。截止1973年,全县除城关镇、金川镇外,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东寨、六坝、南坝、水源、朱王堡、河西堡、宁远堡、双湾12个农村人民公社均建立了放大站,通播率达100%。132个大队通播率达83.3%。851个生产队,通播率达72%。1972年是公社至大队的广播线路里程最长的年份,总长1449公里;1974年,用100多天时间,制成20kc十二路分路放大调频载波发送机1台,接受机15部,中继放大机3部,线路滤波器59个,成功地开通了12个人民公社广播载波。1977年是喇叭总数最多的年份,达到3.38万只,入户率90%。至1978年,公社至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广播专线总长1015公里。1980年,生产大队通播率62.7%,生产队通播率51.5%,喇叭入户率45.7%。县广播站每天播音3次,共285分钟,全年播359天。
  1981至1984年地方财政先后拨款11万元,省上投资2.7万元,建成了县城至9个乡镇(1983年成立乡政府,大队改称村委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广播信号传输专用线路129.5公里(宁远堡、双湾乡划金川区,河西堡乡未建成,城关镇为电灯零线广播)。其中:县城经北海子、东寨、六坝、水源到朱王堡一线为62.5公里,六坝至南坝一线为10公里,县城经焦家庄到新城子、红山窑一线为57公里(均为双线)。广播信号专线全部用水泥杆建成。经过多次整顿和改建,县城至各乡镇广播线路基本稳定下来。正常转播中央台和甘肃台一套节目,覆盖人口12.3万人。县广播站每天播音3次,共315分钟,其中自办节目130分钟,全年播365天。但由于各乡至各村广播线路的管理措施没有跟上去,再加维护资金不能落实,致使各乡镇通往各村的有线广播杆线严重损坏,通播率和入户率逐年下降。据统计,到1985年村委会通播率下降到21.3%;村民小组通播率下降到8%。乡至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广播专线下降到24.3公里,喇叭入户率下降到0.86%。
  1985年,县广播站每天早、午、晚播音3次,共7小时25分钟,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台节目的同时,自办节目2小时10分钟,设永昌新闻和综合节目,每天播放永昌新闻。先后举办了“本台自办节目”、“全县公社放大站联播节目”、“学习节目”、“科学普及专题节目”、“文艺节目”、“法制园地节目”、“一周要闻”、“经济信息”、“电视与观众”等专题节目。
  1990年,县广播站每天仍播音三次,共325分钟,其中转播中央台节目,每天90分钟,转播甘肃台节目每天110分钟。自办节目共95分钟,节目设置有:新闻综合、科普、法制园地、信息服务、政治理论、文艺电视与观众、天气预报、一周要闻。
  广播通讯队伍的建设保证了广播自办节目的开展。1959年,全县建立起两个公社通讯站,88个通讯组,通讯组中农村35个,厂矿25个,机关单位28个,共有通讯员650名。广播站每日平均收稿件10件,基本满足了广播宣传用稿。1960至1972年部分公社和机关单位建立了报道组,部分大队和部分生产队建立了“土记者”组;1973年后,采取多种措施,扩大通讯队伍,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至1985年,先后建立朱王堡镇、水源乡、河西堡镇、城关镇、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通讯报道组,共发展通讯员(均发聘请书)203人,其中机关厂矿91名,农村112名,全年收到搞件646件,采用率达96%。1990年,全县11个乡(镇)均建立了通讯报道组,县级机关建立了2个通讯报道组,共有专业通讯报道员2人,业余110人。
  全县广播放大站及通播率、农村广播普及情况参见表210、211。
  第三节 电视
  1978年下半年,清河地区和金川地区居民开始购置电视机,并分别收看到了武威冬青顶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电视差转台的电视信号。清河地区和金川地区成为永昌县最早看到电视的地区。
  1979年7月,永昌县在风门山建成了全县第一座临时差转台,于8月22日开始转播甘肃电视台节目。差转台位于东经103度,北纬39度,海拨高度2044米,发射塔高30米,指配频率收5频道,发9频道。电视信号覆盖东寨、六坝、北海子、焦家庄、南坝、河西堡6个公社的部分地区和城关镇,覆盖面积为32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4万。192年11月,风门山电视差转台迁至县城北校场山上,收11频道,发9频道,效果更好。1984年县上投资13.7万元,于1985年12月17日正式建成了校场山电视差转台,位置东径101度59分8秒,北纬38度15分17秒,海拨高度1980米,建筑面积186平方米,建成78米高的铁塔1座,发射天线有效高度120米,覆盖半径20公里,覆盖城关、北海子、东寨、焦家庄4个乡镇的全部地区和六坝、南坝、新城子、红山窑、河西堡5个乡镇的部分地区,收11频道,发6频道。校场山电视差转台的建成,使城乡人民看上了图象清晰的彩色电视,已成为全县电视信号转发中心。1985年由红山窑乡、新城子镇投资2.8万元,于10月在红山窑乡红山顶建成10瓦电视差转台,海拨高度2374米,铁塔高度30米,发射天线有效高度为2074米,覆盖半径为15公里,收6频道,发9频道,覆盖新城子、红山窑两个乡镇。1985年下半年又相继建成河西堡电视差转台、永昌校场山卫星地面接收站、河西堡卫星地面接收站和马营沟煤矿电视差转台。加上省市厂矿差转台的传播,基本解决了全县人民看电视的问题。至此,全县境内共有电视差转台和卫星地面接受站9座,差转机8架,电视信号发射总功率为233瓦,发射频道有3、4、6、8、9、12,共6个,覆盖面积6485平方公里,覆盖率达80.4%。全县城乡共有电视机5761架,全年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时间257小时,转播甘肃台节目时间3120小时。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90年,全县有电视转播台4个,即校场山、河西堡镇、清河、马营沟煤矿,总发射功率为516瓦。有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3个,即西大河水库、皇城水库电站、金川峡水库。有电视差转台3个,即红山、金川西、韩家峡,总发射功率为40瓦。有有线电视站4个,即永昌电厂、河西堡金昌化工总厂、河西堡金昌供电局、红光园艺场。全年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时间为5600小时,甘肃电视台节目时间为4500小时,同时,开办了自办节目,全年时间为1000小时。至此,全县城镇和农村已基本能收看到中央和省电视台节目。全县城乡共有电视机29000台。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