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化艺术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6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文化艺术创作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3
页码: 779-7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古代至199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文化艺术创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艺术创作 永昌县

内容

一、艺文创作
  永昌县古代也曾有一些文人,但著书立说的知名文人未见经传,流传下来的作品极少,只有旧县志三本,即清乾隆本、嘉庆本和民国六年本以及旧县志里收录的一些咏景记事的记、诗之类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科学艺术事业发展,县人不仅发表了不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和文章,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群众性的业余文艺创作活动逐渐活跃。一些人编写顺口溜、快板和民间说唱词,利用田间、地头进行说唱,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1958至1959年新民歌活动比较活跃,不论在炼铁工地或是在农田地头、学校工厂、机关都提倡咏诗、写诗,互相抄传、朗诵、登墙报、黑板报。据统计,这一时期全县共创作出诗歌近万首,涌现出作者360多人。1965年左右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全县坚持业余创作的有100多人,有的机关和公社建立了业余创作小组,创作诗歌、小剧、演唱材料、杂文、小说和摄影、美术等作品,在《甘肃日报》、《甘肃文艺》等刊物上投稿。“文化大革命”初期,所有文艺爱好者被说成是“三家村黑店”的伙伴,遭到诬陷迫害,作品被扼杀。从此,群众文艺创作基本停止。1973至1976年,文艺创作活动曾出现了一段热潮,其中主要形式是诗歌、革命故事。机关、厂矿,特别是中小学和农村比较活跃。校园、政治夜校和田间地头,经常举行赛诗会、故事会。据统计,这一时期参与诗歌和革命故事创作活动的骨干有1586人,全县创作出诗歌三万多首(包括儿歌8000多首),革命故事300篇。县文教局于1975年编辑《革命故事会》一书,铅印3000册,分发全县推广讲说。当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声、快板、群众对口词、表演唱、歌曲、朗诵词、舞蹈、剧本、小说、美术、摄影之类的文艺作品。据统计,当时有业余文艺创作小组238个,骨干634人。共写出文艺作品232篇。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科学艺术事业进一步发展繁荣,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章,有的编著出版了这些方面的著作。业余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创作出了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故事、美术、摄影等。这些作品中少数较有水平的已在国家和省、地(市)报刊上发表。据1990年统计,本籍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的24人,共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130多篇(册),这些人中成就突出的有李烂(学位博士)、张德芳等人,从事业余文艺创作的277人,共创作出文艺作品669篇(幅、首),其中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了108篇(幅、首)。这些人中较有成就的有王萌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驰、何生祖(均为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
  二、书法 美术 摄影
  书法永昌县成名的书法家见于经传者甚少,其作品传世的更为罕见。据旧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邑民叶锦曾为钟鼓楼题写匾额。其书法使“名公卿过而览者悉叹其神妙”。崇祯年间,楼匾被毁,后有塾师扬心诚为修复后的钟鼓楼模写匾额,与叶锦所书极似,很受称赞,清乾隆间,邑进士南流汉,工于书法,他从湖南卸任归乡时,缺路资困于长安,朋友知他善书,一经张扬,“持金求书者盈门”。他的作品现仅有宁远堡乡张友信家保存对联一幅。清末,县籍举人何云翘、张秉彝的书法极好。民国时,下十堡人前清廪生祝惠元和西乡人陈世增的书法很有名。他们的作品多传于民间和寺庙,大多随历史流逝而湮没。民国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籍善书者之中,较有名的有张肃廉等。四十年来,国家一直在小学和初中开设写字课,培养学生的毛笔字书写能力,县文化馆多次向全县各阶层和中小学征集书法作品,举办各种书法作品展览。1980年后,书法爱好者日增,新秀不断出现。
  美术民国后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永昌县籍在绘画方面较有造诣者有赵鹤亭、张肃廉、梁加骧等。1949年以后的四十年中,县文化馆多次组织举办美术爱好者学习班和美术作品展览,培养青年一代。美术种类也由中国画、漫画、速写逐步发展到了油画、版画、年画、木刻等。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之中有少数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作品,大多数则参加了地、市和河西书画联展。
  摄影民国时期,永昌只有两家私人照相馆,无新闻、艺术摄影,1949年以后,随着摄影事业的发展,除商业照相馆以外,县文化馆配备了兼职摄影人员从事摄影,搞新闻报导、橱窗宣传、组织展览等。其他单位也有一些业余摄影者,或进行新闻报道、或文艺创作,1980年以来,县文化馆配备了专业摄影人员,机关单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断增加,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三、音乐舞蹈
  音乐永昌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据调查,民国时期,流行的有戏剧音乐、民间小调音乐和僧道音乐,多系外地传入,创作情况无资料可考。1949年后,随着现代歌曲的大量演唱和各种戏剧的演出,促进了音乐创作。1950年开始,永昌一中的音乐教师中就有人写歌作曲,向学生教唱。县城机关单位也有一些音乐爱好者,自编自唱,活跃文化生活。“五·一”剧团在1959至1960年为自编的剧本创作了眉户曲调,分别参加了张掖地区和全省现代眉户剧会演,均获音乐创作奖。1970年以来,随着音乐艺术的普及,从事音乐创作的青年人不断出现,县剧团有五、六人具有创作能力,他们从1979至1990年间为三台现代戏和六台传统历史秦剧编创了秦腔曲谱。全县中、小学音乐教师中不少人具有音乐创作能力。
  舞蹈永昌民间舞蹈,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独特的地方传统。民国前无法考证,民国时民间流行着“扁鼓长鞭舞”、“节子舞”、“狮子舞”等。1949年以后,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城乡普遍开展了学习民族舞蹈和传统舞蹈活动,每逢节日和重要活动,文艺部门和文艺演出团体以及中、小学校、机关职工组织起来,由擅长舞蹈技艺的人任艺师,教练各种舞蹈进行演出。专业文艺团体在平时也创作演出一些舞蹈节目。县文化馆不定期地为农村培训舞蹈骨干,主要学习各种民族舞蹈和传统舞蹈的基本动作。1958年金川峡水库工地文艺宣传队创编的“打夯舞”,参加了甘肃省农民业余会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64年以后的各个时期,机关、学校、厂矿和农村社队演出的舞蹈节目,基本上都是自编自创的。有不少节目参加了全县文艺会演和武威地区文艺会演,受到了观众好评或上级奖励。1985年以来,机关、厂矿、青年人中盛行跳交谊舞、青年舞、迪斯科等舞蹈。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