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专业文艺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专业文艺团体
分类号: G123
页数: 2
页码: 769-7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1955年至1980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专业文艺团体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文艺团体 永昌县

内容

“五·一”秦剧团于1955年5月1日成立,有演员十多人,以排演传统折子戏为主。至1958年,有演职人员50人,演出剧目,以大型传统历史戏和现代戏为主。1959年,参加了张掖地区国庆十周年会演,演出自编现代眉户剧《青沙岭》,获音乐创作奖和演员表演奖。1960年,参加了甘肃省现代眉户剧会演,获音乐创作奖。同年,演员窦世昌参加了省第一届青年演员传统折子戏表演,在《拆书》演出中获表演奖。该剧团自成立到1962年,每年演出200场次以上,演出年收入达2万元。1962年,剧团撤销,人员全部精简。剧团原有的服装道具,在“文革”初期,被处理或销毁。
  豫剧队于1959年10月,以河南支边青年为主而成立,有演员26名。1960年5月撤销。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4年,中央号召剧团走“乌兰牧骑”道路,永昌县成立了专业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员18人,演出节目主要以小歌剧、舞蹈和曲艺为主,多在农村和厂矿演出。宣传队下乡活动,一般均由演出地区的公社、大队接待,只作宣传,不收费用。
  文化工作队1976年6月,省文化厅批准编制30人,成立文化工作队。1977年,国家允许传统戏剧上演,县上重新购置了传统戏剧服装设备,1978年恢复了以传统戏为主的戏剧演出。
  永昌县剧团1980年9月,文化工作队改为剧团,继续演出秦剧,以传统戏剧为主,间或演出现代戏或举办音乐会。1985年,演职人员增加到50多人,服装、乐器、道具、灯光、舞台美术和扩音等设备基本齐全。并逐步吸收了西洋乐器于秦剧演奏中,几年内,先后排演了历史戏50多出,现代戏2出,折子戏20多个,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游西湖》、《软玉屏》、《窦娥冤》、《周仁回府》、《烙碗记》、《双明珠》、《铡美案》、《白玉楼》、《金沙滩》、《劈山救母》、《出汤邑》、《狸猫换太子》、《四进士》等。剧团系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基本费用均由县财政拨款,演出收入则由剧团用于购置服装设备。剧团成立后,多在县城、河西堡和金川工矿演出,秋后,则多在农村演出。1980年以来,还先后到张掖、山丹、武威、古浪、天祝、永登、民勤和兰州市演出,受到观众好评。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