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影放映发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影放映发行
分类号: J909
页数: 2
页码: 766-7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时期至198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电影放映发行发展情况
关键词: 电影 放映发行 永昌县

内容

民国时期,永昌县没有电影放映设备和机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首映无声电影进行抗日宣传。民国三十二年(1943),甘肃省电影放映队巡回永昌,开始放映有声电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成立第一个电影放映队,有放映机1台,发电机1台,放映员2人,在城乡巡回放映。1956年成立放映二队。1958年成立放映站。共有职工7人,配备移动式放映机1台,发电机1台。当年在县城建成大众会堂,既是会堂,又是电影院。放映站每年可在内放映240至360场。农村则有电影放映一、二队巡回放映。1967年,成立电影放映管理站,职工11人。到1972年,管理站下属电影放映站1个(县城),电影放映队7个(县直属6个,新城子社办1个),放管人员增加到32人,在全县农村和工矿确定了250个电影放映点,由7个放映队分片轮流放映。1976年,全县放映人员增至80人。12个公社,均建立起电影放映队,个别大队建立起电影队或购置了放映设备。1978年,建成了河西堡电影院。1979年,县城电影放映站和河西堡电影院各添置35毫米固定式座机1台。1980年以后,朱王堡、新城子、焦家庄三个公社办起了集镇电影院,各购置了35毫米移动式放映机。1981年,县电影放管站改为永昌县电影公司,配备了放管发行专职人员15人,负责全县(包括中央、省、市驻永昌的工矿企业单位)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是年,全县共放映电影1.34万场,观众达79.9万人次,放映和发行两项收入45.2万元。1985年有工作人员29人。全县全年放映电影6528场,观众29.9万人次,放映、发行两项收入29万元此后,由于电视的普及,电影上座率逐年有所下降。
  电影院1957至1958年在县城西街建成大众会堂(供开会、放映、演戏),建筑面积2048平方米,设座886个,设备齐全。1978年改建和技术处理后,继续使用。同年,建成河西堡电影院,设座960个。1984至1985年,在县城北街建成影剧院1座,投资92万元,建筑面积2212平方米,设座1100个。在农村,先后建乡镇电影院四座。即:新城子镇于1985年7月投资14.8万元,建成厅式影院1座,建筑面积919平方米,设座750个,有16毫米和35毫米影机各1台,工作人员3人;朱王堡镇于1982年改建厅式影院1座,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设座336个,有16毫米和35毫米影机各1台,有工作人员2人;焦家庄乡于1984年9月投资2万元建成厅式影院1座,建筑面积330平方米,设座504个,有16毫米和35毫米影机各1台,工作人员2人。1985年水源乡西沟村建影剧院1座。全县电影事业的发展情况详见表202。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