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石刻石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5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石刻石碑
分类号: K877.4
页数: 3
页码: 749-75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的石刻石碑,其中包括了御山瑞像石刻、圣容寺石刻文、花大门石刻、石门洼石刻文、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明平羌将军祁忠勇公战胜碑等。
关键词: 文物 永昌县 石刻 石碑

内容

第一节 石刻
  御山瑞像石刻御山瑞像即是圣容瑞像。位于今永昌县城北直距10公里的圣容寺,寺今已毁,瑞像身躯依山雕刻于浅红色的松脆的花岗岩石壁之上,至今线条仍很清晰,为浅浮雕立佛。瑞像北面山顶上现存唐塔一座。佛像通高6米,其中佛首67公分,为另石雕制。瑞像佛身雕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瑞像佛首雕刻于北周元年(公元557年)。佛首现存于永昌县文化馆,头顶有较低平的螺髻,面相方颐,鼻梁隆起,直通额际,眼睛鼓起,俗谓之肉眼泡。在上眼皮下方,有明显的曲线一条,呈现出浓厚的印度造像影响的风格。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御山瑞像的保存,为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和古代佛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古代有关“凉州盘和(即番和,今永昌县)都督府御容山圣容像”的记载颇多,尤其以唐初高僧释道宣著作为最,如《续高僧传》、《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文弘明集》和《法苑珠林》诸书中均有祥细记载。国外也有不少研究圣容寺和圣容瑞像的专著。今敦煌莫高窟的231窟、237窟、98窟、61窟、72窟中都绘有此圣容瑞像;在敦煌莫高窟第300窟等窟中的彩塑雕像中,也有几窟是以此石佛瑞像作为窟室主尊佛像而被雕造的。另在莫高窟藏经洞的绢画中,也有一幅是以番和御山谷中石佛瑞像故事的内容而绘制的等等。圣容瑞像的保存和发现,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圣容寺石刻文位于圣容寺南面山崖下边石壁上。约刻制于西夏时期。文字距地面2.4米,通高1.8米,宽2.4米。为阴刻文字。自左至右横写,共4行,每行6字,每字大小约20厘米。用六种文字刻成两方佛教“六字箴言”。左边一方共四行,从上到下第一行为八思巴文,第二行不清,疑为蒙文或回鹘文,第三行为西夏文,第四行为汉文,汉文为“唵嘛你钵弥吽”。另一方在右边,共两行,上行为梵文,下行为藏文。其西200米处,分别各有数块刻文。字迹模糊,不易辩认。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大门石刻位于县城北金川西村长城以北壕墙山峡谷北壁之阳,形似大门而名。石壁上刻石作塔形一长排,长约50米,皆浮雕,每座中有方孔。塔群中有一洞窟。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洼石刻文位于塔儿湾村南山白崖子沟石门子洼四、五十米高的山壁上,刻文曰:“人心人德人首长”,每字见方约2米多大。
  石峡口石刻文位于长沟西端的峡口山上,右刻四个大字:“锁控金川”,左边为“大明嘉靖三十一载四月十日刑部郎中来新恤刑金陕前给事中鄢陵陈棐”。下为“十一日”。
  四台子石刻文位于今圣容寺南5公里,县城北5公里的“九径八涝池”四台子寺院遗址对面石崖上。刻文很多,蚀剥严重不可辨,仅存“福如东”三个大字,为阴刻文字。寺遗址前一巨石上,刻有“隆庆重修”寺院几行文字,大多剥蚀。
  石头沟石刻文位于新城子镇东南石头沟牛肉刀板石附近的岩壁上,刻文左侧竖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右侧横排写“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加八,八加七,九加十,再加十”。
  北山石刻文位于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北金川河北岸的大口子西侧“北山岩画”以西500米处,系民国时期记载自然现象的一段文字。原文:“三月初九日正午刮黑风一时”,“民国十七年三月吉日兴工王蔼堂,石工徐。”
  北山岩画位于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北,金川河北岸的大口子西侧。岩壁上有各种动物图形。单体32个。岩面向北,面积东西长10米,高9米,均为石头砸刻。
  涝池沟岩画位于双井子牧场以南白石头沟涝池沟。岩壁上刻有各种动物图形的岩画3处,并刻有文字(蒙文)。
  洪(红)羊圈岩画位于金川西村二队北山红石崖处,东崖有一人像和二字,字为“郭”、“白”,西侧有动物画像(虎),旁边有一器物(香炉)。
  韩家峡岩画位于金川峡水库大坝以下约2.5公里的韩家峡。岩壁上刻有几幅鹿鹤图形。
  第二节 石碑
  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五凉志》记:“碑在永昌县城北二十五里的圣容寺高昌王纽林的斤墓上,立于元延佑年间。”《永昌县志》记:“顺帝至元间,其子御史大夫帖睦儿普化来永昌上坟,奉敕立世勋碑。”该碑今藏于武威县文管会。碑残高1.8米,宽1.7米,36行,行残存41字(原碑每行92字),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其内容对回鹘人的起源和流派作了详细叙述。
  明平羌将军祁忠勇公战胜碑《永昌县志》嘉庆本记:“碑在县东三里许”,立自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九月,碑文由甘山道金秉抡撰,碑已失。碑文载于《永昌县志》乾隆本艺文志。
  张将军战胜处碑明万历二十年(1592)在今王信堡大坡头南有一块为陕西总兵官张臣立的“张将军战胜处碑”。1958年左右失。
  钟鼓楼维修碑共有二碑,均立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均高2.5米,宽1米。座高0.56米,以上二碑现置放于县城钟鼓楼上。
  重修庙学碑该碑立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碑文由江朝宗撰,已失。
  西林王公墓碑该碑立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五月,位于北山之阳,已失。
  重修关帝庙碑该碑立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十一月,已失。
  重修三皇庙碑该碑立于民国八年(1919年),已失。
  灵应寺碑(寺原称灵佑庙)该碑立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九月,高1.5米,宽0.62米,厚0.12米,现藏于县文化馆。
  圣容寺碑现存武威县文管会(详见三章二节)。
  胡执礼墓志铭详见四章。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