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5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5
页码: 745-74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的古建筑,其中包括了汉、明长城、圣容寺塔、北海子塔、钟鼓楼、北海子古建筑群、东会馆等。
关键词: 文物 永昌县 古建筑

内容

汉、明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工程奇观之一。长城东西穿越永昌县境120公里。东与民勤县交界的大口子以南长城相接,(1982年2月永昌县人民政府编写的《甘肃省永昌县地名资料汇编》159页误写为“东起于接连民勤县的喇叭泉)。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以西长城相连。汉代始筑,明代增修。现存部分大体可分为三段:青山堡至民勤县界为东段,长40多公里;金川西至月牙湖为中段,长20多公里;王信堡村羊庄子至绣花庙为西段,长20多公里。金川峡一带的悬岸峭壁,为天然屏障,未筑长城,长约30公里。东段因地处荒漠戈壁,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城垣颓圮呈两米高的沙土脊梁,但烽墩基本完好,屹立于茫茫戈壁之上,均为约20米见方的墩堡,外筑长约30米的围墙,向东置门,内有坡道可登墩顶。中段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风沙侵蚀较轻,基本完好。大多地段城垣高约4米以上,夯层清晰,有的地方墙垛尚在,特别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约7公里的城垣尤为完好,烽燧突起,筑内外两道城墙,向西伸展,气势磅礴。西段地处大黄山北麓,自然风化严重,城垣多为高2米左右的土梁。在绣花庙附近的内侧,还有一古城遗址。据《辛卯侍行记》记载:为泽索谷(即古城洼滩)之日勒城遗址,城垣大多高4米以上,边长约250米,向东置门。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永昌县境汉明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容寺塔位于圣容寺(见本卷第二节)寺背高山顶上。塔因寺而名,为圣容寺建筑之一。建于唐代,其形与西安小雁塔甚似,是永昌县现存最早的古塔建筑。高16.2米。塔基层每边长10.8米,为七级方形,空心砖结构。第一层北墙有佛龛一座。基层较高,向南置门,可供出入。塔内原有木梯,直通塔顶,现已损缺。塔身无雕刻,但内有壁画遗存及文字题记。塔檐为砖横斜衬砌,层层叠涩挑出,塔刹已残。1984年县政府和省文化厅拨款加固维修。该塔以南隔河对面山崖上另有一方形七级砖塔,高4.9米,外形与大塔相似,同属唐代建筑。1984年也进行了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子塔又名金川寺塔,因塔依木结构观河楼,又俗称观河楼塔。位于县城北1公里,金川河南岸石台地上。为砖结构七级六角实心塔,塔基土台宽6.1米,长12.6米,通高约30米。塔角装有琉璃兽头及风铃,层层置单檐,以砖叠涩衬砌挑出,一至三级交错开门,至顶端冠以圆锥形铁刹。塔基层西东壁题有“定西戎”,“光东阙”砖雕匾额。塔原为唐时敕建的金川寺所属建筑,后来,寺、塔均毁于战乱。明永乐年间复修大寺的同时,在原塔旧址复修成现塔。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寺毁,唯塔独存于今。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位于县城中心,明万历初奠基,十四年(1586年)建成。楼分台基与楼体两部分。台基边宽22米,周围87.2米,高7.2米,外表以明式青砖护壁,中呈拱洞通达四街。规制仿西安钟楼,方形,楼体二层三檐,盝顶塔式宝顶。通高24.5米。楼体四面各悬巨匾三块,匾文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东上、中、下);“文运天开”、“魁壁联辉”、“云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西上、中、下)“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北上、中、下)。台基拱门上镌有:东“大观”,“南“迎熏”、西“宁远”,北“镇朔”。一层楼台上置大铁钟一口,内置大鼓一面。
  钟鼓楼曾多次维修。清顺治时参将郑续善补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白钟麟动员乡里大事修缮。此后200多年里,经历了多次地震。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后,楼体倾斜下陷,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层层渗漏,有倒塌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几次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重修,1984年6月24日动工,1986年6月底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文化部门参加剪彩验收。维修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样。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杉,飞头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础,以钢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离制品厂重造琉璃瓦兽八卦式宝顶。请国内各地名书法家依原文重书匾额。由咸阳古建筑维修队彩绘。由县离合器厂新铸高1.35米,口径1.1米,重1吨铁钟。由县木器社等单位新制面直径1.6米大鼓一面。对损坏的风铃等原件,均恢复原样。这次维修,共用经费53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万元。总用工2.6万个。
  北海子古建筑群北海子古建筑始建于唐代。《永昌县志》记载:“城北二里许,曰金川寺,唐时敕建。僧慧妙不时募资修理。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蔚然深秀。”“寺偏东又有水云观,有亭可以坐玩,前为观音台,起绿潭中,又前为韦驮堂,以桥通之。”还有明、清增建的魁星楼、浮图(即佛塔)、太清宫、转轮寺、酒仙阁、雷台、药王洞、火神宫等。东偏西有五圣宫寺,总共有20多个建筑。“鳞次相接,其地周延五六里,高下布置,据一邑之胜”。民国十八年(1929年)和二十五年(1936年)北海子古建筑绝大部分分别毁于地震和兵燹。只剩两座古塔等少数建筑,民国后期,县民募资,维修水云观(即今五佛寺),新建了天师殿、油神宫等,后部分又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北海子古建筑,曾多次维修,彩绘五佛殿,洁音殿、看河楼等建筑,加固了北海子塔的基础(另一古塔在“文革”中被炸毁。)1982年搬迁城内北街明代建筑金牛寺于原天师殿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政府决定逐步维修北海子古建筑。从1980到1985年,省、地、县先后拨款47.5万元,落架重修了湖心二亭(原观音台和韦驮堂),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台基,支柱间流水贯通,两座亭子南北相对,两亭之间和南亭与海子边缘之间均由水泥拱桥连接,并修复了马踏泉,泉上建起六角重檐亭一座,仍称马踏泉亭;在湖东侧台地上拆去看河楼,新建起形态各异的三连亭一座(一大两小三亭连一起);湖东北侧原转轮寺址旁新建仿古亭一座,名绿漪亭;湖东山上原魁星楼、魁星阁址上建起大型仿古亭一座,名显美亭;再东小山上电视差转台两侧,新建小型仿古亭一座,名骊靬亭。
  现在北海子逐步形成的建筑群,成为北湖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会馆位于县城东大街北侧,建于明代,现存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会馆位于县城东大街文庙街巷口,现存山门,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洞位于北海子公园,建于清代。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佛寺位于北海子公园,建于民国。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阁位于朱王堡镇三沟村,建于民国。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山窑塔又名镇火塔,位于红山窑乡红山北侧约2公里处。建于明代,为实心砖塔,塔高7.5米,共11层,塔基高2米。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