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石窟寺庙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石窟寺庙遗址
分类号: K878.6
页数: 4
页码: 738-7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的石窟寺庙遗址,其中包括了圣容寺、云庄山石窟寺、云庄寺、灵观殿石窟、孩母山石窟等。
关键词: 文物 永昌县 石窟寺庙遗址

内容

圣容寺位于永昌县城北直距10公里的山谷中,这里现在是北海子乡金川西村辖地。寺初建于北朝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建成后命名“瑞相寺”。隋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御笔改名“感通寺”。中唐后,河西为吐蕃统治时改名“圣容寺”至今。在温长的岁月中,经多次重修和维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只存寺门和几间殿宇,1953年被当地农民全部拆除。圣容寺座落在高山峡谷中,峡谷东西走向,中有小河,一股清泉长流。南北均为高山,古长城经寺北蜿蜒东西。寺院位于河道北岸,面向南,依山而造。圣容寺遗址现存寺院台基和瓦砾堆积;“圣容瑞像”身躯部分刻制在原寺正殿的石壁上,依山而立,非常清晰。佛首现藏于永昌县文化馆;寺后山顶上和寺前隔河山顶上完整地保存着大、小唐塔各1座(详见古建筑节);寺前石崖上保存着西夏文等“六体”文字石刻(详见石刻节)。所存瑞像和唐塔均为甘肃全省所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圣容寺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5月在今武威县城出土了石碑一块,碑文较详细地记述了圣容寺及圣容瑞像的由来,后由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和武威地区文管会党寿山作了考释,拟名曰《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现藏武威县文管会。
  碑仅存下半段,上段及碑额、碑座皆缺。因长期埋藏地下,除上部前沿、正面右下方缺损,中间被推土机铲损数字外、周围边缘基本整齐,镌刻文字大部分清晰可辨。残碑高152、宽115、厚37厘米。正面真书文字25行,行距2厘米。每行容字不等,最多者如第一行、为47字。共现存千余字。文字排列,除上部紧靠边沿外,其余三面均留有空白,下空8厘米,左右各空7厘。残碑顶端正中,有长62、宽17、深10厘米的凹形卯眼,底部正中有长75、宽25、高17厘米的凸形榫头、应与上段碑榫头和下面碑座卯眼相接。文录于下:
  ①(缺)延元年丹阳僧刘萨何天生神异动莫能测将往天竺观佛遗迹行至于此北面顶礼弟子怪而问□□□□□
  ②(缺)□少即是丧乱之象言讫而过至后魏正光元年相去八十有六年猎师李师仁趂鹿此山忽见一寺俨然化□□□□□
  ③(缺)□师仁稽首作礼举头不见其僧窃念常游于兹〓未曾有如是遂垒石为记将拟验之行未越界忽□雷震
  ④(缺)□属魏末〓乱生人塗炭萨何之言至是验焉师仁于时怀果走诣所部言终出柰柰化为石于是□□叹此希有之
  ⑤(缺)□之东七里涧夜有神光照烛见像首众疑必是御山灵相捧戴于肩相去数尺飞而暗合无复差殊于是四众悲欣千里
  ⑥(缺)周保定元年敕使宇文俭检覆灵验不虚便敕凉甘肃三州力役三千人造寺至三年功毕〓僧七十人置屯三
  ⑦(缺)丿削逾明至今犹然至周建德三年废三教敕使将欲毁像像乃放光溢庭使人惶怖具状闻奏唯兹一所
  ⑧(缺)□凉州行至寺放火焚烧应时大雪翳空而下样风缭绕扑灭其焰□梁毁栋今亦见存又于南岸见一僧
  ⑨(缺)六番禾官人为我于僧隐处造一龛功德今石龛功德见在又至开皇九年凉州总管燕国公诣寺礼拜忽
  ⑩(缺)樊俭等至寺供养师等见青衣童子八九人堂内洒扫就视不见具状闻奏驾还幸之改为感通寺又至
  (11)(缺)远之则见朝看石上依希有处至大唐贞观十年有凤□五色双鹤导前百鸟蔽日栖于像山所部以
  (12)(缺)天乃〓活贞观十年三藏法师从五天竺国来云□□□下有像一双彼国老宿云一像忽然不知去处玄
  (13)(缺)知此上众生有缘神能兵部尚书郭元振往任安西都护曾诣寺礼谒因画其像后奉使入强虏乌折勒宣
  (14)(缺)仰视是日大雪深尺余元振岳□移晷不动虏狂□失神暴卒于夕虏五男娑葛之徒凶捍尤甚劈面枕戈将
  (15)(缺)遂便闻奏中宗令御史霍嗣光持幡花□□绣袈裟各一幅皆长册余尺阔十三幅诣寺申敬礼其时当
  (16)(缺)光现大云寺僧元明先住彼寺常闻寺有□钟响独恨未闻恒自投地礼拜供养恳撤自誓旬月无徵
  (17)(缺)御山谷中远近无泉源山谷燋涸独於□□西北二三里泊然潜出清流堪激小轮经过茄蓝溉寺田二三十
  (18)(缺)近寺四五十里孤游独宿晨去夕还爰□□□秋毫不犯山中石壁常有鸠鸽群飞佛殿昼开曾不敢入开
  (19)(缺)知运杜宾客共诣一婆罗门三藏□□不久皆有大厄不可过宜修
  福德运□之信宾即罄舍所有
  (20)(缺)□至今无急事俱验焉若乃乡曲贱之人远方羁旅之士或飘□独往叩地申冤或子尔孤游瞻颜乞愿慈
  (21)(缺)□□凉都会万里□通征税之□往来□时之所填委戎夷杂处〓害为常不有神变之奇宁革顽嚣之
  (22)(缺)□彰无微不烛何异今台山之瑞相折天竺之慈颜福于兹方难得而称者也且虑人代超忽传说差殊有
  (23)(缺)相传庶□劝善之词以表大慈之致时天宝元年壬午徵士天柱山逸人杨播记
  (24)(缺)□□□□□初心此地后便以此处为白马寺至宇文灭法其地□俗居者多不安遂复施为感通下寺时五凉
  (25)(缺)□□□赤水军使京兆王公倕同赞灵迹以传海内有缘
  云庄山石窟寺位于县城东南直距25公里的云庄山中。山寺北麓有东大河环绕,寺之四周皆奇峰峡谷相抱;寺脚之下有山泉细流,峰巅之上有云气滃罩;山势峭立如墉,山路盘旋幽深;佛洞寺观,皆依山而就,高下参差;苍松幼林,盖峰峦皆有,遮云蔽日;登峰北望,水田、村落、渠路一望无际。永昌县八景之一的“云庄铺翠”即在此。
  云庄寺始建年代无考。石窟开凿于晋,《五凉志》和《永昌县志》清乾隆本记:“晋代名僧摩阿(刘萨诃)初栖云庄山寺,石窟中有其挂锡处。”盖为建寺兴盛,其建筑均毁于民国十六年大地震。
  云庄寺遗址寺观残迹尚存,有大小石窟21个,分布在长180米,高60米的岩石面上。寺南脚下的盘山路上有东西石井各一口,终年不竭。西井之下,有一巨石,上刻“松云涌翠”四颗大字(刻年不详)。遗址于1982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崖石窟位于云庄石窟东南2.5公里的石佛崖上。开凿于晋代。原有栈道、亭阁已毁。现存大小石窟9个,其中一窟内有泥塑彩绘佛像。1982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观殿石窟位于云庄寺石窟北2.5公里处的石崖上。开凿于晋代。原重建灵观殿庙宇已毁,现存大小石窟4个。
  孩母山石窟位于宁远堡乡西北约15公里的孩母山半山腰。石窟为天然生成,洞中供一石佛,下有甘泉,四季不涸不溢,洞顶有水珠不时下滴,发出叮咚悦耳之声,现在古寺已毁,只存石窟,也已塌塞。1981年随着宁远堡乡移交金昌市管辖。
  金川大寺即前大寺。位于县城北1公里处,金川河南岸的石台地上。唐时敕建,为永昌第一禅林。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重建。万历十八年(1590)维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整体重修。该寺大部分建筑毁于战乱和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现仅存寺遗址和北海子塔(塔见古建筑节)
  后金川大寺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的“九径八涝池”,即四台子寺院,现遗址尚存,四级石台完好。与前金川大寺,同建于唐代。现遗址处山崖上有石刻(见石刻石碑章)。
  现今有关资料记,圣容寺在清乾隆五十年改名为后大寺,但《永昌县志》乾隆本记圣容寺仍为圣容寺,无别名。虽县志嘉庆本个别地方有叫后大寺的,但并无说后大寺就是圣容寺。后大寺是群众的俗呼。《永昌县志》记载,唐末在县北二里敕建金川大寺,为永第一禅林。清顺治年间苏铣编撰的《凉镇志》所记更为清楚:“金川大寺有二:一在城北一里(应为二里),一在城北十里,名后金川大寺”。又记:“圣容寺在城北二十里。”苏铣在此文中明确指出三地,说明城北二里金川大寺为前大寺,圣容寺即为圣容寺,真正的后大寺则为城北十里已毁的大寺院,即群众所谓“九径八涝池”的四台子寺院。
  武当山寺位于县城北武当山上。建于清乾隆以前。据山上现存石刻记载:光绪六年三月初八至五月初五,修补了道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毁,后重建了山麓大殿、百子洞等殿宇。1950至1965年损毁,现存寺庙遗址和百子洞石洞。
  古佛寺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处,又名土佛寺(现红光园艺场驻地),毁于清同治年间,现存寺庙台基。
  吉祥寺位于县城东70公里,朱王堡镇北约7公里处的喇叭泉(有上下二泉,名曰“喇叭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观曾多次维修,1958年后逐步损毁。现存遗迹和长23米、宽16米、高9米的土台一个。遗址附近发现有规模较大的汉墓群。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