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堡寨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堡寨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5
页码: 733-7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的堡寨遗址,其中包括了水泉堡故址、新城堡故址、南固城堡故址、破城子故址、永宁堡故址等。
关键词: 文物 永昌县 堡寨遗址

内容

永昌县地,不但有古代留下来的为数可观的县城遗址和重要兵防城池遗址,而且有不少堡寨遗址,现就重要堡寨遗址作简要记载。
  水泉堡故址位于现永昌县城西北32公里的红山窑乡水泉子村。城呈东西向,东西660米,南北260米,东西各开1门,门宽4米,墙厚3米,高6米,为夯土板筑,夯层厚12厘米。四周大部残垣尚存,最高处约1丈余,城垛可辨。护城河宽5米。城内距地表90厘米以下有文化层,文化层厚60厘米,内有灰陶片、锈铁、酱釉瓷和大量尸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四日,林则徐被贬新疆路经此堡留宿一夜。《甘肃通志稿》记:“堡在永昌县城西北六十里,周围二百八十丈,去城西北一百里大白箕笈口,一百二十里小白箕笈口,一百八十里石昌(井)口。”《秦边纪略》记:“焉支山在南五里,大草滩在焉支之南,北长城在北十里,当西硖山之下,高古在南二十里。三道沟、山冈之沟有三,横截于路,往来之所必经也”。《凉镇志》记:“堡周围二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二。”《凉镇志》、《五凉志》、《永昌县志》均记:明在水泉堡置水泉驿和水泉递运所,并设水泉堡守备一员。清置水泉驿和水泉递运所。设驿丞一员,并置水泉堡营,设守备一员。
  新城堡故址位于永昌县城西南38公里处的现新城子镇驻地,建于明洪武年间。《秦边纪略》记:“新城堡,东接蹇占口,西连高古城,旧为民堡,今且屯兵。盖大草滩,焉支山切近于堡,堡之南有壑落口,特为要害。东北至永昌县城七十五里,西至高古城四十里。”《五凉志》记:“新城堡清时设新城营,设都司一员”,《甘肃通志稿》记:“新城堡在县西南七十里,明洪武年间置城,城周一里,去城西南一百里大河口,去北(应为南)一百三十里脑儿都山口,去西二十里大草滩”《永昌县志》记载的情况与其他古籍相同。古新城堡现遗址无存,规模无考。
  南固城堡故址《甘肃通志稿》等古籍载:南固城堡在永昌县西,明置城。城周二百一十丈。去城南有寒鸦沟,去西南一百一十里平羌口和鸾鸟山口,大黄山在北一里,山之西麓即大草滩。遗址今存,在现在的八个墩滩,民间称为上固城;在上固城西南,又有一固城,民间称下固城。
  破城子故址位于西石门口子处(原属永昌县,现属肃南县马营乡西城村)北距新城子镇20公里。在永昌、肃南县界以南2.5公里处,城呈东西向,东西各开一门,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墙残高约2米,夯土板筑。但现留残墙,不似原城墙,似以后新筑。
  水磨川堡故址水磨川堡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在的水磨关就是古水磨川堡。东距县城10公里,北距北山3公里。《秦边纪略》、《凉镇志》等记:水磨川堡即云川也。堡北小寺,寺北即川。云川之水,发源于鸾鸟山之平羌、脑儿都山口,东流至此,水势甚急,可以转硙,故以名川。其水北流入昌宁湖,南山在南八里,蹇占口在东南七十里,北山在北七里,东至永昌城二十里。堡有防兵数名。水磨川堡周围一百八十丈,高二丈,厚八尺,开城门一。明、清时均置驿站和递运所。
  真景堡故址位于永昌县城东10公里,即现在东寨乡政府所在地。建于明洪武年间。堡城南北向,向南置门。城墙大部毁于1927年大地震,堡城北面和东北残垣尚存。到1985年前后,其址大部分平整修建了乡政府机关和民宅。《甘肃通志稿》记:“堡在县城东二十里,明置。城周一百八十丈。”《凉镇志》记:“堡一座,周围一百八十丈,高二丈,墙厚八尺,开城门二。”明、清在此均设驿站和递运所。
  永宁堡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50公里的今水源乡永宁堡村所在地,也是水源乡政府驻地。堡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南北向,向南置门1949年左右,残垣尚存,后逐步拆除,其地由乡政府机关修建占用。《甘肃通志稿》记:“永宁堡在县城东一百二十里,明初置城,城周三百二十丈。东北七十里浪口洞,北七十里龙口山。”《凉镇志》记:“堡一座,周围三百二十丈,高三丈,厚一丈五尺,开城门一。”《凉镇志》、《五凉志》、《县志》均记:“明时设防守1员,兵599名。清时设永宁营,把总1员,防兵50名。”《秦边纪略》记:“永宁堡,后魏置永宁县,而改西郡治于此,西魏废西郡而改永宁县为弱水县也。西达永昌一百二十里,东邻蔡旗三十里,长城在北二十里……”《秦边纪略》所记的永宁堡的四至十分符合现在永宁堡的地理位置。但是,要说在永宁堡置过西郡和永宁县及弱水县,此说不确。《晋书·地理志》记:“西郡汉置”、“西郡统县五,即日勒、删丹、仙提、万岁、兰池”。《甘肃通志稿》等古籍记:“后汉建安中于日勒县置西郡,删丹属之。北魏改删丹县曰山丹县,改日勒县曰永宁县,亦属西郡,西魏废西郡,改永宁县曰弱水县,北周省弱水入山丹,属张掖郡……”。古籍记载西郡治在日勒县是统一的。所不同的是有的古籍说日勒县治在定羌庙(即现在的绣花庙)附近,有的说在水泉堡(即现在的水泉了)。如果日勒县治没有明确的地点,西郡治在哪里也就不好肯定。但是《秦边纪略》说永昌县的永宁堡是西郡治和永宁、弱水县治,显然是错了。
  宁远堡故址位于永昌县城东北直距28.4公里处,现宁远堡乡政府驻地,也是宁远堡村所在地。建于明洪武年间,堡城西1公里为龙景山,南2.5公里为杨家大山。堡分内外两城,内城系明代所筑,外城约清代筑,内外城向一致,略呈西北东南向,有南北二门,二门均有瓮城,置楼,南门楼曰“财神阁”,北门楼曰“火祖楼”。内城只设南门一,门楼曰“文昌宫”。堡城至1949年半圮,1956年以后逐年拆墙取土积肥,至1970年左右,旧址为乡政府修建占用。《甘肃通志稿》记:“宁远堡,在永昌县北七十里,明洪武年间置,左右皆山。”《秦边纪略》记:“突出于边外,左右皆山,前后筑堡,有险可凭,有兵可守,东北九十里至镇番卫,昌宁湖在北四十里,湖多水草杨木,永昌人常牧马刈刍于此。湖侧有破古城,可以栖息,西若坤都鲁,东若贺兰山诸族,皆游牧于此。堡有守备。南至永昌八十里。”《凉镇志》、《五凉志》、《永昌县志》记:明时在此设守备1员,兵323名;清置营,设守备1员,兵135名,隶烽墩29处,城周围二百一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一。该遗址属宁远乡,1981年将该乡划给金昌市管辖。
  王信堡故址古时称王秀堡。位于县城西北直距25公里的红山窑乡王信堡村,即大坡头西侧。堡城边长约150米,向东置门,城迹残存。
  金川堡故址位于县城西直距20公里的现红山窑乡三条沟梁。清初就有堡城。城堡于1974年左右拆除,遗址犹存。
  姚家寨故址位于县城西直距约30公里,红山以南2公里处。现为红山窑乡姚家寨村驻地。清初就有寨城。1960年左右堡城尚好,残高3米,边长约200米,向东置门,后逐步拆除,遗迹犹存。
  通信堡故址古称屯兴堡,位于县城西直距29公里的现新城子镇通信堡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150米,向东置门。1950年左右堡城已残,后逐步拆除。
  塔儿湾故址位于县城西直距约18公里的现新城子镇塔儿湾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民国末墙残,1950年以后,逐步拆除,遗迹犹存。
  四十里堡故址位于现六坝乡驻地。位于县城东20公里。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向南置门。遗迹犹存。
  头坝堡故址位于县城南直距13公里的现东寨乡头坝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向东置门,1970年左右拆除,遗迹犹存。
  八坝堡故址位于县城稍东南直距约25公里的现六坝乡八坝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50米,置东西2门。1950年只存城迹。后拆除。
  九坝堡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约29公里的现六坝乡九坝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向南置门,现存残墙数段。
  永安堡故址位于现永安堡村,也是现南坝乡政府驻地。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置东西2门,民国末毁。
  五坝寨故址位于县城东南直距约17公里的现六坝乡五坝村。清初就有寨城,边长约200米,向东置门,民国末逐步拆除。
  四坝寨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约14公里的现东寨乡下四坝村。清初就有寨城,约民国末毁。
  汤吕堡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约54公里的现朱王堡镇汤宁村。清初就有堡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200米,宽170米,清末民初毁。
  朱王堡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约56公里的现朱王堡镇所在地。清初就有堡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200米,宽约170米,民国初毁。
  陈仓堡故址位于朱王堡镇南5公里的现陈仓堡村。明洪武年间置,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250米,宽230米,1953年左右拆毁。
  新堡子故址位于朱王堡东4公里的现新堡子村,古称新城堡。清初就有堡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700米,宽约500米。现存残垣。
  郑家堡故址位于朱王堡镇偏东北直距约8公里的现郑家堡村六队。明洪武年间置,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南北宽约200米,东西长约250米,东南角建碉楼,高约18米,现存残墙数段及碉楼土台。
  董家堡故址位于朱王堡镇偏东北直距约9公里的现董家堡村。清初就有堡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200米,宽170米,民国初毁。
  龚家堡故址古名宫家堡,位于永宁堡东北直距约9公里的现新沟村。明洪武年间置,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200米,宽170米,民国末毁。
  梅家寨故址位于朱王堡镇南2公里的现梅头沟村。清初就有寨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300米,宽210米,民国时已圮,1958年左右拆除。
  杜家寨故址位于永宁堡偏西南直距约6公时的现杜家寨村。明洪武年间置,城呈东西向,向东置门,长约700米,宽约500米,民国时圮,1958年左右逐渐拆除。
  河西堡故址位于县城东北直距约16公里的现河西堡村。清初就有堡城,长约200米,宽约100米,向东置门。1950年墙已残。1964年因修建地区医院拆除。
  河东堡故址位于河西堡村东南2.5公里的现河东堡村。明初置,民国末期存残墙数段,边长约800米,向东置门,1950年后逐步拆除。
  青山堡故址位于河西堡镇东直距约16公里的现青山堡村。清初就有寨城,边长约100米,向东置门,1955年以后逐步拆除。
  宗家寨故址位于河西堡镇东南直距约5公里的现宗家庄村。清末就有寨城,民国末仅存残迹,边长约200米,向东置门。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