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城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城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7
页码: 727-73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的古城遗址,其中包括了鸾鸟城故址、番和城故址、番和(禾)城遗址、显美县城故址、焉支县城故址、大斗城故址、金昌城故址等。
关键词: 文物 永昌县 古城遗址

内容

鸾鸟城故址《方舆纪要》记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县有鸾鸟山因以名县。”《后汉书》记“鸾鸟汉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记:“鸾鸟在永昌县西南,遗址即今上房寨子。”《永昌县志》记:“鸾鸟城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汉武元鼎六年(前111)筑其地,依鸾鸟山故名。今上房寨子即其遗址。”《大清—统志》记:“鸾鸟故城在今凉州府武威县南。”
  以上古籍各说不一,一说在今永昌县,一说在今武威县。1968年,永昌县修建西大河水库时,发现了一汉代古城遗址,位于今永昌县西部草原大河坝滩上房寨子西大河水库西侧高地上,祁连雪峰之阴,东临水库,南与鸾鸟山的鸾鸟沟口和平强沟口及其烽燧遥相呼应,西连山丹军马一场,北为峪谷,云气缭绕。城址东距今永昌县城约70公里,城垣久经风化,地表留存部分尚可辨认,呈不规则形状,由东南向西北置,西墙弯曲,东墙因修水库取土剥露,有平列椽孔,孔中有朽木。西、南、北墙未挖掘,南墙正中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南北220米,东西120米,城墙夯土板筑,夯层厚8至15厘米,残高4至6米。遗址有大量灰层和兽骨,出土文物有石臼、铜扣、铁犁、陶罐、五铢钱等大量汉代遗物。还有铁钟残片一片,上有文字,锈蚀严重不可辨认。根据考古部门鉴定,新发现的汉城遗址,符合大部分古籍所记的情况。故确定为鸾鸟故城遗址,并由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番和城故址《读史方舆纪要》记:“番禾城在永昌卫西。”《寰宇记》记:“番和县在今凉州西百八十里,汉旧地也。”《大清一统志》记:“番和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卫西二十里。始建于西汉。”番和县是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番和城西汉为番和县治和农都尉治所。东汉因之。三国魏至西晋仍为番和(禾)县治。后凉于番禾县治番和郡。北周废郡置镇。隋于此复置番和县,唐为番禾县治和天宝县治。五代仍为番禾县治。宋因之,后入西夏,此置永州,为凉州府地。宋元之间,县治移置金山之阳,即今永昌县城。
  番和(禾)城遗址,位于今永昌县城西焦家庄乡政府驻地水么关以南1公里处,东距县城10公里。遗迹城垣残留不多,最高处1米多,故城南北240米,东西300米。番和城遗址的确切位置还需进一步考证。
  骊杆县城遗址骊靬县建于西汉,是今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甘肃通志稿》等文献记载:骊靬置县于西汉,属张掖郡。东汉因之。三国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北魏废,入番禾。北周以地置力乾县。隋开皇中,力乾入番和县。《汉书·地理志》记:“骊靬县汉置,属张掖郡”。《大清一统志》凉州古迹条记:“骊靬废县,故址在永昌县城南。”《甘宁青史略》、《五凉志》均记:“骊靬县,即凉州南山戒地,张祚遣和昊伐之,大败而还,在今永昌县之南。”《五凉志》记:“永昌县南照面山者来寨是其遗址。”有关资料记载:两汉之际大宛、大夏、大秦等国商人,留居骊靬县城的多达千余人。
  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澳大利亚学者哈里斯先生研究的处于中国西部的“利坚”城,正是处于永昌县的这座叫作骊靬的古县城。但骊靬的历史和确址尚需进一步考证研究。
  显美县城故址1972年和1980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组和博物馆先后在调查发掘今永昌县城东直距45公里处的乱墩子滩汉墓群时,在墓群稍东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和大量的文物。根据古籍记载和文物普查考证,当是古显美县城遗址。古显美县始建于西汉,是今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读史方舆纪要》、《甘肃通志稿》均记:“西汉置显美县,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后周省入姑臧。显美县城在今凉州卫西北”。《二十五史补编》记:“显美县在今永昌县东。大清一统志显美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东。”《甘肃通志稿》、《永昌县志》记:显美县在今永昌县东古城子。出土“居延汉简”载:“□至显美戊廿三日还到”,“显美传舍斗食啬夫莫君里公乘谢横□中功一劳二岁二月口今肩水候官士吏代郑昌成。”显美县故城今只存遗迹,还需挖掘确证。
  焉支县城故址焉支城遗址,位于今大黄山东南麓红山窑乡高古城村。城略呈正方形,已残缺。东西328米,南北321米,北端有2墩,南北各置1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8厘米,护城河宽4米,南有40米见方干涸涝池一个。《读史方舆纪要》载:“焉支县在番禾县界。”《五凉志》、《永昌县志》记载:“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张轨依焉支山置焉支县。”《甘肃通志稿》记:“前凉时从番禾县析置焉支县。”《秦边纪略》记载:“后魏置焉支县于焉支山下,属番禾郡。”“高古城,后魏之焉支城也。”《凉镇志》载:“高古城堡周围二百一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一座。”《永昌县志》又载:“清雍正年间,在高古城旧址再建城廓,为正方形。”焉支故城遗址,经文物部门考证,属晋代遗存。1982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斗城故址《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大斗城在凉州卫西二百里,新唐书本赤水守捉城也,亦曰赤水军,本名赤乌镇,有赤乌泉,西魏时置戍于此。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吐谷浑叛,凉州刺史宁觇袭执其使者于赤泉,唐因置赤水军,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军之最大者,魏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属河西节度使。天宝六载(747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元和郡县志》记:“大斗军管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匹”。《五凉志》记载:“大斗军永昌县西南三十里,即塔儿湾,总志,唐开元中以赤水守捉改大斗军”。
  从古籍记载的大斗军住所方位以及与永昌县城的距离等情况判断,大斗军故址当在今新城子镇塔儿湾一带。现遗址无存,规模无考。
  金吕山城故址金吕山城,最早为晋人所筑,据《五凉志》记:“金吕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即毛卜喇堡。方舆胜览载,晋马隆依金吕山置城。”《秦边纪略》记:“晋时夷人树机能陷凉州,据险以拒晋兵。马隆率三千人,以八卦阵图作偏箱车,且战且行,奇谋间发,悉平诸夷。至永昌之金吕山,筑金吕城,城就,夷不敢犯。”《永昌县志》乾隆本记:“金吕山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晋武帝咸宁六年(280)树机能陷凉州,马隆讨平之。依金吕山筑城以守,即今毛卜喇。”《甘肃通志稿》记:“毛卜喇堡城,系明伏羌候毛忠筑。”《秦边纪略》记:“毛卜喇堡,堡在山谷,北距长城,南环北山,此水泉与永昌北门锁钥也。暗门而北,直趋昌宁,遁边墙而东南,攀崖梯石,迁六十里至永昌”“清在此设千总一员,兵四十名。”
  根据上述文献所示金吕城的方位和对永昌县境内各古城遗址的实地勘察,金吕城址的具体地点当在今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一带。此处北临长城,南环北山,为一山间盆地,适宜于筑城防守。1960年以前,此地尚存古城垣,据说城垣边长约250米左右,夯土板筑。1960年以后,城垣被毁,详情无考。
  金昌城故址《五凉志》记:“金昌城在永昌县北二里(应二十里),地名金川,今废。”《秦边纪略》记:“金川即金昌城,在卫北二十里。”《凉镇志》记:“金山在县北二十里,丽水出焉。”《永昌县志》记:“金昌城在县北金山下。”“金山在县城北二十里。晋武帝泰始中,秃发树机能败凉州刺史苏愉于此。隆安中,沮渠蒙逊既拔临松,遂据兹山。盖昔屯军地也。生煤炭,附近居民赖以代薪,又出陶器,其产与正西七十里红山同。”又记:“晋传云,晋孝武太元元年(376)苻坚遣其将苟苌、梁熙、姚、苌等来寇,张天锡率万人屯金昌即此。”
  据古籍记载,金昌城在今永昌县城北二十里的金川西村一带,清时已为废迹。群众称之为洪(红)羊圈。
  如今,这一带地理情况与古籍记载完全一样。古时称这里为金川,如今仍有不少地名冠以金川,如金川西,金川东,金川峡等。金山在今县城北二十里(即肖湾以西,圣容寺以南)。山北有流水,向东注入金川峡水库。其附近燕儿沟和甘扎子均产煤炭,肖湾东侧并有规模较大的古陶窑遗址,占地约5000平方米,灰层最厚处达10米。近几年,金川西村修建学校中,在1米以下的土层中,挖出了大量的红陶片。1985年,在今金川峡水库南岸偏西发现了大量文物,属齐家文化,又在齐家文化遗址稍南发现一将军墓,并有石碑等遗物。
  破古城故址《五凉志》、《永昌县志》均记:“破古城在县北一百一十里,与昌宁寨相近,有遗址。”破古城,现名高庙古城或大庙古城。因遗址原建有高台和庙宇得名。位于龙口山偏西北约10公里的现双湾乡岳家沟村四队。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为长方形。南北180米,东西170米。城中有城墙隔开,分为两部,外有瓮城。城垣久经风化,残缺不全,为夯土板筑。夯层厚10厘米,墙残最高3米,北城墙居中有一土墩,属晋代遗址。
  沙城故址位于水源乡北地村西北1公里处,城南不足一里为古河道(群众称山水河)。城呈正方形,正南偏东45度。南北300米,东西300米,墙基厚12米,顶宽4米,夯层厚12厘米,西北城垣残高4.2米,南北各有一阙口,当为城门,有瓮城,四周城墙各筑有马面2个,相距30米。城内外地表散布大量汉唐时期的遗物,有外表绳纹、内表菱形纹彩陶片,素面或绳纹灰陶片、红陶片等。文物工作者认为属晋代遗址,史学工作者认为属汉至唐代遗址。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人头古城故址又名炒铁台。位于现东大河林场三叉护林站南老人头山上。城呈不规则形状,南北向,向北置门,周长500米。墙基厚6米,墙垣残高3.5米,属汉代遗址。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斡尔朵城故址斡尔朵城(古名黄城儿),位于今永昌县城稍偏西南直距39公里的皇城水库东南角,临水库。为元朝永昌王阔端所筑的牧马城,并筑有永昌王避暑宫,附近有永昌王墓及王妃墓,遗址均存。
  黄城儿(今称皇城),元时为永昌王辖地,后长期由永昌县管辖,今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斡尔朵城故址有大小城各一。大城在北面,小城在南面,互距约200米大城方形,东西404米,南北400米。城墙颓圮,残高3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0至20厘米。城墙东边偏南、北边偏东和南边正中均有缺口,应为门。东墙、北墙和西北角均筑有马面。城中东北角约占四分之一的面积内,自北城墙向南筑城长258米,再折向东筑成长126米的土墙,形成大城中之小城。小城正中从西向东又隔一墙。将小城分为两半,均向西开门于大城中。大城南面的小城,呈长方开,东西338米,南北306米,城墙颓圮,最高处4米,东边和南边有缺口,应为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0至20厘米,城墙四角各筑马面一个,每边墙各筑马面四个。城四周均有宽8米的护城河。小城东面距500米有一小土山,土山上筑有内外两层土墙,现留残垣,有大量瓦砾。《凉镇志》记:“永昌卫南一百二十里为元朝永昌王牧马地,永昌王并筑避暑宫于此,遗址尚存。斡尔朵城为永昌王葬处,其西又有一墓,俗呼娘娘坟,意其妃墓。”《五凉志》记:“斡尔朵城,在永昌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为永昌王牧马城,地名黄城儿,在唐家沙沟南八十里,有永昌王避暑宫,遗址尚存,此城为永昌王葬处,其西又有二墓,俗呼娘娘坟,意其妃墓。”《秦边纪略》记:“黄城儿,元之永昌王阔端牧马之地,其时谓之斡尔朵城,有其避暑宫遗址及永昌王墓,今犹有遗址。明制于黄城设防兵二百名。”《永昌县志》记:“斡尔朵城,元永昌王筑,一名黄城儿,城南距一舍有避暑宫。”又记:“邑城中大卫又有邸基,盖自初封以来,历年多宜其频建,但不知孰为先后,至武威西北三十五里之永昌府其行宫也。”
  南古城故址位于永昌县城西直距17公里的焦家庄乡杏树庄村。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东西380米,南北320米,现仅存北端残墙12米,高3米,墙厚4米,夯层厚12厘米。1972年文物普查时,在城的北侧,发现了汉代墓葬群,城内外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灰陶。经鉴定,为汉代遗址。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古城故址位于永昌县城西直距16公里的焦家庄乡河滩村。与南古城相望,间距2公里。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为长方形,东西346米。南北250米,墙厚5米,城周有护城河,宽4米,深1至3米。1972年文物普查中,在北古城距地面30厘米的地下发现有50厘米厚的文化层,层内夹有灰陶片和尸骨,以及“五铢”和“开元”铜币,经鉴定为汉代遗址。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归城故址位于永昌县城东20公里处六坝乡政府西南侧,北靠甘新公路,俗呼“回归门”。城呈东西向,向西置门,门宽7米。城为长方形,但东南角收进,如瓦刀形。北边长238米,西边宽118米,南边由西向东长160米,折向北72米,折向东38米,再向北46米,南边总长度为198米。城外四周有护城河,北边河长260米,宽12米;南边河长210米,宽11米,东边河长160米,宽12米,西边河长(包括吊桥河)200多米,宽8米。城墙为夯土板筑,残高3.5米,夯层厚14厘米。护城河外沿均用夯土墙筑成,墙宽60厘米。为元代古城遗址。
  永昌县城故址永昌县城位于金山之阳,在武当山的砚瓦沟与福子山中间直向南1.5公里许。城北武当山下有金川河,由西向东北流入金川峡水库。今城为古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永昌县城现为中共永昌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甘肃通志稿》、《凉镇志》、《永昌县志》记载:永昌县城初建于宋、元之间,旧有土城。明代永昌卫设在这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挥张杰增筑,周七里二百三十步,高三丈六尺,厚二丈九尺,基阔三丈,顶阔一丈二尺。门四,东曰“宣化”,南曰“武胜”各三重;西曰“镇西”、北曰“安定”各两重。门各建楼,瓮城楼六,月城楼四,位置如门之重,腰楼四,角楼四,雉蝶二千有奇。成化八年(1472年),指挥高升增筑南廓城,周二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廓门二,一向东南,一向西南。城壕阔二丈二尺,深一丈二尺,东西吊桥各一。万历二年(1574),参将王廷政增廓城垣。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吴青宪补葺。嘉庆六年(1801)水冲城裂,八年重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复。民国十六年(1927年),永昌大地震,摇毁了所有城楼。北城墙雉堞坍塌。十八年县长李德鉴征集民工,修复城墙,拆除了全部吊桥和东西梢门。二十四年和三十二年,政府征派民夫维修城垣。1949年前夕,只有东、南、西三城门和瓮城在,北门已毁,部分城墙也已毁坏。至今城垣已被现代建筑全部代替。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