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4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4
页码: 724-72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古文化遗址,其中包括了鸳鸯池遗址、二坝遗址、新队遗址、三角城遗址、大墩井遗址等。
关键词: 文物 永昌县 古文化遗址

内容

鸳鸯池遗址鸳鸯池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直距18公里的河西堡镇鸳鸯池村南金川河西岸台地上,西夹山以西1公里处。遗址分为居住区和墓葬区两部分。居住区在北,墓葬区在南,两者相距约200多米。在居住遗址的断面上,暴露有灰层,窖穴和房屋遗迹,灰层中含有残骨器、石器和各种陶片;墓葬区东西300米,南北200米。1973年和1974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两次结合电厂基本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1000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和清理了墓葬151座,共出土文物3500多件。该遗址是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重要的文物发现之一。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4150±100年,系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即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遗址中的墓葬区很有特点。墓坑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式,个别有打偏洞的。成人葬埋较深,小孩较浅。葬法有单葬、合葬、二次葬和瓮棺葬等。多数墓葬头向东南、面向上,个别的墓葬头向南偏西。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葬,其次有侧身屈肢葬,还有“割体葬仪”,即将死者的脚趾割下放入随葬的陶器内。这种现象在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随葬品丰富,每墓一般3至5件,尤以生活用陶器为普遍,装饰器也较多。出土文物有石器、细石器、骨器、陶器和艺术雕刻五类。石器有:刀、斧、筒、管、石片、白色石珠等;细石器较多,主要是透明半透明石核、石片和少量玛瑙;骨器有:刀柄、匕首柄、匕首、针、笄、梳、珠、臂饰、锥、耳坠等,特别是嵌有石叶的骨刀梗这种用石骨料制成的复合工具——石刃骨刀和石刃骨匕首,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陶器有:彩陶和灰陶,多为生活用具,也有少量的生产用具。彩陶主要有:壶、罐(共五式)、杯、盆、小壶、粗红陶、高足杯、器盖;灰陶主要有:单耳杯、盘和小盅;艺术雕刻有石雕人头像。该遗址出土的全部文物由甘肃省和武威地区上调,保存在省、地博物馆。国家文物部门也曾选调部分文物交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展出或收藏。
  二坝遗址二坝遗址是1973年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发现的。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二坝村丰龙庄西古河道北侧的第二台地上。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00米。地层堆积,上层为农耕土,厚约60厘米;中层深褐色土(文化层),厚约50厘米;以下为原生土层,遗址内涵比较丰富,出土遗物有石球、石核、双耳彩陶罐、陶片、陶刀等。经鉴定,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82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队遗址是1973年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发现的。位于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墓葬分布在毛卜喇盆地东侧,北靠五当山。东西约150米,南北约200米。收集有单耳彩陶桶状杯,高8厘米,口径5厘米,腹略大于口,平底,纹饰为同心圆、弧线三角纹。遗址陶片有夹砂粗陶与彩陶两种,彩陶表面光滑并施红色陶衣,纹饰多网纹、菱形斜格纹。经鉴定,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82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角城遗址于1976年发现。永昌县和武威地区先后两次进行调查,并采取了保护措施。1979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地区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位于双湾乡尚家沟村第二生产队西北角250米处。因其形状呈不规则三角形而得名。城略呈南北向。城内南北154米,东西最宽处132米。城址四周墙基不甚规整,向南开门。城的四周淤积沙土很厚,形成周围高,中间低的锅底状。墙基宽6至8米,现存高度因地势和倒塌而不一致,最高处达4米。西墙和西北角处,都向外突出,略呈三角。东西两面各有一个缺口,从墙壁断面看,为后期所开。墙壁高处夯土里出现烧红的土块、木炭碎屑,间或还有碎陶片。在墙壁和基础上,均未发现夯打痕迹。遗址文化层堆积,多在城内,东西120米,南北150米。上层为沙土,厚25厘米;中层为灰土层,厚2.7米,土质松软,内涵遗物丰富;下层为原生土,砂和土板结而成,质坚硬。出土遗物:石器有石球、石斧、石磨盘、石棒、石英石料、玛瑙碎片等;陶器有罐、瓮、鬲、钵等,多为夹砂粗红陶,采陶较少,花纹以曲线三角纹及菱形纹为多,还有少量绳纹泥质灰陶片和一罐贝币(共130枚)。在三角城遗址略偏西南1公里处,发现了与三角城沙井文化同时期的墓葬遗址1处。因常有积水而有蛤蟆,故叫“哈蟆墩”。1978年发现,1979年在对三角城科学发掘中进行了清理。墓葬形制以竖穴偏洞为多,有过洞墓室,方向多东北和北向,无棺廓,铺芨芨草及白灰,对被葬者以红色涂头。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多有肢解上体和割断头骨的,个别有肢解腿骨和脚趾骨的现象。随葬品主要有铜刀、铜牌饰、铜泡、筒状杯、夹砂红褐陶及海贝,均具沙井器物特点。
  三角城遗址,由古城遗址、居住遗址和墓葬三部分组成。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碳-14实验室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其结果分别为距今2675±100年和距今2600±100年。相当于春秋早期阶段。属沙井文化。198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金昌市成立后,于10月将双湾乡移交金昌市。
  北滩遗址位于六坝乡政府北1公时处。东西200米,南北150米。地表有不少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泥质红陶片。文化层距地面20厘米。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大墩井遗址位于六坝乡境内国营八一农场青山分场。东靠铁路,南为荒滩,西为耕地,北为农场营部。东西400米,南北300米。地表自然暴露出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少量灰陶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下滩遗址位于六坝乡星海村北4公里处,南为九坝滩,西为星海三队,北距青山分场场部1公里,东西300米,南北200米。文化层距地表20至30厘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细夹砂灰陶片等。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九坝滩遗址位于六坝乡九坝村九坝滩。东西200米,南北150米。文化层距地表20至30厘米,地表暴露有较多的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的彩陶片。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马家湾遗址位于东寨乡下四坝村柴新庄以东1.5公里处。东西500米,南北400米。地表有少量的夹砂红陶片及夹砂灰陶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乱墩子滩遗址位于水源乡胜利村南。东临杜家寨村六队耕地,东北为胜利村九队,西为沙滩,西北为大河湾,南为吴家小庄子滩。遗址总面积4.5万平方米,文化层暴露于地表,厚20厘米。地表散布有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石磨盘、石磨棒、刀、斧等,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黑石嘴遗址位于河西堡镇青山堡村十二队以东,南距河清公路1.5公里,北紧靠古长城内线,东靠青山坝渠。东西200米,南北150米,地表有较多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以及灰陶片等。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火石台遗址位于河西堡镇河东堡村孟家庄南200米处。东为河西堡镇中学,南为贺家庄,西靠李家庄,在河清公路旁。南北100米,东西50米。地表有较多的彩陶片、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上北滩遗址位于红山窑乡毛卜喇一队。北临长城,南为耕地,东约200米处为一队民宅,西为耕地。东西250米,南北150米。文化层暴露于地表,散布有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泥质红陶片。遗址保存较好,现为荒地,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水磨关遗址位于焦家庄乡水么关村二队。南北110米,东西60米,北为居民住地,南为耕地。文化层距地表130厘米,厚约47厘米。第一层20厘米,为黑土;第二层12厘米,为黄土;第三层15厘米,为草木灰。出土器物有陶罐,文化层内有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和彩陶片。遗址保存较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马家湾子遗址位于北海子乡金川西村金川峡水库西南侧,遗址南北350米,东西200米。出土器物有双大耳陶罐、石锛、石斧、夹砂黑陶罐等。因水库常年蓄水,遗址被水浸没,破坏比较严重。经鉴定,该遗址属齐家文化类型。
  北山湾遗址位于红光园艺场(土佛寺)四队以东2公里处,南有一沙河通往黄家泉。遗址南北150米,东西100米。该遗址在修渠平地时,全部破坏,出土大量的陶片和骨架,陶片中有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少量泥质灰陶片。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