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44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二 文物
分类号: K872
页数: 35
页码: 723-757
摘要: 本卷记述了永昌县文物的古文化遗址、古城堡寨遗址、书院石窟寺庙遗址、古墓葬遗址、古建筑、石刻石碑、馆藏文物、革命文物等。
关键词: 文物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遗留和保存下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了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曾多次发出通知,印发布告,广泛宣传。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落实文物保护措施和责任,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并先后在重点文物保护地区的水源乡的胜利村、北地村,北海子乡的北海子村、金川西村,焦家庄乡的杏树庄村建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在全县聘请了文物保护通讯人员,逐步形成了文物保护网。
  四十多年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在省、地(市)的共同参与下,多次开展了文物调查和普查工作,不仅弄清了永昌县原有文物的内涵和分布情况,同时新发现了不少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重要文化遗址。截止1990年,全县共发现文物点162处,其中:1981年省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1982年县政府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上述4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2处,古遗址9处,古建筑15处,古墓葬9处,石刻4处,革命遗址4处。
  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远至新石器时期。其中著名的有现藏于酒泉博物馆的石犁1件;出土于永昌县,约为一万年到四千年前后的遗物;有位于河西堡镇的鸳鸯池遗址(属马家窑文化,有半山和马厂两个类型);红山窑乡的毛卜喇新队遗址;焦家庄乡的水么关遗址和东寨乡的二坝遗址(均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北海子乡的马家湾子遗址(属齐家文化),同时还发现了汉、晋、南北朝、唐和宋、元、明、清各朝大量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大量文物的出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永昌县的古文化内容,而且为今后研究永昌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鸳鸯池遗址鸳鸯池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直距18公里的河西堡镇鸳鸯池村南金川河西岸台地上,西夹山以西1公里处。遗址分为居住区和墓葬区两部分。居住区在北,墓葬区在南,两者相距约200多米。在居住遗址的断面上,暴露有灰层,窖穴和房屋遗迹,灰层中含有残骨器、石器和各种陶片;墓葬区东西300米,南北200米。1973年和1974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两次结合电厂基本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1000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和清理了墓葬151座,共出土文物3500多件。该遗址是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重要的文物发现之一。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4150±100年,系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即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遗址中的墓葬区很有特点。墓坑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式,个别有打偏洞的。成人葬埋较深,小孩较浅。葬法有单葬、合葬、二次葬和瓮棺葬等。多数墓葬头向东南、面向上,个别的墓葬头向南偏西。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葬,其次有侧身屈肢葬,还有“割体葬仪”,即将死者的脚趾割下放入随葬的陶器内。这种现象在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随葬品丰富,每墓一般3至5件,尤以生活用陶器为普遍,装饰器也较多。出土文物有石器、细石器、骨器、陶器和艺术雕刻五类。石器有:刀、斧、筒、管、石片、白色石珠等;细石器较多,主要是透明半透明石核、石片和少量玛瑙;骨器有:刀柄、匕首柄、匕首、针、笄、梳、珠、臂饰、锥、耳坠等,特别是嵌有石叶的骨刀梗这种用石骨料制成的复合工具——石刃骨刀和石刃骨匕首,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陶器有:彩陶和灰陶,多为生活用具,也有少量的生产用具。彩陶主要有:壶、罐(共五式)、杯、盆、小壶、粗红陶、高足杯、器盖;灰陶主要有:单耳杯、盘和小盅;艺术雕刻有石雕人头像。该遗址出土的全部文物由甘肃省和武威地区上调,保存在省、地博物馆。国家文物部门也曾选调部分文物交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展出或收藏。
  二坝遗址二坝遗址是1973年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发现的。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二坝村丰龙庄西古河道北侧的第二台地上。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00米。地层堆积,上层为农耕土,厚约60厘米;中层深褐色土(文化层),厚约50厘米;以下为原生土层,遗址内涵比较丰富,出土遗物有石球、石核、双耳彩陶罐、陶片、陶刀等。经鉴定,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82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队遗址是1973年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发现的。位于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墓葬分布在毛卜喇盆地东侧,北靠五当山。东西约150米,南北约200米。收集有单耳彩陶桶状杯,高8厘米,口径5厘米,腹略大于口,平底,纹饰为同心圆、弧线三角纹。遗址陶片有夹砂粗陶与彩陶两种,彩陶表面光滑并施红色陶衣,纹饰多网纹、菱形斜格纹。经鉴定,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82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角城遗址于1976年发现。永昌县和武威地区先后两次进行调查,并采取了保护措施。1979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地区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位于双湾乡尚家沟村第二生产队西北角250米处。因其形状呈不规则三角形而得名。城略呈南北向。城内南北154米,东西最宽处132米。城址四周墙基不甚规整,向南开门。城的四周淤积沙土很厚,形成周围高,中间低的锅底状。墙基宽6至8米,现存高度因地势和倒塌而不一致,最高处达4米。西墙和西北角处,都向外突出,略呈三角。东西两面各有一个缺口,从墙壁断面看,为后期所开。墙壁高处夯土里出现烧红的土块、木炭碎屑,间或还有碎陶片。在墙壁和基础上,均未发现夯打痕迹。遗址文化层堆积,多在城内,东西120米,南北150米。上层为沙土,厚25厘米;中层为灰土层,厚2.7米,土质松软,内涵遗物丰富;下层为原生土,砂和土板结而成,质坚硬。出土遗物:石器有石球、石斧、石磨盘、石棒、石英石料、玛瑙碎片等;陶器有罐、瓮、鬲、钵等,多为夹砂粗红陶,采陶较少,花纹以曲线三角纹及菱形纹为多,还有少量绳纹泥质灰陶片和一罐贝币(共130枚)。在三角城遗址略偏西南1公里处,发现了与三角城沙井文化同时期的墓葬遗址1处。因常有积水而有蛤蟆,故叫“哈蟆墩”。1978年发现,1979年在对三角城科学发掘中进行了清理。墓葬形制以竖穴偏洞为多,有过洞墓室,方向多东北和北向,无棺廓,铺芨芨草及白灰,对被葬者以红色涂头。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多有肢解上体和割断头骨的,个别有肢解腿骨和脚趾骨的现象。随葬品主要有铜刀、铜牌饰、铜泡、筒状杯、夹砂红褐陶及海贝,均具沙井器物特点。
  三角城遗址,由古城遗址、居住遗址和墓葬三部分组成。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碳-14实验室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其结果分别为距今2675±100年和距今2600±100年。相当于春秋早期阶段。属沙井文化。198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金昌市成立后,于10月将双湾乡移交金昌市。
  北滩遗址位于六坝乡政府北1公时处。东西200米,南北150米。地表有不少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泥质红陶片。文化层距地面20厘米。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大墩井遗址位于六坝乡境内国营八一农场青山分场。东靠铁路,南为荒滩,西为耕地,北为农场营部。东西400米,南北300米。地表自然暴露出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少量灰陶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下滩遗址位于六坝乡星海村北4公里处,南为九坝滩,西为星海三队,北距青山分场场部1公里,东西300米,南北200米。文化层距地表20至30厘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细夹砂灰陶片等。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九坝滩遗址位于六坝乡九坝村九坝滩。东西200米,南北150米。文化层距地表20至30厘米,地表暴露有较多的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的彩陶片。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马家湾遗址位于东寨乡下四坝村柴新庄以东1.5公里处。东西500米,南北400米。地表有少量的夹砂红陶片及夹砂灰陶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乱墩子滩遗址位于水源乡胜利村南。东临杜家寨村六队耕地,东北为胜利村九队,西为沙滩,西北为大河湾,南为吴家小庄子滩。遗址总面积4.5万平方米,文化层暴露于地表,厚20厘米。地表散布有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石磨盘、石磨棒、刀、斧等,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黑石嘴遗址位于河西堡镇青山堡村十二队以东,南距河清公路1.5公里,北紧靠古长城内线,东靠青山坝渠。东西200米,南北150米,地表有较多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以及灰陶片等。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火石台遗址位于河西堡镇河东堡村孟家庄南200米处。东为河西堡镇中学,南为贺家庄,西靠李家庄,在河清公路旁。南北100米,东西50米。地表有较多的彩陶片、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上北滩遗址位于红山窑乡毛卜喇一队。北临长城,南为耕地,东约200米处为一队民宅,西为耕地。东西250米,南北150米。文化层暴露于地表,散布有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泥质红陶片。遗址保存较好,现为荒地,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水磨关遗址位于焦家庄乡水么关村二队。南北110米,东西60米,北为居民住地,南为耕地。文化层距地表130厘米,厚约47厘米。第一层20厘米,为黑土;第二层12厘米,为黄土;第三层15厘米,为草木灰。出土器物有陶罐,文化层内有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和彩陶片。遗址保存较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马家湾子遗址位于北海子乡金川西村金川峡水库西南侧,遗址南北350米,东西200米。出土器物有双大耳陶罐、石锛、石斧、夹砂黑陶罐等。因水库常年蓄水,遗址被水浸没,破坏比较严重。经鉴定,该遗址属齐家文化类型。
  北山湾遗址位于红光园艺场(土佛寺)四队以东2公里处,南有一沙河通往黄家泉。遗址南北150米,东西100米。该遗址在修渠平地时,全部破坏,出土大量的陶片和骨架,陶片中有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少量泥质灰陶片。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第二章 古城堡寨遗址
  第一节 古城遗址
  鸾鸟城故址《方舆纪要》记载:“鸾鸟城在永昌卫西南,县有鸾鸟山因以名县。”《后汉书》记“鸾鸟汉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记:“鸾鸟在永昌县西南,遗址即今上房寨子。”《永昌县志》记:“鸾鸟城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汉武元鼎六年(前111)筑其地,依鸾鸟山故名。今上房寨子即其遗址。”《大清—统志》记:“鸾鸟故城在今凉州府武威县南。”
  以上古籍各说不一,一说在今永昌县,一说在今武威县。1968年,永昌县修建西大河水库时,发现了一汉代古城遗址,位于今永昌县西部草原大河坝滩上房寨子西大河水库西侧高地上,祁连雪峰之阴,东临水库,南与鸾鸟山的鸾鸟沟口和平强沟口及其烽燧遥相呼应,西连山丹军马一场,北为峪谷,云气缭绕。城址东距今永昌县城约70公里,城垣久经风化,地表留存部分尚可辨认,呈不规则形状,由东南向西北置,西墙弯曲,东墙因修水库取土剥露,有平列椽孔,孔中有朽木。西、南、北墙未挖掘,南墙正中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南北220米,东西120米,城墙夯土板筑,夯层厚8至15厘米,残高4至6米。遗址有大量灰层和兽骨,出土文物有石臼、铜扣、铁犁、陶罐、五铢钱等大量汉代遗物。还有铁钟残片一片,上有文字,锈蚀严重不可辨认。根据考古部门鉴定,新发现的汉城遗址,符合大部分古籍所记的情况。故确定为鸾鸟故城遗址,并由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番和城故址《读史方舆纪要》记:“番禾城在永昌卫西。”《寰宇记》记:“番和县在今凉州西百八十里,汉旧地也。”《大清一统志》记:“番和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卫西二十里。始建于西汉。”番和县是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番和城西汉为番和县治和农都尉治所。东汉因之。三国魏至西晋仍为番和(禾)县治。后凉于番禾县治番和郡。北周废郡置镇。隋于此复置番和县,唐为番禾县治和天宝县治。五代仍为番禾县治。宋因之,后入西夏,此置永州,为凉州府地。宋元之间,县治移置金山之阳,即今永昌县城。
  番和(禾)城遗址,位于今永昌县城西焦家庄乡政府驻地水么关以南1公里处,东距县城10公里。遗迹城垣残留不多,最高处1米多,故城南北240米,东西300米。番和城遗址的确切位置还需进一步考证。
  骊杆县城遗址骊靬县建于西汉,是今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甘肃通志稿》等文献记载:骊靬置县于西汉,属张掖郡。东汉因之。三国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北魏废,入番禾。北周以地置力乾县。隋开皇中,力乾入番和县。《汉书·地理志》记:“骊靬县汉置,属张掖郡”。《大清一统志》凉州古迹条记:“骊靬废县,故址在永昌县城南。”《甘宁青史略》、《五凉志》均记:“骊靬县,即凉州南山戒地,张祚遣和昊伐之,大败而还,在今永昌县之南。”《五凉志》记:“永昌县南照面山者来寨是其遗址。”有关资料记载:两汉之际大宛、大夏、大秦等国商人,留居骊靬县城的多达千余人。
  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澳大利亚学者哈里斯先生研究的处于中国西部的“利坚”城,正是处于永昌县的这座叫作骊靬的古县城。但骊靬的历史和确址尚需进一步考证研究。
  显美县城故址1972年和1980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组和博物馆先后在调查发掘今永昌县城东直距45公里处的乱墩子滩汉墓群时,在墓群稍东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和大量的文物。根据古籍记载和文物普查考证,当是古显美县城遗址。古显美县始建于西汉,是今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读史方舆纪要》、《甘肃通志稿》均记:“西汉置显美县,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郡。晋因之,后周省入姑臧。显美县城在今凉州卫西北”。《二十五史补编》记:“显美县在今永昌县东。大清一统志显美故城在今凉州府永昌县东。”《甘肃通志稿》、《永昌县志》记:显美县在今永昌县东古城子。出土“居延汉简”载:“□至显美戊廿三日还到”,“显美传舍斗食啬夫莫君里公乘谢横□中功一劳二岁二月口今肩水候官士吏代郑昌成。”显美县故城今只存遗迹,还需挖掘确证。
  焉支县城故址焉支城遗址,位于今大黄山东南麓红山窑乡高古城村。城略呈正方形,已残缺。东西328米,南北321米,北端有2墩,南北各置1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8厘米,护城河宽4米,南有40米见方干涸涝池一个。《读史方舆纪要》载:“焉支县在番禾县界。”《五凉志》、《永昌县志》记载:“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张轨依焉支山置焉支县。”《甘肃通志稿》记:“前凉时从番禾县析置焉支县。”《秦边纪略》记载:“后魏置焉支县于焉支山下,属番禾郡。”“高古城,后魏之焉支城也。”《凉镇志》载:“高古城堡周围二百一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一座。”《永昌县志》又载:“清雍正年间,在高古城旧址再建城廓,为正方形。”焉支故城遗址,经文物部门考证,属晋代遗存。1982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斗城故址《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大斗城在凉州卫西二百里,新唐书本赤水守捉城也,亦曰赤水军,本名赤乌镇,有赤乌泉,西魏时置戍于此。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吐谷浑叛,凉州刺史宁觇袭执其使者于赤泉,唐因置赤水军,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军之最大者,魏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属河西节度使。天宝六载(747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元和郡县志》记:“大斗军管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匹”。《五凉志》记载:“大斗军永昌县西南三十里,即塔儿湾,总志,唐开元中以赤水守捉改大斗军”。
  从古籍记载的大斗军住所方位以及与永昌县城的距离等情况判断,大斗军故址当在今新城子镇塔儿湾一带。现遗址无存,规模无考。
  金吕山城故址金吕山城,最早为晋人所筑,据《五凉志》记:“金吕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即毛卜喇堡。方舆胜览载,晋马隆依金吕山置城。”《秦边纪略》记:“晋时夷人树机能陷凉州,据险以拒晋兵。马隆率三千人,以八卦阵图作偏箱车,且战且行,奇谋间发,悉平诸夷。至永昌之金吕山,筑金吕城,城就,夷不敢犯。”《永昌县志》乾隆本记:“金吕山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晋武帝咸宁六年(280)树机能陷凉州,马隆讨平之。依金吕山筑城以守,即今毛卜喇。”《甘肃通志稿》记:“毛卜喇堡城,系明伏羌候毛忠筑。”《秦边纪略》记:“毛卜喇堡,堡在山谷,北距长城,南环北山,此水泉与永昌北门锁钥也。暗门而北,直趋昌宁,遁边墙而东南,攀崖梯石,迁六十里至永昌”“清在此设千总一员,兵四十名。”
  根据上述文献所示金吕城的方位和对永昌县境内各古城遗址的实地勘察,金吕城址的具体地点当在今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一带。此处北临长城,南环北山,为一山间盆地,适宜于筑城防守。1960年以前,此地尚存古城垣,据说城垣边长约250米左右,夯土板筑。1960年以后,城垣被毁,详情无考。
  金昌城故址《五凉志》记:“金昌城在永昌县北二里(应二十里),地名金川,今废。”《秦边纪略》记:“金川即金昌城,在卫北二十里。”《凉镇志》记:“金山在县北二十里,丽水出焉。”《永昌县志》记:“金昌城在县北金山下。”“金山在县城北二十里。晋武帝泰始中,秃发树机能败凉州刺史苏愉于此。隆安中,沮渠蒙逊既拔临松,遂据兹山。盖昔屯军地也。生煤炭,附近居民赖以代薪,又出陶器,其产与正西七十里红山同。”又记:“晋传云,晋孝武太元元年(376)苻坚遣其将苟苌、梁熙、姚、苌等来寇,张天锡率万人屯金昌即此。”
  据古籍记载,金昌城在今永昌县城北二十里的金川西村一带,清时已为废迹。群众称之为洪(红)羊圈。
  如今,这一带地理情况与古籍记载完全一样。古时称这里为金川,如今仍有不少地名冠以金川,如金川西,金川东,金川峡等。金山在今县城北二十里(即肖湾以西,圣容寺以南)。山北有流水,向东注入金川峡水库。其附近燕儿沟和甘扎子均产煤炭,肖湾东侧并有规模较大的古陶窑遗址,占地约5000平方米,灰层最厚处达10米。近几年,金川西村修建学校中,在1米以下的土层中,挖出了大量的红陶片。1985年,在今金川峡水库南岸偏西发现了大量文物,属齐家文化,又在齐家文化遗址稍南发现一将军墓,并有石碑等遗物。
  破古城故址《五凉志》、《永昌县志》均记:“破古城在县北一百一十里,与昌宁寨相近,有遗址。”破古城,现名高庙古城或大庙古城。因遗址原建有高台和庙宇得名。位于龙口山偏西北约10公里的现双湾乡岳家沟村四队。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为长方形。南北180米,东西170米。城中有城墙隔开,分为两部,外有瓮城。城垣久经风化,残缺不全,为夯土板筑。夯层厚10厘米,墙残最高3米,北城墙居中有一土墩,属晋代遗址。
  沙城故址位于水源乡北地村西北1公里处,城南不足一里为古河道(群众称山水河)。城呈正方形,正南偏东45度。南北300米,东西300米,墙基厚12米,顶宽4米,夯层厚12厘米,西北城垣残高4.2米,南北各有一阙口,当为城门,有瓮城,四周城墙各筑有马面2个,相距30米。城内外地表散布大量汉唐时期的遗物,有外表绳纹、内表菱形纹彩陶片,素面或绳纹灰陶片、红陶片等。文物工作者认为属晋代遗址,史学工作者认为属汉至唐代遗址。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人头古城故址又名炒铁台。位于现东大河林场三叉护林站南老人头山上。城呈不规则形状,南北向,向北置门,周长500米。墙基厚6米,墙垣残高3.5米,属汉代遗址。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斡尔朵城故址斡尔朵城(古名黄城儿),位于今永昌县城稍偏西南直距39公里的皇城水库东南角,临水库。为元朝永昌王阔端所筑的牧马城,并筑有永昌王避暑宫,附近有永昌王墓及王妃墓,遗址均存。
  黄城儿(今称皇城),元时为永昌王辖地,后长期由永昌县管辖,今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斡尔朵城故址有大小城各一。大城在北面,小城在南面,互距约200米大城方形,东西404米,南北400米。城墙颓圮,残高3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0至20厘米。城墙东边偏南、北边偏东和南边正中均有缺口,应为门。东墙、北墙和西北角均筑有马面。城中东北角约占四分之一的面积内,自北城墙向南筑城长258米,再折向东筑成长126米的土墙,形成大城中之小城。小城正中从西向东又隔一墙。将小城分为两半,均向西开门于大城中。大城南面的小城,呈长方开,东西338米,南北306米,城墙颓圮,最高处4米,东边和南边有缺口,应为门。夯土板筑,夯层厚10至20厘米,城墙四角各筑马面一个,每边墙各筑马面四个。城四周均有宽8米的护城河。小城东面距500米有一小土山,土山上筑有内外两层土墙,现留残垣,有大量瓦砾。《凉镇志》记:“永昌卫南一百二十里为元朝永昌王牧马地,永昌王并筑避暑宫于此,遗址尚存。斡尔朵城为永昌王葬处,其西又有一墓,俗呼娘娘坟,意其妃墓。”《五凉志》记:“斡尔朵城,在永昌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为永昌王牧马城,地名黄城儿,在唐家沙沟南八十里,有永昌王避暑宫,遗址尚存,此城为永昌王葬处,其西又有二墓,俗呼娘娘坟,意其妃墓。”《秦边纪略》记:“黄城儿,元之永昌王阔端牧马之地,其时谓之斡尔朵城,有其避暑宫遗址及永昌王墓,今犹有遗址。明制于黄城设防兵二百名。”《永昌县志》记:“斡尔朵城,元永昌王筑,一名黄城儿,城南距一舍有避暑宫。”又记:“邑城中大卫又有邸基,盖自初封以来,历年多宜其频建,但不知孰为先后,至武威西北三十五里之永昌府其行宫也。”
  南古城故址位于永昌县城西直距17公里的焦家庄乡杏树庄村。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东西380米,南北320米,现仅存北端残墙12米,高3米,墙厚4米,夯层厚12厘米。1972年文物普查时,在城的北侧,发现了汉代墓葬群,城内外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灰陶。经鉴定,为汉代遗址。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古城故址位于永昌县城西直距16公里的焦家庄乡河滩村。与南古城相望,间距2公里。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为长方形,东西346米。南北250米,墙厚5米,城周有护城河,宽4米,深1至3米。1972年文物普查中,在北古城距地面30厘米的地下发现有50厘米厚的文化层,层内夹有灰陶片和尸骨,以及“五铢”和“开元”铜币,经鉴定为汉代遗址。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归城故址位于永昌县城东20公里处六坝乡政府西南侧,北靠甘新公路,俗呼“回归门”。城呈东西向,向西置门,门宽7米。城为长方形,但东南角收进,如瓦刀形。北边长238米,西边宽118米,南边由西向东长160米,折向北72米,折向东38米,再向北46米,南边总长度为198米。城外四周有护城河,北边河长260米,宽12米;南边河长210米,宽11米,东边河长160米,宽12米,西边河长(包括吊桥河)200多米,宽8米。城墙为夯土板筑,残高3.5米,夯层厚14厘米。护城河外沿均用夯土墙筑成,墙宽60厘米。为元代古城遗址。
  永昌县城故址永昌县城位于金山之阳,在武当山的砚瓦沟与福子山中间直向南1.5公里许。城北武当山下有金川河,由西向东北流入金川峡水库。今城为古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永昌县城现为中共永昌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甘肃通志稿》、《凉镇志》、《永昌县志》记载:永昌县城初建于宋、元之间,旧有土城。明代永昌卫设在这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挥张杰增筑,周七里二百三十步,高三丈六尺,厚二丈九尺,基阔三丈,顶阔一丈二尺。门四,东曰“宣化”,南曰“武胜”各三重;西曰“镇西”、北曰“安定”各两重。门各建楼,瓮城楼六,月城楼四,位置如门之重,腰楼四,角楼四,雉蝶二千有奇。成化八年(1472年),指挥高升增筑南廓城,周二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廓门二,一向东南,一向西南。城壕阔二丈二尺,深一丈二尺,东西吊桥各一。万历二年(1574),参将王廷政增廓城垣。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吴青宪补葺。嘉庆六年(1801)水冲城裂,八年重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复。民国十六年(1927年),永昌大地震,摇毁了所有城楼。北城墙雉堞坍塌。十八年县长李德鉴征集民工,修复城墙,拆除了全部吊桥和东西梢门。二十四年和三十二年,政府征派民夫维修城垣。1949年前夕,只有东、南、西三城门和瓮城在,北门已毁,部分城墙也已毁坏。至今城垣已被现代建筑全部代替。
  第二节 堡寨遗址
  永昌县地,不但有古代留下来的为数可观的县城遗址和重要兵防城池遗址,而且有不少堡寨遗址,现就重要堡寨遗址作简要记载。
  水泉堡故址位于现永昌县城西北32公里的红山窑乡水泉子村。城呈东西向,东西660米,南北260米,东西各开1门,门宽4米,墙厚3米,高6米,为夯土板筑,夯层厚12厘米。四周大部残垣尚存,最高处约1丈余,城垛可辨。护城河宽5米。城内距地表90厘米以下有文化层,文化层厚60厘米,内有灰陶片、锈铁、酱釉瓷和大量尸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四日,林则徐被贬新疆路经此堡留宿一夜。《甘肃通志稿》记:“堡在永昌县城西北六十里,周围二百八十丈,去城西北一百里大白箕笈口,一百二十里小白箕笈口,一百八十里石昌(井)口。”《秦边纪略》记:“焉支山在南五里,大草滩在焉支之南,北长城在北十里,当西硖山之下,高古在南二十里。三道沟、山冈之沟有三,横截于路,往来之所必经也”。《凉镇志》记:“堡周围二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二。”《凉镇志》、《五凉志》、《永昌县志》均记:明在水泉堡置水泉驿和水泉递运所,并设水泉堡守备一员。清置水泉驿和水泉递运所。设驿丞一员,并置水泉堡营,设守备一员。
  新城堡故址位于永昌县城西南38公里处的现新城子镇驻地,建于明洪武年间。《秦边纪略》记:“新城堡,东接蹇占口,西连高古城,旧为民堡,今且屯兵。盖大草滩,焉支山切近于堡,堡之南有壑落口,特为要害。东北至永昌县城七十五里,西至高古城四十里。”《五凉志》记:“新城堡清时设新城营,设都司一员”,《甘肃通志稿》记:“新城堡在县西南七十里,明洪武年间置城,城周一里,去城西南一百里大河口,去北(应为南)一百三十里脑儿都山口,去西二十里大草滩”《永昌县志》记载的情况与其他古籍相同。古新城堡现遗址无存,规模无考。
  南固城堡故址《甘肃通志稿》等古籍载:南固城堡在永昌县西,明置城。城周二百一十丈。去城南有寒鸦沟,去西南一百一十里平羌口和鸾鸟山口,大黄山在北一里,山之西麓即大草滩。遗址今存,在现在的八个墩滩,民间称为上固城;在上固城西南,又有一固城,民间称下固城。
  破城子故址位于西石门口子处(原属永昌县,现属肃南县马营乡西城村)北距新城子镇20公里。在永昌、肃南县界以南2.5公里处,城呈东西向,东西各开一门,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墙残高约2米,夯土板筑。但现留残墙,不似原城墙,似以后新筑。
  水磨川堡故址水磨川堡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在的水磨关就是古水磨川堡。东距县城10公里,北距北山3公里。《秦边纪略》、《凉镇志》等记:水磨川堡即云川也。堡北小寺,寺北即川。云川之水,发源于鸾鸟山之平羌、脑儿都山口,东流至此,水势甚急,可以转硙,故以名川。其水北流入昌宁湖,南山在南八里,蹇占口在东南七十里,北山在北七里,东至永昌城二十里。堡有防兵数名。水磨川堡周围一百八十丈,高二丈,厚八尺,开城门一。明、清时均置驿站和递运所。
  真景堡故址位于永昌县城东10公里,即现在东寨乡政府所在地。建于明洪武年间。堡城南北向,向南置门。城墙大部毁于1927年大地震,堡城北面和东北残垣尚存。到1985年前后,其址大部分平整修建了乡政府机关和民宅。《甘肃通志稿》记:“堡在县城东二十里,明置。城周一百八十丈。”《凉镇志》记:“堡一座,周围一百八十丈,高二丈,墙厚八尺,开城门二。”明、清在此均设驿站和递运所。
  永宁堡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50公里的今水源乡永宁堡村所在地,也是水源乡政府驻地。堡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南北向,向南置门1949年左右,残垣尚存,后逐步拆除,其地由乡政府机关修建占用。《甘肃通志稿》记:“永宁堡在县城东一百二十里,明初置城,城周三百二十丈。东北七十里浪口洞,北七十里龙口山。”《凉镇志》记:“堡一座,周围三百二十丈,高三丈,厚一丈五尺,开城门一。”《凉镇志》、《五凉志》、《县志》均记:“明时设防守1员,兵599名。清时设永宁营,把总1员,防兵50名。”《秦边纪略》记:“永宁堡,后魏置永宁县,而改西郡治于此,西魏废西郡而改永宁县为弱水县也。西达永昌一百二十里,东邻蔡旗三十里,长城在北二十里……”《秦边纪略》所记的永宁堡的四至十分符合现在永宁堡的地理位置。但是,要说在永宁堡置过西郡和永宁县及弱水县,此说不确。《晋书·地理志》记:“西郡汉置”、“西郡统县五,即日勒、删丹、仙提、万岁、兰池”。《甘肃通志稿》等古籍记:“后汉建安中于日勒县置西郡,删丹属之。北魏改删丹县曰山丹县,改日勒县曰永宁县,亦属西郡,西魏废西郡,改永宁县曰弱水县,北周省弱水入山丹,属张掖郡……”。古籍记载西郡治在日勒县是统一的。所不同的是有的古籍说日勒县治在定羌庙(即现在的绣花庙)附近,有的说在水泉堡(即现在的水泉了)。如果日勒县治没有明确的地点,西郡治在哪里也就不好肯定。但是《秦边纪略》说永昌县的永宁堡是西郡治和永宁、弱水县治,显然是错了。
  宁远堡故址位于永昌县城东北直距28.4公里处,现宁远堡乡政府驻地,也是宁远堡村所在地。建于明洪武年间,堡城西1公里为龙景山,南2.5公里为杨家大山。堡分内外两城,内城系明代所筑,外城约清代筑,内外城向一致,略呈西北东南向,有南北二门,二门均有瓮城,置楼,南门楼曰“财神阁”,北门楼曰“火祖楼”。内城只设南门一,门楼曰“文昌宫”。堡城至1949年半圮,1956年以后逐年拆墙取土积肥,至1970年左右,旧址为乡政府修建占用。《甘肃通志稿》记:“宁远堡,在永昌县北七十里,明洪武年间置,左右皆山。”《秦边纪略》记:“突出于边外,左右皆山,前后筑堡,有险可凭,有兵可守,东北九十里至镇番卫,昌宁湖在北四十里,湖多水草杨木,永昌人常牧马刈刍于此。湖侧有破古城,可以栖息,西若坤都鲁,东若贺兰山诸族,皆游牧于此。堡有守备。南至永昌八十里。”《凉镇志》、《五凉志》、《永昌县志》记:明时在此设守备1员,兵323名;清置营,设守备1员,兵135名,隶烽墩29处,城周围二百一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开城门一。该遗址属宁远乡,1981年将该乡划给金昌市管辖。
  王信堡故址古时称王秀堡。位于县城西北直距25公里的红山窑乡王信堡村,即大坡头西侧。堡城边长约150米,向东置门,城迹残存。
  金川堡故址位于县城西直距20公里的现红山窑乡三条沟梁。清初就有堡城。城堡于1974年左右拆除,遗址犹存。
  姚家寨故址位于县城西直距约30公里,红山以南2公里处。现为红山窑乡姚家寨村驻地。清初就有寨城。1960年左右堡城尚好,残高3米,边长约200米,向东置门,后逐步拆除,遗迹犹存。
  通信堡故址古称屯兴堡,位于县城西直距29公里的现新城子镇通信堡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150米,向东置门。1950年左右堡城已残,后逐步拆除。
  塔儿湾故址位于县城西直距约18公里的现新城子镇塔儿湾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民国末墙残,1950年以后,逐步拆除,遗迹犹存。
  四十里堡故址位于现六坝乡驻地。位于县城东20公里。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向南置门。遗迹犹存。
  头坝堡故址位于县城南直距13公里的现东寨乡头坝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向东置门,1970年左右拆除,遗迹犹存。
  八坝堡故址位于县城稍东南直距约25公里的现六坝乡八坝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50米,置东西2门。1950年只存城迹。后拆除。
  九坝堡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约29公里的现六坝乡九坝村。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向南置门,现存残墙数段。
  永安堡故址位于现永安堡村,也是现南坝乡政府驻地。清初就有堡城,边长约200米,置东西2门,民国末毁。
  五坝寨故址位于县城东南直距约17公里的现六坝乡五坝村。清初就有寨城,边长约200米,向东置门,民国末逐步拆除。
  四坝寨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约14公里的现东寨乡下四坝村。清初就有寨城,约民国末毁。
  汤吕堡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约54公里的现朱王堡镇汤宁村。清初就有堡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200米,宽170米,清末民初毁。
  朱王堡故址位于县城东直距约56公里的现朱王堡镇所在地。清初就有堡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200米,宽约170米,民国初毁。
  陈仓堡故址位于朱王堡镇南5公里的现陈仓堡村。明洪武年间置,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250米,宽230米,1953年左右拆毁。
  新堡子故址位于朱王堡东4公里的现新堡子村,古称新城堡。清初就有堡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700米,宽约500米。现存残垣。
  郑家堡故址位于朱王堡镇偏东北直距约8公里的现郑家堡村六队。明洪武年间置,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南北宽约200米,东西长约250米,东南角建碉楼,高约18米,现存残墙数段及碉楼土台。
  董家堡故址位于朱王堡镇偏东北直距约9公里的现董家堡村。清初就有堡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200米,宽170米,民国初毁。
  龚家堡故址古名宫家堡,位于永宁堡东北直距约9公里的现新沟村。明洪武年间置,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200米,宽170米,民国末毁。
  梅家寨故址位于朱王堡镇南2公里的现梅头沟村。清初就有寨城,城呈南北向,向南置门,长约300米,宽210米,民国时已圮,1958年左右拆除。
  杜家寨故址位于永宁堡偏西南直距约6公时的现杜家寨村。明洪武年间置,城呈东西向,向东置门,长约700米,宽约500米,民国时圮,1958年左右逐渐拆除。
  河西堡故址位于县城东北直距约16公里的现河西堡村。清初就有堡城,长约200米,宽约100米,向东置门。1950年墙已残。1964年因修建地区医院拆除。
  河东堡故址位于河西堡村东南2.5公里的现河东堡村。明初置,民国末期存残墙数段,边长约800米,向东置门,1950年后逐步拆除。
  青山堡故址位于河西堡镇东直距约16公里的现青山堡村。清初就有寨城,边长约100米,向东置门,1955年以后逐步拆除。
  宗家寨故址位于河西堡镇东南直距约5公里的现宗家庄村。清末就有寨城,民国末仅存残迹,边长约200米,向东置门。
  第三章 书院石窟寺庙遗址
  永昌境内,古人建造石窟、寺庙颇多,书院三处。特别是寺庙和石窟。仅就清代有记载的和民国初尚存在的加在一起不下百处。有的在当时已颇负胜名。如云庄寺、圣容寺,在魏晋隋唐已遐迩闻名。但经过漫长的岁月,或毁于战乱,或损于天灾,现保存的已不多。兹将重要的存留遗迹略述于后。
  第一节 书院遗址
  永昌卫学《凉镇志》、《五凉志》和《永昌县志》载:明初设,在县城东北隅。明正统中(1442年左右)指挥宋忠又改建儒学。成化四年(1468年)都御史徐廷璋重修。万历中,参将李秉诚、指挥赵光远补其阙。清康熙中教授刘显谟、副奖达尔获、游击任嵩相继修理后,毁于清末。
  丽泽书院《五凉志》记,在县城西北隅,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县令李炳文昌建,后并入云川书院。
  云川书院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郭昌泰捐银三百两,全县士绅响应集资,共捐银三千两,在县城西北隅建成云川书院(取云蒸益上,其象为升,川流不息,其象为恒之意)。书院向南,有正门3间,仪门(明经堂)5间,正厅5间,内外东西书斋16间,伙房、勤杂人员住舍数间,共30多间。书院落成后,永昌人黄时任山长,撰写了“云川书院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云川书院为“永昌县高等小学堂”。民国六年(1917年)改名“国民学校”,二十年(1931年)改名“永昌第一完全小学”。二十九年改名“永昌云川镇中心小学”,三十八年(1949年)改名“永昌城区学校”。1951年改名“永昌城关区第二完全小学。”1957年改名“永昌生产街小学”。1968年以后,称永昌县城关镇第二完全小学。
  云川书院从建立到现在已历220多年。1984年,县人民政府投资19万元,在原址新建总面积为135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幢。群众集资6万元,新修了砖围墙和校门。学校占地面积2.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55平方米,是永昌县历史最长的一所学校。
  第二节 石窟寺庙遗址
  圣容寺位于永昌县城北直距10公里的山谷中,这里现在是北海子乡金川西村辖地。寺初建于北朝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建成后命名“瑞相寺”。隋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御笔改名“感通寺”。中唐后,河西为吐蕃统治时改名“圣容寺”至今。在温长的岁月中,经多次重修和维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只存寺门和几间殿宇,1953年被当地农民全部拆除。圣容寺座落在高山峡谷中,峡谷东西走向,中有小河,一股清泉长流。南北均为高山,古长城经寺北蜿蜒东西。寺院位于河道北岸,面向南,依山而造。圣容寺遗址现存寺院台基和瓦砾堆积;“圣容瑞像”身躯部分刻制在原寺正殿的石壁上,依山而立,非常清晰。佛首现藏于永昌县文化馆;寺后山顶上和寺前隔河山顶上完整地保存着大、小唐塔各1座(详见古建筑节);寺前石崖上保存着西夏文等“六体”文字石刻(详见石刻节)。所存瑞像和唐塔均为甘肃全省所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圣容寺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5月在今武威县城出土了石碑一块,碑文较详细地记述了圣容寺及圣容瑞像的由来,后由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和武威地区文管会党寿山作了考释,拟名曰《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现藏武威县文管会。
  碑仅存下半段,上段及碑额、碑座皆缺。因长期埋藏地下,除上部前沿、正面右下方缺损,中间被推土机铲损数字外、周围边缘基本整齐,镌刻文字大部分清晰可辨。残碑高152、宽115、厚37厘米。正面真书文字25行,行距2厘米。每行容字不等,最多者如第一行、为47字。共现存千余字。文字排列,除上部紧靠边沿外,其余三面均留有空白,下空8厘米,左右各空7厘。残碑顶端正中,有长62、宽17、深10厘米的凹形卯眼,底部正中有长75、宽25、高17厘米的凸形榫头、应与上段碑榫头和下面碑座卯眼相接。文录于下:
  ①(缺)延元年丹阳僧刘萨何天生神异动莫能测将往天竺观佛遗迹行至于此北面顶礼弟子怪而问□□□□□
  ②(缺)□少即是丧乱之象言讫而过至后魏正光元年相去八十有六年猎师李师仁趂鹿此山忽见一寺俨然化□□□□□
  ③(缺)□师仁稽首作礼举头不见其僧窃念常游于兹〓未曾有如是遂垒石为记将拟验之行未越界忽□雷震
  ④(缺)□属魏末〓乱生人塗炭萨何之言至是验焉师仁于时怀果走诣所部言终出柰柰化为石于是□□叹此希有之
  ⑤(缺)□之东七里涧夜有神光照烛见像首众疑必是御山灵相捧戴于肩相去数尺飞而暗合无复差殊于是四众悲欣千里
  ⑥(缺)周保定元年敕使宇文俭检覆灵验不虚便敕凉甘肃三州力役三千人造寺至三年功毕〓僧七十人置屯三
  ⑦(缺)丿削逾明至今犹然至周建德三年废三教敕使将欲毁像像乃放光溢庭使人惶怖具状闻奏唯兹一所
  ⑧(缺)□凉州行至寺放火焚烧应时大雪翳空而下样风缭绕扑灭其焰□梁毁栋今亦见存又于南岸见一僧
  ⑨(缺)六番禾官人为我于僧隐处造一龛功德今石龛功德见在又至开皇九年凉州总管燕国公诣寺礼拜忽
  ⑩(缺)樊俭等至寺供养师等见青衣童子八九人堂内洒扫就视不见具状闻奏驾还幸之改为感通寺又至
  (11)(缺)远之则见朝看石上依希有处至大唐贞观十年有凤□五色双鹤导前百鸟蔽日栖于像山所部以
  (12)(缺)天乃〓活贞观十年三藏法师从五天竺国来云□□□下有像一双彼国老宿云一像忽然不知去处玄
  (13)(缺)知此上众生有缘神能兵部尚书郭元振往任安西都护曾诣寺礼谒因画其像后奉使入强虏乌折勒宣
  (14)(缺)仰视是日大雪深尺余元振岳□移晷不动虏狂□失神暴卒于夕虏五男娑葛之徒凶捍尤甚劈面枕戈将
  (15)(缺)遂便闻奏中宗令御史霍嗣光持幡花□□绣袈裟各一幅皆长册余尺阔十三幅诣寺申敬礼其时当
  (16)(缺)光现大云寺僧元明先住彼寺常闻寺有□钟响独恨未闻恒自投地礼拜供养恳撤自誓旬月无徵
  (17)(缺)御山谷中远近无泉源山谷燋涸独於□□西北二三里泊然潜出清流堪激小轮经过茄蓝溉寺田二三十
  (18)(缺)近寺四五十里孤游独宿晨去夕还爰□□□秋毫不犯山中石壁常有鸠鸽群飞佛殿昼开曾不敢入开
  (19)(缺)知运杜宾客共诣一婆罗门三藏□□不久皆有大厄不可过宜修
  福德运□之信宾即罄舍所有
  (20)(缺)□至今无急事俱验焉若乃乡曲贱之人远方羁旅之士或飘□独往叩地申冤或子尔孤游瞻颜乞愿慈
  (21)(缺)□□凉都会万里□通征税之□往来□时之所填委戎夷杂处〓害为常不有神变之奇宁革顽嚣之
  (22)(缺)□彰无微不烛何异今台山之瑞相折天竺之慈颜福于兹方难得而称者也且虑人代超忽传说差殊有
  (23)(缺)相传庶□劝善之词以表大慈之致时天宝元年壬午徵士天柱山逸人杨播记
  (24)(缺)□□□□□初心此地后便以此处为白马寺至宇文灭法其地□俗居者多不安遂复施为感通下寺时五凉
  (25)(缺)□□□赤水军使京兆王公倕同赞灵迹以传海内有缘
  云庄山石窟寺位于县城东南直距25公里的云庄山中。山寺北麓有东大河环绕,寺之四周皆奇峰峡谷相抱;寺脚之下有山泉细流,峰巅之上有云气滃罩;山势峭立如墉,山路盘旋幽深;佛洞寺观,皆依山而就,高下参差;苍松幼林,盖峰峦皆有,遮云蔽日;登峰北望,水田、村落、渠路一望无际。永昌县八景之一的“云庄铺翠”即在此。
  云庄寺始建年代无考。石窟开凿于晋,《五凉志》和《永昌县志》清乾隆本记:“晋代名僧摩阿(刘萨诃)初栖云庄山寺,石窟中有其挂锡处。”盖为建寺兴盛,其建筑均毁于民国十六年大地震。
  云庄寺遗址寺观残迹尚存,有大小石窟21个,分布在长180米,高60米的岩石面上。寺南脚下的盘山路上有东西石井各一口,终年不竭。西井之下,有一巨石,上刻“松云涌翠”四颗大字(刻年不详)。遗址于1982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崖石窟位于云庄石窟东南2.5公里的石佛崖上。开凿于晋代。原有栈道、亭阁已毁。现存大小石窟9个,其中一窟内有泥塑彩绘佛像。1982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观殿石窟位于云庄寺石窟北2.5公里处的石崖上。开凿于晋代。原重建灵观殿庙宇已毁,现存大小石窟4个。
  孩母山石窟位于宁远堡乡西北约15公里的孩母山半山腰。石窟为天然生成,洞中供一石佛,下有甘泉,四季不涸不溢,洞顶有水珠不时下滴,发出叮咚悦耳之声,现在古寺已毁,只存石窟,也已塌塞。1981年随着宁远堡乡移交金昌市管辖。
  金川大寺即前大寺。位于县城北1公里处,金川河南岸的石台地上。唐时敕建,为永昌第一禅林。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重建。万历十八年(1590)维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整体重修。该寺大部分建筑毁于战乱和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现仅存寺遗址和北海子塔(塔见古建筑节)
  后金川大寺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的“九径八涝池”,即四台子寺院,现遗址尚存,四级石台完好。与前金川大寺,同建于唐代。现遗址处山崖上有石刻(见石刻石碑章)。
  现今有关资料记,圣容寺在清乾隆五十年改名为后大寺,但《永昌县志》乾隆本记圣容寺仍为圣容寺,无别名。虽县志嘉庆本个别地方有叫后大寺的,但并无说后大寺就是圣容寺。后大寺是群众的俗呼。《永昌县志》记载,唐末在县北二里敕建金川大寺,为永第一禅林。清顺治年间苏铣编撰的《凉镇志》所记更为清楚:“金川大寺有二:一在城北一里(应为二里),一在城北十里,名后金川大寺”。又记:“圣容寺在城北二十里。”苏铣在此文中明确指出三地,说明城北二里金川大寺为前大寺,圣容寺即为圣容寺,真正的后大寺则为城北十里已毁的大寺院,即群众所谓“九径八涝池”的四台子寺院。
  武当山寺位于县城北武当山上。建于清乾隆以前。据山上现存石刻记载:光绪六年三月初八至五月初五,修补了道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毁,后重建了山麓大殿、百子洞等殿宇。1950至1965年损毁,现存寺庙遗址和百子洞石洞。
  古佛寺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处,又名土佛寺(现红光园艺场驻地),毁于清同治年间,现存寺庙台基。
  吉祥寺位于县城东70公里,朱王堡镇北约7公里处的喇叭泉(有上下二泉,名曰“喇叭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观曾多次维修,1958年后逐步损毁。现存遗迹和长23米、宽16米、高9米的土台一个。遗址附近发现有规模较大的汉墓群。
  第四章 古墓葬遗址
  乱墩子滩汉墓群位于永昌县城偏东北直距45公里的永源乡胜利村南部,属东汉墓葬遗址。东临杜家寨,西北连南沙滩。遗址范围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墓堆分布密集,仅从封土可辨者约有千余座,现存夯土墩墓40余座。土墩残高7至8米或1至2米。1956年省考古队配合兰新铁路工程建设调查时发现。墓群地表散布着不少因盗掘而破碎的残砖、灰陶及陶片等马家窟文化遗物。考古队采集到石磨盘、石棒、石刀、石斧、夹砂粗陶片、细泥红陶片等。省政府于1961年将该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武威地区博物馆进一步复查;1980年6月清理发掘了墓葬8座。墓形分为土洞墓和砖式墓两种。砖式墓又有双后室墓、单后室墓和前后室墓之别。墓葬多被盗掘破坏。出土文物共91件。主要有陶盅(分五式)、陶仓(分三式)、博山炉(分二式)、陶壶、陶瓶(分三式)、陶碗(分二式)、陶水桶、陶盘(分二式)、陶井(分二式)、陶奁、陶灯、陶熏炉、陶灶(分二式)、陶罐(分三式)、铜钱220枚(汉代五铢钱)以及铜带钩、铜戒指、银镯、骨笄等。1981年省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西堡汉墓群位于河西堡村,河雅公路东侧永昌电厂、二中、氮肥厂一带。近年来在工厂施工中,发现汉墓多座。墓多砖墓,也有坚穴土坑墓。出土文物有绳纹灰陶罐、陶瓮等。1973年在鸳鸯池遗址的上层发现汉墓1座,出土有灰陶罐、五铢钱、铜版扣、铜刀、汉简、牍多枚,汉简朽蚀过甚,字迹模糊,辨认不清,无法保存。
  姚家湾汉墓群又名刘正沟汉墓群。位于永昌县城东直距约65公里的朱王堡镇刘正沟村一队以东。近年来,多次发现汉代砖室墓葬,出土文物有陶器、五铢钱、货泉、漆器等。墓群分布在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的范围内。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喇叭泉汉墓群位于永昌县城东北直距约63公里的喇叭泉。1973年发现,墓地周长约5公里,墓葬很多。多为砖室墓、有双、单室两种,有的墓室较大。出土有五铢钱、灰绳纹陶罐、陶灶;绿釉陶钟、壶、仓等文物。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杏树庄汉墓群位于永昌县城西直距18公里的焦家庄乡杏树庄村老人头水库以北。1973年发现,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等。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王墓位于永昌县城南直距约39公里的皇城水库南岸,元时永昌王所筑的斡尔朵城遗址附近。为永昌王阔端之墓,旁有王纪墓2座。现属肃南县皇城区境内。
  高昌王墓位于永昌县城北直距10公里的圣容寺旁。高昌王名纽林的斤,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至1311年)奉旨西出河西,留永昌镇吐蕃。仁宗时封高昌王。《永昌县志》记载:“延祐年间葬于永昌。顺帝至元间。其子御史大夫贴睦几普化来永昌上坟,奉敕立世勋碑,为虞集所撰。该碑现藏于武威县文管会。王墓于1982年由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忠墓位于永昌县城西南直距10公里的三叉护林站以东2公里处头沟天马池旁。毛忠,西陲人,明天顺七年(1463年)因战功封伏羌伯。成化四年(1468年)讨逆战死,与其祖葬于永昌。现存单室墓1座,封土完好。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家墓位于永昌县城西5公里的北海子乡大坝村。系明代副总兵封光禄大夫郭琥墓。现存单砖室墓1座。《永昌县志》记载:“在县北二十五里”。原墓葬在圣容寺南郭家墓坑。清乾隆三十二年迁葬于现址。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家墓系明代伏羌侯毛忠祖墓,共九代墓葬。位于南坝乡永丰村北1里处。墓地树有石碑2个:大碑高217厘米,宽86厘米,厚22.5厘米,碑座长110厘米,宽51厘米,厚30厘米;小碑高180厘米,宽79厘米,厚21厘米,碑座长108厘米,宽50厘米,厚11厘米。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执礼墓为明代嘉靖户部左待郎赠户部尚书胡执礼墓。位于永昌县城南2公里赵家庄村。1958年平地时被挖掘破坏。墓内挖出许多衣物和木制供器;地表有石狮、石马、石骆驼、石鸡、石人等;出土墓志铭一合,志盖方形,宽74厘米,高76厘米,厚14.5厘米,楷书,现收藏于县文化馆(附墓志铭全文于后)。胡墓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
  胡执礼墓志铭
  明故正议大夫总督仓场户部左待郎赠户部尚书雅斋胡公墓志铭
  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
  制诰
  经筵事
  国史
  王牒总裁太原王锡爵撰
  赐进士第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前户工二部尚书东明石星篆
  赐进士第资善大夫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前刑部尚书泾阳李世达书
  前司寇琅珠王元美氏尝啧啧语予以胡公雅斋之吏行曰是所谓清慎勤三事具足而世未尽知者予曰公自未能知胡公乎仆请尽言之先是胡公巡扶应天会徽郡人相告言丝税事揭竿
  大噪事连一二乡大夫而乡大夫属新忤江陵公遣去者江陵密讽公使蔓其狱公不应立草疏
  言臣已名捕诸倡乱者狱得无蔓已太平吴生仕期会〓坐诽谤江陵论死而南操院欲因以罗
  故翰林沈君典数使使趣胡公会题而胡公闭门谢曰事发在贵部某不敢分公功君典得不坐
  公之力也吏如此何如公所称于是元美谢不及曰子知之则请识之异时当好料理此人嗟乎
  钟期惠施千载有几今元美与予在也而胡公死矣公讳执礼字汝立雅斋其别号世居兰州之
  阿干里祖贡士景华公娶永昌卫司训张景和女生公父
  清泉公清泉公依司训徙家永昌公之为户部左待郎得诰赐祖父如其官祖母张母刘皆淑人公生九龄以文字为当路所赏号奇童十一补博士第子员
  十七中嘉靖乙卯乡试是年丁清泉公优居丧以孝闻已未成进士授四川保宁府推官保宁
  守初以公年少易之已见公执法侃侃奏狱成手中始大驚愧秩满以年格征为刑部主事调
  兵部再调吏部历升至文选郎中典选一年会今上改元更置宰席公絜已提衡其间事先大体以抑塞躁竞扶树端良为务不苟逢事好棘棘取
  名历升右通政提督誊黄太仆光禄太常三寺卿公所条黄诰事宜及奏革马政诸弊今厘入会典中称百世便其为太常从上幸太学奉璋执相事惟谨于是天子知公才可任剧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公至则具知吴中谣俗所便于舌及乡缙绅
  之贤不肖咸籍而贮之胸中不轻发发即风驱电迅有所必行必不行吏无敢阑语以便文一
  切避嫌怨者先是吴多逋税公晨朝吏示之籍曰此某某皆贫户耶今与若为令毋急责逋责
  其家伐水田连陌而逋者于是豪若震悚伏田瘦赋累出间亦以此任怨得严声然公之内行
  治布衾蔬食隐约如书生其接人不以位势低昂谦谦有礼事无细巨皆手经而目阅之往往
  戴星视事日旰不食不寝以为常迄公之抚吴三载而忌者不得其毫芒过前后所持徽州太
  平震太狱以江陵之薰灼竟无以夺公而迁为户部右待郎会复命特疏荐予遂大忤得夺俸已转在总督仓场条上五里河诸事议未及行而江陵党族蜚语中公
  公遂移病归归之后图书四壁萧然也无尺书半刺抵政府久之天子用荐者言召还旧官公来而面予语予以其病病之状类有物伏胸中怔怔怦怦卧通夕不安
  枕予谩应曰此非病也昔华亭陆宗伯自山中强起时则有之病乃在厌事公壮年请无厌事
  而练事扌于境寄寂于有此大药刀圭匕筋者也公矍然谢于是益殚心理场务遇事辄争
  争不得辄病而会配陈淑人斋疾危甚公仓皇治后事不胜辛楚遂与陈淑人同日捐讣闻诏赠公户部尚书予祭葬如例嗟乎予始与荐公然不及□用公始言公非病公竟没于病公何不幸而为予知也含
  生之气故无两全清者近薄高者近危此流俗所以非夷齐薄曾史者也而君子较然为此不
  为彼盖雅斋公没后其乡人月旦尽出厚〓外母刘氏婺姑阎氏趋人之缓急生死不翅于身其操行严一介不苟取于恬于世味无裘马声色之嗜而不忌异已言气濡朴粥粥若无能者
  □年位仅止此造物者岂其妬公〓公之独往独来卓卓天壤间者有在也嗟乎予期以此竟
  知公矣公生嘉靖已亥四月七日卒以万历十七年六月十八日年五十有一配陈氏封淑人
  侧室张氏生子三长即大年荫官生聘郭都督琥女次有年次允年具幼未聘女一陈出许甘
  肃总兵雷龙子葬在城南二里古天山北向铭曰公起西碛蔚为名卿旷世而出光我文明弱令下帏公车就征游刃既效中外践更晏婴之俭胡威之清史鰌之直□季之平历撼于权迄以仆升用而不用谁毁谁成我思其人羽葆失行埋玉于斯勒此颂声
  不肖男大年等泣血稽颡谨刊
  第五章 古建筑
  汉、明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工程奇观之一。长城东西穿越永昌县境120公里。东与民勤县交界的大口子以南长城相接,(1982年2月永昌县人民政府编写的《甘肃省永昌县地名资料汇编》159页误写为“东起于接连民勤县的喇叭泉)。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以西长城相连。汉代始筑,明代增修。现存部分大体可分为三段:青山堡至民勤县界为东段,长40多公里;金川西至月牙湖为中段,长20多公里;王信堡村羊庄子至绣花庙为西段,长20多公里。金川峡一带的悬岸峭壁,为天然屏障,未筑长城,长约30公里。东段因地处荒漠戈壁,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城垣颓圮呈两米高的沙土脊梁,但烽墩基本完好,屹立于茫茫戈壁之上,均为约20米见方的墩堡,外筑长约30米的围墙,向东置门,内有坡道可登墩顶。中段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风沙侵蚀较轻,基本完好。大多地段城垣高约4米以上,夯层清晰,有的地方墙垛尚在,特别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约7公里的城垣尤为完好,烽燧突起,筑内外两道城墙,向西伸展,气势磅礴。西段地处大黄山北麓,自然风化严重,城垣多为高2米左右的土梁。在绣花庙附近的内侧,还有一古城遗址。据《辛卯侍行记》记载:为泽索谷(即古城洼滩)之日勒城遗址,城垣大多高4米以上,边长约250米,向东置门。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永昌县境汉明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容寺塔位于圣容寺(见本卷第二节)寺背高山顶上。塔因寺而名,为圣容寺建筑之一。建于唐代,其形与西安小雁塔甚似,是永昌县现存最早的古塔建筑。高16.2米。塔基层每边长10.8米,为七级方形,空心砖结构。第一层北墙有佛龛一座。基层较高,向南置门,可供出入。塔内原有木梯,直通塔顶,现已损缺。塔身无雕刻,但内有壁画遗存及文字题记。塔檐为砖横斜衬砌,层层叠涩挑出,塔刹已残。1984年县政府和省文化厅拨款加固维修。该塔以南隔河对面山崖上另有一方形七级砖塔,高4.9米,外形与大塔相似,同属唐代建筑。1984年也进行了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子塔又名金川寺塔,因塔依木结构观河楼,又俗称观河楼塔。位于县城北1公里,金川河南岸石台地上。为砖结构七级六角实心塔,塔基土台宽6.1米,长12.6米,通高约30米。塔角装有琉璃兽头及风铃,层层置单檐,以砖叠涩衬砌挑出,一至三级交错开门,至顶端冠以圆锥形铁刹。塔基层西东壁题有“定西戎”,“光东阙”砖雕匾额。塔原为唐时敕建的金川寺所属建筑,后来,寺、塔均毁于战乱。明永乐年间复修大寺的同时,在原塔旧址复修成现塔。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寺毁,唯塔独存于今。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位于县城中心,明万历初奠基,十四年(1586年)建成。楼分台基与楼体两部分。台基边宽22米,周围87.2米,高7.2米,外表以明式青砖护壁,中呈拱洞通达四街。规制仿西安钟楼,方形,楼体二层三檐,盝顶塔式宝顶。通高24.5米。楼体四面各悬巨匾三块,匾文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东上、中、下);“文运天开”、“魁壁联辉”、“云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西上、中、下)“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北上、中、下)。台基拱门上镌有:东“大观”,“南“迎熏”、西“宁远”,北“镇朔”。一层楼台上置大铁钟一口,内置大鼓一面。
  钟鼓楼曾多次维修。清顺治时参将郑续善补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白钟麟动员乡里大事修缮。此后200多年里,经历了多次地震。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后,楼体倾斜下陷,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层层渗漏,有倒塌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几次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重修,1984年6月24日动工,1986年6月底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文化部门参加剪彩验收。维修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样。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杉,飞头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础,以钢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离制品厂重造琉璃瓦兽八卦式宝顶。请国内各地名书法家依原文重书匾额。由咸阳古建筑维修队彩绘。由县离合器厂新铸高1.35米,口径1.1米,重1吨铁钟。由县木器社等单位新制面直径1.6米大鼓一面。对损坏的风铃等原件,均恢复原样。这次维修,共用经费53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万元。总用工2.6万个。
  北海子古建筑群北海子古建筑始建于唐代。《永昌县志》记载:“城北二里许,曰金川寺,唐时敕建。僧慧妙不时募资修理。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蔚然深秀。”“寺偏东又有水云观,有亭可以坐玩,前为观音台,起绿潭中,又前为韦驮堂,以桥通之。”还有明、清增建的魁星楼、浮图(即佛塔)、太清宫、转轮寺、酒仙阁、雷台、药王洞、火神宫等。东偏西有五圣宫寺,总共有20多个建筑。“鳞次相接,其地周延五六里,高下布置,据一邑之胜”。民国十八年(1929年)和二十五年(1936年)北海子古建筑绝大部分分别毁于地震和兵燹。只剩两座古塔等少数建筑,民国后期,县民募资,维修水云观(即今五佛寺),新建了天师殿、油神宫等,后部分又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北海子古建筑,曾多次维修,彩绘五佛殿,洁音殿、看河楼等建筑,加固了北海子塔的基础(另一古塔在“文革”中被炸毁。)1982年搬迁城内北街明代建筑金牛寺于原天师殿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政府决定逐步维修北海子古建筑。从1980到1985年,省、地、县先后拨款47.5万元,落架重修了湖心二亭(原观音台和韦驮堂),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台基,支柱间流水贯通,两座亭子南北相对,两亭之间和南亭与海子边缘之间均由水泥拱桥连接,并修复了马踏泉,泉上建起六角重檐亭一座,仍称马踏泉亭;在湖东侧台地上拆去看河楼,新建起形态各异的三连亭一座(一大两小三亭连一起);湖东北侧原转轮寺址旁新建仿古亭一座,名绿漪亭;湖东山上原魁星楼、魁星阁址上建起大型仿古亭一座,名显美亭;再东小山上电视差转台两侧,新建小型仿古亭一座,名骊靬亭。
  现在北海子逐步形成的建筑群,成为北湖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会馆位于县城东大街北侧,建于明代,现存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会馆位于县城东大街文庙街巷口,现存山门,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洞位于北海子公园,建于清代。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佛寺位于北海子公园,建于民国。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阁位于朱王堡镇三沟村,建于民国。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山窑塔又名镇火塔,位于红山窑乡红山北侧约2公里处。建于明代,为实心砖塔,塔高7.5米,共11层,塔基高2米。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章 石刻石碑
  第一节 石刻
  御山瑞像石刻御山瑞像即是圣容瑞像。位于今永昌县城北直距10公里的圣容寺,寺今已毁,瑞像身躯依山雕刻于浅红色的松脆的花岗岩石壁之上,至今线条仍很清晰,为浅浮雕立佛。瑞像北面山顶上现存唐塔一座。佛像通高6米,其中佛首67公分,为另石雕制。瑞像佛身雕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瑞像佛首雕刻于北周元年(公元557年)。佛首现存于永昌县文化馆,头顶有较低平的螺髻,面相方颐,鼻梁隆起,直通额际,眼睛鼓起,俗谓之肉眼泡。在上眼皮下方,有明显的曲线一条,呈现出浓厚的印度造像影响的风格。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御山瑞像的保存,为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和古代佛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古代有关“凉州盘和(即番和,今永昌县)都督府御容山圣容像”的记载颇多,尤其以唐初高僧释道宣著作为最,如《续高僧传》、《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文弘明集》和《法苑珠林》诸书中均有祥细记载。国外也有不少研究圣容寺和圣容瑞像的专著。今敦煌莫高窟的231窟、237窟、98窟、61窟、72窟中都绘有此圣容瑞像;在敦煌莫高窟第300窟等窟中的彩塑雕像中,也有几窟是以此石佛瑞像作为窟室主尊佛像而被雕造的。另在莫高窟藏经洞的绢画中,也有一幅是以番和御山谷中石佛瑞像故事的内容而绘制的等等。圣容瑞像的保存和发现,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圣容寺石刻文位于圣容寺南面山崖下边石壁上。约刻制于西夏时期。文字距地面2.4米,通高1.8米,宽2.4米。为阴刻文字。自左至右横写,共4行,每行6字,每字大小约20厘米。用六种文字刻成两方佛教“六字箴言”。左边一方共四行,从上到下第一行为八思巴文,第二行不清,疑为蒙文或回鹘文,第三行为西夏文,第四行为汉文,汉文为“唵嘛你钵弥吽”。另一方在右边,共两行,上行为梵文,下行为藏文。其西200米处,分别各有数块刻文。字迹模糊,不易辩认。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大门石刻位于县城北金川西村长城以北壕墙山峡谷北壁之阳,形似大门而名。石壁上刻石作塔形一长排,长约50米,皆浮雕,每座中有方孔。塔群中有一洞窟。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洼石刻文位于塔儿湾村南山白崖子沟石门子洼四、五十米高的山壁上,刻文曰:“人心人德人首长”,每字见方约2米多大。
  石峡口石刻文位于长沟西端的峡口山上,右刻四个大字:“锁控金川”,左边为“大明嘉靖三十一载四月十日刑部郎中来新恤刑金陕前给事中鄢陵陈棐”。下为“十一日”。
  四台子石刻文位于今圣容寺南5公里,县城北5公里的“九径八涝池”四台子寺院遗址对面石崖上。刻文很多,蚀剥严重不可辨,仅存“福如东”三个大字,为阴刻文字。寺遗址前一巨石上,刻有“隆庆重修”寺院几行文字,大多剥蚀。
  石头沟石刻文位于新城子镇东南石头沟牛肉刀板石附近的岩壁上,刻文左侧竖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右侧横排写“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加八,八加七,九加十,再加十”。
  北山石刻文位于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北金川河北岸的大口子西侧“北山岩画”以西500米处,系民国时期记载自然现象的一段文字。原文:“三月初九日正午刮黑风一时”,“民国十七年三月吉日兴工王蔼堂,石工徐。”
  北山岩画位于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北,金川河北岸的大口子西侧。岩壁上有各种动物图形。单体32个。岩面向北,面积东西长10米,高9米,均为石头砸刻。
  涝池沟岩画位于双井子牧场以南白石头沟涝池沟。岩壁上刻有各种动物图形的岩画3处,并刻有文字(蒙文)。
  洪(红)羊圈岩画位于金川西村二队北山红石崖处,东崖有一人像和二字,字为“郭”、“白”,西侧有动物画像(虎),旁边有一器物(香炉)。
  韩家峡岩画位于金川峡水库大坝以下约2.5公里的韩家峡。岩壁上刻有几幅鹿鹤图形。
  第二节 石碑
  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五凉志》记:“碑在永昌县城北二十五里的圣容寺高昌王纽林的斤墓上,立于元延佑年间。”《永昌县志》记:“顺帝至元间,其子御史大夫帖睦儿普化来永昌上坟,奉敕立世勋碑。”该碑今藏于武威县文管会。碑残高1.8米,宽1.7米,36行,行残存41字(原碑每行92字),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其内容对回鹘人的起源和流派作了详细叙述。
  明平羌将军祁忠勇公战胜碑《永昌县志》嘉庆本记:“碑在县东三里许”,立自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九月,碑文由甘山道金秉抡撰,碑已失。碑文载于《永昌县志》乾隆本艺文志。
  张将军战胜处碑明万历二十年(1592)在今王信堡大坡头南有一块为陕西总兵官张臣立的“张将军战胜处碑”。1958年左右失。
  钟鼓楼维修碑共有二碑,均立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均高2.5米,宽1米。座高0.56米,以上二碑现置放于县城钟鼓楼上。
  重修庙学碑该碑立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碑文由江朝宗撰,已失。
  西林王公墓碑该碑立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五月,位于北山之阳,已失。
  重修关帝庙碑该碑立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十一月,已失。
  重修三皇庙碑该碑立于民国八年(1919年),已失。
  灵应寺碑(寺原称灵佑庙)该碑立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九月,高1.5米,宽0.62米,厚0.12米,现藏于县文化馆。
  圣容寺碑现存武威县文管会(详见三章二节)。
  胡执礼墓志铭详见四章。
  第七章 馆藏文物
  永昌县历年来先后出土的数批重要文物(如鸳鸯池文物),均由省和武威地区文化部门上调收藏。馆藏文物只是县文化馆平时收集起来的,现有450多件。大部分系古遗址和古墓葬出土,少部分征集于民间。
  一、石铁器共24件。内有新石器时代5件,即石斧1件,石刀2件,石1件,石锤1件。
  石斧:1985年7月出土于金川峡水库南岸马家湾子遗址,长12厘米,刃宽6厘米,柄宽4厘米,厚0.9厘米,粗质玉石磨成,属齐家文化遗物。
  石刀:1972年出土于乱墩子滩遗址,长9厘米,宽5.5厘米,稍偏一端有两孔,背厚0.4厘米,青灰色石质磨成。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物。
  二、陶器共214件。内有新石器时代的双大耳素面泥质红陶罐、单耳彩陶罐和东汉的陶奁、陶灶、陶樽。
  双大耳素面泥质红陶罐:1985年出土于金川峡水库马家湾子遗址。高12厘米,口径8.9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4.4厘米,耳长9厘米。属齐家文化遗物。
  单耳彩陶罐:1973年出土于毛卜喇新队遗址。高7.5厘米,口径4.3厘米,腹径5.2厘米,底径4.3厘米,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物。
  陶灶:1975年出土于乱墩子滩汉墓群。为半椭圆形、绿釉,长20厘米,宽17.5厘米米。上有两个大小不同隆起的灶口,灶面上有水瓢等灶具图纹,东汉遗物。
  陶樽:1975年出土于乱墩子滩汉墓群。泥质绿釉、口沿微撇,长颈鼓腹,八棱台平底。通高33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18.5厘米,属东汉遗物。
  陶井、陶奁、陶仓:1972至1985年,先后从乱墩子、杏树庄、刘正村等汉墓群出土,共20多件,均属东汉遗物。
  三、铜器共65件。内有汉代铜刀1件,铜镜1件,铜斧1件,铁犁1件,铁钟残片1件,元代铁锅1件。
  铜刀:1985年出土于六坝乡五坝村七队。刀长80厘米,刃宽2厘米,背厚0.5厘米。
  铜镜:1973年出土于乱墩子滩汉墓群。镜面光滑,直径11.5厘米,背面正中有纽孔一个,中区和外区有凸起的兽形纹饰。
  铜斧:1978年出土于九坝滩墓群。
  铁犁:1968年出土于西大河水库鸾鸟古城遗址。为汉代早期铁制农具。犁呈等腰三角形,腰长30厘米,犁仓部分有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半圆缺口,犁仓口面为棱形,中间隔开,仓口最宽处7厘米。
  铁锅:1985年出土于者撒寨汉骊靬县古城遗址,属元代遗物。
  四、瓷器共33件。内有明代小口青花瓷瓶及清康熙玲珑碗1对。
  小口青花瓷瓶:从民间征集。瓷质纯洁。白质青花,高34厘米,腹径18厘米,口径3厘米。
  康熙玲珑碗:征集于民间。蓝色花纹,周围有梅花状图案,半透明瓷质。
  五、玉器共3件,内有清代雕刻玉杯1只,从民间征集。杯为桃形,口径8厘米,底座雕成一桃树枝盘曲而成,枝梢及叶花、果实悬附于杯体,雕镂精细,造形奇特。
  六、石雕佛像共4件。其中有圣容寺“圣容瑞像”的佛头、圣容寺小石佛头像和圣容寺石造像及石雕立佛像。
  “圣容瑞像”石佛头(详见第六章第一节)
  圣容寺小石佛头像:通高13厘米,头顶有高耸的发髻,发髻高4.6厘米,面相圆润。神志端庄,发纹及五官雕刻精细。为唐代石雕艺术。
  圣容寺石造像:系北周时期的石雕艺术。佛龛残高120厘米,宽61厘米,佛身高94厘米,宽38厘米,头部残缺。
  石雕立佛像:原放于红山窑乡水泉子村青龙山上,为高佛雕立佛,右臂下垂,佛像净高1.4米,背光残高1.54米,宽0.84米。左臂下垂放于腹前,面形略长而丰满,高螺髻,目直视,衣纹流畅。雕刻手法与圣容寺石造像相同。
  七、钱币共87枚。其中有从三角城遗址出土的沙井文化时期的贝币2枚(共出土130枚,省上调去128枚)汉代至清代的铜钱85枚(有汉代“五铢”,唐代“开元”和日本“宽永”通宝一枚等)
  八、木器共92件。内多数为供器,其中有1958年3月从胡执礼墓中出土并仿制的香炉、蜡台等。
  九、书画共4幅。其中有绢画一幅,长282厘米,宽32.5厘米,画中亭台楼阁鳞次栉比,云雾缭绕,远山隐约,湖水浩渺,松柏榆槐繁茂,花卉山石纷纭。众多人物活动于其间,有坐着步辇的妃嫔,有乘着龙舟的王候,有舒袖狂舞的歌伎,有鼓瑟摇琴的乐师,有群臣朝贺于宝殿之内,有报马驰骋于官苑之外,宫女太监熙来攘往各侍其主,王后妃嫔恋棋叙话,整个画面凡宫廷生活无所不有,寓意深刻。画面笔触工细,但无题款,不知出自何时何人,有待考证。有关方面认为所画为阿房宫图,故起名“阿房宫图”。
  此外,永昌县私人珍藏明代至现代全国有名的书法家和画家的真迹作品者不少。其中原宁远堡乡的张友信收藏最丰富,共计250余幅。其中,有101件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刘九庵鉴定是真迹。
  第八章 革命文物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于1936年11月18日攻占永昌县,为时43天,留有许多革命遗址和遗物。
  一.革命战斗遗址
  红军总部指挥部位于县城东南隅驴市街十字口天主教堂。1936年11月,红军军政委员会(总部)设此,总指挥徐向前等西路军领导人常在此开会,指挥战斗。内有廊房13向,现保存完好。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沿沟滩战斗纪念地位于县城西10公里的焦家庄乡南沿沟滩。1936年12月,红军某部与敌人曾在此进行过激烈的战斗。现在仍保存着红军烈士的集体墓葬。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寨郭家上磨战斗纪念地位于县城东10公里的东寨城西南甘新公路南侧。1936年红西路军前进剧团70多人在此地与敌人进行了极为艰苦的战斗。现存庄院墙两段,高约2米。
  宦家庄革命纪念地位于新城子乡西湾村宦家庄。现存民房一间。1936年红西路军某部政治部驻此。墙壁上有署名大沽政治部的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致联合打日本!”“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停止内战,一致联合抗日!”“人民抗日红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汉回蒙蕃联合抗日!建立抗日国防政府!”等。
  百子洞纪念地位于县城北3华里武当山半山腰,洞深4米,宽3米。1936年冬红西路军失利后,重要指挥员肖永银等人夜行路过住宿一夜。
  二.革命遗物
  1984年8月31日修建县城东街供销社时,发现了一批武器。经鉴定,系1936年红西路军修械部队所掩藏(修械部队当时住这里)。有轻重机枪主件和部件,步枪主件和部件,以及子弹共31个类型716件。其中仅仿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座和部分步枪尚属完整,大部分部件和修械工具锈蚀严重,这些遗物现均藏县文化馆。
  三.烈士陵园
  抗日战争时期,县政府于1943年在北海子雷台之上将古塔表面砌砖一层,上刻“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并把天师殿改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堂,内供永昌籍抗日阵亡将士147人的牌位,表示悼念。
  1951年县人民政府在城外东南角修建了烈士陵墓,纪念1950年在皇城剿匪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63年迁东门外北侧。1984年7月至1985年10月,县政府拨专款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红西路军烈士和皇城剿匪烈士的忠骨。
  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县城北门外校场山,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平方米,座北向南。西与北海子公园毗邻,东与电视差转台相望。陵园正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门额书“革命烈士陵园”,背面书“浩气长存”。陵园依地势分高低三层,下层正门两侧各建5间廊式陈列室和工作室;中层比下层高3米。砌台阶十数级。革命烈士纪念碑居中。纪念碑分碑座碑身,座高1.5米,身高8.1米,上书徐向前元帅于1988年所题“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周围置汉白玉栏杆,碑两侧建仿古木亭各1座;上层比中层高1.5米,正中为烈士纪念堂7间,“革命烈士纪念堂”匾额为原红西路军老战士,现全国政协委员魏传统同志所书。西侧为红西路军烈士墓,东侧有墓18座,为皇城剿匪中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烈士。陵园内外均植松柏桃杏诸树。每逢清明节,市、县级党政机关、驻军、学校、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广大群众都来扫墓,缅怀革命烈士。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