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4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分类号: G322.7
页数: 8
页码: 713-7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了农林牧渔水方面、工业方面、医药卫生方面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推广应用 永昌县

内容

一.农林牧渔水方面:
  小麦良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普遍开展了良种评选活动,选出了较好的红光头、兰州麦、老来变及红、白疙瘩等地方性优良品种,在全县推广。1953年引进优良春小麦品种“96号”、碧玉麦(又称玉皮麦),较当地品种有耐水肥、抗倒伏、抗锈、抗黑穗病等优点,产量提高10%。1957年以后,先后引进阿勃、欧柔、红齐头、59—196等春小麦优良品种,较当地品种有抗锈、抗倒伏、抗病的优点,增产效果明显。1970年以后,推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甘麦8号及其姊妹系甘麦11、12、13、24、42号和系选甘麦39号等一批优良品种,以甘麦8号、42号最为适应。1979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32.98万亩,其中甘麦系小麦品种面积达23.14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0.4%。1980年以后,引进陇春8号、9号,经试种比甘麦8号增产1.7%至17%,经大田种植,增产24%;引进武春1号、黄羊2号等半矮杆春小麦,茎杆粗壮、抗倒伏、口紧、不落籽,丰产性能好。1986年以来主要推广的小麦良种有:7020(3)、武春121、武春红、160、甘春15号等品种。
  胡麻良种1962年以后,先后引进雁农1号、甘亚12号、匈牙利B等优良胡麻品种,比当地小红胡麻增产20%至30%。1974年引进陇亚1号、2号、5号进行试种推广。1980年引进天亚2号,由于成熟早,产量高,深受农民的欢迎,在全县推广。1985年全县胡麻优良品种占80%以上。1989年又引进了定亚17号,增产效果较好。
  化肥1953年,宁远乡龙景村互助组最早使用化肥,每亩小麦地追施硝酸铵14至15斤,增产效果显著。1954年县供销社开始调人硝酸铵16吨,在全县推广使用。1958年提倡施肥“化学化”,但使用的化肥仅有硝酸铵、氨水2个品种,且数量较少,主要施于小麦。1970年磷肥数量增大,品种增加了过磷酸钙。全县使用化肥面积逐步扩大。尔后,尿素、磷酸二铵、碳酸铵,硫酸铵等品种逐步增多。施肥方法也由原来的单一撒施而改变为施基肥、种肥与种子一同播施、追施、喷施等多种方法。亩施肥也按土壤中肥素和有机质含量而确定,数量有较大增长。每亩施纯氮20斤,纯磷10斤以上。1980年以来又引进了磷酸二氢钾等高效、速效肥料,进行叶面喷施。
  农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学药剂始在农田使用。1952年,武威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永昌县推广赛力散拌种,消灭小麦黑穗病,同时推广六六六粉,滴滴涕杀灭农田害虫,效果良好。至1954年使小麦黑穗病发病率由原来最高的20%降低到1.4%至0.25%。1960年以后小麦黑穗病回升,1974年以后又逐年推广六氯化苯、腐霉霜等药剂防止,1985年至1990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0.097%左右。
  1971年在朱王堡梅南村进行燕麦敌(燕麦畏)消灭农田燕麦草的试验。1979年又在北海子中庄子村进行燕麦敌二号灭草试验效果均在90%以上。1981年全县施药面积达1.69万亩,1983年达9.95万亩,1984年以后,年施药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胡麻地内一般每亩有杂草10至13万株,严重者达50万株,造成胡麻减产1至3成,严重者达5成。1983年县农技站科技干部刘文斌在新城子乡试用二甲四氯消灭胡麻地阔叶杂草,亩用20%二甲四氯100克左右,加水30斤喷雾,对胡麻无损害,灭草率达80%至90%。全乡施药面积5760亩,每亩增产54.52斤。1984年在全县推广。1971年以来,先后推广的灭草药物还有二四滴酊、二四滴铵。杀灭病虫害的农药还有氧化乐果、粉锈宁等。1985年以来这些药剂均在农田大面积使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耕作技术永昌历史上一直沿用传统的耕作习惯,耕地二牛抬杠,播种大撒大扬;施肥只施土肥;灌水以串灌、漫灌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如机械耕作,条播,宽行播种,适时早播种,合理密植,科学使用化学肥料,倒茬轮作,草田轮作,套种、间种、带状种植,地膜覆盖、合理灌溉等,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了决定性作用。成效较显著的有:带状种植。1974年从河北遵化引进该项种植技术,1975年在朱王堡公社头沟三队试种3∶1.5的小麦、玉米小带田22亩,平均亩产1006斤;二队试种的2.4∶1的小带田,平均亩产1241斤,1983年以后带状种植大面积推广。经多种方式带种表明小带田最能增产。沟带田次之,大带田效果较差。但带状种植对种植技术、光热资源要求高,且费工费时,所以仅限于土地面积小,光热资源丰富的清河地区推广应用。
  地膜覆盖西瓜种植技术。1981年前我县瓜类种植面积很小。1981年朱王堡、水源、六坝3个公社仅种各种瓜类100多亩。同年朱王堡公社新堡子大队试种地膜覆盖西瓜,亩产高达9846斤。1982年市、县科委列课题引进良种西瓜在朱王堡、水源两个公社种植推广,产量高、质量好、上市早。到1985年播种面积扩大到4102亩。1986年以后年种植面积均在5000亩以上。
  绿肥种植。清河地区原有用苦豆子、马板肠等野生植物沤压绿肥的习惯。种植绿肥始于1971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朱王堡公社梅南沟六队小麦地里套种草木樨5亩,除留床1亩外,其余4亩收鲜草6800斤,第二年种谷子,亩产405斤,比未种草木樨的地多收201斤。次年种大麦,比未种草木樨的地多收80斤。1973年全公社套种草木樨2896亩。1975年,武威地区农林局派农技干部常驻水源乡北地大队,指导该地区种植草木樨。1977年在铁路以北共套种2.78万亩,占该地区总播种面积的12.45%。1979年,东寨乡头坝村在胡麻地里套种草木樨,当年收草不多,次年收草后种春小麦,变赤地休歇为绿肥养地,也适合人少地多的地区种植。1984年全县种草面积7.19万亩。其中清河地区套种草木樨3.6万亩。水源乡套种占耕地面积的54%。户均5.2亩,人均1亩。1990年全县种草面积达7.89万亩。
  农业机械历史上永昌县农业沿用传统生产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引进农机具技术。其中农业耕作机械有山地犁、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丁齿耙、马拉播种机、割晒机、摇臂收割机、精选机、造风扬场机、脱粒机、喷雾器、喷粉器、各型号大、中、型拖拉机、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手扶拖拉机;运输机械有架子车、胶轮大车、轮式拖拉机、汽车等。排灌机械有解放式水车、打井冲机、打井锅锥、潜水泵、深井泵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有:柴油机、电动机、粉碎机、磨面机、碾米机、淀粉机、铡草机、榨油机等。畜牧业生产机械有:打浆机、剪毛机、奶油分离机等。除以上机械的引进和大量推广使用外,全县引进和试验推广了下列各项农机技术:
  引进麦类割晒机进行试验示范推广1974年开始,先后引进上海180型、江苏114型收割机,张掖4GL—160型麦类割晒机,嘉兴3马力人推收割机各1台进行实地对比试验。通过试用,张掖产4GL—160型麦类割晒机,其工作性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各种机型。适合我县各个乡镇使用。1985年全县已推广4GL—160型麦类割晒机343台,收获农作物9.06万亩。1990年全县4GL—160型麦类割晒机已达1000多台。
  柴油机手扶拖拉机负压节油技术引进柴油机负压节油是全国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我县引进后,经试验可节约机油13%左右,对减轻S195型柴油机渗漏机油现象,有明显的效果。特别在手扶拖拉机上安装这种节油装置后,效果更好。1985年底,已在全县推广节油阀650只,节油器400只。1990年已在全县普遍使用。同时我县先后引进柴油回油管节油装置和广西产柴油节油器、经试用,广西产的柴油节油器,安装在手扶拖拉机上效果十分明显,消除和减轻了发动机冒黑烟现象,使柴油燃烧完全,起到了节油作用。节油率可达5%至10%,1985年全县有131台手扶拖拉机装上节油器。1990年安装节油器的手扶拖拉机达700多台。
  云杉育苗技术由东大河林场主持的云杉育苗,开始于1957年,首先在西大河毛家圈苗圃进行,以后移至河沟三岔苗圃、插剑门苗圃、南坝石门子苗圃进行。由于云杉育苗难度大,到1969年仅完成育苗面积106.3亩。1970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狠抓关键措施,订立育苗技术规程,使育苗质量、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到1980年,全场共育苗109.8亩,出圃苗木184.6万株。
  华北落叶松试种技术1976年,从河北关岭山引进华北落叶松。经东大河林场苗圃试种成功后,于1978年至1983年分别在南坝石门子、夹道二沟掌、三岔东沟等地造林293亩。1985年实地检查保存面积140亩,苗木成活率50%至60%,苗高0.6至1.3米,生长健壮,是永昌祁连山林区生长大有希望的一种速生树种。
  幼林抚育1964年到1966年,在西大河的石头沟、大岭沟进行幼林抚育,主要在幼树周围除草、松土、补苗、清除杂物为主,完成抚育面积577亩。1971年后,每年春、秋两季各抚育一次。春季除草、培土、扶苗、补苗、清除杂物。秋季割草、割灌木。1984年抚育面积达3.53万亩,是更新祁连山天然林的手段之一。
  封山育林1952年开始,对马营沟林区的东西石门、上泉沟;河沟林区的老人头、东沟;南坝云庄寺林区的石门子;夹道林区的二沟掌;西大河林区的金沙窑等五处,经县政府批准封山育林,建立管护点,配备专职管护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封育面积达4.3万亩。经过封育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不少林地已郁闭成林,加之人工促进天然下种,增加乔木面积1.2万亩,部分林区水量不断增加。因植被覆盖度扩大,洪水灾害大大减少。
  经济林木栽种技术1955年,土佛寺农场栽种苹果树成功。县上从东北引进苹果树苗在全县各乡镇推广栽植。截止1982年,全县有各类果树2108亩,果品总产量58.88万斤,到1985年,全县已建小果园1150个,面积达3951.7亩,栽种各种果树6.27万棵,其中苹果梨3.3万棵。
  林木病虫害的防治1982年,武威地区林业局派技术干部来永昌县调查,天然林区有害虫3种,病害3种;人工林区害虫9种,病害7种。1984年成立林木病虫害防治站后,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治早、治小、治了的防治原则,利用高压机动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和其它多种喷雾器,每年防治面积达3至5万亩,基本控制了林木病虫害危害。
  家畜人工受精技术1943年西北羊毛改进处河西推广站曾在绵羊改良中试验应用。1952年以来人工受精技术逐步推广应用于绵羊改良生产实践中。1957年县畜牧兽医站设立了马匹人工授精站。开展了马匹人工授精工作。对当地土种马用外引莫尔干种马进行改良。1966年,又开始进行了牛的人工授精工作。1981年在红山窑骟马墩开展了黄牛冻精配种工作。截止1990年底,先后在红山窑、朱王堡、水源、六坝等地建立冻配点11处,每年授配黄牛800至1000头,1987年开展瘦肉型猪杂交技术推广,选用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良种公猪与本地猪进行杂交,每年授配母猪在3000头以上。
  预防、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根据1984年畜禽疫病普查结果,全县发生的畜禽传染病有四十二种。因此,全县开展了预防、控制消灭畜禽传染病的工作。截止1984年底,共预防接种各类畜禽1647.3万头(匹、只、次),有效地控制了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到1985年底,已经消灭的畜禽传染病1种(牛瘟),基本控制的6种,(马鼻疽、布氏杆菌病、马流行性感冒、口蹄疫、气肿疽、炭疽),目前尚设防的有: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鸡瘟、羊厌气菌病、羊痘等六种。1990年设防的疫病增加了炭疽、狂犬病、牛出血型败血病。
  草原灭鼠永昌草原上,从1981年开始灭鼠试验,选用8—10%磷化锌毒饵,辅以烟雾炮薰蒸法;对鼢鼠用插洞投饵法,在草芽萌发前投药,全面开展灭鼠工作。1981至1985年灭鼠面积108.1万亩,其中长爪沙鼠106.1万亩,中华鼢鼠2万亩。灭杀效果为:中华鼢鼠60%,其余均在85%以上。1987年在北部半荒漠草场上,用水泥杆217根,连片树立鹰架,并设立鹰窝21处,抬引和保护老鹰,让其捕食鼠类,而达到保护草场的目的。
  防治蝗虫历史上,牧草和农作物遭受蝗虫危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开始防蝗工作,组织人力和药械,在受害严重的南部80万亩草原和西河、城郊的农地喷洒六六六粉、马拉松等农药,经过多次防治,1960年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田间蝗虫。1964年以后曾先后用飞机喷药,开展了大面积草原防蝗工作,草原蝗虫危害逐渐减少。
  虹鳟鱼养殖虹鳟鱼素有“水中之鸡”的美称。1984年12月18日从山西朔县引进每尾体重20克左右的鱼种2万尾。经一年试养,成活1.7万尾,平均每尾增重330克,净产1.12万斤,鱼每增重1斤需饲料2斤。1984年以后,推广到有天然养殖条件的北海子、金川峡、南泉等地,现已建起集体养殖场2处,其中北海子虹鳟鱼养殖场面积6.18亩,金川峡养殖场面积5亩。养殖专业户发展到20户,建成鱼池面积32.5亩。总计养殖面积达到43.7亩。并在北海子养殖场建成孵化室7间267.2平方米,基本上形成永昌县虹鱼孵化养殖中心。
  鱼苗孵化1985年12月1日从北京引进日本发眼卵100万粒;次年1至3月北海子鱼场人工产卵46万粒;同时,从玛曲引进发眼卵90万粒。合计236万粒进行人工孵化,经过试验观察,日本发眼卵出苗率80%,仔鱼成活率45%。玛曲和本县产卵出苗率60%以上,仔鱼成活率30%。最后产鱼苗60多万尾,孵化率28%。
  二、工业方面
  1958年永昌县一些工厂开始引进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但为数不多。1970年后,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如马营沟煤矿采用风钻打眼、炸药爆破、平巷运输以及卷扬机、炼焦等技术;各砖厂使用制砖机,将马蹄型砖窑改修为平炉窑;水泥厂引进425号盐酸矿渣水泥生产技术;农机修造厂引进刨、铣、插、钻、冲、磨、拉等各种机床与车钳锻焊各种技术,65型磨面机生产技术,各类机动车辆离合器生产技术等;铁器社引进车钳锻焊等半机械化生产设备技术;电石厂引进电石生产技术;磷肥厂引进过磷酸钙生产技术;西沟塑料厂引进塑料棚膜、地膜、顶棚板生产技术;各建筑工程公司引进现化建筑综合技术;针织厂地毯厂引进棉纱手套机、毛衣机、毛线生产、仿古地毯等生产技术;印刷厂引进了铅字印刷技术;各造纸厂引进造纸技术;各亚麻厂引进亚麻生产技术;皮毛厂引进甲醛鞣制皮毛技术,粮油加工引进各类型的磨面机、榨油机以及食油精炼等技术;草原站、榨油厂,河西堡面粉厂引进了配合饲料加工技术,食品加工厂引进食品加工技术;工艺美术社引进真空镀铝镜生产技术,北海子村引进花炮生产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引进,有力地推动了永昌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水泥生产技术永昌县水泥厂于1972年引进了年产7000吨的小水泥厂设备,1974年12月建成投产,采用普通立窑煅烧,年产325号矿渣水泥7000吨。经过不断扩建和技术改造,1984年产量突破2万吨,质量由原来的325号矿渣水泥提高到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甲醛鞣制皮毛工艺技术永昌盛产皮张,尤以羔皮驰名省内外。羔毛皮衣质地纯良,轻巧美观,在外地统称“凉州货”,仅次于宁夏皮筒;老羊皮衣质地纯厚结实。传统的皮毛鞣制均以硝制为主,硝制皮毛不柔软,有臭味,皮板怕水,怕烫。1982年皮毛厂技工到外地参观学习,引进了“甲醛鞣制皮毛工艺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污染。有质地柔软、无臭味、皮板不怕水等优点。
  仿古地毯生产技术1974年,县针织厂派出工人到阿左旗学习地毯制作技术,左旗地毯厂同时派出技术工人到永昌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掌握了地毯生产中的染线、绘图、编织等三道主要工序,当年试产仿古地毯45平方米。1976年正式成立永昌县地毯厂。从1977年开始培训仿古地毯主要生产环节的平毯、剪花、修整、洗毯、造旧的技术工人,并自制了所需的生产设备,现在除纺纱以外的全部工序都可在本厂进行。
  注塑布鞋生产技术县制鞋厂从1980年开始陆续引进注塑布鞋的生产技术。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布鞋生产从塑料造粒、制帮、注塑成型实现了机械化。经过对注塑机和生产磨具的技术改造,日产量由400双左右提高到800至1000双左右,产品由单一的半高跟男女布鞋增加到平跟、中跟和高跟注塑布鞋。
  金属清洗剂大中型拖拉机每年每台约需清洗用柴油100—120斤、小型30—40斤,全县每年需用清洗柴油113至147吨。为了节约能源,引进金属清洗剂,农机部门深入农村农机户进行宣传、试验、示范推广,经过一年的努力,已有81.6%的农机户应用了金属清洗剂技术,年节约资金约3万多元。
  三、医药卫生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医技术引进普及较快,1952年县医院西医门诊开始分科治疗,妇科开始实行新法接生等技术。1956年县医院第一例阑尾切除手术成功。1957年作剖腹产、肠梗阻等腹腔手术。同时医院内设制剂室、化验室,进行血型鉴定。胃液分析,康氏反映等10多个化验项目。1959年使用X光透视技术。1960年制成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器,开展肝包虫摘取,宫外孕、甲状腺肿病、阴道式子宫全切除等手术;脓胸切开引流手术成功。1964年开展血清钾、钠、氯、钙化验测定和腹水常规检查,胃大部切除手术。1966年开展妇女输卵管结扎手术。1968年骨科手术和甲状腺首次切除手术成功。1971年心包穿刺成功。1973年开展细胞形态及肝炎化验诊断。1977年开展胸部、四肢、头、腰、颅部胶片拍片诊断。1978年心电图机用于临床诊断,并对心脏病患者作二阶梯试验和血清蛋白测定等30多个化验项目。1980年以后陆续使用了心脏起搏器、M型超声心动图机,B型超声诊断仪等先进医疗技术。1981年前列腺切除手术成功。1984至1985年用二胺磺碘酮治疗心脏病,外科开展全胃切除,右半肠切除,肝修补,腹膜肿瘤切除,肝叶切除,甲状腺癌根治手术。这些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有力地推进了永昌县医药卫生工作的发展。
  四、其它方面
  地震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地震部门在河西堡设地震台进行地震观测。1976年11月,永昌县人民防空办公室成立地震观测室,进行地震监测工作。1978年,地震监测工作由永昌县科委管理,全县范围内先后设立了永昌一中、西大河水库、新城子中学、马营沟煤矿、金川峡水库、马家坪中学、朱王堡中学、南坝中学、陈家沟中学、县气象站、头坝小学等八个测报点,各点均配备了兼职观测人员,每日观察三次,按时记录有关数据,定期向县地震监测室汇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地震监测机构几经调整,到1985年仅存县地震观测室的地应力、高架倾斜、土地电、地温和北海子马踏泉水氡含量测定及西大河水库土地电、地应力等观测项目,曾先后15次向武威地区地震办公室提出预报意见,其中三要素(预报时间、地点范围、震级确定)占一次,分别受武威地区科委、地震办公室的奖励。1986年武威地区地震观测资料评比中被评为第一名。
  风能利用1958年,红山窑农具厂就曾进行风打磨试验,但未成功。1981年,永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县草原站从青海引进风力发电机2台,分别安装在南、北部草原上发电照明。1986年,金昌市在毛卜喇村9个生产队各安装风力发电机1台发电,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电。
  粮油质量检测1951年后,粮油质量检测,完全靠人的目测,1961年后引进了油蒸式水分测定器。后又引进容重器和邃道式水分测定器。1971年引进了半导体水分测定器和电烘箱,检测手段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