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技术实验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3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学技术实验研究
分类号: G322.7
页数: 8
页码: 706-71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昌县科学技术实验研究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实验研究 永昌县

内容

第一节 科研项目
  1960年永昌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所列的研究课题有14项。
  1961年,县科技单位全部撤销后,科研工作停顿。1973年,恢复科研工作,由县计划委员会管理。截止1978年共开展研究课题44项,其中省列项目8项,地市列项目21项,县列项目15项。全部项目中农业研究课题29项,林业课题3项,畜牧业课题4项,农业机械课题7项,其它课题1项。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草害防治、5406菌肥应用,黑光灯诱杀虫、中草药防治猪病等,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1978年以后,科学技术实验发展较快。1979至1985年共列研究课题85项。其中省列项目4项,地市列项目41项,县列项目40项。全部项目中,农业研究课题33项,林业课题8项,畜牧业课题17项,水利课题2项,农业机械课题7项,卫生环境保护课题5项,工业课题7项,渔业课题1项,教育课题2项,其它课题3项。期间,先后对20项课题项目进行了鉴定验收,均达到了合格水平,其中“燕麦敌2号防除农田野燕麦草”、“引进良种西瓜试验示范”、“500亩胡麻丰产栽培试验”、“引进大平2号蚯蚓养殖试验”、“PFS——39型双转盘式粉碎机试验”、“真空镀铝镜引进试验”、“农区种草养畜试验”、“二甲四氯防除胡麻田间阔叶杂草试验示范研究”,分别获甘肃省政府、金昌市政府和永昌县政府科技成果奖。
  1986年至1990年共列研究课题61项,其中农业课题25项,林业课题3项,畜牧业课题17项,水利课题1项,农业机械课题3项,环境保护课题1项,工业课题6项,渔业课题1项,其它课题7项。
  在61个课题项目中,已经鉴定验收的10项,均达到了课题要求,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成果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其中,冷凉灌区8000亩胡麻丰产方栽培试验获金昌市198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甘肃省1990年科技进步三等奖。(附表198)
  第二节 科研成果
  燕麦敌二号防除农田燕麦草野燕麦是农田主要杂草,全县年危害面积达30万亩以上,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8%,损失粮食达2000多万斤。1979年永昌县科委、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燕麦敌二号(25%乳剂)进行试验示范。1980年试施1.69万亩,1981年试施7.96万亩。采取毒土和喷雾两种方法,每亩用药200毫升,施药后平均每亩增产粮食92.5斤,共减少粮食损失726万斤;并总结了一套适合永昌县实际情况的施药方法。1981年经武威地区科委和农业局组织验收合格,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使用。获甘肃省1981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地膜覆盖玉米栽培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研究项目,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于1984年主持试验示范,增产效果显著,与不搞地膜覆盖的地对比,每亩增产38.5%至57.3%,提早成熟22天,农技站探索和总结了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同年12月经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在清河、双湾等地广泛推广应用。
  五百亩胡麻丰产栽培系金昌市科委所列研究项目,由永昌县种籽公司主持,于1983年至1984年实验示范,选用天亚二号良种,每亩下种量由原来的8斤,提高到12—13斤,亩保苗35至45万株;亩施农家肥3000至5000斤,以碳胺70斤作基肥,磷肥70至80斤作种肥,结合头水追施硝胺10至15斤;播种时间比原来提早10至15天(4月20日至5月5日);药剂除草,先使用燕麦敌灭燕麦草,苗齐喷洒二四滴胺两遍,亩用药三两至三两五钱,兑水60至80斤喷雾。两年共种植1628亩,总产达54.12万斤,平均亩产354斤,较1983年前的平均亩产净增245斤,平均亩增加收入114.66元。除每亩多投入的化肥,农药、劳力等项,净增收入99.34元,共增收15.18万元。1984年12经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84年获金昌市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西瓜良种试验系多昌市科委所例研究项目,由金昌市科委、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主持,于1983年至1984年在清河地区试验示范,应用高垄栽培和双苗栽培及地膜复盖技术,增施优质肥料。分区留种,每年兑换外地品种等措施,使全县西瓜播种面积增加到5000多亩。普及了“早花”、“3301”、“苏3号”、“74-5-1”、“红优2号”等良种,形成早、中、晚熟品种配套。使西瓜市场供应提前到六月中旬,提早约20天至一个月。亩产由3000多斤提高到6000多斤。最高产量达9000多斤。1984年8月,经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并在永昌县水源、朱王堡等乡广泛推广。1984年获金昌市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系甘肃省科委所列研究课题,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协作。课题要求以五千亩进行田间试验,在1980年至1982年平均亩产414斤的基础上。于1983年至1985年进行试验示范,做法是:选用良种,以陇春8号为主体品种,搭配种植陇春9号、70-20-(3)、矮丰1号、3号、741-1-21、宁春7号等;适量播种,亩播种量40—45斤,亩保苗28—35万株;消灭燕麦草、杂草;采取豆类(或洋芋)-小麦套种绿肥-小麦;豆类-小麦-胡麻,与胡麻同期播种草木樨-草木樨留茬-小麦等几种不同形式的粮(油)草轮作倒茬制;氮、磷、钾配比,一般亩施农肥不少于15000斤,化肥提高到纯氮15至20斤,纯磷7—10斤,磷肥作底种肥,氮肥在红山窑、新城子地区只作基种肥,并适当提高磷的比例,其它地区氮素化肥50%作基种肥,50%在头水时追施;适时早播,海拔较低的六坝、南坝于3月20日左右开始,海拔较高的新城子于四月初开开始,均为机播,在七至十日内播完等技术措施。示范试验结果:1983年亩产533斤,较开题前基础单产净增119斤;1984年亩产616.6斤,较基础亩产净增202斤;1985年亩产658斤,较基础亩产净增244斤。每斤小麦成本降低10%。1985年7月经科委组织验收合格。并在全县广泛推广应用。
  二甲四氯防除胡麻田间阔叶杂草试验二甲四氯原在胡麻地内禁用,胡麻地杂草只靠人工拔除,1983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自选研究课题,进行试验示范。使用二甲四氯灭除胡麻田间阔叶杂草,效果明显,在胡麻苗高3—6时,每亩用20%二甲四氯100克,兑水30斤,叶面喷洒,灭草率为80—95%。与不拔草相比,亩增产80—150斤,与人工拔草相比亩增产50—100斤,亩节约劳力7个,费用较人工拔草下降11.81元。1986年在全县推广,面积达三万亩以上。经1987年永昌县科委鉴定验收合格,1988年获甘肃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
  朱王堡小麦茬复种大白菜试验系县科委所列研究项目,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主持,于1985年试验研究,使用张掖二包头种籽,播种时间为麦收后,7月27日(立秋前10天),行距、株距均50厘米,挖穴施肥,复土后每穴点播4—5粒种籽,盖沙灌水,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经一年的试验取得成功,于1986年在朱王堡部分村队推广种植,1987年经县科委组织验收合格。
  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及良种繁育体系研究系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所列研究项目,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试验。于1978年引进无毒苗切段繁殖技术进行试验,至1985年共繁殖无毒苗47.5万株,通过种植原种田种殖一级繁殖田,共生产一级种薯206万斤,大田推广2.84万亩,平均亩产达3594斤。利用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无病毒植株,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我县马铃薯生长期因病毒浸染、种薯退化、腐烂、产量低、留种困难等问题。1985年5月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验收合格,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羔羊育肥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永昌县双井子牧场主持。1983年试验成功,和两个对照组对比,育肥羔羊每只体重平均增长在10斤以上。1983年由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激素控制母牛同步发情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永昌县畜牧站主持,1981至1983年进行了试验,1981年使用促进溶解黄体退化的药物,如促黄体激素,促滤泡激素、苯甲酸雌二醇等,对94头母牛进行注射试验,同期发情率46.8%,注谢了药物的比未注射药物的同期率高7.4倍。1982年应用前列腺素配其它激素对154头黄牛进行试验,同期发情率32.6%,比未注射药物的同期率高3倍,1983年用中草药灌服11头,同期发情率达63.6%。1983年10月由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
  引进大平二号蚯蚓养殖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永昌县畜牧站主持,经1983年至1984年试验,掌握了在永昌自然条件下,利用马粪、牛粪作饵料,土坑养殖效果较好,并作了用蚯蚓喂蛋鸡的对比实验,每鸡每天加喂10克鲜蚯,可节约饲料6.86克,产蛋率由原47.75%提高到65%,蛋重由原51.33克提高到55.13克。1984年12月由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同年获金昌市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气雾枪免疫鸡新城疫抗体效价测定由县畜牧站主持,于1985年进行了试验,经免疫抗体测定,对鸡新城疫有免疫力,并在全县推广应用。较刺种法省工、省时。1986年经县科委组织验收合格。
  永昌县城郊牧草栽培实验由县草原站主持,在城郊筛选栽培老芒麦,无芒雀麦,抗旱苜蓿。箭舌豌豆,阿比西尼亚燕麦,马匹西尼亚燕麦,聚合草等8个品种,总结了4个品种的丰产栽培措施,并在生产中推广。1986年由县科委组织验收合格。
  农区种草养畜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永昌县科委所列课题,由县畜牧站主持,经1984年至1986年,在种草养畜,畜种改良,杂种牛育肥、人工小鸡孵化、以农促牧和以牧促农方面作了各种试验测定,为培训农村技术人员,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等方面提供了经验,在发展种草养畜、粮食生产和增加经济收入三方面取得了同步增长的效果,1986年12月由金昌市科委、永昌县科委联合验收合格。获金昌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京白鸡引种推广与杂交组合试验由永昌县畜牧站主持,1984年引进京鸡原种蛋4800枚,孵出小鸡2344只,1984年后先后共引进繁殖京白纯种和杂交商品蛋鸡蛋1.68万只,测定七至二十周龄的雏鸡育成率为72.1%,受精蛋孵化率54.4%,七十二周龄体重3.4斤。1986年12月由县科委组织验收合格。
  甲醛鞣制皮毛工艺引进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由县皮毛厂主持,于1982年试验,达到了皮板柔软、毛洁白、不吸潮、不冒硝、耐高温、不怕水、无臭味、耐老化,降低成本50%,缩短生产周期4天,减少了污染。1983年12月由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已在生产中应用。
  6—8—10鼓风机节煤灶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永昌县修造厂主持,于1983年试制成功,结构简单,建造容易,造价低、升温快、热效率高,用6两煤,8分钟烧开水10斤。1983年12月由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已在县境内推广使用。
  真空镀铝镜引进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永昌县工艺美术厂主持,于1984年试制成功。主要改变了玻璃镀银工艺,成本下降,合格率由硝酸银生产工艺的85%提高到93%,全年生产真空镀铝镜5016块,为国家节约硝酸银4000克,填补了轻工产品一项空白。,1984年12月,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获金昌市政府1985年优秀成果三等奖。
  PFS-39型双转盘式粉碎机系水源乡农具厂自选课题,于1984年试制成功。产品设计新颖、结构紧凑、使用维修方便,与7.5至10千瓦电动机匹配,每小时可粉碎草木樨茎杆420斤或葵花盘660斤或胡麻衣子642斤,粉碎细度达到了饲喂畜禽标准,比一般粉碎机提高工效一倍,每台每年可节约电费324元,现已投入生产,产品销往甘肃、新疆等地。1985年1月由县科委组织验收合格,获永昌县政府1985年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改进涝池水质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永昌县科委主持,于1984年采取涝池渗井和池边取水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水质。1984年金昌市科委组织验收合格。
  冷凉灌区8000亩胡麻丰产方栽培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项目,由县种籽公司承担,于1985年至1987年试验示范。三年共完成种植面积2.43万亩,采取选用良种,施用化学肥料,配方肥料条播,药剂除草及科学管理等方法,每亩单产由原来的96斤增加到了338斤,亩增产242斤,平均每亩增收100.35元,并在实验过程中培训了农业技术人员,促进了胡麻的大面积丰产。1987年经市科委主持鉴定验收合格,1988年获金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工培植牛黄试验系县科委所列课题项目,由北海子乡畜牧兽医站主持,于1987年至1988年,先后共种植牛2头。杀牛后共取出牛黄10克,平均每牛产牛黄5克,价值350元。该课题于1990年12月由县科委主持鉴定验收合格。
  改良盐爪爪草场植被试验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由县草原站主持。于1988年至1990年在北部草原低凹地盐爪爪草场播种羊草等禾本科牧草1330亩。改良后的草场。亩增产65.9公斤青干草。每百亩草场的载畜量由原来的2—3个羊单位,增加到11—12个羊单位。该课题于1990年9月由市科委主持,鉴定验收合格。
  地震对策研究系县科委所列课题,由县地震观测室主持,于1989年调查研究永昌大地震的历史。对有关大建筑制定出了大震对策措施,并制定了科学的符合永昌实际的几项对策方案。运用于地震救灾,可减轻灾害损失。该课题项目由县科委主持于1990年鉴定验收合格。
  河西冷凉灌区百万亩小麦丰产方栽培实验系甘肃省科委所列课题,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于1984年至1986年试验示范,其方法采取选用良种,增施化肥,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药剂除草及科学管理等方法,三年共种植面积13.32万亩,亩产由原378斤增加到527斤,亩增产148.7斤。该项目于1986年7月由省科委主持,进行鉴定验收合格。
  改革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办法系县经营管理站自选项目。在东寨乡上三坝村组织建立合作基金会的经验(详农业、金融卷)基础上,研究推广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资金的管理办法。经1988年至1990年的试验推广,全县共建立合作基金会96个,占全县总村数的87.3%,清理核实公共积累2490.16万元,划归合作基金会管理的资金1356.5万元,其中投股到户资金1226.2万元,全县合作基金会可融通资金发展到了891.48万元,该课题于1991年7月由多昌市科委主持鉴定验收合格。
  中低产田改造系甘肃省土肥站所列项目,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主持试验,于1986年至1990年采用建设条田、高茬收割、桔杆还田、深耕深翻、增施化肥等措施,亩产由1985年的500.2斤,增加到了1990年的604斤,亩增产102斤。土壤肥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该项目于1990年由金昌市科委主持鉴定验收合格。
  油菜丰产栽培实验系市科委所列课题,由县农技站,种籽公司主持试验。要求在选用品种、需肥规律、下种量、播种期等方面总结经验。三年共播种面积9427亩,亩产553.34斤,亩增产153.34斤。总产521.6万斤。总增产221.6万斤。已超额完成各项规定指标。
  玉米淀粉技术开发利用系金昌市科委所列课题,由水源乡方沟村主持试验。要求建年产千吨玉米淀粉厂一座,产值140万元,利税26万元。于1989年至1990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玉米淀粉200吨,每吨净利润120—150元。1990年10月5日由甘肃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产品基本达到了一级产品的标准。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