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家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家经费
分类号: G467
页数: 2
页码: 702-703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国家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辅之以学杂费和少量的勤工俭学收入。学校基本建设数量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总额随之增大。
关键词: 国家经费 教育 教育经费

内容

清时,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租粮和地方募捐。学田来自官署拨给的公田和群众捐献。
  民国初仍沿用清末的办法,并由县财政拨给补助款项。十六至十八(1927至1929),县府每年拨给教育经费白银1498.7两。另外,全县有学田1128亩、学租粮147石。其中云川镇321亩,租粮48石;永宁乡133亩,租粮18石;宁远乡622亩,租粮76石;永安乡25亩,租粮3石;五龙乡27亩,租粮2石。二十四年(1935)县财政拨款2.03万元(法币,下同),作为全县教育经费。三十二年(1943)统一清查丈量土地。改变田赋粮计征政策,取消学田租粮,教育经费由县财政拨款和地方附加粮中解决。三十三年(1944)县财政拨款15.47万元,作为全县教育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辅之以学杂费和少量的勤工俭学收入。1980年前,财政拨款采取中央一条线逐级向下拨款的方式。此后,实行地方财政大包干(即把统收统支改为以收定支,在划定的收入范围内,以自己的收入保证自己的支出),各级财政自求收支平衡。1952年财政拨款4.6万元(新人民币),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2.47元;1959年40.6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5.21元;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教育经费随之减少;1966年财政拨款42.5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4.65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经费增长幅度不大,1968年,财政拨款28.8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3.19元;1976年,财政拨款82.5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6.92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财政拨款增长幅度加大,1980年财政拨款167.5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31.52元,比1979年增长34.75%;1984年财政拨款184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48.07元;1985年,学校基本建设数量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总额随之增大,平均每个学生占有60至70元;1988年财政拨款416.4万元,平均每个学生占有122元,1990年财政拨款712.7万元,平均每个学生占有221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