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经费及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3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教育经费及设施
分类号: G467
页数: 3
页码: 702-704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教育经费及设施概括了国家经费、社会集资、校舍设备。
关键词: 永昌县 教育 教育经费

内容

第一节 国家经费
  清时,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租粮和地方募捐。学田来自官署拨给的公田和群众捐献。
  民国初仍沿用清末的办法,并由县财政拨给补助款项。十六至十八(1927至1929),县府每年拨给教育经费白银1498.7两。另外,全县有学田1128亩、学租粮147石。其中云川镇321亩,租粮48石;永宁乡133亩,租粮18石;宁远乡622亩,租粮76石;永安乡25亩,租粮3石;五龙乡27亩,租粮2石。二十四年(1935)县财政拨款2.03万元(法币,下同),作为全县教育经费。三十二年(1943)统一清查丈量土地。改变田赋粮计征政策,取消学田租粮,教育经费由县财政拨款和地方附加粮中解决。三十三年(1944)县财政拨款15.47万元,作为全县教育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辅之以学杂费和少量的勤工俭学收入。1980年前,财政拨款采取中央一条线逐级向下拨款的方式。此后,实行地方财政大包干(即把统收统支改为以收定支,在划定的收入范围内,以自己的收入保证自己的支出),各级财政自求收支平衡。1952年财政拨款4.6万元(新人民币),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2.47元;1959年40.6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5.21元;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教育经费随之减少;1966年财政拨款42.5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4.65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经费增长幅度不大,1968年,财政拨款28.8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3.19元;1976年,财政拨款82.5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16.92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财政拨款增长幅度加大,1980年财政拨款167.5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31.52元,比1979年增长34.75%;1984年财政拨款184万元,每个学生平均占有48.07元;1985年,学校基本建设数量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总额随之增大,平均每个学生占有60至70元;1988年财政拨款416.4万元,平均每个学生占有122元,1990年财政拨款712.7万元,平均每个学生占有221元。
  第二节 社会集资
  据旧县志记载,明朝户部左侍郎永昌籍人士胡执礼于嘉靖九年(1530)谢病归乡期间,购置学租粮三百余石,以接济贫寒学士读经求学,对后人启迪很大。清朝乾隆年间,知县郭昌泰率先捐赠白银,带动地方开明绅士纷纷捐资,兴办了“云川书院”,并将书院北面的20亩菜圃招民耕种收租,供给书院常年费用,民国时,县城中“义妇”张赵氏用银1400元买下闲置的官产,捐赠给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社队投入资金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民办学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社队统筹解决,国家给予补贴。1974年,新城子公社投资新建了一所标准较高的中学,该公社各大队也利用公共积累,动员社员投工投料修建校舍35幢,5460平方米,解决了校舍不足的困难。从此,全县各公社、各生产大队纷纷集资投工投料,新建和维修了一大批农村校合。1983年,再次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1984年,全县教育投资223.1万元。其中乡(镇)、村集资140.16万元、新建和扩建砖木结构校舍134幢、维修危房12幢。1985年,国家投资和乡(镇)、村集资123万元,修建校舍97幢。并从皇城水库续建工程结余资金中拨给永昌一中和城关二小各10万元,分别修建礼堂和教学楼。当年庆祝第一个教师节之际,全县各机关学校纷纷向城乡中小学捐赠办公桌椅、课桌凳、体育器材、取暖设备等,价值达5.2万元,并资助现金5.8万元。1985至1990年社会集资612.8万元,全部用于校舍维修和购置教学设备,共改建危房5232平方米,扩建校舍81991平方米。
  第三节 校舍设备
  民国时期,三处私立青云小学是新建的土木平房;云川镇中心小学因年久失修,校舍破旧;永昌中学大部分教室、办公室系庙房改修,新建的几栋学生宿舍均是土墙茅草房;各乡中心小学均为庙宇改建,保国民小学几乎全是利用的庙房,教学设备一无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学生日益增多,人民政府每年拨出经费维修校舍,添置桌凳,陆续维修和营建了一批校舍,但质量较低,经历年使用已多为危房。据1982年统计,全县中小学校舍5390间、10.3万平方米面积中就有一、二级危房2184间、4.16万平方米;学生课桌数量少,质量差、破损十分严重,可用的桌凳只能供52.4%的学生使用;教学设备短缺,大部分中学实验课和演示课无法进行。1983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到1985年,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有131所中小学新建、改建和维修校舍共630幢8.83万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和空心盖板教室520幢6.65万平方米,教学楼3座5766平方米,办公楼1座480平方米,生活用房102幢1.48万平方米,这部分新校舍占全县学校建筑面积的94%,有94所学校新建了校墙和校门;添置木制课桌凳4860套,维修旧桌凳5240套,基本达到了每个学生一套课桌凳;教学设备如实验演示器材、体育器材、图书等都有添置和更新,县属中小学均有电话机、电视机、电子琴、风琴、及广播器材,部分学校有电影放映机,许多农村学校购置了电视机、录音机、油印机及扩音器材,中小学图书达1.58万余册,各类教学仪器2570余件(台),价值达48.4万元。1985年以后又投入配备仪器资金30.18万元,其中乡、村自筹资金15万元;建成实验室、仪器室7栋1158平方米,投入资金22.5万元,止1990年底全县建起了焦家庄、六坝两个农村实验教学中心,按“一类”标准为永昌县第一中学配备了分组实验仪器,其它县属中学和乡(镇)中学均配备了演示实验仪器;小学都配备了教学教具箱,全日制小学配备了自然常识教具箱;中学均设有图书室,小学设有图书箱224个,有图书2.7万多册;各学区配备了数学录放像机、电视机和录音机,全县各学校有录放像机35台、电视机38台、录音机15台;建起了价值1.2万元的卫星接收天线一套。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