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3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勤工俭学
分类号: G627
页数: 2
页码: 701-702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学校勤工俭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的。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主要是种粮和种树育苗,也有采集中草药的,经济收入大都用于添置教学设备和开支办公费用。
关键词: 永昌县 教育 勤工俭学

内容

学校勤工俭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的。从1953年起,在贯彻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少农村学校在校园或邻村开小块荒地,给学生提供参加劳动的场所,种粮种菜,培训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1958年各中小学根据各自条件,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永昌一中在东十里堡办农场一处,开耕地300亩,养羊40多只,驴18头,置马车一辆。农场收入除用于扩大再生产外,还解决了师生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双湾乡新粮地民办小学勤工俭学较好,经济收入用于修建教室,并解决了部分学生学费和生活困难问题。1960年4月,省教育厅在永昌召开“全省民办教育现场会”总结推广永昌县民办教育和勤工俭学经验,并参观了新粮地民办小学。1965年,马家坪农业中学实行半耕半读,校办农场有100多亩耕地,经济收入除解决学生全部学杂费外,还补助师生口粮。“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开门办学,走‘五·七’红专道路,学工、学农、学军”,城乡中小学基本上都有学工和学农基地。永昌一中在距县城30华里的直峡山开垦耕地500亩,修建教室一幢、宿舍13间,学校师生轮流在农场边劳动,边上课,收成较好的年份可产粮食4万余斤、胡麻2000余斤,但在勤工俭学中往往以劳动代替智育培训,影响了教学质量,于1978年以后停办。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主要是种粮和种树育苗,也有采集中草药的,经济收入大都用于添置教学设备和开支办公费用。1980年以后,勤工俭学活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