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9
页码: 683-691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中学教育概括了发展概况、学制、课程、教学方法。
关键词: 永昌县 教育 中学教育

内容

发展概况永昌县第一所中学创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简称“永昌中学”。当时教室、宿舍、办公室共40间,操场1处,教职工7人,校长由少政府任命,当年招生12名。次年秋,将新招的学生与上年招的学生合并为初一1个班,共45名。三十五年(1946)全校三个年级,各1个班,共有学生110名。自建校到1949年共招生8级(8班),320名学生。毕业四届,共150名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1957年秋,全校教职工发展到40名,学生660余名,分13个教学班。中学教育稳步发展,教学质量较高。1958年秋,永昌中学扩建为完全中学,更名永昌县第一中学(简称永昌一中)。同时,在宁远堡创办永昌县第二中学,朱王堡创办永昌县第三中学,河西堡创办河西堡民办中学。年底,在校学生982名。但由于师生频繁参加劳动,教育质量不。1960年12月,对学校进行调整,停办了永昌三中,撤销了河西堡民办中学。1962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纠正了自1958年以来各学校教材内容不统一、师生过多参加劳动等偏向,学校工作逐步恢复正常。1963年开办永昌县清河(朱王堡)农业中学。1965年开办马家坪农业中学。年底全县中学学生达765名。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8至9月停课,学校组织红卫兵,互相搞“大串连”。10月,县城设立红卫兵接待站。永昌一中32名学生,由教师带领,于十一月到北京,参加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活动。之后,永昌一中成为县城“武斗”据点,不能开展正常教学。农村学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1968年,工人宣传队、解放军宣传队、贫下中家宣传队先后进驻各中学,领导学校开展斗、批、改。12月,永昌县召开教育革命座谈会,参加工宣队、贫宣队、师生代表、公社负责人132名,决定将农村学校下放大队管理。从1969年春季开始,中小学一律改为春季始业,招生采取以家庭出身为主要录取条件的推荐办法,农村由贫下中农推荐,城市由街道推荐,公社、镇革命委员会批准,从而取消了升学考试制度。1969年,马家坪农业中学改为永昌五·七红专学校,增收普通班。成立水源公社中学、陈家沟公社中学和六坝公社中学。1970年,成立新城子、焦家庄、东寨、南坝四所公社中学。1971年,成立河西堡公社中学。1972年成立红山窑公社中学;并且将清河农业中学改为普通中学,定名为朱王堡公社中学。1972年至1976年“批林批孔”、学朝阳农学院经验,“四人帮”抛出了白卷英雄张铁生和“一个小学生的日记”、“马振扶中学事件”,使刚刚恢复的教学秩序又一次遭到破坏。朱王堡中学于1976年迁到流泉滩,给校产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损失。1976年底,全县有完全中学6所,附设初中班小学29所,在校学生7416名。
  1977年8月恢复考试制度,1979年开始,重视教育质量,对中小学结构进行调整,永昌一中定为地、县重点中学。1980年河西堡中学高中部合并到永昌二中,东寨中学、北海子中学、焦家庄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永昌一中,新城子中学、马家坪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红山窑中学,南坝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六坝中学,水源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朱王堡中学。秋季,又将六坝中学高中部合并到永昌一中,原朱王堡中学改为“永昌县第三中学”。1983年春,红山窑中学高中部合并到永昌一中。同年,双湾、宁远和金川公司厂矿办的学校划给金昌市管理。1984年秋,河西堡永昌二中划给金昌市管理,水源中学改为“永昌县清河农业中学”,成立永昌县职业中学,校址在县城北门外。至199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1所,附设初中班小学8所,农业中学、所,职业中学、所,在校高中学生2166人,在校初中学生8645人。
  学制、课程民国年间,中学学制为高、初中三、三制(即高中三年、初中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实行“三、三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于1969年改为“二、二”制(即高、初中各两年)。1980年,遵照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初中改为三年制。1981年,高中改为三年制。课程设置是:民国时期,永昌中学初一年级设公民、国语、算术、英语、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动物、植物、体育、音乐、美术、童训、劳作等13门课程;二年级减去了算术、动物、植物,增加了代数、化学、生理卫生,仍为13门;三年级又在二年级的基础上减去了代数、化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生理卫生,增加了几何、物理、世界地理、世界历史计12门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公民、英语、童训课,新设政治、俄语课。1950年秋,开始使用上海新编全国统一教材。1956年语文分为汉语、文学。1958年将劳动正式列入授课计划。1969年,停授历史、地理、外语三课,其它课程也搞所谓“删繁就简”的归类合并,以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取代物理、化学等课,使用经大量删减过的省编教材,1980年以后,恢复了初、高中三、三分段的六年学制,初中设政治、语文(包括作文)、数学(后分为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生物(后分为动物、植物)、生理卫生、体育、唱歌、图画、劳动等课程,高中除不开设生理卫生、唱歌、图画外,其余课程同初中。
  教学方法1949年以前,中学沿用旧的教学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多有变更。1953年,推广苏联教学经验,开展多种教学教研活动。通过常规课、探索课、公开课等各类观摩活动,对教师掌握新的教学原则和备课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稳定教学秩序,起了一定作用。1958年加强劳动课教学。1959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批判关门读书、理论脱离实际的偏向,强调政治挂帅,忽视了基础知识教育。1962年以后,各科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少而精”、“启发式”,语文教学提倡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等教学原则,扭转了教育质量下降的局面。“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的教学成绩全盘否定,批判“白专道路”,学习“白卷英雄”,取消教育制度,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越愚蠢”的谬论,致使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粉碎“四人帮”后,逐步改善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1977年全面恢复了教育制度。1979年,教育部颁发《中学各科科学大纲》(草案)和《中学各科教学计划》(草案),统一规定了中学教学原则、任务、要求和开设课程等。各校相继组建了学科教研组,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7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体育教学大纲》,各学校遵照教育方针和有关规定要求,普遍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一次课间操,每周两次课外活动),每学年召开一次运动会。同时开展学生眼保健教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建立了音、体、美教研组。从1981年起,各学校普遍开展体育达标训练和测验活动。各学校开始建立学生健康卡片。在2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配有保健箱,常用的药物。有条件的学校,由懂医的教师兼任校医,并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