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7
页码: 677-683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小学教育的发展概况、学制、课程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发展概况清光绪三十年(1906年)永昌县“云川书院”改为“小学堂”是永昌县近代小学教育的开始。辛亥革命后,废除清朝教育制度,实行国民教育。民国二至五年(1916)改办私塾、义学,新办初级小学校共30余所,将县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并在永宁乡的朱王堡成立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七年(1918)在宁远堡成立“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在县城西街小庙成立“女子初级小学校”。十六年(1927)全县有完全小学3所,学生83人,教员8人;初级小学校42所,学生1218人,教员46人。二十年(1931年)永昌县第一、二、三高等小学校依次改为第一、二、三完全小学校。全县共有学校40所,学生1824人。其中县属完全小学3所,女校1所,学生274人;区属初级学校36所,学生155人;一区5所,231人;二区6所,239人;三区7所252人;四区6所,257人;五区12所,571人。下表192列出民国二十二年学校概况,以窥民国时永昌教育之一斑。
  二十五年(1936),在乡村开办了8年“短期学校”,招收10至16岁失学儿童,当年共开办12个教学班,学生492名。同年县城女子初级小学停办。二十六年(1937),骑五军军长马步青在永昌县城东街创办永昌县私立第一青云小学校,开始男女同校(不同班)读书。配备主任1人,教员8人。课本均由校方供给。二十八年(1939),在朱王堡办起永昌县私立第二青云小学校,并把原县立第二完全小学校并入,共招生300余人,6个教学班,主任、教员共11人。二十九年(1940)在宁远堡办起了永昌县私立第三青云小学校。同时县城女子初级小学重新开办。三十年(1941)将云川、宁远两所完全小学先后更名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县城女子初级小学改为“云川镇女子中心国民小学”,乡村的国民学校均易名为“保国民学校”。三十一年(1942)五龙乡(今新城子镇)永宁乡(永宁堡)成立中心国民学校。三十二年(1943)改19所私塾为保国民学校,并在各乡新办6所保国民学校,在永安乡(五坝)设中心国民小学校,至此全县有小学72所,在校学生3786人。其中有完全小学校8所(内私立3所),共31个班级,在校学生1353人;初级小学校65所,共72个班级,在校学生2433人。至此,全县四乡一镇均有了中心国民学校。下附表193民国三十年学校概况以资参考。
  三十二年(1943)私立第三青云小学并入宁远堡完全小学。三十五年(1946),将永昌、朱王堡两所私立青云小学改名为“中正小学校”。是年全县学龄儿童2320人,入学率45%。三十七年(1948)县城第一中正小学仍复名青云小学,朱王堡第二中正青云小学改名为永宁乡小学二部。三十八年(1949)七月,全县有小学70所,其中中心国民学校(完全小学)6所,私立青云小学(完全小学)1所,保国民学校63所,在校学生总数3703。
  1949年10月,县民政府对原有学校调整为完全小学6所,普级小学74所。次年春,将县城中学和两所完全小学以及私立青云小学并为“城区学校”。1951年,中学和小学分设,原第一完全小学更名为解放街小学,第二完全小学更名为生产街小学,并将第三完全小学改为新城子完全小学,第四完全小学改为五坝完全小学,第五完全小学改为宁远堡完全小学,第六完全小学改为朱王堡完全小学,各普级小学全部更名为初级小学。1953年新设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73所,沙沟寺小学改称民族小学。全县在校学生达9227名。到1957年新增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20所,至此共有完全小学11所,初级小学93所,在校学生增至1.41万名。这一时期女孩子入学,大龄女青年读书人数俱增,有些已婚生育了孩子的青年妇女也上学读书。1958年“大跃进”时期,师生频繁地参加大炼钢铁、校办农场、校办工厂等劳动,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1961年全县小学调整为62所,其中完全小学11所,在校学生3321名。1962年开始贯彻试行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教育走上正常轨道。1964年,大办耕读教育,招收失学青少年入学。1964年5月,召开县文教会议,推广半耕半读学校经验,以促进耕读教育。年底,全县先后办耕读学校301所,配备教师317人,入学儿童73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85.4%;全日制小学146所,在校学生2.94万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摧残,教师被批斗,教学秩序被搞乱。1969年贯彻全省《中小学教育革命座谈会纪要》精神,取消原有学校管理体制,改四二分段的六年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由贫下中农管理,城镇小学由“工人宣传队”管理。在“开门办学”的口号下,“革命大批判”和生产劳动代替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下降。粉碎“四人帮”以后,从1978年开始,陆续恢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组织管理机构,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980年以后,小学教育再度进行调整,原来的69所附设初中班小学调整为15所,充实了小学师资和办学条件。1982年秋开设了32个半日制教学班,解决失学儿童的识字问题。1983年,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革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发出了《就全社会办好教育给全县人民的一封信》,号召全县人民为振兴永昌教育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并决定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分级管理,扩大乡镇办学的自主权。1984年,从各乡镇实际出发,把全县小学分为三类,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1985年3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建立普及初等教育责任制。县、乡、村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层层签定责任书,实行责任制,把普及初等教育各项指标列入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考核内容。至1985年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巩固率99.4%。毕业率96.2%,普及率97.5%。是年永昌县被金昌市验收为普及初等教育县。
  学制、课程清代学堂的学制:初等小学堂三年、四年、五年三种,高等小学堂为四年。永昌未办初等小学堂,只有义学和私塾以及清末改设的高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课程设置为修身、国文、算学、格致、乐歌、体操,考试制度有临时、学期、学年、毕业、升学,均用百分法由老师校阅评分,学期、学年考试加上平时测验分数平均计算,分最优、优等、中等、下等、最下等。民国时期的学制:中心学校(即完全小学)为“四、二”分段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保国民学校(即初小)为四年。课程设置是:辛亥革命后,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操、手工(后来修身改为公民)。民国二十年(1931),高等小学校改为完全小学后,高年级开设公民、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童训、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11门课程,中年级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课程,低年级开设国语、算术、唱歌、图画、体育、手工等6门课程,高、中年级每周一次(两节)作文,低年级有习字和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制实行四、二分段制。课程设置是:五、六年级开设政治、国语(后改为语文,下同)、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10门课程,三、四年级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7门课程,一、二年级开设国语、算术、唱歌、图画、体育、手工劳作等6门课程。中、高年级每周两节作文课,低年级(一、二年级)每周有习字课。
  “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从1969年起,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高年级取消了历史、地理、自然等课,并对教材内容大幅度删减,增加《毛主席语录》和乡土教材内容。1970年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取消了教育制度。
  1976年以后,逐步恢复了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1982年,城关一、二小学和河西堡小学等三个城镇小学开始恢复六年学制。城乡各小学重新开设历史、地理、自然、常识课,并把原设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1984年,在农村办了一批四年制初级小学和半日制小学。并依据永昌县实际,把城乡小学分为三种类型,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类是县城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乡村小学,要求全面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第二类是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全日制小学和条件较差的乡村小学,按部颁教学计划只开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常识四科;第三类是多种形式的简易学校和教学班,主要学好语文、数学两科,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语文、数学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从1986年开始,以城镇第一小学为试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长,组织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小科研、小发明等各种兴趣小组,主要利用谭外活动时间,进行开发智力性的辅导教学。
  下附表194表195分别列出1985年、1990年两个时期全县小学分布情况,以概全貌。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