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2
页码: 675-676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书院、义学、私塾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教育 书院

内容

书院清乾隆十二年(1747)由知县李炳文和儒学教谕上官可观倡导隅创建丽泽书院。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郭昌泰捐奉银三百纷纷响应,在丽泽书院基础上进行扩建,于二十七年(1762)取“云蒸而益上其象为升;川流而不息,其象为恒”之意,定名“云川书院”,当时副贡黄时撰写了《创建云川书院记》。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县李登瀛主持扩建书院,使之规模增大,并招民耕种书院附近闲田20亩,收租供书院使用。书院主要培养能通经博文的岁试生、科试生。教学内容同私塾,除“四书”、“五经”之外,还读诸子百家著作,学作八股文。
  儒学明清以来为教育机关(清末改为劝学所),是生员学习场所。经童试录取入学后称生员,又称庠生。生员在儒学内月课季节,成绩最佳的为廪生,每年领取廪生粮3.6石。也有府考中直接从童生中考取廪生的。永昌岁考共文生8名、武生12名。雍正九年(1731)学政潘允敏增报文生12名,政府岁置学田租粮三百七十石七升,由学署统管支拨。
  义学义学是地方官署举办的免费学校,招收贫寒子弟入学读书。清乾隆十二年(1747)由知县李炳文和教谕上官可观倡导,城乡共建义学6所,分布于县城文庙街,东乡清溪堡、永安堡,西乡新城堡、高古城堡,北乡宁远堡。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知县李登瀛倡导,又在县城东南隅创建义学1所。后来县城的义学合并到完全小学,乡村义学改为私塾或初级小学。
  私塾源于周期,永昌历史上教育以塾学米。清末民初,全县私塾约80处,其中县城内3处,私塾教师大都从当地或外地的书生中聘请。
  私塾分散馆和专馆两类。散馆由塾师自设招收各家儿童入馆就读;专馆则由富豪人家聘师教子,亦接纳亲友子弟。私塾皆供孔子牌位,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也学珠算。初入学先读《三字经》、《百家姓》、《五言杂字》、《千字文》等,以后接读“四书”、“五经”等。农村私塾生通常读完启蒙阶段便辍学。学生学习靠死记硬背,辅文以教师讲解字议,作业重在写字,每天向先生交仿(大楷)和书程(小楷),程度高的学生也学作文章、对对联。体罚是管教学生的主要办法,戒尺是先生常备的体罚工具。私塾先生一年一聘,续聘或辞谢皆在“冬至”日商定。
  民国初年(1912),政府推广学校教育,城乡大部分私塾逐步改为初级小学。到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县仅剩的8所私塾全部改办或合并为初级小学校。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