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类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各类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23
页码: 675-697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各类教育概括了书院义学私塾、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学、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关键词: 永昌县 教育 各类教育

内容

第一节 书院义学私塾
  书院清乾隆十二年(1747)由知县李炳文和儒学教谕上官可观倡导隅创建丽泽书院。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郭昌泰捐奉银三百纷纷响应,在丽泽书院基础上进行扩建,于二十七年(1762)取“云蒸而益上其象为升;川流而不息,其象为恒”之意,定名“云川书院”,当时副贡黄时撰写了《创建云川书院记》。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县李登瀛主持扩建书院,使之规模增大,并招民耕种书院附近闲田20亩,收租供书院使用。书院主要培养能通经博文的岁试生、科试生。教学内容同私塾,除“四书”、“五经”之外,还读诸子百家著作,学作八股文。
  儒学明清以来为教育机关(清末改为劝学所),是生员学习场所。经童试录取入学后称生员,又称庠生。生员在儒学内月课季节,成绩最佳的为廪生,每年领取廪生粮3.6石。也有府考中直接从童生中考取廪生的。永昌岁考共文生8名、武生12名。雍正九年(1731)学政潘允敏增报文生12名,政府岁置学田租粮三百七十石七升,由学署统管支拨。
  义学义学是地方官署举办的免费学校,招收贫寒子弟入学读书。清乾隆十二年(1747)由知县李炳文和教谕上官可观倡导,城乡共建义学6所,分布于县城文庙街,东乡清溪堡、永安堡,西乡新城堡、高古城堡,北乡宁远堡。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知县李登瀛倡导,又在县城东南隅创建义学1所。后来县城的义学合并到完全小学,乡村义学改为私塾或初级小学。
  私塾源于周期,永昌历史上教育以塾学米。清末民初,全县私塾约80处,其中县城内3处,私塾教师大都从当地或外地的书生中聘请。
  私塾分散馆和专馆两类。散馆由塾师自设招收各家儿童入馆就读;专馆则由富豪人家聘师教子,亦接纳亲友子弟。私塾皆供孔子牌位,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也学珠算。初入学先读《三字经》、《百家姓》、《五言杂字》、《千字文》等,以后接读“四书”、“五经”等。农村私塾生通常读完启蒙阶段便辍学。学生学习靠死记硬背,辅文以教师讲解字议,作业重在写字,每天向先生交仿(大楷)和书程(小楷),程度高的学生也学作文章、对对联。体罚是管教学生的主要办法,戒尺是先生常备的体罚工具。私塾先生一年一聘,续聘或辞谢皆在“冬至”日商定。
  民国初年(1912),政府推广学校教育,城乡大部分私塾逐步改为初级小学。到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县仅剩的8所私塾全部改办或合并为初级小学校。
  第二节 幼儿教育
  1958年,在县城西大街办起了第一所城镇幼儿园,相继在农村办幼儿园134所,因无专用园舍和教学设备,无一定保教水平,不久即停办。1978年,恢复了县城幼儿园。1983年以后,两次修建园舍,有40多个单位和部门捐款近4万元、水泥24吨、钢材20吨,解决了建园物资、经费的困难。全园占地面积5913平方米,房舍4幢680平方米,全部安装供暖设备,并修筑了砖地和草坪等活动场地。备有玩具53种646件,教具13种32件。1985年全园有教职工15人,在园幼儿180人,按年龄分为大、中、小班,开设语言、计算、音乐、美工、体育、常识等课程。幼儿每天在校9小时,在教养员指导下开展各类活动。至1990年底,全园有教职工18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在院幼儿320人,分7个班;占地面积591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84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1700平方;拥有教具20多种80多件,玩具100多种300多件。
  1985年以后,城乡小学陆续开设学前班,招收5至6周岁的幼儿入学,进行学前教育。1986年共招12个学前班,372人;1987年招9个学前班,352人;1988年招12个学前班,419人;1989招26个学前班,655人;1990年招44个学前班,1573人。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发展概况清光绪三十年(1906年)永昌县“云川书院”改为“小学堂”是永昌县近代小学教育的开始。辛亥革命后,废除清朝教育制度,实行国民教育。民国二至五年(1916)改办私塾、义学,新办初级小学校共30余所,将县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并在永宁乡的朱王堡成立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七年(1918)在宁远堡成立“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在县城西街小庙成立“女子初级小学校”。十六年(1927)全县有完全小学3所,学生83人,教员8人;初级小学校42所,学生1218人,教员46人。二十年(1931年)永昌县第一、二、三高等小学校依次改为第一、二、三完全小学校。全县共有学校40所,学生1824人。其中县属完全小学3所,女校1所,学生274人;区属初级学校36所,学生155人;一区5所,231人;二区6所,239人;三区7所252人;四区6所,257人;五区12所,571人。下表192列出民国二十二年学校概况,以窥民国时永昌教育之一斑。
  二十五年(1936),在乡村开办了8年“短期学校”,招收10至16岁失学儿童,当年共开办12个教学班,学生492名。同年县城女子初级小学停办。二十六年(1937),骑五军军长马步青在永昌县城东街创办永昌县私立第一青云小学校,开始男女同校(不同班)读书。配备主任1人,教员8人。课本均由校方供给。二十八年(1939),在朱王堡办起永昌县私立第二青云小学校,并把原县立第二完全小学校并入,共招生300余人,6个教学班,主任、教员共11人。二十九年(1940)在宁远堡办起了永昌县私立第三青云小学校。同时县城女子初级小学重新开办。三十年(1941)将云川、宁远两所完全小学先后更名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县城女子初级小学改为“云川镇女子中心国民小学”,乡村的国民学校均易名为“保国民学校”。三十一年(1942)五龙乡(今新城子镇)永宁乡(永宁堡)成立中心国民学校。三十二年(1943)改19所私塾为保国民学校,并在各乡新办6所保国民学校,在永安乡(五坝)设中心国民小学校,至此全县有小学72所,在校学生3786人。其中有完全小学校8所(内私立3所),共31个班级,在校学生1353人;初级小学校65所,共72个班级,在校学生2433人。至此,全县四乡一镇均有了中心国民学校。下附表193民国三十年学校概况以资参考。
  三十二年(1943)私立第三青云小学并入宁远堡完全小学。三十五年(1946),将永昌、朱王堡两所私立青云小学改名为“中正小学校”。是年全县学龄儿童2320人,入学率45%。三十七年(1948)县城第一中正小学仍复名青云小学,朱王堡第二中正青云小学改名为永宁乡小学二部。三十八年(1949)七月,全县有小学70所,其中中心国民学校(完全小学)6所,私立青云小学(完全小学)1所,保国民学校63所,在校学生总数3703。
  1949年10月,县民政府对原有学校调整为完全小学6所,普级小学74所。次年春,将县城中学和两所完全小学以及私立青云小学并为“城区学校”。1951年,中学和小学分设,原第一完全小学更名为解放街小学,第二完全小学更名为生产街小学,并将第三完全小学改为新城子完全小学,第四完全小学改为五坝完全小学,第五完全小学改为宁远堡完全小学,第六完全小学改为朱王堡完全小学,各普级小学全部更名为初级小学。1953年新设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73所,沙沟寺小学改称民族小学。全县在校学生达9227名。到1957年新增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20所,至此共有完全小学11所,初级小学93所,在校学生增至1.41万名。这一时期女孩子入学,大龄女青年读书人数俱增,有些已婚生育了孩子的青年妇女也上学读书。1958年“大跃进”时期,师生频繁地参加大炼钢铁、校办农场、校办工厂等劳动,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1961年全县小学调整为62所,其中完全小学11所,在校学生3321名。1962年开始贯彻试行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教育走上正常轨道。1964年,大办耕读教育,招收失学青少年入学。1964年5月,召开县文教会议,推广半耕半读学校经验,以促进耕读教育。年底,全县先后办耕读学校301所,配备教师317人,入学儿童73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85.4%;全日制小学146所,在校学生2.94万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摧残,教师被批斗,教学秩序被搞乱。1969年贯彻全省《中小学教育革命座谈会纪要》精神,取消原有学校管理体制,改四二分段的六年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由贫下中农管理,城镇小学由“工人宣传队”管理。在“开门办学”的口号下,“革命大批判”和生产劳动代替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下降。粉碎“四人帮”以后,从1978年开始,陆续恢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组织管理机构,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980年以后,小学教育再度进行调整,原来的69所附设初中班小学调整为15所,充实了小学师资和办学条件。1982年秋开设了32个半日制教学班,解决失学儿童的识字问题。1983年,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革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发出了《就全社会办好教育给全县人民的一封信》,号召全县人民为振兴永昌教育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并决定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分级管理,扩大乡镇办学的自主权。1984年,从各乡镇实际出发,把全县小学分为三类,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1985年3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建立普及初等教育责任制。县、乡、村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层层签定责任书,实行责任制,把普及初等教育各项指标列入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考核内容。至1985年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巩固率99.4%。毕业率96.2%,普及率97.5%。是年永昌县被金昌市验收为普及初等教育县。
  学制、课程清代学堂的学制:初等小学堂三年、四年、五年三种,高等小学堂为四年。永昌未办初等小学堂,只有义学和私塾以及清末改设的高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课程设置为修身、国文、算学、格致、乐歌、体操,考试制度有临时、学期、学年、毕业、升学,均用百分法由老师校阅评分,学期、学年考试加上平时测验分数平均计算,分最优、优等、中等、下等、最下等。民国时期的学制:中心学校(即完全小学)为“四、二”分段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保国民学校(即初小)为四年。课程设置是:辛亥革命后,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操、手工(后来修身改为公民)。民国二十年(1931),高等小学校改为完全小学后,高年级开设公民、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童训、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11门课程,中年级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课程,低年级开设国语、算术、唱歌、图画、体育、手工等6门课程,高、中年级每周一次(两节)作文,低年级有习字和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制实行四、二分段制。课程设置是:五、六年级开设政治、国语(后改为语文,下同)、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10门课程,三、四年级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7门课程,一、二年级开设国语、算术、唱歌、图画、体育、手工劳作等6门课程。中、高年级每周两节作文课,低年级(一、二年级)每周有习字课。
  “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从1969年起,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高年级取消了历史、地理、自然等课,并对教材内容大幅度删减,增加《毛主席语录》和乡土教材内容。1970年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取消了教育制度。
  1976年以后,逐步恢复了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1982年,城关一、二小学和河西堡小学等三个城镇小学开始恢复六年学制。城乡各小学重新开设历史、地理、自然、常识课,并把原设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1984年,在农村办了一批四年制初级小学和半日制小学。并依据永昌县实际,把城乡小学分为三种类型,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类是县城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乡村小学,要求全面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第二类是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全日制小学和条件较差的乡村小学,按部颁教学计划只开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常识四科;第三类是多种形式的简易学校和教学班,主要学好语文、数学两科,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语文、数学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从1986年开始,以城镇第一小学为试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长,组织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小科研、小发明等各种兴趣小组,主要利用谭外活动时间,进行开发智力性的辅导教学。
  下附表194表195分别列出1985年、1990年两个时期全县小学分布情况,以概全貌。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发展概况永昌县第一所中学创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简称“永昌中学”。当时教室、宿舍、办公室共40间,操场1处,教职工7人,校长由少政府任命,当年招生12名。次年秋,将新招的学生与上年招的学生合并为初一1个班,共45名。三十五年(1946)全校三个年级,各1个班,共有学生110名。自建校到1949年共招生8级(8班),320名学生。毕业四届,共150名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1957年秋,全校教职工发展到40名,学生660余名,分13个教学班。中学教育稳步发展,教学质量较高。1958年秋,永昌中学扩建为完全中学,更名永昌县第一中学(简称永昌一中)。同时,在宁远堡创办永昌县第二中学,朱王堡创办永昌县第三中学,河西堡创办河西堡民办中学。年底,在校学生982名。但由于师生频繁参加劳动,教育质量不。1960年12月,对学校进行调整,停办了永昌三中,撤销了河西堡民办中学。1962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纠正了自1958年以来各学校教材内容不统一、师生过多参加劳动等偏向,学校工作逐步恢复正常。1963年开办永昌县清河(朱王堡)农业中学。1965年开办马家坪农业中学。年底全县中学学生达765名。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8至9月停课,学校组织红卫兵,互相搞“大串连”。10月,县城设立红卫兵接待站。永昌一中32名学生,由教师带领,于十一月到北京,参加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活动。之后,永昌一中成为县城“武斗”据点,不能开展正常教学。农村学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1968年,工人宣传队、解放军宣传队、贫下中家宣传队先后进驻各中学,领导学校开展斗、批、改。12月,永昌县召开教育革命座谈会,参加工宣队、贫宣队、师生代表、公社负责人132名,决定将农村学校下放大队管理。从1969年春季开始,中小学一律改为春季始业,招生采取以家庭出身为主要录取条件的推荐办法,农村由贫下中农推荐,城市由街道推荐,公社、镇革命委员会批准,从而取消了升学考试制度。1969年,马家坪农业中学改为永昌五·七红专学校,增收普通班。成立水源公社中学、陈家沟公社中学和六坝公社中学。1970年,成立新城子、焦家庄、东寨、南坝四所公社中学。1971年,成立河西堡公社中学。1972年成立红山窑公社中学;并且将清河农业中学改为普通中学,定名为朱王堡公社中学。1972年至1976年“批林批孔”、学朝阳农学院经验,“四人帮”抛出了白卷英雄张铁生和“一个小学生的日记”、“马振扶中学事件”,使刚刚恢复的教学秩序又一次遭到破坏。朱王堡中学于1976年迁到流泉滩,给校产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损失。1976年底,全县有完全中学6所,附设初中班小学29所,在校学生7416名。
  1977年8月恢复考试制度,1979年开始,重视教育质量,对中小学结构进行调整,永昌一中定为地、县重点中学。1980年河西堡中学高中部合并到永昌二中,东寨中学、北海子中学、焦家庄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永昌一中,新城子中学、马家坪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红山窑中学,南坝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六坝中学,水源中学的高中部合并到朱王堡中学。秋季,又将六坝中学高中部合并到永昌一中,原朱王堡中学改为“永昌县第三中学”。1983年春,红山窑中学高中部合并到永昌一中。同年,双湾、宁远和金川公司厂矿办的学校划给金昌市管理。1984年秋,河西堡永昌二中划给金昌市管理,水源中学改为“永昌县清河农业中学”,成立永昌县职业中学,校址在县城北门外。至199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1所,附设初中班小学8所,农业中学、所,职业中学、所,在校高中学生2166人,在校初中学生8645人。
  学制、课程民国年间,中学学制为高、初中三、三制(即高中三年、初中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实行“三、三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于1969年改为“二、二”制(即高、初中各两年)。1980年,遵照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初中改为三年制。1981年,高中改为三年制。课程设置是:民国时期,永昌中学初一年级设公民、国语、算术、英语、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动物、植物、体育、音乐、美术、童训、劳作等13门课程;二年级减去了算术、动物、植物,增加了代数、化学、生理卫生,仍为13门;三年级又在二年级的基础上减去了代数、化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生理卫生,增加了几何、物理、世界地理、世界历史计12门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公民、英语、童训课,新设政治、俄语课。1950年秋,开始使用上海新编全国统一教材。1956年语文分为汉语、文学。1958年将劳动正式列入授课计划。1969年,停授历史、地理、外语三课,其它课程也搞所谓“删繁就简”的归类合并,以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取代物理、化学等课,使用经大量删减过的省编教材,1980年以后,恢复了初、高中三、三分段的六年学制,初中设政治、语文(包括作文)、数学(后分为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生物(后分为动物、植物)、生理卫生、体育、唱歌、图画、劳动等课程,高中除不开设生理卫生、唱歌、图画外,其余课程同初中。
  教学方法1949年以前,中学沿用旧的教学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多有变更。1953年,推广苏联教学经验,开展多种教学教研活动。通过常规课、探索课、公开课等各类观摩活动,对教师掌握新的教学原则和备课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稳定教学秩序,起了一定作用。1958年加强劳动课教学。1959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批判关门读书、理论脱离实际的偏向,强调政治挂帅,忽视了基础知识教育。1962年以后,各科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少而精”、“启发式”,语文教学提倡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等教学原则,扭转了教育质量下降的局面。“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的教学成绩全盘否定,批判“白专道路”,学习“白卷英雄”,取消教育制度,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越愚蠢”的谬论,致使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粉碎“四人帮”后,逐步改善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1977年全面恢复了教育制度。1979年,教育部颁发《中学各科科学大纲》(草案)和《中学各科教学计划》(草案),统一规定了中学教学原则、任务、要求和开设课程等。各校相继组建了学科教研组,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7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体育教学大纲》,各学校遵照教育方针和有关规定要求,普遍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一次课间操,每周两次课外活动),每学年召开一次运动会。同时开展学生眼保健教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建立了音、体、美教研组。从1981年起,各学校普遍开展体育达标训练和测验活动。各学校开始建立学生健康卡片。在2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配有保健箱,常用的药物。有条件的学校,由懂医的教师兼任校医,并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
  关于全县中学的分布和发展情况详见表196和表197。
  第五节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清末、书院、义学、私塾都以《四书》、《五经》“兴行教化”、“作育人才”。
  辛亥革命后,全面推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天下为公”,倡导“民主、自由、博爱”思想。但学校教育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民国初年开设“修身”、“公民”课,是民主思想和儒家思想兼有的科目。民国中期,公办学校一般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宗旨。二十九年(1940)以后,完全小学每星期一举行“总理(孙中山)纪念周活动”,全体师生集合在国民党旗下,宣读《党员守则十二条》,后作为学生守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公民课”。1950年始在学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社会公德教育,并结合各个时期政治形势,开展形势教育。1963年,全社会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中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爱护公物蔚然成风。“文化大革命”中,在“造反有理”、“学黄帅”、“做闯将”等口号盅惑下,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成果遭到破坏。
  1978年,再次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1979年底国家教育部颁发学生守则,成为品德教育的中心内容。1981年起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给学校品德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1985年,党中央又提出了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1990年开始在中小学加强社会主义教育,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高中政治课中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六节 职业教育
  民国时期,没办过职业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始开办职业技术教育。
  师范学校永昌县于1959年秋季在县城西大街创办了学制三年的永昌师范学校。当年招收初师班2个、中师班1个,共150名学生。初师招收高小毕业生,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初办时共有教职工12人。其中教师10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的2人,大学专科学历的3人,中专学历的4人,幼师学历的1人。一年级开设政治、语文、(分为语基和语教)、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生物等课程。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撤销永昌师范学校,在校学生大部分并入武威师范学校就读,设备和一部分教师并入永昌一中,部分教师调入重点小学。1981年秋,永昌县在北海子新办的教师进修学校内附设了“师范班”(实为武威地区师范学校开办的师范班),当年招收中师班1个,共53名学生。“师范班”按照新的中师招生办法,在全县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第二年又招收新生52名。根据学生少、规模小和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办等特点,制定了《师范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师范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促使管理规范化,并加强了学校教研活动,教学质量较好,受到了武威师范学校的好评。1983年元月,“师范班”105名学生同教学人员移交新建的金昌师范学校。
  西河公社畜牧业中学永昌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是1958年西河公社(今新城子镇和红山窑乡)在红山窑创办的“西河公社畜牧业中学”。当时招收了本地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32名,学习普通中学课程,为本公社培养畜牧专业人员。1960年停办。
  永昌县技术学校1959年11月,永昌县创办“技术学校”。开设农业、水利、畜牧、林业和工交(次年将工交改为电工基础)5个专业,学制3年,招收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8至22岁城乡青年180名(其中女生54名),设5个班。次年,有40名学生统一分配工作,另有50名学生因生活困难中途辍学。在校学生未完成3年修业期,于1961年上半年陆续分配工作。7月,该校停办,校产全数交县委党校。
  清河地区农业中学1963清河地区工作委员会利用已停办的永昌三中校舍,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办起了清河地区农业中学,招收清河地区小学毕业的农村青年56名,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等初中课和土壤学、植物、农业机械、医药、兽医等实用技术课。因师资缺乏,只得毕业一届后再招收新生。1961年招收两班共12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时办时停。1982年改为普通中学,即今永昌三中。
  永昌县清河农业中学1984年,在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将原“水源乡中学”改设为“永昌县清河农业中学”,属县直接管理。接受了永昌三中上年招收的农业班1个;新招学生50名,设专业班1个。招生对象为清河地区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初中学历的农村青年。开设基础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专业课有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土壤肥料、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机电、家畜饲养、果林、农业经营等。专业课在各年级选开。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县、乡招聘农村干部时优先照顾,大部分都回本村服务。1988年开始改为面向全县招生。至1990年底共开设农学、林果园艺、养殖、机电、服装、综合(农牧)等6个专业,在校学生186名,历年来共毕业专业人才156名,输送到大专院校深造的学生12名,共有教职工25名,其中教师18名。
  永昌县马家坪农业中学1964年,县上决定改修红山窑马家坪农场房舍,着手筹建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次年5月开学,面向全县招收小学毕业的农村青年。当年招收80人,设2个班。开设初中政治、语文、数学和土壤学、植物、畜牧兽医、农业机械四门专业课。学校接管原农场耕地百余亩,由师生耕种。学生生活、学习费用由农场收入开支,不足部分县上补助。1969年改名为“永昌县五·七红专学校”,招收普通中学班和短期专业培训班。到1976年,共培训赤脚医生102名、农机人员234名、初中教师30名、畜牧兽医16名。1977年,专业培训班停办。1978年秋,改为普通中学。
  永昌县卫生学校创办于1958年,学校教师由县医院医生兼任。学习时间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定,长者一年,短则半年。课程分内科、外科、生理解剖、护理、妇科、妇幼保健、病源、病理等。到1965年共结业学员3届3班,118人。1966年停办。1981年县卫生局、县医院举办“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主要培训乡村医生,到1985年共办半年期训练班和一年期医护培训班6期,结业学员114人,学习内容新增了计划生育技术。
  永昌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始于1959年,当年举办为期半年的“拖拉机手训练班”2个,参加学员115人。1973年,县农业局在北海子校场山开办永昌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以短期培训为主,学习期限不定,主要学习大型农业机械和手扶拖拉机操作及维修技术。到1990年,共培训16181人次。
  永昌县职业中学1984年秋创建,校址在校场山下,面向全县招生,学制与普通中学相同。当年招高中班1个,学生50名。教职工9人。除开设普通课程外,另增设财会专业课。1985年,有高中班2个,其中财会专业班1个,学生50名,专业班除开设普通中学课程外,增设会计原理、记帐等课;初中班1个,学生160名;教职工23名。但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职业教育部分专业课程未能达到预期水平。1990年在继续办好普通教育班的同时共开设打字、财会、无线电修理、电子技术等四个专业,向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100名,教职工77人。
  第七节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始于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永昌设立“民众图书馆”。十六年(1927),又增设了民众教育演讲所、阅报所。二十年(1931),已有“民众学校”3所,职员6人。二十五年(1936)成立了“通俗讲习所”。抗日战争时期,各学校设短期识字班,青年入学识字,学习抗战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人教育称为“工农教育”,由县文教科(局)管理,并配备专职干部具体负责。1951年国家颁布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在街道、乡村、厂矿成立工农业余学校、识字班和农民冬学及在职干部业余学校,动员工人、农民、干部学习文化,扫除文盲。“文化大革命”中,成人教育完全被政治运动所取代。1978年,成立永昌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被重新重视。1983年10月,县政府成立永昌县职工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职工教育。农民教育仍由县文教局管理。
  农民教育(包括城镇居民教育)主要是扫除文盲。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城东大街办起“民众教育馆”。此后,乡村在保国民学校附设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的识字班,教师由保国民学校教员兼任,要求学员能读通俗书报,会写简单便条即可。二十九年(1940),县城民众教育馆和青云小学各附设识字班1个,有学员70余人。但大多不久即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秋全县兴起了举办识字班和冬学的热潮。1953年,已有农民夜校、冬学225所,有6023人参加学习,其中女学员2746人,年底经测试,达到脱盲标准的311人。1954年,县城有居民识字班9个,学员409人,其中女学员261人;县城新办了2个高级小学班,学员64人,其中女学员59人;焦家庄乡红庙墩和新城子乡新城子村各办了1个高级小学班,学员共72人,其中女67人,开设普通小学高年级语文、算术两课,由邻近小学的教师兼职任教。1955年以前,没有统一的扫盲识字教材,一般由区、乡自编识字课本发给学员学习。1956年,县委宣传部和教育科编印《农民识字课本》3万余本,供给扫盲使用。是年,农村识字班发展到474个,学员21595人,其中女1028人,年底经考试达到脱盲标准的1164人。水源乡参加识字班的学员3613人,被省上树立为扫盲先进单位。1958年扫盲工作脱离实际,数百个高小班和几十个初中班、高中班一哄而起,当年10月竟虚报永昌为“无盲县”,不久,随即停办。1965年开始重视“耕读”教育,着重扫除农村青少年文盲,1966年以后,农村大办“政治夜校”注重宣传政治,扫盲识字的很少。1978年农民教育开始恢复。1982年县文教局在朱王堡、南坝等公社搞扫盲试点。其后提倡在农村普遍开展扫盲工作,但组织工作难度增大,扫盲教育成效不大。
  职工业余教育1953年,县政府办起永昌县干部业余学校,每年一期,每期3至4个月,共办起了5期,主要任务是使职工中的文盲和半文盲脱盲,参加学习的干部职工185人。从1955年起,举办高小班3期,每期集中学习一年,参加学员244人,设语文、算术两课,使用普通小学课本。从1956年起,开办初中班2期,学习期限为半年,使用普通中学初中课本,参加学员116人。1957年下半年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属工厂举办过“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1年县职工教育委员会对1968年至1980年高、初中毕业的1309名在职职工进行文化课摸底考试,在此基础上,采取按系统同期分办学习班的办法,进行了文化课和业务能力“双补”教育。1985年起,举办职工高中文化补习班,开设高中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课程,其中机关干部班增设“文秘”课,工人班增设专业技术课。经过培训,有496人取得合格证书。1985至1990年共在全县培训职工5692人次,其中干部2299人次,工人3393人次。
  函授、电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始于1956年,当时有省办、全国办两种形式,报名参加大中专函授学习的大都是中、小学教师。其方式是:按照函授学校招生章程和本人特长及工作需要报考专业,经考试合格后录取;由学校邮寄教材或面授,学员自学,定期将作业寄给学校批阅;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由函授学校颁发毕业证书。1963年县内机关干部参加全国函授学习的30多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函授教育停办。1980年以后,又重新开办。永昌县先后有20多名学员获得大中专毕业证书。
  电视大学,开始于1982年。当时全县上电视大学的学员有数十人,大多数是机关干部和教师,首期招生18名,其后又招自学视听生6名,共24名,到1985年有11人取得了大专文凭。学习方式是:学校经考试入学后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教材,收看(听)教学录像(音),并聘请辅导教师不定期地进行教材难点,重点指导;规定课程全部考试合格后,由电视大学颁发毕业证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1984年开始,由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主持。永昌县先后有200多人报名参加。其方式是:参加自学考试的学员,使用规定的教材和学科大纲;每年参加两次统一考试,每门课程合格后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全部课程合格后由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院校颁发毕业证书;自学考试分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所设专业均由本人自选报考。从全县看以报考汉语言文学、政治理论、新闻等专业者居多。1985年,县委、县政府决定,鼓励和支持职工、待业青年积极参加在职进修,要求各部门从工作上、时间上给予适当照顾,以保证完成学业。并拿出了一笔资金,作为鼓励职工在职进修的奖学金。经两年实践,1985年底已有249人取得了一至两门学科单科合格证,14人达到大专毕业水平,5人获得中专毕业证书。
  近年来函授、电大、自学考试发展很快,从1982年到1990大专以上毕业的470人,中专的200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