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分类号: F203.9
页数: 2
页码: 668-669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对营业企业进行了重新登记。并根据国家工商局通知,对金融、保险企业也进行了注册登记。
关键词: 工商企业登记 永昌县 工商行政管理

内容

清末民初、商业、作坊、油房、水磨等,先营业、后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交纳捐税。民国六年(1917),永昌县城设商业公会,开始办理工商各行业的登记、纳税、商业贸易、行情价格等协调管理事务。商业公会实行董事制,既是工商界群众组织,也是县政府下属工商业主管机构。民国十九年(1930)商业公会改委员制。同时更名为永昌县商会、隶属县政府民政科。在商会内部又按百货、饮食、皮毛、铁、木等行业组成同业公会,管理所属行业有关事务。民国三十二年(1943),商业作坊开张营业后,加入同业公会,由商会向地方政府登记纳税即可,唯小煤窑、水磨、粮油行(斗行)、畜牧牙行,须向政府“记昭”(当为登记执照)纳税,定期“换帖”(更换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登记管理,贯彻“利用、限制、改造”、“劳资两利、公私兼顾”政策。1950年9月县人民政府通知所有工商企业一律进行登记颁发营业证,登记工作与清产核资、划分行业、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同时进行,为国营、集体企业登记发证,各行业实行凭证营业。到1951年底,全县有国营贸易公司1户,基层供销合作社7户,消费合作社1户,私营商业户205户(从业人员208人,资金9537万元。旧币),手工业111户(从业人员143人,资金1317万元);中药业10户(从业人员10人,资金4070万元);饮食服务业51户(从业人员67人,资金807万元);其他行业73户(从业人员169人,资金196.32万元)。农村企业发照工作,在1952年以后逐步推行。1954年供销合作社对全县手工业进行了普查登记,全县共有11个行业,959户,从业人员1197人,年生产总值33.98万元(新人民币),其中城镇144户,228人,年产值11.52万元;农村815户,969人,年产值22.47万元。1956年在全面公私合营之前,对全县工商业户进行了第二次登记审查,清理财产,全县城乡共有工商业户2216户,2573人,核实资金71.96万元。公私合营后,按照新的店、组名称为核算单位颁发执照,全县共组成公私合营商店5家,53户、91人,入股金10.2万元;合作商店10个,114人。合作资金3.35万元;合作小组39个,57户88人,合资4403元。另有35户、35人,直接“过渡”为国营和供销企业职工,贷入股金7283元。1958到1962年期间,登记管理只限于几家国营、供销和合营合作商业。1962年,重新开放集市贸易,城乡出现了个体经营户,对所有工商企业进行了登记审查,整顿开放后的市场秩序,取缔无照营业和投机倒把等非法经营活动。“文化大革命”中,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中断。1979年,恢复工商登记管理工作,所有工商企业都必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没有营业证不准开业,银行不予以开户。1980年4月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了普查登记,县境内有省属企业4个,地区企业2个,农垦企业16个,县属工业企业5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9个,集体所有制企业9个,社队企业30个,街道企业4个。1981年3月对全县商业企业进行了普查登记。除农垦、铁路系统企业外,全县共有商业企业258家,三级批发公司有百货、农副、医药、燃料、食品、糖烟酒、饮食服务7家,贸易货栈一家,零售网点236处,其中农村169处,集体商业8户,个体商业18户。在普查中,对超经营范围,短斤少尺,随意涨价等问题,随时给予纠正,同时对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了登记发证,依照规定标准和发证条件,全县有两个全民所有制交通运输业发了证照,其他非交通部门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街道、农村社队的车辆只许登记,不予发照。1985年,工商行政管理局内增设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股,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发放交由基层工商所审办,县局只承办国营、集体企业的发证工作。工商行政管理局内设经济合同管理股,办理全县各类经济合同签证及监督实施工作。县人民政府制定了《贯彻实施合同法和管理合同法意见》,使各行业按规定的内容和手续签定合同。县上成立了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指导商业、供销、经委及各业务部门和厂矿企业单位建立了经济合同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干部36人,建成了县、乡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合同管理网络。1986年至1990年,除了继续搞好已实行的工商企业管理外,根据《企业法人管理条列》规定,办理了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对营业企业进行了重新登记。并根据国家工商局通知,对金融、保险企业也进行了注册登记。
  1979年开始商标管理工作,首先申请商标注册的是驻河西堡的武威地区氮肥厂(现金昌化工总厂),生产食用重碳酸铵用“奔马”牌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予以注册。1985年底,全县核准注册的商标还有八一水泥厂“丝路”牌水泥等三家。至1990年,共注册商标10个。其中有河西堡金昌化工总厂的“过磷酸钙混配肥氟硅酸钠”,注册商标为“奔马”牌,“氯化铵”,注册商标为“奔马”牌,“碳酸钠”,注册商标为“奔马”牌,“碳酸氢铵”,注册商标为“奔马”牌,“重碳酸铵”(食用),注册商标为“奔马”牌。河西堡镇办的金昌市酒厂生产的“白酒”,注册商标为“鸳鸯池”牌。水源毛纺厂生产的“纯羊毛线、混纺毛线、晴纯混纺线”,注册商标为“松花”牌。河西堡电焊条厂生产的电焊条,注册商标为“镍城”牌。永昌县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注册商标为“金川峡”牌。八一农场河西堡八一食品厂生产的糕点、饼干、糖果,注册商标为“金川河”牌。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