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市贸易和市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6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市贸易和市场管理
分类号: F203.9
页数: 3
页码: 665-667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集市贸易和市场管理市场工作完全转向为个体工商企业文明经商服务。上市物资有日用百货、针棉织品、塑料制品、服装、鞋帽、熟食、杂货、铁木、竹器、家具等。
关键词: 集市贸易 综合经济 工商行政管理

内容

集市贸易民国时期,永昌县城集市正常开放,如盐店巷、驴市街均是专业交易场所。各种庙会活动,如正月十六日、打春、清明、四月八、端阳节日,四乡农民都进城过会,北海子及集会地点摆满各种货摊,过会成为集市贸易的一种形式。上市的农副产品有粮油、牲畜、肉食、瓜菜、药材、皮毛、发菜、蘑菇等。城南街每日清晨有“早市”、黎明上市,十点钟以后下市。所有风味小吃集中于此。在农村则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的庙会开展贸易活动,宁远堡、河西堡、红山窑、新城子和永宁堡都是开展这种活动的兴盛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昌县于1950年组成市场管理委员会(简称市管会),组织工商业者学习人民政府的政策,号召工商企业面向农村,以日用杂货向农民换取粮食、皮毛等农副产品,活跃城乡经济。1951年在县城建立城关市场交易所,在北街成立粮油市场,西街设屠宰市场。其他各类商贩一律在南大街营业。在一年多时间内全县私营工商业户由1949年的495户发展为547户,从业人员由554人增加到983人。商业、饮食服务业、小手工业行业扩大为32种;同时组成了铁、木、皮毛、造纸、榨油五个同业公会和一个摊贩管理委员会。所有城乡座商、行商、五匠全部参加市管组织。1953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实行“限制”“改造”政策,对粮食、土特产、皮毛等物资由国家专营,集市贸易减缩。1956年公私合营后,商品市场由国营、集体经济占领,私商在市场上只经营零星蔬菜、鲜蛋、鸡、仔猪等。1958年以后,停止集市贸易。1962年重新开放了集市贸易,成立了市管会,1963年,集市贸易购销两旺,上市商品总值58.5万元,参与交易人数4.46万人,商品种类102种,成交额34.5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86%;同年10月开放粮食,牲畜市场,到年底上市粮食4.7万斤,大家畜174头(匹),粮、油、肉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1964年以后集市贸易开始收缩,首先关闭粮油市场,其他集市亦逐渐萧条,1965年全年市场交易额只8.58万元,相当于1962年的五分之一。在这段时间内,市管工作着重打击投机倒把,取缔长途贩运和无证营业者。“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完全停止,市管部门组织民兵小分队设卡把关,不许农民在市场出售农副产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市贸易开放,再次成立市管会。在城关、金川、河西堡设立工商管理所。有集市的各公社都成立市管会,组织管理市场交易,并指定城关、金川、河西堡。宁远、朱王堡、六坝、水磨关、新城子为农村集市点。城关、金川、宁远堡三镇每天集市,其他各点每月1日、11日、21日三集。允许社队广开副业门路,扶持农民搞家庭副业,支持城镇居民经营各类工业品。1979年上市商品有70多种,成交额251万元。1981年城乡个体户72户,106人,注册资金3.59万元,营业额22.64万元,其中城镇54户、84人,注册资金2.15万元,营业额19.43万元,农村18户、22人,注册资金1.44万元,营业额3.03万元。市场由单一小商品交换转向多门类综合经营。1985年全县建成中小型市场8处,县城、河西堡各建成农贸市场1处。均设有营业室、服务室、货台等设施,固定经营。朱王堡、新城子建成农贸市场两处,有个体户22家,自建营业室经营。市场工作完全转向为个体工商企业文明经商服务。上市物资有日用百货、针棉织品、塑料制品、服装、鞋帽、熟食、杂货、铁木、竹器、家具等,城乡个体户1079户、1687人、注册资金228.6万元,营业额448.04万元,其中城镇299户、451人,注册资金29.21万元,营业额98.05万元,农村780户,1236人,注册资金199.39万元,营业额349.99万元,集市成交额739.8万元。1990年全县共建成中小型市场7处,其中县城和河西堡各建成农贸市场2处。农村建成农贸市场3处,即朱王堡镇、六坝乡、新城子镇。农村建成集市贸易点3处,即红山窑乡、水源乡、南坝乡。1990年城乡共有个体户1975户,从业人员2987人,注册资金659.28万元,全年营业额1196.44万元。其中:城镇711户,1002人,注册资金139.4万元,全年营业额553.03万元;农村1264户,1985人,注册资金519.9万元,全年营业额643.41万元。
  物资交流大会永昌物资交流大会始于1953年,当时按省上对“游牧及农牧交错地区应全面组织建立市场并巩固与扩大已有庙会”的精神,利用农历“四月八”传统庙会和十月一日国庆节在北海子筹办了土特产品物资交流大会,参加交流的物资有牲畜、粮油、五金、百货、农具、木料、羊毛、老羊皮、羔皮、大家畜、皮张、驼毛、发菜、蘑菇、蕨麻、枸杞、大黄、黄耆、杂铜、废铁、棉花、大麻、芨芨草、茅柴等,并展览棉羊改良、新式农具、优良籽种等农业技术,仅国庆节物资交流大会成交额就达20多万元,其中国营商业占20.21%,供销商业占21.49%,私营商业占18.48%,农民占39.82%。1958年每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停止。仅1964年四月八召开一次,直至1979年恢复。以后每年于农历四月八和国庆节召开,每次均约请省、地、县剧团为大会演出。1979年国庆节交流大会参加商业,供销、工厂、农垦、公社等商业销售单位70多个,摆摊设点的小商贩300多人,参加群众5万余人。商品交流总金额达34.8万多元,其中市场交易额22万多元。1980年国庆节交流会参加84个单位,群众7万多人,商品交流金额达43万多元。以后逐年均有增年国庆节交流会参加单位84个,群众近10万人。商品交流总额达1985年至1990年每年都组织物资交流会。1990年参加物资交流26个,群众一万人,物资交流总额50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